西西河

主题:【讨论】吸引海外学者回流的问题 -- ducati

共:💬30 🌺2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评重点实验室为了什么

这么干评上了就说明水平高么?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名。

不过有名就有实也是真的。

在国内做教授发一篇文章对应一千块钱(可能学校不同,价码不同),灌水也一千,不灌水也一千,结果可想而知,不过这个对教授个人来讲确实是很实在的。

家园 对,多给年轻人点空间

现在博士生涨工资才真正是利好消息

家园 影响我觉得很大的

纯粹经济效益来讲,重点实验室也是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启动经费就是500w。因为这个牌子能拉来的项目可想而知了。而一个海鸥能花多少钱?我记得长江讲座教授也就是50w吧。

通过海鸥弄虚作假搞来的名可能现在是虚的,但是靠着这虚名就可以拉来国家进一步的投入进行学科建设,属于用小钱拉大钱,对于学校来说是合算的。对于国家来讲可能是亏本的,不过谁真的在乎。

当然现在千人的待遇已经完全超越百人和长江学者了。所以我说是老人分赃。

在国内做教授发一篇文章对应一千块钱(可能学校不同,价码不同),灌水也一千,不灌水也一千,结果可想而知,不过这个对教授个人来讲确实是很实在的。

你太瞧不起国内的教授了。一两千在国内现在能干啥?三年前我们组里聚餐就这价了。我们系发文章奖励的钱老师都是直接奖给学生的。国内穷的是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的青年教师。真tmd穷,现在待遇连小学老师都不如了。

灌水倒不是钱的事情,而是国内评职称就看文章,还是定量看的。你发一片被引上20次的牛文,统计的时候抵不上人家在同样的杂志上灌5篇水。不灌水真是连讲师都评不上。

家园 施一公提出抗议

这些人如果不在国外保留职位,彻底海归,因为和国外科技前沿脱节,很快也会落伍。

家园 好像这次是允许申请大项目的

算是个优惠条件。不过现在项目的评审权主要在本土院士手上,这些外来户一到,免不了起点争执,再搞点平衡吧。

家园 要看大到什么程度

如果是自然基金重点(或以上)项目,应该问题不大,基础科学领域的问题,一般不涉及国家安全,可能会允许外籍科学家参与吧,但应该不能是PI,我记得自然基金好像有专门给外籍科学家的立项,但印象中金额不大.

真正大的973之类的项目不可能有外籍唱主角的(偶尔的挂名合作应该可以,但仅仅是偶尔),最大的国防科工委的项目是不允许外籍(包括持有绿卡者)参与的.

这是基于我三年前的了解,现在不知道情况有没有变化.

因此很多“尖端”领域很难找到“合适的牛人”,一些与国防联系不紧的领域,比如说生物,外籍科学家相对来说更容易生存。

美籍科学家一般不愿意放弃美籍,这也是主要为了出国方便,方便学术交流吧,另外国籍有时候对他们来说是护身符,也没必要对他们要求太苛刻。

家园 我说的是一般情况,不可能适合每一个人
家园 ok
家园 施一公就是个骗子,北大的饶毅才是真正干活的

不知道清华为什么总是搞一些杨振宁施一公这样的骗子回国?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1/shiyigong221.txt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施一公到底有没有全职回国?

  作者:Ken

  最近在看生物会议的信息,突然发现一个奇怪信息。冷泉港在苏州要召开

James Watson Symposium on Cancer,在invited speaker 那里,发现了施一公

的名字 (Yigong Shi, Princeton University, USA)。原来他还不是全职回国

啊,在Princeton还有位置啊。和他对比的是王晓东, 写的是 HHMI/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China & 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USA。 人家可是明确写明了两个单位啊。一公竟然没把清华带

上,看来一公也没把清华放在心上啊。

  http://www.csh-asia.org/cansymp10.html

(XYS20100127)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家园 生物口好像回去了不少人

因此很多“尖端”领域很难找到“合适的牛人”,一些与国防联系不紧的领域,比如说生物,外籍科学家相对来说更容易生存。

我一直以为是国家准备紧跟美帝步伐投身到生物这个大泡泡里去,按你这个说法,莫非是只有这个方向的人回去才有可操作性?

美籍科学家一般不愿意放弃美籍,这也是主要为了出国方便,方便学术交流吧,另外国籍有时候对他们来说是护身符,也没必要对他们要求太苛刻。

就个人来讲,如果我有美籍,我也不会放弃美籍的。50年代那帮海龟的遭遇就是前车之鉴,说什么大道理都没意思。

我只是觉得国内现在科教发展的思路太诡异了。舍得投钱去招这种已经失去科研活力的老头来遥控指导(这种指导方式应该是tg首创吧),却不愿意给最有价值的青年教师涨涨工资。

家园 中国人在美国现在很难进入“尖端”领域工作

美国卡得很严,也是吸取了当年钱学森的教训。

家园 互动百科上抄一段

为支持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作出规定,要求并支持用人单位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如,引进人才可担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一定的领导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可担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负责人;可申请政府部门的科技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等,用于在中国境内开展科学研究或生产经营活动;可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咨询论证、重大科研计划和国家标准制订、重点工程建设等工作;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引进人才,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有权对经费使用、人员聘任等作出决定;可参加国内各种学术组织,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评选;可作为各类政府奖励候选人。

863,973都是可以接的。国防科工委的项目大概不行。

家园 听起来不错

比几年前改进了不少,看执行效果如何了。

希望过几年也能出台对有潜力的年轻优秀科研人员的扶植政策,那是真的希望所在。

家园 以为经济危机了,可以招揽一批人才回来

其实是夺了国内人的饭碗,寒了土鳖的心。

家园 招1000人是没用的

要成气候,得像美国那样,把招人才当作移民来处理,规模要大。两弹一星和初步工业化不就是靠了5万名留苏学生吗?不要讲那些留欧美的当头头领导出来的,他们还是去苏联二进宫培训后才知道怎么干的。

美国的技术起飞,在工程技术上全部是自力更生,从剽窃山寨开始,最后出现莱特兄弟爱迪生这样的创新人才,这是个积累过程。

美国的科学发展则比技术发展慢得多,但是还是出现了很多本土科学家,比如测出电子质量和发现太阳黑子是个强磁场都是美国本土科学家的贡献。直到至今,美国还是进口人才,发现谁是大牛,用钱买就是。

中国也应该用此法,不分国籍,全面引进,为什么要集中某几个外国人(尽管他们是有中国血统)呢?所以我攻击中国人是世界上表现最为种族主义行为的民族。

如果引进人才时发现这些人三心二意,脚踏两只船,就不要引进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但要想一想,为什么人家要脚踏两只船呢?也许证明你的科研气氛环境还不行,强扭的瓜不甜。

中国现在应该注重工程技术,实用医学的引进,在这些方面中国可以上规模,可以培养出大批用实际经验的人才,最后导致理论上的需要而达到科学突破。

那些生物口的引进能否带来新药?割掉瘤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