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水”煮《论语》——极不靠谱的读《论语》(1) -- 江南水

共:💬53 🌺31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水”煮《论语》——极不靠谱的读《论语》(1)

写在前面

如果您想领会博大精深的国学,我劝您还是不要看下去了,去读大师吧。

如果您想体会深刻的人生哲理,我还是劝您不要再看下去了,去看百家讲坛吧。

如果您想学习为人处世的技巧,那您随便找本儿成功人士的传记,都比在这里瞎耽误工夫强百倍。

如果您闲着没事儿,只是想打发时间,倒是可以继续看下去,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是。

如果您真的想看,那就让我们一块儿无聊加不靠谱吧。

在开始无聊加不靠谱之前,先回答一个问题,《论语》是个什么玩意儿?

《论语》就是一个长篇语录。

所谓的语录,就是把一个人说的话凑合到一块儿。把很多人说的话凑合到一块儿的,那是名言警句集锦。

严格说来,《论语》不算是一个纯粹的语录,《论语乡党第十》里就没说几句话,即便是其他篇章里的话,也不是一个人说的。不过呢,在《论语》里,孔夫子说的话,占了绝对优势的数量,勉强也可以算是《孔圣人语录》。

既然是说话,这里面讲究就多了。咱们平常人在一块儿瞎聊,每当听到什么不对劲儿的时候,都会反问一句:你什么意思?

我就曾经对一个人说过:你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如果没有下文,单纯从这一句话来看,你会觉得我是在说白求恩。

这个人一听这句话,反问了我一句:你到底什么意思?

从这句反问,你可能猜到,这小子不是白求恩,并且他自己也不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白求恩同志的境界。

那这小子到底是个啥样儿的人呢,是跟白求恩差一点点,还是白求恩的反面?

且听我慢慢分解。

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这小子就有选择的欺负小朋友,从不欺负女孩儿(算是高尚吧);上学后,每门功课就从来没有及格过(相当纯粹吧);捡到五分面值以下的人民币,从不揣自己兜里,而是赶紧交公(很有道德吧);放学后从不读书,包括不健康的读物(脱离了低级趣味吧);每次抄我的作业从不白抄,总是搭上仨瓜俩枣儿(有益于人民吧)。

把这些褒义词分开来对应这小子的行为,勉强还算是实事求是。同时也可以看出,这小子跟白求恩差了不是一点儿半点儿。把这些褒义词孤零零的拎出来,穿成一串,那这小子立马就金光闪闪了,跟白求恩也差不了几步路了。

我的切身经历告诉我,语录也罢,名言警句也罢,如果不知道说话时的语境和说话人的背景,还想搞明白说的到底是啥意思,是比较不靠谱的。如果硬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的抠字眼,从“微言”里搞出“大义”,往大里扯,扯出大天来,都没什么太大的困难。

《论语》里说的那些话,到底是个什么语境,我也不知道,但是作为一个小人物,我没有胆儿往大里扯,只好水煮一下,煮出一点儿打发时间的东西,仅此而已。

看完后,您扔板儿砖也罢,扔手榴弹也罢,扔核弹也罢,我都嬉皮笑脸的接着。如果您给我扣上一顶歪曲经典的大帽子,我会马上很严肃的请阁下去做一件事,麻烦您去趟曲阜,把孔老夫子叫醒,让他老人家来说一下啥是个“正曲”。

土鳖扛铁牛,扛到啥时候,算啥时候。

Ps:这是近来读《论语》的一点儿胡思乱想,随手贴了出来,挖一个坑。不保证定时填坑,不保证在确定时间内填满,不保证不太监,咱也来个“三不”。

家园 safa
家园 既然水煮,就无须喝水,为何还让土鳖受累扛铁牛

无聊之人做无聊之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是,俺就看看你的水煮论语如何煮法儿。BTW,如你所说,小白同学的境界看来很容易达到。

家园 想当初老师就是用毛主席语录来解释论语

子曰,就是毛主席说

子曾经曰过,就是秀才吕说

家园 【原创】“水”煮《论语》——极不靠谱的读《论语》(2)

做个一直热恋的阿Q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初中的时候,我就从课本里学过这一句了。当时,老师是这么解释的,孔夫子教导我们说:学习的时候,多做练习,不是也很愉快吗?大老远的来个朋友,不是也很让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

当时年纪还小,对后面两句没一点儿体会,不过一听“多做练习,不是也很愉快吗?”,马上就在肚子里骂上孔老二了:奶奶的,敢情儿你孔老二不用做作业,站着说话不腰疼,老子可让这些题海害苦了。

后来长大了,迎来送往也多了,每个月赚的那点儿东西,60%以上全干了这个。越是大老远来的哥儿们,越是要隆重招待,哥儿们走了,自己的日子就越难过。现如今,听说大老远的哥儿们要来做客,赶紧说自己要出差,没空儿招待,心情那叫一个悲痛万分啊,哪有一点儿高兴的影子啊。

在单位,自我感觉才高八斗半,当个单位老大要比庞统做县令还轻松百倍。可忙活了这么多年,连个项目负责人都没混上,在心中早就把各级有眼无珠的头目,骂了十万八千遍。要说怨恨、恼怒,那是一周八天、一天二十五小时的正常心理工作。我不是君子,也是应该加活该的。

看到了吧,在不知道这句话的语境和背景的情况下,我们硬是把它套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就得出了一个孔夫子在扯淡的结论。如果你非得说这么理解不是扯淡,而是句句真理,一句能顶一万句,并且还准备照着一板一眼的去做,那我除了佩服你那高贵的道德品质,还外带佩服你那厚厚的钱包。

麻烦您告诉我你家的详细住址,我天天去做你那“远方来的朋友”,顺便也让你天天“不亦乐乎”,咱们各取所需,来个双赢。

什么?不告诉我。

那我也只好尊重个人隐私,不乱打听了。

我实在是不知道孔夫子是在什么场合下、对谁说的这番话,也就不妄自揣测他老人家的真实意思了,还是水煮一下吧。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咱就从人的最基本需求说起吧。

在温饱基本解决的今天,先把“饮食”放一下,说一下“男女”这个半永恒的话题(得给同性的那部分人,留出一半儿来不是)。

热恋的时候,俩人永远腻歪不够,恨不得一天二十五个钟头的泡在一块儿,一会儿见不着,心里就没着没落的。

今天的科学技术,多少缓解了一下这种内心的相思之苦。把心上人的靓照存在手机里、做成电脑桌面,每秒钟看个三五次,让幸福感时刻洋溢在自己的心头,岂不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望梅止渴,总比没有“梅”强不是,再说,照片还不会跟你闹别扭。

拜IT技术所赐,地球都成一个村儿了,网络上三言两语,擦出了火花。随着讨论的话题越来越深入,终于起了见个面的冲动,双方一通报彼此的地址,好嘛,中间隔着辽阔的太平洋外加一个北美大陆。

空间不是问题,打个飞的的事儿,天上地下的一通折腾,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绝代佳人(白马王子),能不说一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吗。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想吃羊肉串,你非得吃烤白薯。

在一块儿腻歪的时间长了,再心有灵犀的俩人也不敢保证每时每刻都能“一点通”,怎么着也会有想到两岔儿里去的时候。

在这个关键时刻,就需要先生们以光的速度记起孔夫子的教导,“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怨恨、不恼怒,只是个起步价,先生们还要为没达到领导的思维高度,做最严厉的自我批评。

热恋永远是短暂的,相对于整个人生,他只是一刹那的闪电。绚烂过后,一切终究会归于平淡。面对热恋之后的柴米油盐,还能继续做到“学而时习之”和“人不知,而不愠”吗,内心深处是不是会再起“有朋自远方来”的微澜?

多想一下当年那些“学而时习之”的温馨、“有朋自远方来”的惊喜和“人不知,而不愠”的宽容,为平淡的日子找一个Q哥式的安慰,就会发现,眼前的一切原来是如此值得珍惜。

家园 不定时可以。太监不行。
家园 色盲还有多少篇幅?

这就开挖新坑了?

家园 【原创】“水”煮《论语》——极不靠谱的读《论语》(3)

责任感很重要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的学生,名若。

这位有若老兄长得相当有特点,虽然比孔子小了三四十岁,但是看上去就是老师的双胞胎兄弟。

老师去世后,出于对老师的怀念,师兄弟们就把这位有若老兄当成了老师的替身,让他坐在了老师的位子上。这些师兄弟,也像当年侍奉老师那样侍奉有若。

优秀的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有若压根儿跟优秀的散文拧着来,模样长得跟老师差不多,水平跟老师差了不老少,结果让同学们又把他从老师的位子上轰了下来。

同志们啊,如果不是王族出身,骑了白马也不要把自己当王子啊,否则就糗大了。

有若到底是个啥水平,这些长年混在一块儿的师兄弟应该不是不清楚,这么一会儿捧上天一会儿摔下地的消遣他,是为了啥呢?

我不知道。

虽然水平比老师差了一点儿,但是有若说话还是蛮有条理的,至少看上去比老师说的话有条理。

先来做个名词解释,再扯别的。

孝,就是对父母长辈要孝敬。

弟,通假字,通“悌”,就是对平辈的兄长要友爱尊敬。

犯上,说俗一点儿就是,跟父母兄长拧着来。

作乱,通俗说就是,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有若认为:一个又孝又悌的人,不怎么可能喜欢犯上;一个不喜欢犯上的人,百分百不待见作乱。

你看他这话说的,层层递进,逻辑性多强啊。

在今天看来,有若的逻辑没有问题,但是结论有点儿不对头。要是经常看一些法制节目的话,就会发现,不少社会不安定人员,在家里都是孝子贤孙的模范带头人物。

难道有若也在扯淡?

这里就牵扯到一个时代背景的问题啦,在今天的法制环境下,一人做事一人当,不会给整个家庭带来不可承受的麻烦。在有若那个时代,一人做事要全家来当,一个人出了问题,整个家族要跟着倒霉。

从春秋开始,就有无数的家族跟着个人倒霉。在中国法制史上,这种情况有一个专门的名称“族”,从灭三族发展到诛九族,明成祖朱棣还曾经升级到杀十族。

有若的这个结论,在当时的背景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真心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内心深处会有一份对整个家族的责任感。这份沉甸甸责任感,有效的压制了内心的不安分,避免让自己以及整个家族滑向深渊,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有若的第二句话,阐述了孝悌的重要意义,孝悌是“仁”的基础,只要孝悌这个基础打好了,就能顺理成章的“仁”。

关于这个“仁”,是后话。

警惕身边的赫鲁晓夫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可以理解为说话讨巧,也可以理解为说话很有技巧。

令色,简单说就是好脸色。

孔夫子的这句话,粗俗一点儿说就是:一个人要是一脸阳光灿烂的说着花言巧语,基本上可以断定,这家伙不是个好东西!

说实话,没多少人喜欢花言巧语的家伙。

不过呢,也不一定。

当看到这个家伙对别人和颜悦色的花言巧语的时候,自己的内心肯定会充满了强烈的鄙视;当这个家伙对自己也来这一套的时候,人们大多时候还是有点儿心花怒放的。

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标准情结。

中国有句俗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有一张阳光灿烂的脸,并不代表就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心。那些很顺耳朵的言语里,很可能也藏着一个大坑。

家园 逮到,献花,沙发

这个评的好,有子那段在深入一些就更好了。

家园 【原创】“水”煮《论语》——极不靠谱的读《论语》(4)

磨刀不误砍柴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也是孔子的学生,名参,有名的大孝子。

一天,锄地的时候,曾参不小心弄断了瓜秧的根儿。

他爹曾点一看他这么笨,气儿就不打一处来,拿起大棍子就给他的后背来了一下。

曾参应声倒地,半天才缓过气儿来。

缓过来后,曾参赶紧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弹琴唱歌,暗示老爸:自己没事儿,您老请放心。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儿后,大为光火,交代自己的学生: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门儿。(参来勿内

一看老师这个态度,曾参很是想不通。老师不是教导我们要孝顺吗,自己对老爸多孝顺啊,挨揍的时候不躲不藏,挨完了揍也没有闹情绪,反而还去安慰老爸。这么孝顺竟然换不来一句表扬,还让老师当成了阶级敌人,老师到底是啥意思啊?

一看曾参这么死脑筋,孔夫子不得不耐着性子跟他解释:万一这一棍子下去,你的小命儿交代了,你爹就陷入了杀子的不义,跟这个相比,你躲一躲的那点儿不孝,又算得了个啥呀?

考虑到曾参没有脑筋急转弯的脑子,孔夫子免费赠送给他一个应对方案:以后你爹再揍你的时候,你要仔细看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家伙。要是小棍子的话,你就老老实实挨顿揍,让他出出气;要是大棍子的话,要抓紧时间开溜。

孔子给曾参写的鉴定是“鲁”。

鲁,老实得过头,有点儿没眼力见

这位老实过头的曾参先生,做事儿也相当程式化,每天都反思三件事儿:在帮别人忙的时候,是不是拿出了百分百的劲头儿;跟朋友交往的时候,是不是满嘴跑火车,不管是啥都应承了下来;自己让学生要做到的,自己这个老师是不是早就做得很完美了。

在这里,曾参只是说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到位,并没有下文,也不知道他发现自己做得不到位的时候,怎么办。

说实话,一个人要是有心情,一天反思三十件事都不算过分,譬如,近来是不是忘记吸烟有害健康了,喝酒是不是又超标了……

反思、总结,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反思、总结完了以后怎么办。如果只是把反思、总结写在纸上、贴到墙上,那还不如省下那张纸,为建设绿色社会做点儿贡献呢。

都说失败是成功的妈妈,其实,更多时候,失败只是失败的妈妈。大多时候,人们会惊奇的发现:奶奶的,绊倒老子的,怎么老是那一块石头啊!

领导没那么容易当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夫子的这句话,可以归到领导学里。

当领导的首先要让自己做到兢兢业业,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是,至少也要让别人看上去自己是在兢兢业业。这样下属才会认为你说什么都是靠谱的,自然而然就有了威信。

你自己都有一搭没一搭的混日子,怎么能让手下相信你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那你说的每一句话,还不得跟肚子里的某种气体一样啊。

除了要敬业,还要做到杜绝浪费,不光是杜绝物质浪费,还要做到不浪费时间。那些三两句话就能摆平的事儿,就不要开大尾巴会啦。你在那里嘚啵嘚、嘚啵嘚,倒是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也痛快了嘴皮子,有没有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感受啊。

“爱人”,不光是要体现在物质上,还要体现在精神上,给大伙儿制造一个心情舒畅的氛围,也是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最后一点很重要,给手下安排工作的时候,要掐准时间。不要在下班五分钟前,给手下人安排两个小时的工作量,然后又埋怨手下没有充分利用八小时。

元宝推荐:铁手,
家园 佩服一下孔子对曾参的看法
家园 多花点功夫写这个吧

论语比历史更让人感兴趣

个人之见

家园 兄弟也打算出书吗?
家园 呵呵,农民兄有途径吗

解读《论语》的,多了去了,就我这两下子,还是不要自找难看了

家园 论语和历史各有各的精彩

个人认为,论语是指导个人做人做事的,历史是告诉人们人类是怎么走过的。一个微观一点,一个宏观一点,都挺让我感兴趣的。

不是我不愿意在论语上下功夫,只是读论语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拿出一点自己的人生感悟,算是炒一盘新菜。写历史,就没这么麻烦了,直接把史书上的东西,翻译成白话就是了,连炒冷饭都算不上。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