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洛阳邺城兴废论 -- 古城老农

共:💬21 🌺97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洛阳邺城兴废论

董卓焚洛阳而天下乱,杨坚焚邺城而天下定,汉之后,唐之前,中国之治乱离合,系于两城之兴废。天下不定,洛阳不可复兴;邺城不毁,天下难得安宁,故焚烧名城之功罪,不可一概而论,而天地人事之关系,也由此而可见。

邺城之前身,为殷商之朝歌。盘庚弃河洛故都,迁都于此,以至周人坐大于丰镐,文王西伯,武王革命,而纣王身死国灭。殷亡之后,其地废弃一千多年。

东汉末,再度经营此地者为袁绍,大举兴造者为曹操。邺城身在冀州,北依幽州,东连青州,西接并州,九州之地,操纵其四,虽不足以君临四海,而可以割据北中国以称霸。此后,各路奸雄继承袁曹衣钵,司马颖、石勒、石虎、慕容皝、高欢、尉迟迥都以邺城为巢穴,称霸北方,搅乱中国。

董卓焚洛阳,天下失其重心,于是袁绍、袁术、曹操、吕布、公孙瓒、刘表、刘焉、孙策之流,割地自专而天下分裂。杨坚焚邺城,割据失其魁首,于是建康、太原、成都、长沙、广州、卢龙,皆俯首而听命于长安,其后虽有杨广之暴虐,虽天下大乱而不可复分,邺城已毁之故也。

汉唐之间近四百年,司马氏、苻坚、拓跋氏几度统一,旋即分崩者,有邺城在也,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杨坚乘平尉迟迥之机,焚邺城捣毁数百年割据之老巢,乃一劳而永逸。

杨坚代周,复汉姓、修古典、重儒士、倡忠孝、减五刑、设六部,粲然可观,焚毁邺城,高瞻远瞩,此拓跋宏之不可及也,何况司马炎、苻坚也哉?

家园 送宝,不太明白,为何古时候一定要把城焚毁?

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又是建安文学的发源地,这么毁掉不是很可惜吗?与此相似的还有太原古城(并州)被宋赵匡胤焚毁。

如果觉得城太坚固,可以拆掉城墙;对那里的人不方心,可以大规模移民出来,再把自己放心的人搬迁进去。干嘛一定要焚毁掉?项羽焚毁阿房宫,给中华文化造成的损失不小吧。一座城市的建设需要花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而古代没有什么得力工具,建设效率没法跟现代比。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家园 “焚毁邺城,高瞻远瞩”

反讽?鸡蛋一颗

家园 拆那要拆到什么时候,古时候又没有炸药

至于说迁移心腹过去,这个就太没远见了,这些心腹可能会一辈子忠心你,但下一代呢?你给他们一个可以称王称霸的机会,这不是逼人家犯错误吗,不义啊,嘿嘿

家园 江山在德不在险,名城该焚还得焚?

殊不知

烧了我一个,还有后来城

家园 邺城的地位,决定了它只能被焚毁

先谢宝。

邺城在今河南安阳境内,河南河北交界位置。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是东接山东,西接山西,北依河北平津,南下俯瞰中原腹地。当地华北平原物产丰饶,也足以支撑一个大都市。

如果不是超级强有力的人物,是不能在此立足建立城市的,而此城一旦建成,就是影响力辐射四州之地的异类。它没有能力作为首都来统治全国,却有足够的实力抗拒统一,属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典型。

建康、太原、成都在乱世也很容易成为割据的中心,而一旦天下大定就自然退居为地方重镇。邺城不行,它注定会成为统一的障碍。司马炎没有意识到邺城的潜在破坏力不足为奇,苻坚、拓跋宏经过百年战乱后还没有认识到,还亲自跑到邺城视察安抚,就政治眼光而言,不如杨坚远矣。

有个美国人把杨坚列为中国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中的三人之一,另两个是秦始皇和毛泽东,不是没有道理的。

家园 但历史上,从无一个定都邺城的势力最后能成功的

“十六国时,后赵石虎将都城从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迁至邺城,改太守为魏尹。此后汉人冉闵建立魏国,亦都於此。前燕慕容灭冉魏,初都於蓟(今北京),后亦迁都於邺。前秦苻坚曾以王猛为冀州牧,居邺。北魏孝文帝立相州,以邺为州治。东魏天平元年(534),高欢入洛阳,立孝敬帝,迁都於邺。北齐亦建都於此,改魏尹为清都尹。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灭北齐,改邺为相州魏郡治所。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大丞相杨坚企图代周之际,相州总管尉迟迥从邺起兵讨伐,失败。”

既然是北方平原,周围又物产丰饶,一旦在北方同时存在着其他的割据势力,这简直就是告诉对方这一带是必争之地。而且一旦打起仗来,虽然该城北临漳河,西依太行山,但终究不能算是可以据险防守的地区。敌军走平原,很容易就攻到城下;一旦太行山落入对方之手,便是高屋建瓴之势。

家园 作为一个地缘单位,邺城的衰落要到元朝了

诚如下面一个回帖所言,邺城地处现在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之间,华北平原的心脏位置,这样的位置足以形成一个超级大城市。邺城被毁之后,在大致同样的位置,崛起了新的名城重镇,在唐朝叫魏州,魏博节度使为天下雄蕃。在北宋,叫北京大名府。

邺城-大名的真正衰落,要从元朝开始,原因是大都/北京的崛起,大都成为首都,则元朝开挖大运河,这样运河沿岸的华北城市崛起,如临清、德州,不挨着运河的城市则相对衰落,如大名府。

事实上,一个重要的地缘单位,其核心城市即使被摧毁,也会很快重建。迦太基也是如此,罗马人攻占迦太基,是撒盐犁过的,但不妨碍该城很快成为帝国第三大城市。

家园 你说反了,应该是成功的势力不会建都于邺城

中国人建城有背山面河的习惯,也就是说,城市附近最好有山有河,至于山、河在南北还是东西并不重要。有水的原因不用多说,山的作用在于防御,只要城边的山、丘没丢,城市就不会丢。最典型的例子是南京和长沙,在长江中下游和湘江中下游的长江边和湘江边,几乎都是平原,可以说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建城,之所以在南京和长沙建城,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里有紫金山和岳麓山,对防守者来说,只要紫金山或岳麓山没丢,城市就没丢,反之,山丢了,城市不战而下。所以,一个成功的王朝或势力,肯定要选有山有水的城市定都。遍观中国各大王朝,其结局以北宋和金最惨,他们亡国时的首都--开封和蔡州附近都没山。邺城附近也没山,北齐选择他做首都,是迫不得已的,北京太边远,洛阳距离前线太近。如果北齐能吞并北周,肯定会迁都洛阳或长安。曹魏就放弃了老巢许昌和邺城,把首都放在洛阳。

另一个原因,在于地缘。如果一个王朝把政治中心放在关中的话,而关中却地处王朝版图的西部,那么为了控制中原,地处华北平原最西端的洛阳,恰好是控制华北平原的枢纽。但洛阳也有他的问题,就是对于华北平原来说,他过于偏西,这里是个交通枢纽,但不适合做经济中心。洛阳还有个要命的问题,他地处黄河以南,不适合控制河北。那么地处华北平原中心,又在黄河以北的邺城(虽然黄河多次改道,但邺城基本上处于北岸),位置就得天独厚了,成为华北平原的名城大邑是理所当然的。即使邺城被毁,同处一个地缘单元的唐魏州(唐魏博节度使是唐朝最强的藩镇之一,也许没有之一)、宋北京大名府,很快就代替了他的位置。因此邺城、大名在元朝之前,一直是华北平原上最重要的大城市之一,但他不适合做首都,而适合做陪都。

邺城/大名的衰落,与中华帝国首都的东迁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元明清定都大都/北京,定都于此则必须开挖大运河,那么华北平原腹地的经济中心必然要搬到运河边,而且北京本身就在黄河以北,大名的重要性大为下降,而黄河以南已经有开封这样的大城市了,所以邺城/大名必然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临清、德州等略小的大城市。到了近代,与大运河地位相当的津浦/京沪铁路开通后,南北交通线进一步东移,邺城/大名更没有翻身的指望了。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得半宝,多谢

恭喜:你意外获得【铢钱】八个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家园 “该城很快成为帝国第三大城市”

第二大是哪个?君士坦丁堡?

家园 第二是安条克

在君士坦丁迁都之前,帝国的第一大城市是罗马,其次是安条克,塞琉古帝国故都,第三是迦太基。三个城市恰好在地中海的北岸、东岸、南岸,欧洲、亚洲、非洲。这样的城市布局,是十分合理的。与当时中国的长安、洛阳、邺城三城的布局异曲同工。

迁都君士坦丁堡的恶果之一,就是帝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严重偏东。五大基督教中心,东部占了四个。即西部的罗马,东部的君堡、亚历山大、安条克、耶路撒冷。

家园 邺就是安阳吗?
家园 我觉得这是事急从权

老农兄说得蛮有道理的.

要的只是暂时消灭地缘上的抗拒之力,等王朝稳定下来,天下归心,人们已经习惯于统一和享受统一带来的好处的时候,那又是另外一种考虑.

家园 古代都是有灭国毁城传统的

秦灭六国,不知道隳掉多少名城。

几大古都,都是被毁了N次的,秦末毁咸阳,到汉末毁长安洛阳,隋灭陈拆平了建康,唐末毁长安。。。 都是一个建了毁、毁了建的历史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