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耆婆方》 -- 弦音醉舸

共:💬48 🌺4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也没有说五行相生相克来自印度啊

,你是误读了,五行相胜理论在春秋前就出现了,商朝尚白色,所以周朝非得搞尚红色(火胜金嘛),于是直到现在,民俗还保留了喜事用红色,丧事用白色。五行相生则见于战国。这些都与道家无关,更不可能与道教有关(所谓的有关,只是运用了这个学说罢了),医药学中五行生克的概念是在东汉强化的,印度草药学的风土水火理论及六味(酸、苦、、、、)理论刺激了这些中国本土哲学观念进入了医药系统。

反思一下,也有可能我描述不够清晰?!现在表达清楚了吧。

家园 既然如此,那我们的分歧就很小了

家园 但是你的方法论

,我还是不赞同呢。呵呵。

家园 所以我没有说我们取得了共识

而是缩小了分歧

家园 哈哈,继续写东西了

,再聊吧。

家园 谁叫现在只发现了个《神农本草经》呢

之前的统统没有鸟。

按弦音兄的说法,哲医学的开山鼻祖该是天竺。

吠陀医学后来好像的确走上了思辨的道路。

易,对中医的渗透是在明代,我觉得那像是通俗化的易来进行的中医普及化。

而我们文明核心部分的内容,则早已体现在内经前的中医体系里。

中药在这个体系里的地位,确实没有明确的东西来说明。所以才有人怀疑会不会有黄帝药经。呵呵,虽然艺文志从来没说过这个。

山海经里的药物记载,也是含糊不清。神仙的味道到处飘散。

家园 印象中,印度医学是三因七素

木火土金水好像是外感因素。

廖育群先生有过这方面的比较,虽然俺窃以为他比较的很挫。因为他自己不是个好医生。

家园 大熊兄

终于又出现了,嗨,我班门弄斧啦。

家园 我刚翻到他的一篇文章,

很不客观,呵呵,他是廖厚泽老先生的儿子呢,所以早就读过一些文章,从来没觉得靠谱过,哈哈。

家园 比较医学这块,应该同时具备文化和医学的修养才成

他好像两方面都不成。

他的印度医学知识,来自日本人的翻译,而非自己的钻研。

日本人一直比较轴,是不是他们把印度医学翻译成调色板式样的,俺不懂梵文,也只好听他们瞎掰了。

好像有从梵文直接翻译的印度医学著作,俺偷懒,还没看呢。

翻过印度药典的英文版,老实说,看不太懂配伍的玄机。不过他们对大处方似乎有偏好,虽然也有小处方。

不像我们,对三五味搞定的不吝谀词。

家园 我们的“圆”这个剂型,基本上就是

印度制剂。孙思邈“耆婆圆”就是典型。《中藏经》万应圆估计也是,按照中药学的法则,很难将那些药物撮合到一块。即使因巧合撮合到一块,也不会明确功效,这需要理论发达,经验积累到什么程度才可能出现啊,这不符合中国药学的发生史。

另外,《十诵律》卷二六《医药法》用一整卷谈饮食卫生、用药治病以及佛陀传教时的有关例证。其中提到“四种含消药”,即“酥、油、蜜、石蜜”。《医心方》中还残留一个“煎药方”,就是用酥、蜜来配置的,后世这个剂型在我国基本没再出现。

家园 弦音兄客气来哉

话说俺还欠你篇药的阴阳贴呢。呵呵

潜水看兄台文章是一大乐事。顺便回顾下自己的疑问。发觉自己以前的构架实在漏洞太多。

您先忙,我还要给自己糊水泥呢。呵呵

家园 干祖望先生认为孙思邈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实我看未必。

即使理论上无法包容,也没妨碍着咱使唤那些香料。

我们总相信时间在我们一边。

家园 哈哈

,突然留神看到了你的积分,那真是“十万八千里”啊。

家园 印度现在还有没有诊脉的方法?

如果没有,那么所谓的《耆婆脉经》明显是伪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