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蜀汉何以亡耶 -- napolen

共:💬26 🌺1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蜀汉何以亡耶

NAPOLEN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千古绝句道出了人们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敬佩与惋惜之

情。在人们一般看来,诸葛亮神机妙算,事必躬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

里之外。三分天下,蜀汉基业皆孔明先生一手策划,又兼辅佐幼主,鞠躬尽

瘁,堪为道德楷模,当真是天下第一圣贤,古今无二完人!

然而,距"星殒五丈原"并没有多久,刘禅就向兵临城下的邓艾自缚而降,诸

葛亮苦心经营的蜀汉政权宣告灭亡。这样的结局似乎与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

象太不相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蜀汉的最终灭亡呢?

对于这个问题看法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说这是由于蜀汉只有

益州一州之地,其实力较之统一了北方的曹魏远逊,因此必然会失败,其灭

亡只不过是迟早问题而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看法很时髦,似

乎也很有道理。但细细一推敲就出了问题。强的就永远会强?弱的就无论如

何也强不起来?果真如此,那中国历史上无数次兴衰更替又作何解释呢?刘

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时,何其弱也!然而不久便能够在

赤壁与东吴合军大破曹军,又夺取荆州,长驱入川,荡平汉中,取得了三分

天下的地位。在拥有西川五十四州广大之地后,蜀汉反而因为"实力太弱",

而"必将走向灭亡",岂不怪哉?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人才不足是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南宋著名学者陈亮甚至

说:"吾尝论孔明而无死,则仲达败,关中平,魏可举,吴可并","天不相蜀

,孔明早丧",因而蜀汉才灭亡的。

应该说"人才说"是比较能击中要害的,在当时各方实力悬殊并非天差地别的

情况下,最终谁能取胜取决于谁拥有更多,更优秀的人才。陈亮将一切归结

于诸葛亮的早死,虽然可能犯了将问题简单化的错误,但也说出了一个重要

的问题,就是诸葛亮一死,西蜀再也没有了第二个诸葛亮。人才的馈乏,造

成了蜀汉的败亡。

纵观蜀汉政权的发展史。初期尽管刘备失势落魄,几度全军覆没,但总有一

帮文臣武将舍命相随。到了全盛时期,蜀汉武有"五虎上将"与魏延等人,文

有卧龙、凤雏、法正、马良、蒋琬、费掉等人,可谓盛极一时,蜀汉政权的

实力此时也达到了顶峰。然而盛世一过,随着刘备和一批将领谋士的去世,

却没能有新的人才出现,蜀汉也就人才凋零了。直弄得"蜀中无大将,廖化作

先锋",虽有一个姜维也无济于事。到了邓艾偷渡阴平,出现在成都城外的时

候,城中空有兵马数万,竟无人能出面主持大局,只得开城迎降,真正可悲

可叹!而其它两家却并非如此。曹操在时,"推心待智谋之士",荀??、郭嘉、

荀攸、贾诩、程昱、满宠、张辽等大批人才聚集在他周围。曹操死后,又先

后出了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邓艾、钟会等一批批人才,所以国势长盛

不衰,最终统一了全中国。东吴虽然略弱,但也先有周瑜,然后有鲁肃,继

而有吕蒙、陆逊、诸葛恪、陆抗等人,堪称人才辈出,因而也能割据江东较

长的时间。

那么造成蜀汉人才仅昙花一现就迅速凋零,后继无人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夫之是这么说的"巴蜀、汉中之地隘矣,其人寡,则其贤亦槿矣。故蒋琬死

,费掉刺,而蜀汉无人"。果然是这样吗?只要我们暂时抛开一下对先贤的崇

拜,就可以从这位大思想家的论断中看出问题来。巴蜀、汉中之地诚隘,其人

诚寡,那么新野一个区区小县又如何呢?在那样的情况下,刘备可以找到诸葛

亮,可以有徐庶、伊籍、刘封等一批人来投奔,在拥有了东西两川的广大地区

之后,反而找不到人才了"其贤亦槿"了,岂不怪哉?

韩愈说得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确是这样,有没有人才其实并不

是问题,问题在于有没有人能去发现并使用这些人才。而令人遗憾的是,诸

葛亮并不是一个"伯乐"。

说句良心话,诸葛亮还是很重视人才的。他在《将苑》中提出了考察人才的7

条标准"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究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

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应该说,这是一套很完

整、很系统,很全面的考察人才的标准。但问题也就出在这上。诸葛亮"明察

则短而必见,端方则有瑕而必不容",但问题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孔明自己几乎是个完人了,因而也总想用完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但天下

哪有那么多完人?绝大多数人才总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求全责备,就会"以

二 卵弃干城之将","以寸朽弃连抱之材",最终一无所得。

魏延长于奇谋,英勇善战,有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才能。而孔明却抓住他"

不肯下人"的缺点不放,始终用而不信,最后还要弄点小花招,非激反了他,

再杀掉不可。马谡本是个颇有见地的参谋型人才,但在实战上显然还缺乏经

验。而孔明却偏偏一下子就把他放到一个独当一面的关键场合上去与优势魏

军作战,一旦失败,就死心眼的非要杀了不可。其实斩首可明军法,军棍,

革职,徒流就不能明军法?难道真的非采取那样极端的做法不可吗?李严长

期镇守白帝城,负责东方防务,本是个有用之才。只因一次运粮不及时,又

文过饰非,就被孔明一棒子打倒,再不录用,直到最后大哭病死。长水校尉

廖立,"自谓才名宜为孔明之副,尝以职位闲散,怏怏不平"于是孔明便看不

惯他,"废之为庶人"。其实他自己那么有报负,而且能当上长水校尉也已经

很不容易了,也许有些才能,不妨一试嘛。光是觉得他"狂"就废为庶人,那

孔明在隆中时常"自比管乐",又何尝不狂?

刘备、曹操等人在这方面就要远远胜过孔明。庞统在耒阳纵酒百日,不理政

务。刘备就没有来个"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开除了事,而是派张飞、孙乾去

考察实际情况,在了解到庞统确有过人之能后,立即委以重任。法正在西川

原多有行为不端之处,而刘备不拘小节,信之用之,在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发

挥了很大的作用。还有骄傲自大的关羽,纵酒坏事的张飞……这些人若是到

诸葛亮手里,能否发挥那么大的作用恐怕就得打个问号。就是孔明自己,要

是刘备非要先按那7条好好审察一番不可,恐怕也得一辈子在家种地了。而曹

操则更爽快:有德未必有才,现在需要的是人才,所以不用管什么德不德了,

"唯才是举"!正是因为刘备、曹操能够坚持正确的用人方针,才能够发掘出一

大批人才,开创基业,而诸葛亮的做法则必然导致后继无人,直至亡国灭种。

齐桓公曾经问管仲"寡人好声色犬马,会不会不利于霸业?"管仲说:"那些都

是小事,于霸业无损。为霸者担心四件事,一是不知贤,二是知贤不用,三是

用贤不任,四是用贤并用小人。"诸葛亮就非但不知贤,而且知贤不用,用贤

不任。他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自己"食少事烦,其

能久乎"不说,连底下人也给弄得什么权都没有,无事可做了。主簿杨锸劝他

以"陈平不知钱谷之数""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他却说"吾非不知,

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

诸葛亮的苦心确实令人敬佩,但他难道就没有想到,终究会有一天必须让"他

人"去接替自己的位置?!到那时怎么办?与其现在一切包办代替,不如好好

去煅炼"他人",让他们"似我尽心"!

诸葛亮就像是一颗明亮的巨星,在它的光芒之下其它闪光的星星通通被掩盖住

了。蜀汉不是没有过出人才的苗头。能言善辩,三言两语间说服东吴的邓芝;

以一篇"天论"使吴使五体投地的秦宓;在三郡皆反,孟获大举进犯的困难条

件下坚守永昌,力挽狂澜的吕凯、王伉;街亭之战中表现出相当指挥才能的王

平;诸葛亮自己都称为"良实"的董允、郭攸之、陈震、向宠……都曾经发出过

耀眼的闪光,如果好好培养,在这些人中未必不会产生孔明第二或者至少是

法正第二、马良第二。然而,就像参天大树之下长不出新的的幼苗一样,在

孔明这颗巨星的笼罩之下,他们最终都默默无闻,没能成长为真正的栋梁之

材。

再夺目的明星也有堕落的一日呀!星殒五丈原之后,天空立刻变得漆黑一片,

没有任何星星能够代替巨星的位置。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起拿破仑,这位巨星也总是喜欢亲自指挥作战,这使他赢得

了无数次胜利不假,但同时也使他手下的元帅们都成了只会听令,不能独当一

面的木偶。结果在后来的战争中,拿破仑所在的地方虽然能取得胜利,但他一

旦离开,就会是接二连三的失败。或许,这是那些"巨星"们的通病吧,总觉得

别人笨,不可靠,放心不下,于是事事都要自己干。但他们没有去想想,不给

别人经风雨、见世面的机会,别人如何能成长为像他们一样的巨星?

在人们的心目中,刘备懦弱无能,动不动涕泪交流,与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简

直是天差地别,就连成都的昭烈陵也被后人改成了武侯祠。但是,刘备尽管自

己无用,办不了事,他却可以找来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一大批能人来为自己

办事。诸葛亮虽然自身能力非凡,但竟找不出几个能代替自己,帮自己办事的

人!论将才,刘备确实比诸葛亮差得远,但论帅才,刘备要远在诸葛亮之上!

苏洵在《管仲论》中说:"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

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蜀之兴也,吾不

曰孔明,而曰刘备;及其亡也,吾不曰刘禅、黄皓、谯周,而曰孔明

1999,12

元宝推荐:桃李不言,
家园 严重同意,献花一朵~~~

黎叔说:“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其实每个时代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人力资源的丰富性和持续性是保证一个国家(企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蜀国无人是全方位的匮乏,诸葛在时,尚能以一己之力勉力维持,孔明撒手而去之时,就是蜀败亡的开始。

刘备和诸葛的区别在于:刘备一向知人善任,且用人不疑;诸葛亮却总是不放心下属的独立操作能力,恨不得事事遥控指挥,结果刘备培养出来的都是开拓型的人才,而诸葛亮培养出的都是听话的螺丝钉。两厢比较,高下立判。

家园 ft,这篇文章该发到演义区才是
家园 基本上赞同人才匮乏导致蜀国灭亡的观点

正象文章中说的那样,唯生产力的说法忽视了事情的发展变化和封建社会政治清明程度的重要性,而人才的匮乏确实是蜀汉后期的一大问题。邓艾兵临城下,志大才疏的诸葛瞻战死,偌大的成都城中的文武百官竟然无一主意,只有谯周有主张,还是投降,真真的弱。

其实蜀人才缺乏是有原因的,之一就是当时蜀地本身文化底蕴浅薄落后,人才缺乏,之二就是蜀中士人的不合作态度,他们对于外来的统治者没有认同感,而刘备诸葛亮也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荆州人一直统治着四川,而荆州人用的肯定是最亲近的人,也对蜀本地士人缺乏认同感,所以从蒋费一直到董厥樊建,蜀士人对统治者很隔膜,当然也不会为之所用。人才库没有源头活水,当然只能日益枯竭了。之三诸葛亮对人才的对事务的态度当然也有很大关系了,这个楼主已经说了,就不再多说了。

家园 演义成分较多,转书场
家园 部份同意,部份有保留

1 正史与演义

所谓诸葛的神机妙算、刘备的儒弱无能、泪腺发达,还有诸葛死前遗计逼反魏延再杀之,这些都是演义有而正史无的描写和情节。还有诸如“五虎上将”、“卧龙凤雏”等说法,也都是演义里面的。如果拿兄能完全抛掉演义描写而完全以正史为据,文章的严密性会更强一些。

2 实力差距不是蜀亡之主因?

我以为,孤穷一州以抗中国,实力差距之悬殊,是决定性的原因。

至于人材因素,首先这个因素是套在“实力差距过于悬殊”这个因素里面的,因为我们多数人所理解的“实力”这个概念,并不仅指军马、士民数目、自然资源和经济实力,还包括军政人材的质量和数量、文明程度和文化传统(这一点与军政人材的再生能力密切相关!)。

我们说曹魏势力最强,并不仅仅是以静止的眼光看到曹魏当时的军马实力、人口数量、经济实力以及现有人材比其他两国要强,同时我们也在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到了曹魏政权人材的再生能力要强于另外两国,因为曹魏的统治区域涵盖了传统中华文明程度最高的中原地带!高度发达的文明文化,可以提供强劲而持续的造血机能,源源不断地造就各类人材,军政的、文化的,等等。蜀汉地处偏僻之益州、汉中两州,在这方面怎么去跟曹魏相比?

即使我们非常狭义地以静止的眼光去解读“实力”这个概念,即:将人材再生能力这个因素从“实力”这个概念中剔除出来,并与剔除掉人材因素的“狭义实力”并列起来,那么我们也只能说,“狭义实力”因素和“人材再生”因素,都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存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两个因素的重要性难分高下,或者说短期看前者、长期看后者。不能因为“人材再生”因素很重要,就否定或低估“狭义实力”的重要作用,而将“人材再生”因素做为唯一决定性因素。

三 关于赤壁之战和灭蜀之战

拿兄以 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孤穷弱小而终能联孙以弱胜强 这个事实为据,来否定“实力差距过于悬殊是蜀汉覆灭的主因”这一判定,这个我以为是很值得商榷的。

(1)赤壁之胜,是孙刘联手的战果,所以,拿兄恐不能拿刘备军力多么弱来支持您的观点,而应拿孙刘联手以后的军力多么弱来支持您的观点。可问题恰恰就在于孙刘联手以后军力已不比曹魏弱很多了。孙刘虽仍较弱,但很有一拼的实力;而姜维时代的7-8万汉军与北魏灭蜀之20多万军马相比,这个差距太过悬殊,已基无正面对抗的可能。

(2)灭蜀之战打响之前,姜维已犯下严重错误,否则北魏未必能一战而亡蜀。

(3)孙刘赤壁击走曹魏,很大程度上是占了水战的便宜,水军方面,孙刘方量小而质高,短时间之内水战是有胜无败,这对双方士气的影响非常大。而灭蜀之战中,蜀汉方在战术层面上却没有任何优势。

(4)北魏灭蜀之战,是经过长期军事准备的,可以支撑长时间作战;而赤壁之战时,曹魏一方准备不足,最终败走也是因为难以维持长期作战,而不是因为战役遭到决定性挫败。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赤壁之战与灭蜀之战没有什么可比性,所以基于此二战的比较而得出的“实力差距不是主因”的判定,是不太有说服力的。

四 人材因素

我并不否认 人材因素是至关重要的,我只是无法认同人材因素是第一决定性因素这个判定。

用统计学来表述的话,假定Y=一个国家的存活概率,X1=该国家狭义实力,X2=该国家人材再生能力,B0是常数,B1、B2都是正常数,E是独正随机变量,则一个国家的存活概率可以这样来表述:

Y = B0 + B1X1 + B2X2 + E

由于蜀汉后期的狭义实力(X1)和人材再生能力(X2)的数值都非常低,又恰逢随机变量E取了一个极低的数值(因为姜维的致命错误),所以其存活概率极低,实战结果就是让人家一战灭蜀。

五 诸葛人材政策有误?

至于为何蜀汉后期人材寡少,我有保留地同意拿兄“诸葛发掘和培养人材能力不强”的判定。

当然,诸葛也有诸葛的苦衷:以蜀汉二州孤穷之地,实在经不起大的折腾和动荡,所以诸葛在选拔人材时,对那些能力超群但忠诚度、合作性较差的人选,多半就会弃之不用了,而更有可能选择那些中上之资但忠诚度合作性上佳的人选。但问题恰恰是,凡有大才之人,多半合作性都有点问题;以诸葛之智慧,难道不明白这样一个人力资源方面的规律?可见,诸葛做出这样一个重德不重才的选拔机制,也是非常无奈的。

如果诸葛下的不是这么一盘苦棋,而是曹魏那种人才济济的顺风棋,他未必还会用这样的选拔标准。

至于刘备当初敢用才高之人,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刘备本人的人格魅力和政治资本(皇叔身份+爱民声望)极高,他不担心别人对自己的忠诚度,而刘备这方面的优势,诸葛和刘禅完全不具备,所以刘备能那么干,诸葛就不敢那么干。

我们可以看看,诸葛在刘备时代也曾大力举荐和保护过一些能力极高但人品有问题的人物,比如庞统和法正,而刘备死后诸葛所推举之人,则全是人品忠诚度非常好的人。这似乎也说明了,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也敢于用那些有问题的人。之所以如此,还是跟刘备众望所归的极高政治资本有关--诸葛知道,那些有问题的人,在刘备这里不会有忠诚度方面的问题。但刘备一死,可就不好说了,所以诸葛只能慎用或不用了。

以上种种因素,都是我们在指责诸葛发掘和培养人材不利时,极有可能冤枉诸葛的方面。

元宝推荐:桃李不言,
家园 补充一下

刘备时期所以有这么多人才,是因为他早期到处游荡可以接触到全国各地的人才。比如赵云是河北人,孙乾糜竺是徐州人,还有荆州的诸多贤才等。如果他一开始就困于西蜀一地,根本不可能接触到这么多人才,也无从谈招揽。主观能动性永远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家园 韦哥说得是极。其实还有一点,前文忘记提了

就是,诸葛死于234年,蜀汉灭国于263年,这之间长达29年!愣让诸葛为其身后29年

发生的事情负主要责任,这个实在比较牵强。

1925年,孙中山逝世;

1949年,国民政府败逃台岛。

难道我们让孙中山先生为其身后24年的事情负主要责任吗?

1924年,列宁逝世;

1941年,苏军在德军闪击战之下整建制整建制地被歼灭,兵败如山倒。

难道我们也让列宁为其身后17年的事情负主要责任吗?

诸葛去世时,为蜀汉政权留下了一个相当有能力的军政领导班子,蒋、费、董皆能

臣,姜维马忠张嶷张翼皆良将。如果是这个军政文武班子在执政期间出了大问题,

让诸葛出来顶杠,那还说得过去。可29年之后这个军政班子死的只剩下一个姜伯约

了,而且蜀汉迅速覆灭的直接原因又是伯约防守决策方面的失误,在这种情况下,

让诸葛负点次要责任,或许可也(其实也很勉强),让诸葛去负主要责任,实在于理

难合。再看蜀汉国势,直到诸葛故去25年之后,蜀汉方显疲态,要把25年之后国家

出现的经济危机归到25年前就故去的领导人头上,这个,呵呵,看官自有公论。

家园 挑一个小眼

现在说北魏一般就是指拓拔氏建立的魏,以区别于东西魏,曹魏现在一般是不能称北魏的,虽然它确实在北方。

家园 兄言甚是。我的一点问题是:

曹操时代和曹家第二第三代,我习惯用“曹魏”,第三代以后,因司马独揽大权,

所以不太想再用“曹魏”了,呵呵。

其实用魏国就好了。

家园 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家园 您着个结论

基于小说《三国演义》,您要看看陈寿或是别人的书,可能又是别的结论。

比如,以前在蜀中央,法正是总理,孔明只是第一副总理。

家园 没这么严重嘛

就算是拓跋氏建立的魏,他们自己可从没称过自己北、东、西,都是后人的说法,称曹魏为北魏的说法,也是早就有了的吧,而且恐怕比拓跋氏的北魏叫的还早。

家园 这一点我有疑问

如果说地域受限的话,很多开国元老往往都是起始于一地,地域范围恐怕比西蜀还小得多。像刘邦手下的萧何、樊哙等等是他的当亭长时就认识的资本;曹操原来就有他几个兄弟;朱元璋手下大将大多是他老乡;太平天国几个大王家乡都很近;中共老一代革命家全都集中在川湘。尽管后来有一些其它地方的人加入壮大,可是看来一地也有这样的扩张资本啊,如果不靠一地扩张,谁也不是一上来就有全国资本的,地方割据那能统一全国呢?

家园 这个问题是酱紫D:

刘邦、曹操的心腹人物虽也出自一地,但那些地区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即中原地区,而不是文明落后的川中地区。

朱元璋的心腹人物虽也出自一地,但在他那个的时代,中华文明的重心已不复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中原地区了,反而在南方程度更高一些。

至于洪秀全,这个我说不太好。他那个地区文明程度确实不高,但军政人材层出不穷,实在是一个异数。

三国时蜀汉后期的人材匮乏问题,其实真要追究起来,我觉得首要原因是川中文明程度低,第二位的原因是蜀汉政权结构的“先天不足”(下面会谈),如果还要追究个第三位原因的话,才可以把诸葛本人的责任列上。

所谓蜀汉政权结构的“先天不足”,指的是刘焉刘璋时代遗留下来的东州集团(荆州移民)与益州集团之间的激烈矛盾。刘备入主益州后,由于地域文化上的接近,也由于东州集团人物本身就占据高位,所以刘备所部高级军政人物(下称“原从集团”)与东州集团人物很快融合。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益州集团将原从集团和东州集团一并敌视的态势。也因此,终蜀汉42年,益州集团与蜀汉统治集团合作程度非常低,所以即使益州集团真的出过军政能人,由于这种历史遗留原因,也不容易为蜀汉所用。而这一切,都不是某一个人,比如诸葛,可以控制和改变的。除非他真的如三国演义里的那个孔明那般神机妙算、一切尽在控制之中。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