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蜀汉何以亡耶 -- napolen

共:💬26 🌺1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蜀汉何以亡耶

    NAPOLEN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千古绝句道出了人们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敬佩与惋惜之

    情。在人们一般看来,诸葛亮神机妙算,事必躬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

    里之外。三分天下,蜀汉基业皆孔明先生一手策划,又兼辅佐幼主,鞠躬尽

    瘁,堪为道德楷模,当真是天下第一圣贤,古今无二完人!

    然而,距"星殒五丈原"并没有多久,刘禅就向兵临城下的邓艾自缚而降,诸

    葛亮苦心经营的蜀汉政权宣告灭亡。这样的结局似乎与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

    象太不相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蜀汉的最终灭亡呢?

    对于这个问题看法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说这是由于蜀汉只有

    益州一州之地,其实力较之统一了北方的曹魏远逊,因此必然会失败,其灭

    亡只不过是迟早问题而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看法很时髦,似

    乎也很有道理。但细细一推敲就出了问题。强的就永远会强?弱的就无论如

    何也强不起来?果真如此,那中国历史上无数次兴衰更替又作何解释呢?刘

    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时,何其弱也!然而不久便能够在

    赤壁与东吴合军大破曹军,又夺取荆州,长驱入川,荡平汉中,取得了三分

    天下的地位。在拥有西川五十四州广大之地后,蜀汉反而因为"实力太弱",

    而"必将走向灭亡",岂不怪哉?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人才不足是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南宋著名学者陈亮甚至

    说:"吾尝论孔明而无死,则仲达败,关中平,魏可举,吴可并","天不相蜀

    ,孔明早丧",因而蜀汉才灭亡的。

    应该说"人才说"是比较能击中要害的,在当时各方实力悬殊并非天差地别的

    情况下,最终谁能取胜取决于谁拥有更多,更优秀的人才。陈亮将一切归结

    于诸葛亮的早死,虽然可能犯了将问题简单化的错误,但也说出了一个重要

    的问题,就是诸葛亮一死,西蜀再也没有了第二个诸葛亮。人才的馈乏,造

    成了蜀汉的败亡。

    纵观蜀汉政权的发展史。初期尽管刘备失势落魄,几度全军覆没,但总有一

    帮文臣武将舍命相随。到了全盛时期,蜀汉武有"五虎上将"与魏延等人,文

    有卧龙、凤雏、法正、马良、蒋琬、费掉等人,可谓盛极一时,蜀汉政权的

    实力此时也达到了顶峰。然而盛世一过,随着刘备和一批将领谋士的去世,

    却没能有新的人才出现,蜀汉也就人才凋零了。直弄得"蜀中无大将,廖化作

    先锋",虽有一个姜维也无济于事。到了邓艾偷渡阴平,出现在成都城外的时

    候,城中空有兵马数万,竟无人能出面主持大局,只得开城迎降,真正可悲

    可叹!而其它两家却并非如此。曹操在时,"推心待智谋之士",荀??、郭嘉、

    荀攸、贾诩、程昱、满宠、张辽等大批人才聚集在他周围。曹操死后,又先

    后出了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邓艾、钟会等一批批人才,所以国势长盛

    不衰,最终统一了全中国。东吴虽然略弱,但也先有周瑜,然后有鲁肃,继

    而有吕蒙、陆逊、诸葛恪、陆抗等人,堪称人才辈出,因而也能割据江东较

    长的时间。

    那么造成蜀汉人才仅昙花一现就迅速凋零,后继无人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夫之是这么说的"巴蜀、汉中之地隘矣,其人寡,则其贤亦槿矣。故蒋琬死

    ,费掉刺,而蜀汉无人"。果然是这样吗?只要我们暂时抛开一下对先贤的崇

    拜,就可以从这位大思想家的论断中看出问题来。巴蜀、汉中之地诚隘,其人

    诚寡,那么新野一个区区小县又如何呢?在那样的情况下,刘备可以找到诸葛

    亮,可以有徐庶、伊籍、刘封等一批人来投奔,在拥有了东西两川的广大地区

    之后,反而找不到人才了"其贤亦槿"了,岂不怪哉?

    韩愈说得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确是这样,有没有人才其实并不

    是问题,问题在于有没有人能去发现并使用这些人才。而令人遗憾的是,诸

    葛亮并不是一个"伯乐"。

    说句良心话,诸葛亮还是很重视人才的。他在《将苑》中提出了考察人才的7

    条标准"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究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

    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应该说,这是一套很完

    整、很系统,很全面的考察人才的标准。但问题也就出在这上。诸葛亮"明察

    则短而必见,端方则有瑕而必不容",但问题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孔明自己几乎是个完人了,因而也总想用完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但天下

    哪有那么多完人?绝大多数人才总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求全责备,就会"以

    二 卵弃干城之将","以寸朽弃连抱之材",最终一无所得。

    魏延长于奇谋,英勇善战,有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才能。而孔明却抓住他"

    不肯下人"的缺点不放,始终用而不信,最后还要弄点小花招,非激反了他,

    再杀掉不可。马谡本是个颇有见地的参谋型人才,但在实战上显然还缺乏经

    验。而孔明却偏偏一下子就把他放到一个独当一面的关键场合上去与优势魏

    军作战,一旦失败,就死心眼的非要杀了不可。其实斩首可明军法,军棍,

    革职,徒流就不能明军法?难道真的非采取那样极端的做法不可吗?李严长

    期镇守白帝城,负责东方防务,本是个有用之才。只因一次运粮不及时,又

    文过饰非,就被孔明一棒子打倒,再不录用,直到最后大哭病死。长水校尉

    廖立,"自谓才名宜为孔明之副,尝以职位闲散,怏怏不平"于是孔明便看不

    惯他,"废之为庶人"。其实他自己那么有报负,而且能当上长水校尉也已经

    很不容易了,也许有些才能,不妨一试嘛。光是觉得他"狂"就废为庶人,那

    孔明在隆中时常"自比管乐",又何尝不狂?

    刘备、曹操等人在这方面就要远远胜过孔明。庞统在耒阳纵酒百日,不理政

    务。刘备就没有来个"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开除了事,而是派张飞、孙乾去

    考察实际情况,在了解到庞统确有过人之能后,立即委以重任。法正在西川

    原多有行为不端之处,而刘备不拘小节,信之用之,在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发

    挥了很大的作用。还有骄傲自大的关羽,纵酒坏事的张飞……这些人若是到

    诸葛亮手里,能否发挥那么大的作用恐怕就得打个问号。就是孔明自己,要

    是刘备非要先按那7条好好审察一番不可,恐怕也得一辈子在家种地了。而曹

    操则更爽快:有德未必有才,现在需要的是人才,所以不用管什么德不德了,

    "唯才是举"!正是因为刘备、曹操能够坚持正确的用人方针,才能够发掘出一

    大批人才,开创基业,而诸葛亮的做法则必然导致后继无人,直至亡国灭种。

    齐桓公曾经问管仲"寡人好声色犬马,会不会不利于霸业?"管仲说:"那些都

    是小事,于霸业无损。为霸者担心四件事,一是不知贤,二是知贤不用,三是

    用贤不任,四是用贤并用小人。"诸葛亮就非但不知贤,而且知贤不用,用贤

    不任。他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自己"食少事烦,其

    能久乎"不说,连底下人也给弄得什么权都没有,无事可做了。主簿杨锸劝他

    以"陈平不知钱谷之数""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他却说"吾非不知,

    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

    诸葛亮的苦心确实令人敬佩,但他难道就没有想到,终究会有一天必须让"他

    人"去接替自己的位置?!到那时怎么办?与其现在一切包办代替,不如好好

    去煅炼"他人",让他们"似我尽心"!

    诸葛亮就像是一颗明亮的巨星,在它的光芒之下其它闪光的星星通通被掩盖住

    了。蜀汉不是没有过出人才的苗头。能言善辩,三言两语间说服东吴的邓芝;

    以一篇"天论"使吴使五体投地的秦宓;在三郡皆反,孟获大举进犯的困难条

    件下坚守永昌,力挽狂澜的吕凯、王伉;街亭之战中表现出相当指挥才能的王

    平;诸葛亮自己都称为"良实"的董允、郭攸之、陈震、向宠……都曾经发出过

    耀眼的闪光,如果好好培养,在这些人中未必不会产生孔明第二或者至少是

    法正第二、马良第二。然而,就像参天大树之下长不出新的的幼苗一样,在

    孔明这颗巨星的笼罩之下,他们最终都默默无闻,没能成长为真正的栋梁之

    材。

    再夺目的明星也有堕落的一日呀!星殒五丈原之后,天空立刻变得漆黑一片,

    没有任何星星能够代替巨星的位置。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起拿破仑,这位巨星也总是喜欢亲自指挥作战,这使他赢得

    了无数次胜利不假,但同时也使他手下的元帅们都成了只会听令,不能独当一

    面的木偶。结果在后来的战争中,拿破仑所在的地方虽然能取得胜利,但他一

    旦离开,就会是接二连三的失败。或许,这是那些"巨星"们的通病吧,总觉得

    别人笨,不可靠,放心不下,于是事事都要自己干。但他们没有去想想,不给

    别人经风雨、见世面的机会,别人如何能成长为像他们一样的巨星?

    在人们的心目中,刘备懦弱无能,动不动涕泪交流,与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简

    直是天差地别,就连成都的昭烈陵也被后人改成了武侯祠。但是,刘备尽管自

    己无用,办不了事,他却可以找来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一大批能人来为自己

    办事。诸葛亮虽然自身能力非凡,但竟找不出几个能代替自己,帮自己办事的

    人!论将才,刘备确实比诸葛亮差得远,但论帅才,刘备要远在诸葛亮之上!

    苏洵在《管仲论》中说:"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

    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蜀之兴也,吾不

    曰孔明,而曰刘备;及其亡也,吾不曰刘禅、黄皓、谯周,而曰孔明

    1999,12

    元宝推荐:桃李不言,
    • 家园 以弱胜强可以说都是强的一方自己把自己搞垮。

        从当时来说,魏只要自己不垮,蜀就没有胜的可能性,最多只能自保。

    • 家园 【原创】根本原因是国策错误

      napolen楼主的观点,在下基本赞同,但对楼主的一些论据,在下有不同看法。如楼主说,邓艾兵临城下时,成都尚有数万兵而无统领之将。历史上,此时成都已是无兵可用,兵都被诸葛瞻带走了。演义中,罗贯中没有直接描述成都还剩多少兵,而是刘谌说“窃料成都之兵尚有数万”,不代表真的有。读者切记,书中人物的话,不表明就是罗贯中认可的事实。最典型的就是“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只是司马徽出于某种目的而说的话,不表示作者罗贯中也认可这个说法。

      关于人才的观点,在下赞同鲈鱼兄和早生华发兄的看法,完全不赞同老酒的观点。(老酒别打我

      关于李严的问题,在下同意马伯庸的观点。(风起陇西写的太好了,还有马谡那段也好,可惜忘了小说的书名。)

      另外,翻开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这些蜀国被打倒人的背后,无不闪现着同一个幽灵,那就是诸葛亮。这种从开国到灭国,国内所有倒下的智士能臣的背后,却都是由一人作祟所致,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这个道理就像一个人认为别人都有精神病一样,其实真有精神病的正是他自己。

      关于人口和土地(所谓耕战)的问题,在下不赞成夜月空山兄的观点。如果两个国家的治理水平相同,它的人口和财富的增长比例是相同的,也就是四十年前是1:4,四十年后同样是1:4,不存在距离被拉大的问题。三国时期人口空前绝后地凋零,不存在土地不够用的问题,关键是谁能使人口尽快地增长,谁的国力就会强大起来。

      在下认为,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国策错误。就是蜀国是靠征战存国,还是靠励精图治、增长国力存国。历史上,齐、越就是靠增长国力而终成一代霸主的。蜀、魏屡战,对蜀国来说,是举国之力、倾国之战,对魏国来说,不过是局部战争,两国的消耗对各自国力来说,远不成比例。长期下来,就是蜀国人口没有任何增长,魏国不过是使增长速度稍稍放缓而已。

      诸葛亮实行的是征战存国,他的继任者继续执行他的国策,蜀国的灭亡,诸葛亮怎么会没有责任呢?

      • 家园 反对,蜀的地理以及政治态势跟齐越不同

        守住关隘是必须的,但是——

        在当时的条件下,蜀如果关起门来搞经济发展,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因为中原和江南发展的更快,人口基数摆在那里。还有地理,我说过,蜀国打进来难,可只要突破剑门关和绵竹关,西边基本守不住。更重要的,打进来难,可打出去更难。蜀要想图天下,必须拥有关中,而要拥有关中,则必须有汉中。

        蜀最佳的策略是快打法。守住关隘,练精兵,并迁移部分人口到汉中,立足汉中实行屯田,瞅准时机(比如联合吴或者鲜卑进攻魏国或者等魏国内乱,但后者属于不可控制因素),尽快攻占关中。在刘备刚称汉中王那段时间,形势还是比较好的,但我认为荆州并不好守,关羽进军襄阳是错误的。应当集中力量从汉中出兵,占领雍州凉州以及长安。

        用星际争霸的说法来说,蜀宜采取的就是速攻,攀科技树或者拼资源都是必死的打法。

        打个比方,关起门来搞经济发展,就好像乌龟缩在壳里长肉,呵呵。

      • 家园 支持这个观点。蜀国应坚固关隘发展经济,伺机夺取西凉

        不应该猛攻魏国中心地区,引起戒备。

        应该在稳固防守的前提之下发展经济招聘人才,等待魏国内乱时夺取西凉,有了西凉之后兵马的来源就宽广多了,那时候再考虑与魏国决战。

    • 家园 关于地域文明程度与军政人材再生能力之关系,与鲈鱼兄探讨

      我前文曾提到,川中地区文明程度不高,因此军政人材的再生能力较差。很显然,我的意思是,地域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军政人材的再生能力,两者存在较强因果关系。

      对此,鲈鱼兄言:

      “那么如何解释石勒那批人呢, 难道一条绳子就能栓住那么多的文明?

      人材同文明程度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

      从石勒, 到慕容, 到金兀术, 成吉思汗,努儿哈赤, 都不是从文明的中心地带出来的.”

      在下以为,鲈鱼兄似乎没有注意我前文那个结论的特定语境,而是抛开了那个特定语境来泛泛地举例,自然会令我前文那个结论看起来不太对头。

      我前文所处的特定语境,是“农耕民族内部战争”这样一个限定条件。由于那个帖子所讨论问题的大背景是三国时期的战争,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内部的战争,所以我就把这个限定条件给省略了。

      鲈鱼兄所举那些“反例”,都是超出这一限定条件之外的,因为那些人物都是游牧民族的军事人物,而不是农耕文明内部战争中的军事人物。所以您的那些“反例”,其实并不反,所以也就无法否定我前文那个结论-- (在农耕文明内部战争这个条件下),地域文明程度不高,则军政人材的再生能力就较差。

      还有一个次要方面,就是我说的是“军政人材”,而不是纯粹的“军事人材”。

      事实上,游牧民族的文化,本身就属于军事文化,或者至少也是准军事文化。因此,游牧民族中出现许多杰出的军事人材,一点也不奇怪。

      但杰出的经营管理型的人材,就不是游牧民族所能产生的了,而属于定居的农耕民族的“产品”。

      鲈鱼兄会说,你前文用的是“军政人材”这样一个概念,而石勒、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人也都是杰出的政治人物,所以你这个结论还是有问题。

      这个问题是酱紫的,我的“军政人材”这个说法,看字面儿,确实是军事和政治这么两个方面,但这个“政治才能”却又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权利斗争方面的才能,另一个就是治国方面的才能(包括经营管理)。我在用“军政人材”这个词是,心中想到的主要还是军事和治国这两个方面,而不是军事+权利斗争。

      石勒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无疑具备极强的政治斗争才能,但在治国经管方面却不算杰出。所以他们并不属于我心中的杰出政治人材。他们只是杰出的军事人材和权利斗争方面的人材。

      我心目中,三国时期杰出的军政人材大致是诸葛、司马,以及邓艾等。虽然没做过统计,但三国时期主要军政人材,大部分应该出自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

      • 家园 恐怕主要还是人口和土地(所谓耕战)

        蜀地人才还是不少的,武有张任,严颜,甘宁(我老乡,嘿嘿,可惜为东吴所用),张翼,文有张松,黄权,秦宓。且人才是可以流动的,蜀有不少荆州雍州等地而来的人才(比如刘巴,法正,陈到等等)。而人口不那么容易,土地就更不可能。蜀地人口经过战乱基本上也就是一百万上下,而中原则至少四倍于此数字。且这个差距随着时间增长只会越来越大,蜀在这样的地缘下,除了积极进攻别无生存之道。蜀的地理固然难于攻进来,可以其农业生产能力以及艰难的周边地形(邓艾当年成功也是靠偷袭,若正攻必然粮尽退兵),同样难于攻出去。所以据有巴蜀固然在那时已算不错,可若要真正生存,则据有后必须尽快攻占关中,否则为必死之地,而这个是需要时机的,在对方正常状态下,堂堂正正进攻难以做到,很不幸诸葛和姜维都没有高祖那么好运。

    • 家园 李严这个例子可举的不够好

      “李严长期镇守白帝城,负责东方防务,本是个有用之才。只因一次运粮不及时,又

      文过饰非,就被孔明一棒子打倒,再不录用,直到最后大哭病死。”

      李严堂堂先主托孤之臣,蜀汉中都护,本来该是与诸葛亮平起平坐。结果先是被诸葛亮找了个借口从永安调去孔明经营多年的汉中,名义上兼管丞相府事务,实际上却降了一级,成了诸葛亮下属;接下来又委以催督运粮之责,权势被步步削弱,最后被诸葛亮略玩花招就给废了。这人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孔明巴不得一棍子把他打倒,存心就是

    • 家园 您着个结论

      基于小说《三国演义》,您要看看陈寿或是别人的书,可能又是别的结论。

      比如,以前在蜀中央,法正是总理,孔明只是第一副总理。

    • 家园 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 家园 部份同意,部份有保留

      1 正史与演义

      所谓诸葛的神机妙算、刘备的儒弱无能、泪腺发达,还有诸葛死前遗计逼反魏延再杀之,这些都是演义有而正史无的描写和情节。还有诸如“五虎上将”、“卧龙凤雏”等说法,也都是演义里面的。如果拿兄能完全抛掉演义描写而完全以正史为据,文章的严密性会更强一些。

      2 实力差距不是蜀亡之主因?

      我以为,孤穷一州以抗中国,实力差距之悬殊,是决定性的原因。

      至于人材因素,首先这个因素是套在“实力差距过于悬殊”这个因素里面的,因为我们多数人所理解的“实力”这个概念,并不仅指军马、士民数目、自然资源和经济实力,还包括军政人材的质量和数量、文明程度和文化传统(这一点与军政人材的再生能力密切相关!)。

      我们说曹魏势力最强,并不仅仅是以静止的眼光看到曹魏当时的军马实力、人口数量、经济实力以及现有人材比其他两国要强,同时我们也在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到了曹魏政权人材的再生能力要强于另外两国,因为曹魏的统治区域涵盖了传统中华文明程度最高的中原地带!高度发达的文明文化,可以提供强劲而持续的造血机能,源源不断地造就各类人材,军政的、文化的,等等。蜀汉地处偏僻之益州、汉中两州,在这方面怎么去跟曹魏相比?

      即使我们非常狭义地以静止的眼光去解读“实力”这个概念,即:将人材再生能力这个因素从“实力”这个概念中剔除出来,并与剔除掉人材因素的“狭义实力”并列起来,那么我们也只能说,“狭义实力”因素和“人材再生”因素,都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存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两个因素的重要性难分高下,或者说短期看前者、长期看后者。不能因为“人材再生”因素很重要,就否定或低估“狭义实力”的重要作用,而将“人材再生”因素做为唯一决定性因素。

      三 关于赤壁之战和灭蜀之战

      拿兄以 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孤穷弱小而终能联孙以弱胜强 这个事实为据,来否定“实力差距过于悬殊是蜀汉覆灭的主因”这一判定,这个我以为是很值得商榷的。

      (1)赤壁之胜,是孙刘联手的战果,所以,拿兄恐不能拿刘备军力多么弱来支持您的观点,而应拿孙刘联手以后的军力多么弱来支持您的观点。可问题恰恰就在于孙刘联手以后军力已不比曹魏弱很多了。孙刘虽仍较弱,但很有一拼的实力;而姜维时代的7-8万汉军与北魏灭蜀之20多万军马相比,这个差距太过悬殊,已基无正面对抗的可能。

      (2)灭蜀之战打响之前,姜维已犯下严重错误,否则北魏未必能一战而亡蜀。

      (3)孙刘赤壁击走曹魏,很大程度上是占了水战的便宜,水军方面,孙刘方量小而质高,短时间之内水战是有胜无败,这对双方士气的影响非常大。而灭蜀之战中,蜀汉方在战术层面上却没有任何优势。

      (4)北魏灭蜀之战,是经过长期军事准备的,可以支撑长时间作战;而赤壁之战时,曹魏一方准备不足,最终败走也是因为难以维持长期作战,而不是因为战役遭到决定性挫败。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赤壁之战与灭蜀之战没有什么可比性,所以基于此二战的比较而得出的“实力差距不是主因”的判定,是不太有说服力的。

      四 人材因素

      我并不否认 人材因素是至关重要的,我只是无法认同人材因素是第一决定性因素这个判定。

      用统计学来表述的话,假定Y=一个国家的存活概率,X1=该国家狭义实力,X2=该国家人材再生能力,B0是常数,B1、B2都是正常数,E是独正随机变量,则一个国家的存活概率可以这样来表述:

      Y = B0 + B1X1 + B2X2 + E

      由于蜀汉后期的狭义实力(X1)和人材再生能力(X2)的数值都非常低,又恰逢随机变量E取了一个极低的数值(因为姜维的致命错误),所以其存活概率极低,实战结果就是让人家一战灭蜀。

      五 诸葛人材政策有误?

      至于为何蜀汉后期人材寡少,我有保留地同意拿兄“诸葛发掘和培养人材能力不强”的判定。

      当然,诸葛也有诸葛的苦衷:以蜀汉二州孤穷之地,实在经不起大的折腾和动荡,所以诸葛在选拔人材时,对那些能力超群但忠诚度、合作性较差的人选,多半就会弃之不用了,而更有可能选择那些中上之资但忠诚度合作性上佳的人选。但问题恰恰是,凡有大才之人,多半合作性都有点问题;以诸葛之智慧,难道不明白这样一个人力资源方面的规律?可见,诸葛做出这样一个重德不重才的选拔机制,也是非常无奈的。

      如果诸葛下的不是这么一盘苦棋,而是曹魏那种人才济济的顺风棋,他未必还会用这样的选拔标准。

      至于刘备当初敢用才高之人,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刘备本人的人格魅力和政治资本(皇叔身份+爱民声望)极高,他不担心别人对自己的忠诚度,而刘备这方面的优势,诸葛和刘禅完全不具备,所以刘备能那么干,诸葛就不敢那么干。

      我们可以看看,诸葛在刘备时代也曾大力举荐和保护过一些能力极高但人品有问题的人物,比如庞统和法正,而刘备死后诸葛所推举之人,则全是人品忠诚度非常好的人。这似乎也说明了,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也敢于用那些有问题的人。之所以如此,还是跟刘备众望所归的极高政治资本有关--诸葛知道,那些有问题的人,在刘备这里不会有忠诚度方面的问题。但刘备一死,可就不好说了,所以诸葛只能慎用或不用了。

      以上种种因素,都是我们在指责诸葛发掘和培养人材不利时,极有可能冤枉诸葛的方面。

      元宝推荐:桃李不言,
      • 家园 挑一个小眼

        现在说北魏一般就是指拓拔氏建立的魏,以区别于东西魏,曹魏现在一般是不能称北魏的,虽然它确实在北方。

        • 家园 没这么严重嘛

          就算是拓跋氏建立的魏,他们自己可从没称过自己北、东、西,都是后人的说法,称曹魏为北魏的说法,也是早就有了的吧,而且恐怕比拓跋氏的北魏叫的还早。

          • 家园 俺本来的意思

            也没有说多严重啊。是“挑一个小眼”,有点和老酒开玩笑的意思,如果说“缺乏起码的历史知识”,那倒真是很严重了。再说,俺说的是“现在”一般用什么称呼,不是说历史上有没有北魏的叫法。这个和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蜀军打的旗子上一个斗大的“蜀”字,性质当然是不一样的拉。

            • 家园 呵呵

              这个和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蜀军打的旗子上一个斗大的“蜀”字,性质当然是不一样的拉。

              这个问题的性质大致和鲜卑人自称索虏,抗战时伪军自称伪军一样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