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值九一八本人新书《壬辰1592——决战朝鲜》上架 -- 恶魔之读书者

共:💬54 🌺25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唉 当年明朝真是不够腹黑。

丫的,这么好的机会不会利用,统一战线,用奴尔哈赤,召集女真部,去和日本死磕,明军支持。

家园 【原创】第五章 初次交锋 第一节 世间已无张居正

世间已无张居正

就在朝鲜遭到日军侵略之际,明朝此时正步入明神宗朱翊钧在位的第二十年。这位万历皇帝本是个有福气的,在他登基后的头十年,拥有张居正这么一位百年难得一见的宰相。在张居正的领导下,政治上澄清了当时的吏治,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这样的名将镇守边关,经济上清查土地、改革赋税,实行“一条鞭法”等。这时明朝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可谓是欣欣向荣,呈现一股中兴的气象。

可是中国的政治总摆脱不了一个人亡政息的怪圈,张居正实行的政策在他病逝之后便遭到了彻底的清算,而明朝则在这种清算中再度步上一条陈腐没落的道路,国力日渐衰弱。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危机迭起,大明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以来,先后在浙江杭州、宁夏灵州、广东东山、四川建武所、延绥神木、云南腾冲等多处发生兵变。与此同时,农民起义接连不断。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梅县人刘汝国以“替天行道”为号,率数万饥民起兵于太湖、宿松;稍后,广东僧人李圆朗也率众起兵于始兴……这些农民起义虽然都被镇压,但此后民变不断。

尤其是万历二十年春发生的哱拜之乱,明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未能把它镇压下去。而西南又有杨应龙在播州蠢蠢欲动,朝廷百般安抚,也着实头痛。现在再来了个朝鲜倭乱,真可谓内忧外患,举步维艰。这个时候,世间却已无张居正了……\n悍然侵朝的丰臣秀吉手中有日本刀、铁炮等战争利器,又有百余年战国乱世打造的坚强军队。那如今老朽不堪的明朝手中又有什么来跟这群日本侵略者对抗呢?

如今的明朝虽然已经没有了张居正,但是他的遗泽还在,朝廷再难,毕竟还有存粮、存银,还能打得起这一仗。张居正一手提拔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虽然遭他牵连,被罢官贫病而死,但是他数十年来精心打造的浙兵精锐仍在。李成梁麾下的辽东边兵也尚未完全腐化变质,大明帝国的士兵依然能战,敢战。在明军中,除了同样擅长鸟铳的浙兵外,明军有着数量更多的大炮,这在日本国内的战争中却极少出现。等待着日本侵略者的将是一场全方位,立体式的战争,明朝虽然在这场战争中显得如此得疲惫不堪,但是却依然是亚洲的王者,不容轻侮!因此当收到朝鲜被入侵的警报之后,即便如今的朝廷早已今非昔比,但最终还是承担起了保护藩属国的责任,没有经过太久的讨论,万历皇帝便下令辽东派出两支精锐前去朝鲜,以此稳定朝鲜的局势。朝鲜战场上决定性的力量终于即将出现了!

家园 怎么感觉是黄仁宇的口气

这“世间已无张居正”的原话我曾在黄仁宇书中看过,具体哪本书要回家翻翻才能确定。

家园 与其他朝鲜将领相比,李舜臣简直是穿越或者火星人了
家园 不用翻了,就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的

起这个名字算是向大师致敬吧。

家园 就是“万历十五年”的第一章名字吧。
家园 【原创】第五章 初次交锋 第二节 饮马鸭绿江

饮马鸭绿江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六月十五日清晨,鸭绿江上人喊马嘶。一眼望去,原来是江面上一支明军正在渡江。这支明军队伍齐整,军纪严明,当头一员大将全身披挂,乃是大明督战参将戴朝弁。他与先锋游击史儒等执旗千总、把总等十来员将官率明军1029人,马1093匹在朝鲜官员的接应下渡过鸭绿江,进入到朝鲜境内。【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二十六,P1552,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二,二十五年(明万历二十年)】

这支明军便是朝鲜君臣上下翘首盼望已久的明朝援兵,虽然数量不多,但这说明了明朝绝不会坐视朝鲜被日本攻占的态度,这对于几乎已濒临崩溃的朝鲜来说无疑就是一针强心剂。有了天朝的支持,朝鲜上下才有底气来收拾已经几乎丧尽的人心。

紧接着于六月十七日,广宁游击王守官、原任参将郭梦征率兵506名,马779匹渡江。随后,本次明朝援军的总指挥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兵1319名,马1529匹渡江。

对这二批明军援兵朝鲜人有着不同的评价,对戴朝弁率领的第一批明军,朝鲜人称赞他们号令严明,一草一粒都并不滥取侵扰。而对随后的明军却评价为纪律不严,擅闯民宅,使得朝鲜人惊恐逃散,义州城为之一空。

因为这个,还让朝鲜朝廷闹了个大笑话。因为明军驻扎在义州,为了安全朝鲜国王李昖一行就马不停蹄往义州逃,结果赶到义州后才发现不对劲,城中的人要么是因为害怕日军打来,要么就是因为明军抢掠,竟然全部跑光,结果连给国王做饭的都没有。当地的牧守黄琎和判官权晫只得亲自率领自己的属下和奴婢来当御厨,给国王一行烧饭吃。余下的官员只能散往城内各处空的民宅暂时居住。还好此时正值六月中旬,并非寒冬腊月,否则城内连供给国王的草料和柴火都配不足,指不定就得冻死几个官员,实在是分外狼狈。

当然明军抢点东西对朝鲜朝廷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明军到了朝鲜,只要遇到朝鲜人,不管是官员还是国王,统统一个调调,那就是恳求明军赶快发兵去打倭寇。可是一说到后勤粮草与接应的人,就统统没有。朝鲜此时的都元帅金命元就哭诉说他身边的官员跑光,仓谷散失,军卒逃匿,如果真要他负责,那只能让他死个二十万次。当然就算死这么多次粮食一样变不出来,所以他如今还是死不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二十六,P1552,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二,二十五年(明万历二十年)】

在明军统帅祖承训的心中,现在可以用踌躇满志来形容他如今的心情。在他的眼里,已经侵占了几乎整个朝鲜的日军就跟曾经肆虐大明沿海的倭寇海匪一般,纯属跳梁小丑。他在辽东李成梁大帅麾下征战十余年,常与蒙古女真等悍勇蛮族交战,战无不胜,如今手中有这三千辽东精锐边军,足可以雷霆扫穴一举成功。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岂能仅仅按照圣旨所说的保护朝鲜国王呢?

家园 每批次都是马比人多呀,看来绝对是精锐

拉粮草的应该是骡子或驴子吧

家园 【原创】第五章 初次交锋 第三节 目标平壤

目标平壤

祖承训六月份渡江之后平壤便宣告陷落,祖承训等明军将领在朝鲜君臣的哭诉之下,当即决定将收复平壤作为第一个目标,以显示天兵的战斗力。

可是当祖承训整军向平壤进发的时候,一路的状况让他可以说是瞠目结舌。一路之上朝鲜境内可以说是毫无秩序,负责军队、后勤、船只运输的朝鲜官员几乎没有哪个肩负起了自己的责任,一个个均畏缩不前。明朝之前素来认为朝鲜国也算是强兵之国,现在种种表现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朝鲜军兵的低劣素质和低迷的士气让祖承训更为轻视日军。战胜这样垃圾的军队,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日本参谋本部所着的《日本战史》记载说柳成龙曾经提醒祖承训说“倭兵甚强,慎重将事。”而祖承训则回答:“吾尝以三千骑破鞑子十万,倭兵何足惧哉?”,而此对话却在柳成龙本人着的《征毖录》却并无记载,此外在《李朝实录》与《明史》等资料中亦无记载。按照柳成龙本人的记录,在迎接祖承训的时候他本人患病在床,根本就没见面,当然也不可能有任何对话。此外祖承训也从来没有用三千骑击破过鞑子十万人的记录,而朝鲜人对辽东兵势十分了解,祖承训也不太可能对知根知底的朝鲜人如此吹牛,因此本人判断此话应是伪证。】

明军在朝鲜一路艰难跋涉,除了拖后腿的无能朝鲜官员之外,老天爷也开始与明军作对。半路上天降豪雨,旬日不止,让全都是骑兵的明军部队行军更为艰难。

行进至七月十四日,明军前锋猝然遇敌,当即阵亡两人。刚与日军进行接触便使得明军出现了军官阵亡,这让明军未来的战争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受此影响,祖承训的心情也变得焦躁起来。

对己方是否能够得胜,祖承训并不怀疑,可是他却害怕这场遭遇战会打草惊蛇,使得平壤日军闻风而逃。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一场属于他的大胜必将付之东流。

在烦乱的心情下,祖承训率军行进到了与平壤一江之隔的嘉山,随即寻来当地人询问平壤军情。

当得到日军居然还在平壤并未撤退的消息后,祖承训的心头大石这才放下,甚至兴奋地仰天祝祷道:“贼寇居然还没逃跑,这真是老天爷送给我的大功劳啊!”其欣喜之情现于颜色。

获得日军确切消息之后,祖承训随即率兵出发,以史儒为先锋,于七月十七日黎明三更从顺安出发直取平壤。

可是老天却并不放过明军,下了几天的雨不但不停,竟然越下越大,当明军到了平壤外围之时,雨水居然可以漫到马腹!

祖承训也是个知兵的人,明军以骑兵为主,如此大雨,完全不适合骑兵突击,于是便欲撤军回顺安休整,待天气晴好再来攻打。

如果这样,也许祖承训便可以避免一场失败,可是恰恰在此时,有朝鲜斥候将黄瑗却突然汇报说平壤城内的日军大多撤到了汉城,城内日军空虚,趁此机会,正好能将平壤城内日军一网打尽。

其实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假消息,但可悲的是祖承训却相信了这个消息,改变主意,决定冒大雨继续率军向平壤突击。

借着明军天兵的声威,原本胆小畏战的朝鲜都元帅金命元也派遣了将领率三千人紧随其后,不遇敌的时候也能狐假虎威一番。因此明军当即从中选了五百人,以一百人为一队,分为五队作为向导,指引明军进攻平壤。而其余兵马则跟随其后,作为辅助力量与日军交战。

此时平壤的形势却并非祖承训所想象的那样乐观。日军以小西行长为首的第一军团下辖宗义智、松浦镇信、有马晴信、大村喜前、五岛纯玄等大将,其兵力达一万八千七百人左右。

当六月十六日攻陷平壤之后,日军在这一个月内一直在稳固平壤与汉城之间的交通畅通,镇压平壤附近反抗的朝鲜人民。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由日军第三军团与第六军团的部分进行完成。日军在离平壤十四里的凤山筑了两砦(同“寨”。守卫用的栅栏、营垒),以大友义统为主将防守。立花宗茂也在附近扎营。

离凤山七里的龙泉山筑砦,以黑田长政的家臣小河传右卫门为主将防守。

龙泉山南方六里的白川城则以黑田长政为主将把守。

平壤军民于平壤城南高山上筑砦反抗日军,却被小西行长率兵荡平,并在附近也建立了砦子进行防守。

虽说日军建立了如此多的城寨进行防守,看似兵力分散,但其实日军第一军团主力却一直盘踞于城中,甚至各个寨子的统兵大将也大多留于平壤。此时冒雨行军的明军并不知道,他们即将面对的并非是一个空城,反而正向日军第一军团主力迎头撞去……

家园 【原创】第五章 初次交锋 第四节 折戟平壤

折戟平壤

轰隆的雷声掩盖了明军大部队的行军声,瓢泼的大雨将距离视线十尺之外的世界变得一片模糊,密雨横飞,地面上犹如油锅炸沸。在平壤城外,一张张被冰冷的雨水浇得铁青的脸从风雨中显现出来,这三千明军人人牵着马匹,排着肃静无声的队列,在泥泞的土地上行进着。

雨水不断地从祖承训的盔甲上滴落,他仰首望向似乎近在咫尺的平壤城头,青瓦白墙的城楼上依然残留着盛唐的一丝余韵,可惜雕栏画栋今犹在,只是已经换了主人。

在唐式的飞檐斗拱之下,本应站岗放哨的日军守城士兵却踪影全无。

见此情景,仿佛更加印证了朝鲜斥候的情报,祖承训不禁嘴角现出了一丝微笑。随即,他做了个手势,身边亲兵见此,立刻从马上拿出了一对小旗,向身后诸将挥舞起来。

见到旗语后,明军在诸将的带领下按照事前计划迅速分为两队,由西杀入。由于平壤城西侧有两个城门一个叫“七星门”,一个叫“普通门”,因此一队由戴朝弁与史儒领军,急攻平壤“七星门”,另一队由祖承训亲自指挥,主攻一旁的“普通门”,朝鲜军兵则尾随其后。

戴朝弁与史儒率军借着大雨的掩护,悄声无息地掩至七星门边。

青砖砌成的城墙被大雨重刷得溜光水滑,史儒紧皱眉头,探手试了试城墙,随后手臂向后一挥。在他的身后立刻显现出十来个壮硕的亲兵,以敏捷的身手向上攀去。

七星门城头上,寥寥数个日军守城兵全部缩在屋内打着瞌睡,完全没有想到这种鬼天气居然还有人胆敢攻城,在睡梦中被纷纷解决。

在“吱吱吱”转盘的声音中,七星门轰然打开。随着一声“杀贼”的呐喊,平壤城立刻陷入了战争的漩涡。史儒一骑当先,戴朝弁紧随其后,跃马直入七星门,战刀挥舞间便收割掉数条人命。

防守城门的日军兵卒瞬间四散崩溃,明军追着逃散的日军兵卒,杀入平壤城中。

战端一开,五百作为向导的朝鲜兵瞬间逃散一空,只剩下祖承训跟前的一百人未敢逃跑。当先杀入的戴朝弁等明将无人领路,只能在城内盲目突进。

城内日军惊闻明军前锋已攻破城门,前锋已杀至大同馆外,不由得大惊失色。日军大将松浦镇信正卧榻高眠,慌忙从床上跳起,大呼侍从为其披甲。就在手忙脚乱之际,只听见喊杀声越来越近,松浦镇信一把推开侍从人等,大叫道:“全都都跟我来!”只见其仅穿常服,手提日本刀便冲出门去,率其子松浦久信等数骑与明军骑兵展开骑兵战,双方狭路相逢,未及准备便嘶吼着撞击在一起,开始了武人之间的死斗。

战斗中明军骑弓攒射,箭穿松浦镇信脚胫。日骑挥舞倭刀挡格箭支,迎箭杀伤数人。

松浦镇信的苦战在明军如潮水般的骑兵突击下如同一个石子投入了大海一般,仅仅溅起了几个小浪花,依然并未阻止住戴朝弁等明将的突击,很快松浦镇信家臣日高喜(甲斐守)、松浦源次郎纷纷战死,明军主力继续前进。可是此时天时地利却均在日军一边,平壤城在隋唐时代号称小长安,城郭规模并不小。但自从朝鲜李朝建立,并于公元1394年迁都于汉城之后,平壤历经两百年时间的败落,早已今非昔比。城内道路狭窄,僻陋曲折的小巷亦多,明军骑兵无法展开集团冲击。且天又大雨多日,平壤街道泥泞不堪,明军马匹时不时地陷入泥中,如此恶劣的天气与地形,终于让日军有了反击的时间。

是时日将小野木重胜正率七百铁炮手驻扎于城内,闻得厮杀声起,连忙集合属下,抢占大同馆和其周边的高大建筑。

长街旁的高大宅院上,一扇扇窗户被粗暴地推开。日军手捧一支支铁炮,在小野木重胜的大喊下,迎头向明军开火,瞬时间弹如雨下。

虽然日军铁炮犀利,但明骑军依然毫不畏惧,迎弹雨突击,但马陷泥沼,军马多被日军打死,倒毙的马尸堵塞街巷。

戴朝弁、史儒等明将见此情形大怒,领头出阵,挺身肉搏,手刃日军十数级。

小野木重胜见势不妙,挥舞倭刀指挥,向明将突击方向做集中射击,枪弹声穿过滂沱的大雨,响彻天空。

当先突击的史儒刚刚将战刀从敌人体内拔出,正欲朝街道的出口突破之时,一阵炒豆般的枪声随之响起。他的跑动的身形便如撞到了一堵无形的墙一般突然停顿,手中的战刀随着雨水掉落地面,血染长街。眼见史儒中弹,明军诸将目眦欲裂,参将戴朝弁与千总张国忠、马世隆高喊“杀贼”,踏着史儒的足迹冲向日军铁炮阵,千总张国忠、马世隆当场壮烈牺牲,戴朝弁重伤被身后亲兵拼死救下。

戴朝弁因为治兵严肃,对百姓秋毫无犯而深为朝鲜各方所敬重,此战后讹传其阵亡,为此朝鲜方面深为惋惜。【经略复国要编P357】

日军大将小西行长、宗义智等领军大将率主力于此时展开了反击,将明军团团围住。

杀入七星门的这支明军在猝然失去指挥官,又遭到日军优势兵力的打击之下,依然不甘示弱,反身与敌军拼死搏战。杀出一条血路,溃围而出,向祖承训军方向撤退。

与此同时,祖承训军在西门亦是厮杀正酣。明军用弓箭与日军展开对射,但让祖承训料想不到的是,平壤城中突然出现了一群麾白旄的朝鲜兵马,他们用片箭长箭对明军发动了猛烈地打击,霎时间便有数人被射伤。身为前导的百人朝鲜军兵也并不卖力作战,甚至中间有人还与日军用朝鲜语相喊话!尾随在明军之后的朝鲜兵马更是出工不出力,冷眼看明军与日军搏战。

待到戴朝弁军溃,本已心生怀疑的祖承训了解到城中日军怕是不下万人,更是认定这是朝鲜人设下的圈套,于是下令撤军。

见到明军撤退,朝鲜军顿时一声发喊做鸟兽散。平壤城边多水田,朝鲜后军四处乱逃,多陷于水田泥沼中,被日军杀死杀伤。

祖承训率军则由顺安、肃川连夜撤往安州,后又搭舟桥渡清川、大宁二江,见日军并未穷追,于是在嘉山附近的控江亭开始停军休整,并点检战损。经检查,此战明军总共战殁三百人,马匹损失千余匹。

刚来到朝鲜便受到这么大一个打击,祖承训自然无法接受。他觉得手下还有两千余人,尚有一拼之力,于是还想着派人回国内请援兵,并不肯就此罢休。

可是天公却偏偏与祖承训作对,又是连天大雨,明军各部均在野地宿营,大雨使得兵士们衣甲尽湿,困窘无比。

眼见军中怨声四起,弄不好就会发生兵变,祖承训便是再心有不甘,也只得率军回返辽东,明军平壤初战就此以失利告终。

家园 【原创】第六章 正式出兵 第一节 首鼠两端

首鼠两端

明军初战平壤以失败告终了,如果从日本向朝鲜发出战争威胁作为时间起点来看,此战的失败更加深了朝鲜与明朝之间关系的混乱复杂程度,以至于两国仅仅在关系协调互信上就耗费了近一年半之久。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对于明朝来说,朝鲜素来是模范藩属国,而对于朝鲜来说,对明朝也向来以忠顺自居,按常理说两国之间应该彼此信任。可是当真正研读历史之后,却发现真相远不是那么简单。

当丰臣秀吉那封充满野心的国书送到朝鲜之后,作为素来标榜“忠顺”的朝鲜,理应第一时间向宗主国明朝进行通报,但朝鲜却首鼠两端,担心朝鲜私通日本的事情泄露而极力隐瞒真相,严密封锁相关消息。可是朝鲜人哪里晓得,明朝早就通过许仪后、苏八这些在日本的华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甚至对丰臣秀吉侵略计划的了解比朝鲜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朝鲜这样遮遮掩掩的态度不但无助于隐瞒真相,反而招致明朝上下的怀疑。

尤其许仪后等人身处日本,只能收到日本方面的消息,对朝鲜的情况并不了解。于是上报到明朝这里就变成朝鲜要作为日本的先导,联合进攻明朝。明朝收到这个消息之后半信半疑,可是不久后琉球也发来了奏报,说是日本威胁琉球与朝鲜两国,要求他们同时进攻明朝。而朝鲜此时却依然沉默,于是自然谣言大起,都说朝鲜欲联合日本图谋不轨。可就是这样朝鲜人还想遮遮掩掩,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五月底,朝鲜派出贺节使金应南出使明朝,出使之前朝鲜方面让他向明朝对这件事稍微提一下,企图用传闻的名义给明朝礼部一个咨文敷衍了事。并且还秘密告诫他,让他在去北京之前先在辽东刺探下消息,如果明朝没人注意这些,那就千万不要把咨文呈上去,妄想以此蒙混过关。可是让朝鲜人料想不到的是,金应南刚到辽东,就发现辽东盛传朝鲜要为日本先导,入侵明朝的流言,无法可想之下只能向明朝上奏说是专门为奏报而来,让宗主国千万不要误会。

金应南在明朝虽然极力替本国辩解,但是许仪后等人的秘奏依然杀伤力不小。许仪后甚至在秘奏中说,丰臣秀吉发兵百万来攻明朝,朝鲜亦与日本联合图谋不轨。要对付日本的大军,应该要发大军首先占据朝鲜,杀光朝鲜的贵族官吏,然后埋伏大军于朝鲜,一等日军上岸就左右围攻,然后山东、山西等地出兵渡海袭击日军身后,那么肯定可以生擒丰臣秀吉!

这个秘奏传到朝鲜国内后可把朝鲜君臣吓出一身冷汗,虽说金应南在明朝已经开始了“灭火”行动,但是他本身并非专门为了解释此事而去的官员,因此虽得到明朝上下的谅解,但是疑问依然并未完全消除。当许仪后连续数次的秘奏呈达之后,明朝辽东都司明令让朝鲜将倭情具体回报清楚。

由于日本入侵的传闻愈演愈烈,而朝鲜的首鼠两端将自身置于了一个更为尴尬的境地,因此惧怕明朝果真按照许仪后秘奏行事的朝鲜只能再次派遣使者韩应寅专门向明朝陈情。可能是准备比较充分,此次陈情可以说是大获成功,号称是让一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居然在紫禁城的皇极殿亲自接见了韩应寅。并在四个月后,也就是万历二十年三月初七再次接见他,并赐宴以示嘉奖。此后还在圣旨中明确了朝鲜国的“忠顺”,并应该给予赏赐。可是将大量精力花费在对明朝“灭火”行动上的朝鲜国上下却万万没想到,距离日本入侵已经只剩下了区区一个月的时间。

【许仪后,又名许三官。江西吉安县桐坪乡山村人。他医术高超,名声远播,常在广州、南京和沿海一带行医。明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他乘海船经广东海面,遭到日本海盗的袭击,被挟持到日本的九州萨摩国,在那里行医维生。由于他精通医术,为人正直,当地的居民都很敬重他。有一次,萨摩国主岛津义久患了重病,久治不愈,听说许仪后是神医,就召他进宫,不仅治好了国主的病,还留他在宫中做御医。他虽在日本娶妻生子,但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中华故土。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向岛津义久递交了一份“协惧哀告”,陈述了倭寇头目陈和吾、钱少锋率众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弄得人心惶惶的罪恶。岛津义久采纳他的建议,派兵诛杀了这伙倭寇,为我国东南沿海人民除了大害。日本织丰时代后期,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又企图称先吞并朝鲜,再进攻中国。许仪知后,心急如焚,他天天“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冥思苦索,惶惶不可终日。”决定向明朝朝廷报告这一重要情报。但他为官廷中人员,无法离开日本。这年九月三日至七日,他接连写了两篇《提报》,可是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在“夜忧哭,仰天长叹”之际,被掳商人朱均旺提出情愿亲携陈情状词,奋身往赴明朝陈报。朱均旺系江西抚州临川人,万历五年(1577)往交趾贸易时遭遇倭寇而被掳往日本,他先是被卖给寺院抄写佛经,后因遇到同乡许仪后而获得释放。这份题名为“仪后陈机密事情”、署名为“陈情人许仪后、郭国安,报国人朱均旺”的陈情书,最终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二月二十八日到达福建,通过福建总督将第三篇《提报》转呈到了朝廷。陈情书约五千余言,除了前面的自叙部分之外,分以下几个方面分别陈述日本情报:“一陈日本国之详”,“一陈日本入寇之由”,“一陈御寇之策”,“一陈日本关白之由”,“一陈日本六十六国之名”,“敢复陈未尽之事以竭赤子报国之情”,末附“许仪后赠朱均旺别诗”一首。该陈情书极为详尽地介绍了日本的时事情况,除了最为核心的军事情报“日本入寇之由”、“日本关白之由”之外,许仪后还特意留心日本国情,悉数介绍日本六十六国的情况,并献御寇之策若干于明朝。许仪后还在获得新情报之后,又特意追加“复陈未尽之事”,其报国之忠心,于此可见一斑。】

【苏八原系浙江台州临海县的渔民,他在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出海打鱼之际被倭寇掳至日本萨摩州。苏八最初被卖入寺院打杂,后被寺院转卖给漳州商人使唤。他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积攒下了足够的赎身钱,获得了自由,之后则继续在平户以卖布卖鱼为活。苏八在日本生活长达十年之久,见闻了日本的许多时事。赎身之后成为日本普通民众一员的苏八,曾被飞兰岛(平户岛)主征为士兵,参加丰臣秀吉对萨摩藩的战争,并亲眼见到了丰臣秀吉其人。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九月,在听闻丰臣秀吉企图侵略明朝的消息之后,这位曾经被编入日军的明朝人念及远隔重洋的妻子儿女,最终搭乘漳州商人的货船辗转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乡之后的苏八并没有默不作声地与家人享受团聚之欢,而是立刻往赴台州参将衙门汇报日本情况。苏八后来在省城杭州录下供述书,对浙江乃至整个明朝的对日战略对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家园 可以这么说,李舜臣在壬辰之战中的表现的确可以认为是穿越众

这是朝鲜众将中独一无二的

家园 【原创】第六章 正式出兵 第二节 嘴皮官司

嘴皮官司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四月十三日,日军杀入朝鲜釜山港,短短一个月不到,朝鲜便被打得丢了首都,国王李昖仓惶向明朝边境逃窜,陷入了即将灭国的境地。这时的朝鲜已经无力对抗日本的大军,而向明朝求援则是朝鲜唯一的希望。当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这种国破家亡的时候,偏偏就有那么一群人做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事情,有的坚决反对国王李昖继续北逃,每到一个地方便要求国王坚守,与日军决一死战。有的则跳出来极力反对向明朝借兵,理由是辽东明军士卒野蛮,生怕明军来了以后骚扰地方。这一切简直可以用秀智商下限来形容。不过朝鲜国王李昖糊涂了那么多年,临了终于把他登基之初的聪明劲给捡了回来,没做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祯那样最终被一帮毫无操守可言的清流大臣们逼得“死社稷”的傻事。他一边坚决向明朝求援,一边坚决北逃,以空间换取时间。

可是对于朝鲜旬月之间便几乎亡国,这个事实对于明朝人却太难接受了些。在明朝的眼中,朝鲜立国二百年,一直在与女真、蒙古这样强悍的少数民族打仗,甚至还能有所开疆拓土,战力并不弱。这样的强兵之国居然旬日之内就被打得丢了首都,这简直是不可思议。对于这件事,如果与许仪后等人秘奏相印证的话,那么更符合逻辑的解释则是朝鲜作为日本的向导联合图谋大明,所谓战败即将亡国不过是个陷阱而已。于是已经被朝鲜使臣解释清楚的流言再次沉渣泛起,

鉴于如此混乱的情形,兵部尚书石星只能派人去朝鲜探查虚实。于是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五月二十九日派了崔世臣与林世禄两人到朝鲜来观察情况,此二人到达了义州便匆匆回国,而并未继续深入朝鲜内部查探。即使是这样,万历皇帝依然做出了援助朝鲜的决定,不但命令辽东方面立刻发动两支精兵援救朝鲜,还运送两万两白银犒和两套大红色的紵丝衣料来犒军以及慰劳朝鲜国王。

在敌我未明的情况下,以常理看,匆忙发兵显然不是什么好选择,可是为什么这个时候万历皇帝要坚持发兵呢?其实这个圣旨名为援救实际则另有玄机。因为明朝并不确定朝鲜到底是真的被攻打还是玩得障眼法,所以祖承训实际的任务仅仅是保护国王而并非去第一线帮朝鲜人收复失地,对日军作战实际上依然是朝鲜人的责任。因此万历皇帝在圣旨里面说得很明白,让朝鲜国王尽到身为明朝藩属国的责任,督率本国的官兵尽力堵截日军,如果真的顶不住,那么明朝再进行援助。其实祖承训所部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就是督促朝鲜国上下调动一切资源尽量消耗日军实力。当然这一切都建筑在朝鲜是真的被日本入侵的基础上,如果朝鲜与日本互相勾结,那么祖承训的这支援军就可以立即把朝鲜国王看管起来,更可以将真实情况向国内汇报。可是朝廷的算盘打得虽精,全盘计划却让祖承训的傲慢大意破坏殆尽,使得自己不但丧兵失将,狼狈败退回国,还让朝鲜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回到辽东的祖承训立马与朝鲜打起了官司。身为副总兵的祖承训自然不肯承认这场仗自己有何失误,于是把责任一股脑都推到了朝鲜这边,给朝鲜列了如下罪状:

第一:这场仗虽说是明军帮朝鲜收复失地,但是朝鲜人却仿佛此仗与他们无关一般,所有管事的官员将领都贪生怕死落后不敢与日军战斗,把明军当冤大头顶在前面。

第二:朝鲜人本来对明军说日军只有倭刀和鸟铳厉害,可是在攻打平壤的时候却出现了麾白旄军旗的朝鲜人,用特有的片箭、长箭对明军射击,甚至还看到了一小营朝鲜人在战斗的时候投敌。

第三:朝鲜人的情报说平壤只有一两千敌军,可是打起来才发现敌人居然有上万,情报严重错误,综合以上疑点,这必然是朝鲜人故意布下的陷阱。

这让入辽东请援并凭吊明军阵亡将士的朝鲜使者沈喜寿大惊失色,这样严重的指控实在是万万承认不得。本来朝鲜国就在覆灭的边缘,如果因此跟最后的靠山起了龃龉,最后的一线希望也会破灭。于是沈喜寿在辽东总兵杨绍勋面前极力辩解,为朝鲜开脱。

平壤之败,祖承训身为指挥大将自然是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但是祖承训所列的朝鲜方面的罪状却也不是空穴来风。朝鲜使者虽然在明朝这边力陈绝无这等事,但是在后来朝鲜君臣就此事的对话中,除了对平壤日军人数吃不太准之外,基本肯定了祖承训绝大部分指控。可以说平壤之战,明军不论从天时、地利、人和、情报、指挥、兵力上都至为不利,失败实在是理所当然。祖承训失败不打紧,倒霉的实际上是急需明朝援兵复国的朝鲜。此时明朝朝内对是否应该援助朝鲜其实有着很大的争议。就在祖承训率军进入朝鲜不久,兵部给事中许弘纲便说:“四夷都是中国的藩篱,只听说过四夷为中国守住门户,没听说过中国帮四夷去守边疆。朝鲜虽然一贯忠顺,但是朝廷的责任义务也不过是当它遭到外来侵略的时候加以抚慰,如果能击败敌人献上俘虏就进行赏赐而已。如果都像朝鲜那样遇到敌人就望风溃逃,把国土和人民丢给敌人的话,那这样的藩国要来何用?”而另外以兵部尚书石星为代表的其他兵部官员则持不同意见,他们说:“如果朝鲜失败了,那战火必然会燃烧到辽东来,中国身为宗主国,应该出兵帮助朝鲜共同抵御外敌才是。”虽然最后万历皇帝拍板,定下了救援朝鲜的方略,但是主战派的底气也并不足,因为此时朝鲜局势晦涩不明,疑问很多,首先就是身为强国的朝鲜崩溃的过于迅速惹人疑窦,而祖承训兵败平壤之后又对朝鲜方面大加指责,就差明说朝鲜与日本勾结,这让明朝朝廷更加感觉朝鲜局势的扑朔迷离。因此在七月份兵部尚书石星一次招募了三个义士去朝鲜再次调查,甚至带了专人查验朝鲜国王是否假冒。这次的侦查应该是明朝态度转变的转折点之一,此后八月十九日,身为兵部右侍郎的宋应昌即被任命为经略使,主持抗倭事宜,算是定下了援助朝鲜抗击日本的调子。

当然单单这次查探还不足以让明朝完全放心,因此九月份出使朝鲜颁布诏书的薛藩完成了最后的确认,当时当着薛藩的面,朝鲜君臣上下痛哭流涕,哭诉朝鲜如今的惨状,哀求明朝赶快出兵援救朝鲜,状极凄惨。这招可谓极为有效,回国之后薛藩便极力呼吁援救朝鲜,并将保朝鲜与保内地联系起来,提出保朝鲜就是保中国的意见。这份意见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最终澄清了关于朝鲜的种种流言,明朝开始着力准备对朝鲜进行援救。

家园 【原创】第六章 正式出兵 第三节 缓兵之计

缓兵之计

俗话说好事多磨,当明朝上下终于统一思想后,朝鲜期盼已久的援军依然是遥遥无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很简单,两个字,没兵!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四月开始的宁夏哱拜之乱,牵制了朝廷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各路人马,到如今还未平定。朝廷不但是无兵可调,甚至在辽东方向兵力还甚为空虚,如果丰臣秀吉进军早那么几个月,恐怕这个时候可以直接兵临辽东城下。到了那个时候,恐怕朝廷只能用京师周围的兵力来应付如此危急的局面了。因此之前祖承训初战平壤失利的消息传入朝中之时,看到被文官们添油加醋改得面目全非的奏报上写得那“全军覆没,仅以身免”几个大字的时候。虽然正值七月酷暑之际,兵部尚书石星心中却凉了半截。如今辽东空虚,就连祖承训的人马都是好不容易才凑出来的,如今损失惨重,让他到哪里再去调兵?石星虽然是主战派,但是他不是神仙,也变不出兵来,就在无计可施,急得直跳脚之际,老天却仿佛给他送来了一个“救星”,此人就是浙江嘉兴平湖人沈惟敬。\n说起沈惟敬这个人,就历史上而言,对他的评价基本就是两个字——“无赖”,可是这个本来无足轻重的“无赖”小人物却生生地将自己变成了整个壬辰战争中举足轻重的主角之一,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此人出身来历很是复杂,说法非常多。例如明朝野史《万历野获篇》与朝鲜野史《小华外史续编》中说沈惟敬本出身名家,少年时期就入了行伍,嘉靖年间随直浙总督胡宗宪抗倭,曾经采用间谍的办法下毒除灭倭寇,因此对倭寇的情况十分了解。之后家境逐渐贫穷落魄,于是就开始跟方士捣鼓炼丹长生的歪门邪道,还常常与市井无赖为伍。他与兵部尚书石星小妾的父亲就是因为都喜好炼丹而臭味相投,因此得以与石星相结识。之后沈惟敬又结识了一个浙江温州人叫沈嘉旺的,他曾经被日本倭寇掳掠到日本,但是他的命很大,又偷逃回了国内。一说是他投降了日本,当上了入侵中国沿岸的倭寇,被擒,入狱,然后越狱。此人告诉沈惟敬说:“丰臣秀吉的出兵动机很简单:只是要和中国做生意【求贡】,但受到朝鲜阻挠,才引发这场战争。”沈惟敬把这种内情通过石星的妾父转告了石星,因此获得了石星的赏识,最终派他去朝鲜主持与日本和谈事宜。

而在日本人川口长儒写得《征韩伟略》中,沈惟敬的出身则是另外一种说法。此书上说沈惟敬本就是个无赖,但是他与吴地的一个侠妓陈澹如是相好。陈澹如有个仆人叫郑四,一说沈嘉旺。此人被日本倭寇掳掠到日本,但是他的命很大,又偷渡逃回了国内,平时会说些日本的事情。而沈惟敬是个功名心极重的人,他知道日本目前在朝鲜动武,此时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于是就从郑四口中详细探听日本的情报,然后四处扬言自己是个日本通。恰巧石星的妾父偶然去陈澹如那边逛窑子,听到沈惟敬对日本的看法后感觉此人对日本方面很有一套,于是就将其推荐给了石星。

沈惟敬的出现实在给了石星一个大大的惊喜。要说沈惟敬也实在是一个奇人,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年逾七十,但却身材挺拔,长须美髯,完全看不出任何衰老。当然要忽悠住石星这样久经考验的老官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沈惟敬的口才也好生了得,后来朝鲜人对他的描述是“口若悬河”,实在是一个厉害的辩士。于是不单单能忽悠石星先给他一大笔钱购置官服等物装点门面,还娶了陈澹如为妻,转手又将其押在石星那边作为人质,其心计手段不能不说非常之老辣。

石星招募沈惟敬起初不过是希望他能与日本方面虚与委蛇,拖延日军的进攻速度,是不折不扣的缓兵之计。但沈惟敬却把这个行动当成了他的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两国动武,即便明朝取胜,他本人并不会有多大的功劳,可是一旦和谈成功,那么他身为负责和谈的主要人物,就是首功第一,如能博成功,那么不单单是他,甚至能挣到荫及子孙的荣华富贵。为此他开始四处兜售所谓的“此次入侵不过是日本想与大明做生意,只要答应与日本做生意,那么日军即可不战而退”的和谈计划。

带着石星给的游击头衔,沈惟敬来到了朝鲜。要说功名利禄给人带来的力量是无穷的,沈惟敬充分发挥了“无赖”的亡命精神,亲自进入日军占领的平壤,与当时占据平壤的日军第一军主将小西行长进行谈判。这小西行长不知道是不是平时中国的评话听多了还是身边的通译出的主意,上来就摆出了一副鸿门宴的架势,日军驻地内刀枪剑戟林立,大有一言不合推出斩首的感觉。可沈惟敬不是旁人,他虽说被称为混混,但也是刀枪中打滚过来的,至于泼皮无赖穷横的精神更是不缺,本来他到辽东就是富贵险中求,这种阵仗对他实在是小意思。因此不但没被吓住,反而从容地坐上贵宾位,对小西行长进行反恐吓,说:“你国居然胆敢动我们的属国!如今我天朝在边境上陈兵百万,你们这些跳梁小丑已经命在旦夕,居然还敢跟我来这套?”小西行长一看明朝使者还挺横,知道威胁那套用处不大,于是只能与沈惟敬开始了正式的谈判。在谈判中沈惟敬充分发挥了其三寸不烂之舌的威力,忽悠得小西行长答应停战五十天,并划了十里地让日军割草砍柴之用。可以说这五十天的停战不论对朝鲜还是对明朝都是一个难得的缓冲期。在这五十天内,朝鲜整顿了自己濒于崩溃的国家机构和军队,而明朝则将规模浩大的宁夏哱拜之乱彻底荡平,开始调集重兵开赴辽东。可以说朝鲜的局势从势如危卵到转危为安,这五十天停战极为关键。当然沈惟敬真不愧是浙江人,借着谈判还不忘干点自己的私事,居然还跟日军做起了买卖,居然向日本人卖起了花布【经略复国要编P360】,这等生意头脑实在不是盖的!

可是沈惟敬千辛万苦拿到的谈判成果朝鲜人不但不领情,反而无视和谈的成果,照样袭杀日本落单的士兵。以至于沈惟敬气得对朝鲜使者大骂:“老子看你们打不过日本人,这才用诈术好不容易才让他们上当,你们居然敢私下去砍日本人的头,是不是想找死啊?”可是沈惟敬骂归骂,他一个空头使者,又不是明朝正经官员,朝鲜上下根本就没把他放在眼里,依然我行我素。至于日军会不会真的打过来,朝鲜人其实根本不在乎。如今朝鲜国上下的心理已经很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味道,朝鲜国王李昖早有扬言,日本人打过来咱就逃到明朝境内,死在父母之邦算数。反正咱们挨打主要是替宗主国大明朝受过,到时候日军进攻辽东,看你出不出兵。

当然沈惟敬也不是好惹的,你朝鲜人跟我玩死猪不怕开水烫,老子就干脆跟小西行长把朝鲜直接瓜分咯。于是他一改先前石星制定的与日军虚与委蛇的策略,高举与日军议和的大旗,明目张胆地与小西行长达成了日军撤出平壤,双方以大同江为界,同时明朝允许日本朝贡的议和方案。

此次议和可能是世界上最为有趣的议和行为。首先议和的双方均没有代表本国进行议和的权利。代表明朝的沈惟敬不过是石星派到朝鲜来拖慢日军进攻步伐的棋子而已,事实上没有任何话语权。而代表日本的小西行长也仅是丰臣秀吉派到日本的九个军团中的第一军团军团长而已,连日军侵朝总指挥都不是,更加没有代表丰臣秀吉的权力。

其次议和的双方之所以达成协议,其着眼点都不是为了本国利益。沈惟敬是为了议和成功后的荣华富贵,而小西行长也是完全为了自己的利益。小西行长发迹之前就是个做买卖的商人,而他的女婿正是对马岛岛主宗义智。如果能与明朝达成封贡和瓜分朝鲜的协议,小西行长既有港口渠道,又有人脉关系,甚至做生意又是他的老本行,这其中所能得到的利益岂不比在朝鲜弄那么一块封地要大得多?因此小西行长对获得明朝贸易权的渴望比任何大名都要强烈。

此外小西行长的第一军驻守平壤,正处在对明朝的第一线,随时可能遭到明朝大军的进攻。对此,小西行长心里是一点底都没有,真的打起来,损失惨重是一定的。日本大名们手中的军队都是私兵,他们负担不起巨大的损失。因此小西行长对和谈的态度尤为积极。

对沈惟敬提出的和谈,与小西行长同样积极的日军将领亦不在少数,丰臣秀吉派遣至朝鲜督战的石田三成、増田长盛、大谷吉继这三奉行亦与小西行长达成了一致。【征韩伟略P567】决定强力推进和谈。

可就因为这和谈并不以国家利益为先,也就当然不可能被双方国家接受。从明朝来看,当时朝中主战派居多,甚至连皇帝本人都是主战派,明朝上下对日本更多的是瞧不起,同时又有朝鲜君臣在其中的阻挠,不论从什么方面看明朝都不会允许日本瓜分朝鲜的企图。而从日本方面看,如今侵朝日军进展顺利,已经占领了朝鲜大部,丰臣秀吉此时正做着攻陷明朝定都北京的春秋大梦,又怎么会允许突然撤兵称臣纳贡呢?因此无论从什么地方看,此次和谈的结局是必然失败的。

家园 【原创】第六章 正式出兵 第四节 正式出兵

正式出兵

就在沈惟敬在平壤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拼死拼活之际,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九月十八日,宁夏哱拜之乱终于被李如松所平定。随即在十月十七日,李如松便被封为提督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充防海御倭总兵官。李如松此人是当时与戚继光并称的辽东名将李成梁的大儿子,此时李成梁年逾八十,被调往北京,他则继承了他父亲的基业,又挟宁夏大胜之威,俨然为其父之后的又一将星,正是志得意满之际。\n李如松一到辽阳便开始大阅校场,他新官上任,整合成分如此复杂的军队,自然要先烧几把火来立威。沈惟敬此时还沉浸在与小西行长达成合约的欣喜之中,在大庭广众之下就大剌剌地向李如松说咱已经跟日本人谈好了,只需要如此这般,这仗也就没他李如松什么事了。

李如松闻听此言当真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身为武人,哪个不想万里觅封侯的?此次东征正是要学他老爹李成梁,用武功赢个爵位回来光宗耀祖。沈惟敬这样干,简直就是对他兜头一盆冷水浇下来,那还有个好?于是李如松这火立时就烧到了沈惟敬的头上,当即就大手一挥。左右亲兵可不管沈惟敬如何巧舌如簧,当即把他双手反剪,嘴巴一堵,给拖了出去,推到辕门外就要被枭首示众。

还好沈惟敬也算是个命大的,在生死之际李如松的幕僚参军李应试喊了声“刀下留人!”李应试当时对李如松说:“这不是正好吗?沈惟敬把日本人都给麻痹了,咱们可以将计就计,借着这个由头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李如松觉得此计甚妙,于是也就饶了沈惟敬一条小命。于是在李如松的威逼之下,沈惟敬从主导议和的主角转型成为明军玩战场欺骗的一枚棋子。明朝上下对日决策也由先前的和战不定转变成为用战争的手段武力剿灭。

此时明军已基本集结完毕,全军共43500人,分为三协,具体编排如下:

主帅:李如松(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李成梁长子。)

中协军主将副总兵官署都督佥事杨元(杨元:号菊厓,定辽左卫人。原为宋应昌手下中军大将。)

下统:

参将杨绍先率领宁前等营马兵339名;(杨绍先:前屯卫人)

标下都司王承恩领蓟镇马兵500名;

辽镇游击葛逢夏领先锋右营马兵1300名;

保定游击梁心领马兵2500名;

大同副总兵任自强并游击高异、高策共领马兵5000名;(任自强:字体干,号冠山,大同阳和卫人。高策:号对庭,山西天城卫人。)

标下游击戚金领车兵1000名;(戚金:号萧塘,山东登州卫人。自称是戚继光的同宗后人,也有的说是戚继光的孙子。)

总计:10639名。

左协军主将副总兵都督佥事李如柏(李如柏:号背城,李如松之弟,李成梁次子。)

下统:

副将李宁、游击张应种领辽东正兵、亲兵共1189名;(李宁曾为李成梁家丁。)

宣府游击章接领马兵2500名;

参将李如梅领义州等营军丁843名;(李如梅:号方城。李如松之弟,李成梁第五子。)

参将李芳春领马兵1000名;(李芳春:字应时,号晴冈,北直隶大名府平虏卫人,擅长骑射,入朝鲜行军之际,见到野生猎物则往往用弓箭射杀,他对手下兵士非常严格,赏罚分明,因此深获军心。)

参将骆尚志领南兵600名;(骆尚志:号云谷,浙江绍兴余姚人。)

蓟镇都司方时辉领马兵1000名;(方时辉:山西蔚州卫人。)

蓟镇都司王问领车兵1000名;(王问:号义儒,号称义勇絶人,他自律甚严,因此他手下军队所过之处都广受好评。)

宣府游击周弘谟领马兵2500名;

总计:10626名。

右协军主将副总兵都指挥使张世爵(张世爵:号镇山,广东右卫人)

下统:

本官并游击刘崇正领辽阳营并开原参将营马军1534名;

原副总兵祖承训领海州等处马军700名;(祖承训:因为败于平壤,被革职充军,以白衣从军戴罪立功。)

原副总兵孙守廉领沈阳等处马军702名;(孙守廉:号古村,铁岭卫人。)

原加衔副总兵查大受领宽奠等处马军590名;

蓟镇参将吴惟忠领南兵3000名;(吴惟忠:号云峰,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人。)

标下都司钱世祯领蓟镇马兵1000名;(钱世祯:号三池,南直隶苏州府乌江县人,所部号令严正。)

真定游击赵文明领马兵2100名;

大同游击谷燧领马兵1000名(谷燧:大同卫人。)

总计10626名。

另外加上续到的蓟镇步兵2800余名,与李如松自带的亲兵3000名,以及平壤之战后刘铤所率的5000名后续增援部队,明军东征的总兵力差不多在43000人左右。

【关于明军兵力配置,朝鲜方面的史书记载有所不同,罗列如下:

征倭副总兵官署都督佥事李如栢为中协大将:亲兵1500

下统:

钦差协守宣府东路统领前营兵都指挥使任自强:宣府兵1000。

钦差统领蓟辽遵化参将李芳春:马兵1000

钦差游击将军高策:马兵2000

钦差统领山东秋班经略标下御倭防海游击将军钱世祯:马兵1000

钦差统领嘉湖苏松调兵游击将军戚金:步兵1000

钦差统领宣府中营兵游击将军周弘谟:兵1000

钦差统领蓟镇游击将军方时辉:马兵1000

钦差河阳游击将军高升:马兵1000

钦差建昌游击将军王问:马兵1000

副总兵官署都督佥事杨元为左协大将:亲兵2000

下统:

钦差统领辽阳原任副总兵王有翼:马兵1200

钦差统领蓟镇调兵原任副总兵王维贞:马兵1000

钦差义州卫镇守参将李如梅:马兵1000

钦差辽镇调兵参将李如梧:马兵5000

钦差辽东总兵标下营领夷兵原任参将杨绍先:马兵5000

钦差镇守辽东东路副总兵孙守廉:马兵1000

钦差统领保真建遵调兵游击将军葛逢夏:马兵2000

副总兵官都指挥使张世爵为右协大将:亲兵:1500

下统:

原任副总兵祖承训

钦差统领浙江游击将军吴惟忠:步兵1500

副总兵王必迪:南兵1000

钦差统领昌平右营兵参将赵之牧:马兵1000

钦差统领南北调兵涿州参将张应种:马兵1500

钦差统领山西营原任参将陈邦哲:步兵1000

钦差提督标下统领大同营兵游击将军谷燧:马兵1000

钦差保定游击将军梁心:马兵1000

其余将官:

游击将军王守官(号德轩,辽东三万卫人,与祖承训攻平壤,不克败还,至是再来。)

钦差统领辽东调兵骑步两营宽甸堡副总兵佟养正(字子忠,号蒙泉,辽东卫人,万历庚辰武进士,来住义州。)

统领大宁营兵原任参将张奇功:马兵1000。(辽东人,与沈惟敬相善,闻惟敬与行长相见,而放行长还归,惊叹顿足曰,若以一伏兵拿致,可不劳一兵,而失此机会,可惜也,盖不知惟敬本心。)

钦差真定游击将军赵文明:马兵1000

钦差陕西游击将军高彻:马兵1000。

钦差统领辽东左营调兵原任副总兵署都督同知李平胡:马兵800(獭人也,李宁远成梁异其貌,收以为己子,积功至是职。)

钦差山西游击将军施朝乡:马兵1000

辽东都指挥使司佥使张三畏(辽东三万卫人,来住义州专管粮饷,律己以简,人甚便之。)

策士谢用梓(号龙岩,浙江绍兴府余姚人,自称太学士谢迁之孙,随骆参将尙志而来。)

守备熊正东李大谏(号北泉,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来在江上。)

原任河间府同知郑文彬、山西潞安府壶关县知县赵如梅等,专管粮饷。(如梅号肖庵,辽东铁岭卫人,与提督最亲,军事皆与之商议。)

提督分部既毕,令三营将前进,又以査大受为先锋,以葛逢夏代领行宫护卫之兵。提督自率标下将官原任参将都指挥使方时春、宁远伯家丁原任参将李宁、原任备御韩宗功、李逢阳等。】

明军的后勤战备大体如下:

大将军炮120门,灭虏炮210门,小信炮1190个,快枪500杆,三眼铳100杆,铅子一千斛,虎蹲炮20门,小炮200个,硝石16000斛,硫磺13200斛,明火、毒火箭5.3万枝以及各种火器车辆、狼筅、镗钯、竹木长枪、盾牌等物,此外辽东、大同、宣府、保定、蓟镇等应援军兵随身均需携带必备的弓箭、弓弦、铅子等物。

明朝户部此外还向辽东发送了年例银20万两,并向山东、天津发银,用来储运军粮。临、德二仓各发粮5万石,朝鲜也号称准备了5万兵马两个月的用度,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终于一切基本就绪。

就在明军厉兵秣马之际,日本方面却因为和议达成而放松了警惕。由于朝鲜入冬之后天气极为寒冷,而小西行长所统帅的第一军团多为九州兵,不耐苦寒,士兵与马匹均多有病饿而死的,于是人皆思乡,听说达成了和平协议后,全军欢欣鼓舞,甚至有人登上平壤城头向北眺望,希望能早日看到沈惟敬带来明朝皇帝的诏书。【征韩伟略P572】不过这种虚幻的期望也差一点被捅破,朝鲜由于政体原因,两班贵族平日对奴隶残酷压榨,而国王又荒淫无道,更加剧了国内的矛盾,因此当日军侵略朝鲜之际便有大量朝鲜人叛变,向日军投诚。当小西行长与沈惟敬达成协议之后,就有朝鲜人金顺良等人向玄苏进言说明朝其实不是真心议和,不过是派沈惟敬这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来施诈术。如今明朝能总领大军的也就李如松一个,此人如今征宁夏还没回来,所以明朝不过是在玩缓兵之计罢了,千万不要上当!而宗义智与松浦镇信闻之此言后立刻转告小西行长。可是人总是喜欢相信他愿意相信的事情,此时的小西行长满脑子都是议和成功后的巨大利益,哪里听得进这些话?因此还是决定遵守五十日的停战期。松浦镇信看小西行长不听忠言,自此与小西行长之间产生了罅隙。【征韩伟略P569】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十二月十六日李如松由辽阳誓师出发,明军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由于是应援出国作战,明军对军纪要求极为严格,上下一片肃然。而身为经略的宋应昌并未随军出征,而是坐镇辽东进行遥控。当时明军三万人马东由石门度凤凰山,马皆汗血。临鸭绿江,天水一色,望朝鲜万峰,出没云海。明军上下豪情万丈,宋应昌帐下幕僚、监军刘黄裳更慷慨豪言:“此汝曹封侯地也!”

将军壮志饮黄龙。壁垒旌旗尽变容。昔日封侯临誓地。连天鸭水出群峰。——(朝鲜)金允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