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极北之地的冰与火(0) -- 奔波儿

共:💬60 🌺747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极北之地的冰与火(0)

几年前,在公司内部杂志上看到一篇报道,讲的是本公司的一艘勘探船在结束远东的工作后,趁夏季海冰消退之际,取道北冰洋的西北水道(Northwest Passage),一路战风斗雪,回到北美锚地。那期杂志的封面是船头甲板,所有的设施均披着一层厚重的冰甲,这是因为击打船头的海浪跃上了甲板,在低温下凝结成冰,而不时出现的浓重的海雾更是雪上加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近些年来,北极地区的油气勘探逐渐活跃起来,以至于该地区成为俺们公司在今年三季度的主要增长点之一。那就谈谈这个极北之地,聊聊那些人和事,还有冰与火。

(1)烛龙今何在?

(2)说英雄,谁是英雄?

外一篇·纪念Robert Falcon Scott

关键词(Tags): #北极#油气勘探通宝推:empire2007,岳阳,浣花岛主,潮起潮落,波波粥,如有神助,踢细胞,可爱的中国,芷蘅,镐梓,桥上,testjhy,PCB,晨池,里海虎,李根,
家园 三通宝,挖油的就是钱多

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3;铢钱:20。你,乐善:4;铢钱:-32。本帖花:3

家园 【原创】(1)烛龙今何在?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当年读到李太白的这首《北风行》,就不禁想“这条龙到底是待在什么所在?难不成是北极,而这条烛龙应该就是极光了”。

说北极,何为“北极”?地理意义上的北极,一般是指北纬66°34'的北极圈内地区,每年的夏至日,北极圈内整整一天都是太阳的天下;而到了冬至日,则整整一天不见太阳。自己到过最北的城市是挪威首都奥斯陆,那儿的纬度约为北纬60度,尚处于北极圈外,可就在那儿渡过的初夏对我而言至今印象深刻。每天下班与诸兄弟吃喝完毕,大约到了七、八点钟,然后呼朋唤友骑上自行车到海边,玩够了再回来,天依旧大亮,快12点天才黑,3点不到天已大亮,幸亏旅馆的窗帘足够厚实,否则这觉根本就没法睡。有当地的同事,喜欢早上三点来钟来办公室上班,中午下班回家,与家人一起尽情地享受阳光与海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相对于地理北极而言,人们更喜欢从气候和生态学角度对其进行划分,北极地区因此被定义为七月份时的10°C等温线以北地区,而这一边界与北极树木线大致对应(即上图红线所示区域)。整个格林兰岛、冰岛局部以及阿留申群岛的大部都被囊括进去。我的一位昔日的同窗好友每年有半年时间,就在阿留申群岛周边的白令海及西北太平洋上逡巡,在她寄来的照片上,有北极熊和鲸鱼,有冰山,更有那炫目的北极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这条10°C的等温线并非一成不变的,因为地球的气候并非恒古不变,总是处在低温期和高温期的交互变动之中,而低温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冰河时期(Ice Age),可以持续数千万年至数亿年之久。目前,虽然人们经常嚷嚷着气候变暖,但地球实质是处于第四季冰河时期(Quaternary glaciation:260万年前~)。但为什么人们还观察到北极的永久冰盖层有缩小的趋势呢?那是因为一条下降曲线里,也是允许存在小小的波动的,不过持续时间短而已,这也就是说冰河期再细分又可分为冰期(Glacial Period)和间冰期(Interglacial Period)。当地球处于最后一次冰期(即2.6万年至1.3万年前)时,北极的冰席一直铺到北纬45度,其厚度达3至4公里,整个加拿大以及欧洲北半部都在冰下面,而当时的海平面也比现在低120米,老祖宗们只要不怕冻,可以凭双脚走遍除澳洲以外的所有大陆。但是,一旦气候稍稍回暖,也就是进入到现在人类所处的间冰期,而冰席消融之日,也就是大洪水到来之时,无怪乎在诸多古老文明的传说中都能找到大洪水的故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人会说了“你怎么会知道地球以前的气候变化?”这是气象学家通过分析北极以及南极所采集的永久冰核,计算出来的。下图为俄罗斯沃斯托克站所采集的南极冰核分析结果,跨越年代为42万年(自上而下第二条红线为温度变化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了解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有助于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从而在进行油气勘探的时候能做到有的放矢。

(2)说英雄,谁是英雄?

通宝推:dfindy,每周虎,浣花岛主,潮起潮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还好每个时期不短,就几百万年

否则我们一会被烤熟了,一会被冻成冰块了,那可不好受。

看你的图,相同的北纬度,美洲要比欧亚大陆冷。是因为海洋面积更大的缘故?不管怎样,这个现象本身倒是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古代文明在欧亚大陆相似的纬度上,而美洲大陆则主要在现在的墨西哥以南。

家园 你的那张气候变化图有意思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

在工业革命不存在的情况下,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在200-280ppm本底之间波动,而气温变化有10摄氏度之多。

家园 古代文明一般在河流三角洲地区和地质断裂带地区

地质断裂带地区有铜矿藏露头,可以形成青铜文化;河流三角洲地区可以灌溉形成农业文化。

农业加青铜是奴隶制度产生的经济基础。

家园 蝙蝠有翅膀,可有翅膀的就都是蝙蝠吗?

不知你从何得出“地质断裂带地区有铜矿藏露头,可以形成青铜文化”这种结论的?铜矿这种金属矿藏一般是热液成矿,与断裂相关。但并非有断裂带处就有铜矿,这也就是逻辑里面A-->B,并非能得到B-->A。

另外,你说的“古代文明一般在河流三角洲地区和地质断裂带地区”,俺深表质疑。四大文明古国的核心文明区都是远离三角洲地带或至少在三角洲以上的,因为这儿水患不定,并不易于耕作和交通,对古人而言并非生存的最佳地带。中国的古都离不开水,但绝不会建在三角洲也是这个道理。下图为中国古文化遗址分布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建议,对于自己专业以外的东西,还是要慎言。

通宝推:半江瑟瑟半江红,
家园 好文,那些担心全球变暖的不都成了杞人忧天了

好奇这些冰河期是什么决定的,是不是主要由太阳光强弱决定呢

另外,我们自豪的五千年文明史在这幅图里只有半格的间隙,真有沧海桑田万古长空之感

家园 美洲没有东西走向的山脉挡寒流
家园 中生代地球更热

北冰洋是亚热带海洋,现在那里的石油就是中生代形成滴

家园 【原创】(2)说英雄,谁是英雄?

人类对北极最早的记载来自于古希腊旅行家皮西亚斯(Pytheas),他在公元前325年左右,出海探索了欧洲西北部,围着英伦三岛转了一圈,又继续向北,在他的航海日志中记录了一个名为图勒(Thule)的岛,在那儿“太阳落下后两三个小时后又会升起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北极地区再次出现在人类的文字中,则已经到了黑暗的中世纪,维京海盗们驾驭着船头高耸的维京战船突破了北极圈的浮冰和严寒,登上了冰岛、格陵兰岛,甚至绕过了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进入了俄罗斯北部的白海地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航海时代,欧洲人驾驶着帆船,纵横五大洲四大洋,北极地区虽然没有金银财宝钻石玛瑙,但这儿依旧成为航海家和探险家的目标。俄罗斯的哥萨克水手沿着北冰洋的沿岸的河口地区,溯流而上,探索了鄂毕河、叶尼塞河以及勒拿河这三条贯穿西伯利亚的大河,初步摸清了整个亚欧大陆的北极地区的地理。但真正对北极地区的探索做出重大贡献之人是一位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Willem Barents:1550~1597)。

当时,荷兰刚刚摆脱了西班牙的控制,获得独立。但其原宗主国西班牙正如日中天,依靠其强大的海军,控制了从欧洲通往亚洲的海路。荷兰商人若想打通去往东方的商路,其难度势比登天。没法子,他们把视线投向了北方,力图探索一条从北冰洋通往中国、日本和印度的海路,即东北航道(Northeast Passage)。在阿姆斯特丹商会的权利支持之下,巴伦支于1594年6月,率领3艘船开始第一次探险,当年的7月13日,探险队抵达北纬77度15分,这是当时人类抵达的最北点。但是,在抵达现属俄罗斯的新地岛(Novaya Zemlya)后,探险队的补养告罄,不得不折返。

1595年,巴伦支再次扬帆出海,但是没有重大发现。紧接着第二年,巴伦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征北冰洋,在途中相继发现了熊岛(Bear Island)和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7月,探险队想通过新地岛和克拉半岛之间的克拉海峡进入克拉海,但却被浮冰封堵在海上。随着天气逐渐转寒,船体在浮冰的压力下破裂,全体船员不得不把所有物资搬到临近的新地岛上,并用船上的木料搭建了一个越冬木屋。船员们靠着储备的物资,以及猎获的北极熊和海豹,渡过了严酷的寒冬。第二年的6月,海冰消融,船员们才坐着小艇回到了大陆。在这次命运多舛的探险之旅即将结束之时,巴伦支因病于1597年的6月20日逝世。为纪念威廉·巴伦支的杰出贡献,后人将新地岛与斯瓦尔巴群岛之间的陆缘海命名为巴伦支海(Barents Sea)。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这张图是巴伦支第三次航海时的地图,已经基本反映出整个北冰洋的地理状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878年6月22日,芬兰裔航海家诺登舍尔德男爵(Adolf Erik Nordenskiold)从位于波罗的海的瑞典海港卡尔斯克鲁纳(Karlskrona)启程,驾驶着“维加(Vega)”号,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然后沿着俄国的北方海岸线东行,于九月份抵达了亚欧大陆最东端的白令海峡,然后就冻在那儿直到来年冰雪消融,算是第一次完成了东北航道之旅。

1903年,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1872~1928)则反其道而行之,驾船从北大西洋,通过北冰洋到达了阿拉斯加,历时三年之久,成为完成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之旅的第一人。阿蒙森是我少时起就异常佩服的一位探险家,至今我依然记得他为了锻炼自己的抗寒能力,晚上睡觉的时候不关窗户。若干年后,在我申请挪威签证的时候,还不禁和签证官聊起了阿蒙森的故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阿蒙森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却是在地球另一端的南极创造的。1911年12月14日,阿蒙森成为到达南极点的第一人。为了纪念阿蒙森以及他那位虽败犹荣的对手---英国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米国将设在南极极点的科考站被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极点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阿蒙森之所以去南极探险,却是因为“征服北极极点第一人”的荣誉被人夺了去。

而这位让阿蒙森郁闷的人就是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里(Robert Edwin Peary:1856~1920)。1909年4月,皮里率队从加拿大的埃尔斯米尔岛(Ellesmere Island)北岸的哥伦比亚角(Cape Columbia)出发,乘雪橇向北极点发起冲击,4月6日,皮里到达北极点,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首位徒步抵达北极点的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谈论北极地区的地理概况的时候,必须要提到原住民因纽特人(即爱斯基摩人)。虽然因为文明发展局限,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有用的科学记录,但作为生活在北极圈的民族,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极地生活经验。皮里、阿蒙森等极地探险家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也正是借鉴了因纽特人的生活方式,比如使用狗拉雪橇,穿着保暖的全毛皮衣物等。

说起北极探险,还应该提及地学领域的一位同行先辈,即德国地质学家和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年11月1日-1930年11月1日),他不但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陆漂移学说,而且在北极探索方面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1930年,维格纳率领一支14人的队伍在格陵兰岛进行探险,为了接回掉队的队友,维格纳带着一位因纽特人向导在零下60度的风雪中出发,不幸于50岁生日的当天突发心脏病而故去,他的遗体在半年之后才被人发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两年之前的1928年,一条名为“意大利号(Italia)”的飞艇在北极遇难,阿蒙森独自驾机前去营救,不幸在巴伦支海处失事,飞机带着阿蒙森坠入到这片成为他一生挚爱的茫茫冰海之中。

古人云“求仁得仁 ,亦复何怨”,诚哉是也!

通宝推:为中华之崛起,beyourself,布平,每周虎,上古神兵,浣花岛主,潮起潮落,雨楼,里海虎,晴空一鹤,踢细胞,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外一篇·纪念Robert Falcon Scott

今年是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1868~1912)逝世100周年,英国的报纸杂志上颇为热闹了一阵子。当时,也想写点什么文字,但事情一忙,也就掠过了。今天写北极探险的历史,又想起了这位英年早逝的海军军官,特意贴一下多年前自己在海洋学院读书时候发的一个旧帖子,算是一份迟到的纪念。大航海的时代虽然早已过去,地球上已经没有什么人类足迹未曾触及的角落,但那份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面对艰难困苦时的大无畏,永远值得人们珍重和继承。

========================================

下午和老板meet,由于问题复杂,谈的时间太长,以致于错过了一个纪念Robert Falcon Scott的Seminar,事后追悔莫及。

小时读<<世界著名探险家传记>>,有一篇是关于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挪威探险家阿蒙森(Roald Amundsen),文中提到了他的竞争对手,也就是这位英国人Scott。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那是1911年的11月1日,Scott船长从南极洲边缘的Hut Point起程,率领一个五人探险队,开始穿越南极洲的莽莽雪原,向南极极点进军。Scott13岁就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涯,此前在英国海军服役,曾随Discovery探险船到达南极冰缘地区。

当时Scott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耐寒的西伯利亚矮马拉的雪橇,而Amundsen的五人探险队却选择了爱基斯摩狗拉的雪橇。在南极洲的暴风雪和严寒的袭击之下,Scott的西伯利亚矮马一匹匹倒下,最后,

燃料和食物逐渐耗光,同伴们一个个死去,在他1912年3月29日最后的笔记和遗书中,他写到

" After all we are setting a good example to our countrymen, if not by getting into a tight place, by facing it like men when we were there".

南极洲的暴风雪掩住了Scott探险队的帐篷,只到当年的11月12日,他们才被搜寻他们的人们找到。让我们记住这五位勇士吧,他们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Wilson, Evans, Scott, Oates and Bowers(From Left to Right)

1928年,为搜寻北极海域一起飞艇事故的遇难者,Amundsen和他的飞机一起栽入北冰洋,无影无踪。

通宝推:潮起潮落,京华烟云AMIP,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阿蒙森和斯科特的竞争,是南极永远的传说

当年阿蒙森本来雄心勃勃地想率队第一个到达北极点,途中突然得知皮尔里已经率先登顶,于是当机立断,临时决定冲击南极,并最终获得成功。

阿蒙森的那艘船很牛,是挪威探险家南森设计建造的“弗雷姆”号,这艘船的最大特色是其外壳呈圆形就像半个鸡蛋,这样一旦被浮冰困住,由于形状原因就可以挤到冰上面,而不会像普通船那样被压碎。

在争夺南极点的途中,阿蒙森和斯科特这两个竞争者曾经会过一次面,据说阿蒙森曾根据自己在北极探险的经验向对方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比如西伯利亚马的问题,但南极经历更丰富的斯科特并没有重视,这也是后者失利并丧生的原因之一。

家园 我从小就看过一本书《孤筏重洋》挪威探险家的故事
家园 对不管窗户也有印象,不过你和挪威人说阿蒙森他们什么反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