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李世民看雍正是不是夺位自立 -- 飞鸣镝

共:💬31 🌺22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宁愿相信康熙生前一直控制着局势,死后遗愿也得以实现

就是雍正即位。

康熙二次废太子后, 总结教训, 为避免再次出现两个核心,想出的办法就是再也不立太子。 哪个再提出立太子之请,重惩不饶。

不但不立太子, 连自己平时的言谈举止也决不流露一点偏向。 坚决把谜底留到自己死后揭开。

他这一儒家经典里没有的招术还真起了作用:让任何一个儿子都没有希望,也不彻底绝望。 让希图 “拥立之功”的大臣无处发力, 让头疼怕站错队的大臣们放心踏实, 让每个大臣都不知道将来的主子到底是谁, 也无法巴结。所以只好埋头为康熙办差。

康熙能这么做的根基在于自身实力超强。所以只要他不主动另立核心, 他的任何一个儿子都无法自起炉灶:

康熙平三藩, 收台湾, 灭葛尔丹, 前半生都在打仗。 武功盖世 ( 相当于李世民的战功都发生在李渊身上)。 在军队内享有崇高威望。他的儿子们没有亲自带兵的, 所以在军队内没有根基。 晚年才任命老十四为大将军王外出带兵, 但是外放就一直没有回京。所以康熙对军队有绝对的控制权。

康熙的文治也相当出色。 保持清朝皇帝勤政的传统。 用人行政没有大错。 加上在位时间长, 当时的大臣都是他的儿子辈,孙子辈, 看着长大的, 亲手栽培的, 所以对老皇帝衷心爱戴。 他的儿子中间看不出那个综合素质明显超过他, 能拉起自己的班底。(毛泽东的遗愿显然没有贯彻,差距就在这里: 毛最后十年的行政出了大问题, 事实上有大量的高层干部已经离心离德, 人心思变。 而那几个老帅, 加上 286 还和毛同属 “第一代领导人”)

康熙靠这种手段保证了最后几年朝局的平稳。 儿子们大体上相安无事, 大臣们也都死心塌地为康熙办差, 耐心等待谜底揭晓。

然而康熙不立太子, 不透露接班人, 是出于大权不可旁落的考虑。 并不是迷信, 逃避这个问题。 他一定有观察, 有选择, 然后为自己选择的人做安排和铺垫。

直到他突然发病, 进入弥留状态之前, 他始终是这场政治博弈中实力最强者, 局面的绝对控制者。周围是大量死忠的军头和大臣。此前数年就精心准备这个时刻。 所以最顺理成章的推论就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就是他的部署。

家园 电视剧《雍正王朝》最精彩的场景

二月河的原著里没有。

康熙病重, 朝野人心动荡。 九门提督隆科多在大道上纵马狂奔。

下一个镜头是阴暗的房间里, 几年前被康熙贬斥的佟国维形容枯槁的坐着吸水烟,缓缓地说:

“为今之际, 就一个字: 等!”

镜头转向对面垂手肃立的隆科多。当年佟国维被贬时,他还曾经落井下石。 现在却恭恭敬敬的来向佟国维请教。

”等?“ 隆科多瞪大了眼睛。

”对, 等! 你想想看,阿哥们都来找你, 皇上难道就不找你吗? 现在不论哪个阿哥找你, 你都不要答应他, 也不要得罪他。 直到皇上找你,就把宝全都押上去。只有皇上默定的新君,才是铁稳的新君。 “

隆科多醍醐灌顶般,一拍马蹄袖,纳头便拜:

”谢六叔指点迷津!“

家园 《雍正王朝》值得细看

关于康熙立储,我也觉得您的推断最合理。

《雍正王朝》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田文镜坐堂催逼百官补亏空”那段。一个“捐官”(就是买的官)面对皇亲国戚文武大臣或阴损或撒泼的对立竟然面不改色心不跳。当然关键还是雍亲王赶来救场,要不然事情一开头就被人损了威势,后面就不好硬气了。

当时单位有事,有人撺掇我挑头,当时想起这段戏来,选择了退避。年轻人根底尚浅,上去就是在火上烤。

家园 非常有道理,我是这样想的,

首先康熙皇子里面有可能被康熙考虑的有几个?一般来说就是八阿哥,十四阿哥,三阿哥和四阿哥。再可能是废太子。这里面其实后人往往认为是十四,可是他可能性其实最低,一方面他年纪太小,中国历史上很少出现年长皇子十几个都在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年轻人,国赖长君么?

历史上类似的情况是胡亥上台搞垮秦朝。康阿哥。熙此人深通中国历史,当不只出此下策。

第二个明显预示是康熙怎么能把一个接班人放到那么远的边疆那么危险的地方?这明明是把一个危险分子调离中枢的感觉才对。有人说外放是为了给他军中资历,可是十四后来成功送达赖回去后还回到京师一次,若是想培养他,这个时候就可以留在北京了。排除他,其实八和废太子也是没多少可能。其实真正有竞争力的是三阿哥。我猜康熙不是没考虑过他,不过也许雍正做事能力确实很好。才最后选择雍正了。有个很有意思的事也暗示此事,康熙病重时候雍正是在带他祭天,皇帝是天子,祭天实际上是在向上级报告。他临死时候放出去替他祭天的那个人很可能是他选择的接班人,让天爷面试一下。古代皇帝还是真信这个的。乾隆曾经祭天时候祷告说若是接班人不贤,可以让他早夭。

综上我是相信雍正即位是正常的。最差也是康熙没有指定接班人,而雍正先到了。原因很简单,康熙找不到更合适的人了

家园 宝推一把并和歪诗一首

七改革律·献给伟大领袖雍正皇帝

英明睿智用心深,伟略雄才罕有伦。

改土归流齐国体,摊丁入亩惠黎民。

万家颂圣平良贱,一体当差苦士绅。

烛影斧声莫须有,章京笑指神武门。

家园 对,祭天这事,现代人看着是应景仪式,古代人最为重视!

康熙封老十四一个“大将军王”就那么多人揣测。 好几次让老四代为祭天反而没有多少人提起。

反过来想,如果最后几次祭天康熙选的是由老八代祭,那一定成为雍正篡位刚刚的证据。

家园 另外两个明显的证据是弘历和“坚刚不可夺志”

康熙晚年也就和雍正家有些正常家庭的天伦互动。 曾经到雍正家去玩, 夸奖雍正的老婆是 “有福之人”。含饴弄孙。

八爷的老婆是个著名的骄纵悍妇, 这个名声在当时可不大好。

康熙非常喜欢小孙子弘历。曾经带入宫中教养。都是一把年级的人, 选接班人自然要看远一点。 再说几个皇子的素质都不满意, 那么只好往下看一代, 看看有没有好苗子。 弘历表现得出类拔萃, 为父亲得位争取到不少分。所谓 “好圣子, 好圣孙”。算是当时的隔代钦点吧。

另外一个例子是康熙虽然口风很紧,但是也忍不住在大臣面前漏出一句: “我要给你们选个坚刚不可夺志的主子。”

“坚刚不可夺志”这个形容, 肯定不是三爷,八爷。 只有四爷,十四爷还靠谱。

不过这些现在都不好拿出来作证据。 因为雍正有个公认的恶名, 就是好改史料。 搞得假作真时真亦假, 凡是对他有利的证据都可以被指责说是伪造的。

家园 这是一个新颖的观点.

不过,康熙时代,帝制已发展为成熟的官僚体系,这时的权力运作和初唐还是不同的.

雍正的谋士定下的总方针,还是切合最基本的规律:老子太强,别在这上面动心思,学李世民没好下场;装好孙子,为君父尽忠,不为百官言论所左右,以获得君父的好感,得帝心即得帝位.

家园 那个祭天,没说服力.同期,三阿哥也代过很多象征性的活动
家园 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家园 所以我说三阿哥也在康熙考虑范围,但是最后一次祭天意义还是

不一样。此外三阿哥那些活动很多是辅助性春祭或者是社稷祭(实在记不清了,但是印象是辅助性祭祀)。跟关键时候的祭天恐怕还差点

家园 坚刚这个也还是有可能说十四

不过弘历受宠这个还是重要的。改史料这个问题和弘历这个事没关系。因为这个事是弘历老了以后自己说的,还制诗怀念。那个时候弘历已经是太上皇了,而且也没有人敢挑战他的合法性,也不会想到后世的无聊人会研究他是不是撒谎。所以我猜测他说康熙在皇孙中最喜欢他是有所本的。

家园 这是反向差距,太祖要的又不是一家之治

太祖如果要一家之治,那是太容易了,太祖要的是思想文化上的翻天覆地。

这是更高层次上的追求啊。对于没有更换新思想的老干部们来说,当然是极痛苦的一件事。

自然会导致老干部离心离德,但这和康师傅行政吏治完全是两回事好不好?

不要乱比较。

你可以说太祖的后十年是失败的,但太祖的后十年很显然与康师傅的不能类比。

不过对于雍正继位一事,个人也倾向于是承继大统,这一点其实没有太多疑虑的地方,清王朝的圣旨有两种文字,不是那么好改的。

他之所以写《大义觉迷录》反击,可能就是因为太气愤了吧,明明是承继大统,却硬被说成是夺位。

只不过他这个人性格太硬执,所以就算写了书,也还是被清朝公知们嘲笑而已。

造谣的人是无须本钱,也无须道德约束的,坐在家里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被造谣的人除了生气,也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四爷这种性格从另一方面看,还是蛮可爱兼幼稚的,没认清那群清朝公知的真面目。

四爷你跟公知认真,你就输了。

家园 一个问题。

圣祖这个庙号,在康熙之前都是用来追赠“传说中的始祖”的。唐圣祖是李隆基追赠的李耳,宋圣祖是宋真宗追赠的赵玄朗,还有五代时前蜀追赠的王子晋。这些都是道教里的传说中的人物,实在称不上开国君主。

另外康熙对清朝的稳固统治自然可以说有很大的功业,但开国君主也很难归到他的头上。

家园 转一点资料给你吧。“圣祖”的确是有开国皇帝的意思。

帝王的先祖

多特指开国的高祖。《汉书·王子侯表上》:“大哉,圣祖之建业也!后嗣承序以广亲亲。”《孔子家语·贤君》:“ 孔子曰:‘昔者 夏桀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忘其圣祖之道,坏其典法,废其世祀。’”《晋书·乐志上》:“赫赫太上,巍巍圣祖。” 明·何景明《送刘御史按淮阳诸郡》诗:“台臣今按地,圣祖旧开疆。”

至于康熙为什么会是开国皇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因为在中国,如果不能取得汉族地区的统治权的话这个王朝就等于不是正统,而清朝在汉族地区的统治权正是在康熙时代最终确立的。所以康熙和顺治一样,也是清朝的开国皇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