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巴尔干拼图----前南斯拉夫七国走遍 -- 顾剑

共:💬80 🌺447 🌵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上海的梧桐本来就是由法国殖民者在法租界种植推广的

东南欧本来就是梧桐原产地之一。可以说这些梧桐是上海梧桐的老祖宗。

俺记得在80年代的重庆也有梧桐,当时俺们就叫法国梧桐

家园 民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自我认同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波黑,虽然都是说一样的语言的南部斯拉夫人,但因为宗教而形成的族群意识来时已久。 从一战到二战,穆,克,塞三族群人之间的血仇日益累积。 铁托是靠高压政策把民族主义的幽灵捆锁,但铁托一死,政府的控制一放松,民族主义的精灵就冒出来了。

顾大教授应该是北方人,至少是老广眼中的北方人(岭南以北)。对中国近代史上南方的土客械斗不熟悉。其实死亡上百万的械斗应该被称为战争。抄一段百度:

“械斗的开始阶段,是各方聚集武装,摧毁对方的村庄,互相残杀,抢掠妇女财物,放火烧屋,叫做“铲村”。被害的一方再聚集力量进行报复。造成死的死,逃的逃,田园荒废,村落丘墟,人民流离失所。”

一直到20世纪初,广东的本地和客家的文化人还互相攻击。广东本地书生论证客家人乃被移迁的匈奴后裔,而客家人书生则论证广东本地人是百越后代,而客家人才是最正统的汉人血统。

共产党上台以前,福州疍民,是不准上岸陆居,没有科举权的贱民,

“疍民被规定不准陆居,不准穿绸,不许读书,不许科举应试,不能与岸上居民通婚,上岸不准撑雨伞,上岸不能穿鞋,喜庆不得张灯结彩,走在路上要弯腰缩颈,靠道旁行走,不准穿戴衣冠,男女老少在岸上时裤脚管必须卷得一边高一边低,以区别于其他汉人渔民,疍民妇女梳半爿髻,不得仿效陆居汉人妇女梳髻带中簪。在一些地方甚至禁止疍民上岸,有“曲蹄莫上岸,上岸被打死不偿命”的说法。”

而现在这些都是汉族的一部分了。

家园 这桥全名叫Durdevica Tara Bridge

刚问的朋友。 当时别人告诉过我, 早就忘了。 当地是个国家公园, 维基上有这个桥的介绍。 我当时问南斯拉夫朋友这个桥的时候, 大家都乐呵呵地介绍说这个桥在电影里都被炸掉过很多次了。 还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当地人开车飞快, 见了警察都热情地打招呼。 他们解释这样警察在刹那间会觉得你好像是个熟人, 就不会追上来开罚单了。

战前南斯拉夫人是很快乐的, 有一种东欧特殊的幽默感, 但愿新的一代能继承下去。

关键词(Tags): #南斯拉夫#桥
家园 你可以说不完全成立,但说完全不成立那就是完全不对的

和很多国家不一样,波黑穆斯林现在仍然使用斯拉夫姓名,如篮球运动员Mirza Teletovic,空手道运动员Arnela Odakovic等等。

关于矛盾,一战时候攻击其他教徒的只是一部分穆斯林,同样有很多穆斯林不愿意攻击自己的斯拉夫兄弟而从奥匈帝国军队中逃亡。要注意的是,历史上所谓的波斯尼亚独立运动(和大克罗地亚及大塞尔维亚主义严重对立)及相关的冲突跟波斯尼亚穆斯林和其他教徒的矛盾并不是一回事,波斯尼亚独立运动里面包括了信基督教的其他斯拉夫民族成员在内,比如Ivan Franjo Juki外链出处,虽然是个天主教徒,却是波斯尼亚独立的倡导者之一

再说了,人群之间的矛盾,跟族群及民族都是不同的概念。包括中国,苏联,南斯拉夫在内很多国家的民族正式划分都是二战后的事情,在南斯拉夫,直到1963年以前波斯尼亚人填民族都只有“塞尔维亚”或者“克罗地亚”的选项,有的国家及地区更晚(比如台湾的高山族就是例子)。以中国为例,在民国的时候白健生还有“只有回教和回民,没有回族”的说法呢

波黑穆族现在通常正确的叫法是Bosniak即波斯尼亚族。用穆斯林人容易跟同样是穆斯林的阿尔巴尼亚族混淆,后者跟斯拉夫人属于完全不同的起源。

家园 民族本身就是现代的产物但族群是一直存在的

回民,回回都是指的一个族群。不能说没有正式划定回族,这个族群就和当地的汉人一样,不然就没有“同治回变"啥事了。

Bosniak的叫法早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就转指波黑地区的所有居民,不论宗教。你提出的Ivan Franjo Juki恰好说明了波黑族群的存在,有别于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的斯拉夫人,因为波黑族群有自己不同的一段历史发展。Ivan Franjo Juki要求的独立是让波黑从穆斯林统治的奥斯曼帝国中独立出去。他强调的是波黑人的斯拉夫背景。但他要求是一个独立的波黑国家,而不是加入其它斯拉夫国家。 Ivan Franjo Juki的学生Fra Antun Kneevi认为波黑是一个具有三个不同宗教的族群,穆斯林,天主教,东正教徒都是波黑人,而不同于邻居的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

奥匈帝国从奥斯曼帝国取得波黑以后,延续了奥斯曼帝国的对波黑族群Bosniak的叫法。但实际上天主教徒自我认同为克罗地亚人,东正教徒自我认同为塞尔维亚人,穆斯林自成一族群成为现实。

铁托的南斯拉夫,不承认波黑族。 48年的人口普查有三个选项:克罗地亚穆斯林,塞尔维亚穆斯林,没有选民族的穆斯林。53年,加了”不分民族的南斯拉夫族“以后,许多波黑穆斯林选择了这个选项。68年才有了”穆族“,但还是不承认波黑民族:

以后的波黑总统在当时和铁托谈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They don't allow Bosnianhood but they offered Muslimhood. We shall accept their offer, although the name is wrong, but with it we shall start the process.

— In discussion with Josip Broz Tito in 1971 on the constitutional changes which recognized Muslims

他们不允许波黑民族,但给了我们穆斯林族,虽然名字是错误的,但我们将通过它来开始这个(正名的)过程。

所以说铁托用成立穆族来分化塞尔维亚族这个说法完全不成立,因为波黑族群的自我认同从来就不是塞尔维亚族(自我认同是南部斯拉夫人,而不是塞尔维亚人)。

台湾的高山族的正式划分是从日本统治开始,但台湾岛上的汉人,平铺蕃,高山番早就有,之前还有熟番、生番。名字在更换而已。

家园 不要说广东了

太祖在井冈山的时候一个主要业务就是处理当地的土客矛盾,蛋糕就那么大,把它划给某一方多一些就肯定会引起矛盾的。

家园 【原创】巴尔干拼图----前南斯拉夫七国走遍(6/6)

巴尔干拼图----前南斯拉夫七国走遍

顾剑

第七个国家: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

Belgrade,或者当地拼法叫Beograd,Bel是白色的意思,grad是城市,所以,意译就是“白城子”。

贝尔格莱德从古到今都是巴尔干地区的交通枢纽,无论飞机,火车,汽车,连接前南斯拉夫各国和欧洲其他部分,这儿是中心城市。奥斯曼土耳其时代,贝尔格莱德就是土耳其帝国在东欧的行政中心,因为它坐落在多瑙河和Sava河交口,控制航运,又是著名要塞,前文说过,奥地利和土耳其两大帝国,在贝尔格莱德附近反复拉锯,争夺了一百多年。

说实话,前南斯拉夫七国的七座首都,除了萨拉热窝以外,我觉得都不以旅游景点见长,主要是休闲的氛围很好。贝尔格莱德尤其如此。贝尔格莱德现在的那些景点,没有一处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但是,那里轻松的文化氛围,我经常觉得,一点也不次于布拉格,布鲁塞尔,日内瓦这些欧洲名城。贝尔格莱德,值得你放慢脚步,在这里多盘桓几日,欣赏它的生活质量。

从贝尔格莱德机场国际到达厅门口,每半小时有一班A1 bus,会把你直接送到市中心,它在市中心停两站,第一次停火车/长途汽车站,第二次停斯拉夫广场 Trg Slavija,所以,如果行李不特别多,其实不需要出租车。在机场到达厅,有tourist information的柜台,即便他们下班了,也会有免费地图放在柜台上任取,非常方便。贝尔格莱德的旅游地图 The Silver Map印刷精美,底子是银色的,除了指路,以后还可以保留作为旅游纪念品。

我出门玩几乎从来不住3星以上旅馆,但也不住青年旅社。这次订的Hotel Kasina,地段很好,位于商业街主干道边的一栋大楼里,Terajije 25号,楼下人行道上连排的露天餐馆,酒吧和咖啡馆,马路对面是漂亮的豪华酒店莫斯科饭店Moscow Hotel,街背后是议会大厦广场,沿街向北步行15分钟到贝尔格莱德城堡,向西南步行20分钟到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30欧元,带自己的卫生间,无线上网,自助早餐。不豪华,但是我的基本要求完全满足了,我觉得还是挺值得推荐的。他们的网页是 www.stari-grad.rs/sgrad/index.php?id=1&ln=en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Kasina Hotel对面的四星莫斯科饭店,非常漂亮的Art Neuve派建筑。它门口人行道上的喷泉,建于1860年,也有些历史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前南斯拉夫各国,美式快餐的销路很好,麦当劳到处都是。我旅馆旁边这家,橱窗和灯光设计,看上去肿么居然有点Gucci,LV之类旗舰店的范儿。有木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店堂里面桌椅设计很现代,还有电脑提供免费上网。这里的麦当劳市场定位大概和美国国内完全不一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我旅馆楼下的咖啡座,夜里特别热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楼下的糕点店,香气袭人,我平时没少在这儿吃甜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背后的塞尔维亚议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街上的旧建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贝尔格莱德旧城北面尖端,有一片悬崖,下临Sava河与多瑙河交汇处,天然是一道控制多瑙河航运的屏障。从古至今,这座Kalemegdan城堡,就是贝尔格莱德的核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远在罗马人征服之前,这里就建筑了防御工事,18世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这里反复争夺,城堡历经大小115战。今天,如果从城市沿热闹的步行街,从城堡背后走进去,那是个缓坡,会觉得那只是一座公园而已。如果从多瑙河上仰视,要塞的气势就显现出来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战争时代有个趣事:奥地利帝国1717年第二次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贝尔格莱德,轰动了欧洲,因为那时候离土耳其帝国围攻维也纳只是一代人的间隔,土耳其大军还很强,而贝尔格莱德,是土耳其人在欧洲的绝对军政中心。当时,德意志大军统帅欧根亲王,有欧洲第一名将之称。(欧根亲王的生平,详见拙作欧洲中古名将传系列,《太阳王的克星:马尔巴勒公爵和欧根亲王》)欧根亲王很幸运,围城战的时候,奥军一门迫击炮,偶尔一发炮弹,击中土军的火药库,引起大爆炸,贝尔格莱德要塞就这么陷落了。今天这门炮,保存在维也纳的陆军博物馆里,不在塞尔维亚。

给大家看看这门神奇的幸运之炮,是不是很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幸运这个事情,也不是一直照顾某一方的:二十年后,1739年土耳其反过来围攻奥地利的贝尔格莱德城堡,也是凑巧一炮,轰掉了奥军弹药库,结果奥军投降。

城堡本身现在是一座大公园,不用门票,只是在入口附近的城墙工事和塔楼,开辟了塞尔维亚军事博物馆。它的露天武器广场,就在面对城市的城堡护城河壕沟里,摆放很多坦克装甲车大炮。博物馆的建筑,利用城堡的一座碉堡塔楼。它的收藏品,包括1999年和北约的战争中,前南斯拉夫军队缴获的美军悍马吉普。原来还有一架被击落的F117隐形战斗机残骸,那是全球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实战击落隐形飞机,所以相当轰动。我后来看到网上未经证实的谣言说,当时中国用新研制的雷达,能够看见“隐形”飞机,帮助了前南军队,结果引起美军报复,“误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通讯中心。----不过,这都是小道消息,当不得真。

现在,那架F117隐形战斗机的残骸,好像是在贝尔格莱德机场附近的航空博物馆里展出。

出城堡南门,与旧城最繁华的街道连接,塞尔维亚中央银行大厦的附近,远远能看到这座宏伟的东正教堂的塔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东正教主教堂,叫做Saborna Church,巴罗克风格,马路对过有主教住所,包括塞尔维亚东正教会博物馆。教堂另一侧的马路对过,有一座不引人注意的白色小楼,现在是座小酒馆,名字很有意思,叫做?,就是一个问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家?建于1823年,是贝尔格莱德最老的一家旅馆,当初的名字没这么酷,老老实实叫做“教堂咖啡馆”,居然激起宗教保守势力的抗议,说上帝的殿堂,岂能用作世俗咖啡馆的名字?于是,一头雾水的老板,索性把店名改成了一个问号。

说到这里,我联想起这几天因为网上一段视频,激起整个伊斯兰世界声讨浪潮,演变成暴力抗议。就算这段视频非常愚蠢,非常狭隘,在西方国家,还有“言论自由”这种东西,意思就是,“公民有说愚蠢的话的自由”,你管人家爱说什么呢?还标榜“阿拉伯之春”是民主运动,就这民主素质,阿拉伯世界能实现民主政治?爱搞事的蠢货天天都有,本来没人注意,没人关心的一个东西,毫无影响力。这么一搞倒好,全世界都去看这个蠢货的作品,这不是替人免费炒作吗?

看来,无论以前的塞尔维亚还是今天的穆斯林世界,宗教脑残,到处都有啊。

在老城以外,贝尔格莱德还有两处主要景点。一是这座Sava教堂,1935年开工,到今天还没有完全建成。它外观宏伟,是整个塞尔维亚最大的东正教堂。其实,也是整个巴尔干最大的教堂。圣Sava是12世纪塞尔维亚国王的儿子,也是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创始人。他死后封圣,几百年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征服塞尔维亚,在这里焚烧了圣萨瓦的遗骨。后来塞尔维亚复国,就在这里建造圣萨瓦教堂以资纪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ava教堂在斯拉夫广场旁边250米(Trg Slavija)。

另一处比较远的名胜,是铁托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铁托元帅真的是个强人啊。前面说过,南部斯拉夫民族各个国家,互相之间种族矛盾,宗教矛盾,经济利益冲突,历史积怨,所有这些矛盾都由来已久,好几百年了,好像没有道理能统一到一个国家中。铁托呢,从无到有创建南斯拉夫人民军,和德国人打,靠自己的力量取得胜利,还能把斯大林和红军的影响拒之门外。把这些国家硬给捏估到一起,团结了几十年。建设的道路独立自主,基本可以说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社会主义国家,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无论是东欧国家,西方国家,还是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中国家。

铁托本人年轻的时候在奥匈帝国的军队当兵,一战上战场,依靠个人勇敢,1915年成为奥匈全军最年轻的军士长,这可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成绩。后来铁托在前线受重伤被俄军俘虏,被送到乌拉尔山作苦役,在俄国参加了十月革命,加入布尔什维克,并结了婚。1920年铁托和他的俄国妻子奉派回到南斯拉夫。铁托是个个性很强的人,他自己,其实是克罗地亚人,但是战后他上台所推行的政治路线,是维护大南斯拉夫的统一,压制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尤其注意打压南斯拉夫内部势力最大的塞尔维亚。

其实就是铁托把穆斯林的塞尔维亚人,成立出一个波黑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原来也是塞尔维亚的一部分,说塞尔维亚语的马其顿方言,也给定义成了马其顿族,另外成立共和国。铁托在世的时候,这些划分能抑制大塞尔维亚思想,能维持国家统一。可是后来独立战争的时候,各个部分打得更热闹。

在国际上,也有很多人把铁托当作修正主义分子,因为他不买斯大林和苏联的帐,1948年就分道扬镳了。其实,中国骂铁托也骂了好几十年,毛时代多次骂铁托是修正主义,甚至是美帝国主义的应声虫,究其原因,除了意识形态方面,我想,可能和国际定位重叠有关系:中国自己和苏联分手之后,也想做不结盟运动和发展中国家的首领。实际上,中国和南斯拉夫恢复友好关系,开始于1977年到78年,铁托和华国锋互访。

冷战时期,公认效率最高最厉害的情报机构,不是克格勃和中央情报局,而是三个中等国家的情报机构:以色列摩萨德,东德,和南斯拉夫。曾经有个笑话,说铁托给斯大林写过一封信,“敬爱的斯大林同志,请你不要再派人来刺杀我了,如果再不停止的话,我也会派人礼尚往来了”。然后,这种行为就停止了……

铁托的墓并不奢华,坐落在一个安静的山坡上,有座花园,铁托生前喜欢在这儿搞园艺。山坡脚下有一座纪念博物馆。从博物馆背后的小道上山,这是路边的铁托立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山坡上是花园,有一座简单的平房,叫做“花之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房前是喷泉。铁托的白色大理石墓,就在这个小房子中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房子里的这个展览很有趣:铁托生前,每年生日的时候,全国各个青年团体举行火炬接力长跑,象征性地为铁托祝寿。虽然听上去有些个人崇拜的味道,毕竟这是长跑,对人民健康还有益,而每次每个组织的长跑,所用的火炬形状都不相同,跑完了,会把火炬作为礼物送给铁托。在铁托墓旁的展览厅,展出几百上千支这种火炬,制作极为精美,创意十足。这张照片上,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铁托墓花园沿着山坡小道,另有一列长长的房屋,展出各国首都送给铁托的国礼。

再说到贝尔格莱德的建筑,我想起1998年,北约因为科索沃问题,轰炸前南斯拉夫联盟的时候,被“误炸”的中国大使馆。我在贝尔格莱德两天半,很想去看看当年的这栋房子,还有没有遗迹留存下来。1998年的时候,那栋建筑是大使馆新馆,刚搬进去不久。但是轰炸之后,那里被放弃。今天的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远在南郊,和当时遭到轰炸的旧址没有关系了。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还去TI问过,网上虽然对那次事件报道很多,但是很少有人提到它发生的地址,只能查到中文“樱花街3号”,没有塞尔维亚原文的街道名。我花了一些功夫找,所谓樱花街,应该是 Ulica Tresnjevog Cveta,Ulica是斯拉夫文街道的意思。这个地址,在贝尔格莱德新城,隔Sava河与旧城相对。那里离开我住的旧城交通不太方便,我时间有限,这次就没有去。新城在那一片附近也有很多经济型旅馆,将来如果有朋友住那附近,有兴趣去看看的话,可以参考以上信息。

其实,贝尔格莱德的主要景点算不上特别精彩,我建议你如果去这座城市,一定慢下来,听听音乐会,看看街上的老式建筑,在街边喝咖啡,夜里去酒吧夜店疯一下,一定会喜欢这座城市的。

从1991年底的前南斯拉夫解体开始,到今天已经20多年了,南斯拉夫--塞尔维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8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2000年,塞尔维亚人上街游行,推翻米洛舍维奇政府,米洛舍维奇本人被送上海牙国际法庭,在法庭审理他种族清洗的罪行期间,死于狱中。我来旅游之前,对塞尔维亚的印象,还停留在90年代,以为这是一个反美反西方的国家,所以非常惊讶,他们对西欧各国护照和美国护照免签证----倒是中国护照必须单独签(这个难怪,咱们中国人太多,偷渡的也太多,世界上有几个国家敢对中国公民免签?这和友好不友好一点关系都没有)。

其实,今天的塞尔维亚,是一个努力融入欧洲的国家,政府亲西方,2009年正式提出加入欧盟的申请。2012年3月,欧盟正式批准塞尔维亚的成员国候选身份。

总结一下现状,前南斯拉夫七国当中,除了科索沃的地位不被承认(中国俄罗斯等国不承认其为独立国家,它也不是联合国成员国),斯洛文尼亚已经是欧盟和北约的正式成员国,用欧元,申根签证区。克罗地亚是北约成员国,2013年确定正式加入欧盟,2015年将加入申根签证区,一旦加入欧盟,使用欧元也将提上日程。黑山共和国,马其顿,还有波黑三国都在申请加入欧盟和北约,其中马其顿更近一步,2005年已经正式获得欧盟申请人资格。塞尔维亚也在申请加入欧盟,2012年获得正式申请人资格,但是没有申请加入北约。

(全文结束)

关键词(Tags):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通宝推:光年,
家园 给顾剑兄挑个错

科索沃战争发生在1999年而不是1998年,其中我驻南使馆于1999年5月8日被炸。

家园 是从北约开始空袭才算么?

因为科索沃战争一般认为是从98年冬天开始,那时候科索沃解放军和前南联盟军队已经大规模开打了,而后来北约的空袭算是一个转折点。如果从北约空袭才开始算科索沃战争开始的话,那是99年。不同的划分方法吧。

家园 贝格,拜伊,帕夏这些一听就知道是土耳其

我一直怀疑这个称号是土耳其史书上给他的名称(他在土耳其军队里服役时的名字或者尊号,因为直译是亚历山大老爷,不太可能有人真拿它当名字),而后人就一直按照这个称呼沿用下来了。因为Skenderbeg当过土耳其新军,逃离土耳其军队在阿尔巴尼亚举起抵抗大旗以后他肯定改回基督教信仰,名字肯定也改了。

家园 斯坎德培是土耳其人培养大的,至少公开信仰应该是伊斯兰教

阿尔巴尼亚人似乎也是土耳其禁卫军的来源之一,不少都是基督徒的男孩被抓去培养的

家园 马其顿的民族起源有很多说法,但主要成分应该不是希腊人

历史上他们一直被希腊人看成北方蛮子,但这些人至少在文化领域还是崇尚并推行希腊元素的(政治上则不然,他们是君主制的)。

这帮人民族上说属于色雷斯人或者伊利里亚人的可能性更大,这样的话他们和南部斯拉夫各族,保加利亚人及阿尔巴尼亚人都能扯上点关系。关键看认同了,他们似乎不太为希腊境内的马其顿人认同(所以似乎还被迫改了国旗)

家园 阿尔巴尼亚国内似乎东正教势力还是挺强的

跟科索沃不同,后者几乎全是伊斯兰教徒。不过在霍查统治时期比较惨,没有伊斯兰教生存力强,结果现在只有1/5了。

家园 斯坎德培确实是封号

原名是乔治·卡斯特里奥蒂。

乔治被迫改信伊斯兰教后,在阿德里安堡接受了军事训练,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位统帅,在获得一系列胜利后,他被封为“阿纳夫特鲁·伊斯坎德·贝伊” (Arnavutlu skender Bey),意为“阿尔巴尼亚的亚历山大老爷”,将其与亚历山大大帝相提并论。该称号在阿尔巴尼亚语中为“Sknderbe shqiptari”,其后成为他最常用的名字“斯坎德培”。

原名很普通,这个外号倒是很契合他,就像小李广一样,能和名人比肩也是很不错的,而且亚历山大也不是伊斯兰的名字,没必要废掉。

家园 从本国人的角度应该是从98年开始的

就像我们的抗日一样,中国从918开始计算的标准和欧美的也不一样。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