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祖父母辈的那些事(一) -- 渔儿漂漂

共:💬44 🌺36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讨论】还差的远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句话我并不反对,甚至比较认同。

但是“人祸”是啥?究竟是中层官僚的祸,还是下层百姓的祸,还是中央的祸?

必须搞清楚。

另外,我旁边卖菜的就是信阳人,也有50岁了将近。但是她出生的时候饥荒已经过去了,她根本没经历过死人。她的前辈说,“死了很多人哦”,但是没有任何细节和依据。

家园 还是不明白你要追究什么

追究原因?上网搜一下,文章铺天盖地,左中右派的都有。如果您都看不上,那就到图书馆去搜那几年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想必能找到答案。

追究当事人的真实经历?我相信对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对那个年代的回忆都是凝缩在“饿死好多人哦”这一句感叹里。既是一种哀叹,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家父当时在宝鸡的一家国营大厂工作,他对“三年自然灾害”的回忆仅仅是“腿浮肿,一按一个坑”,“到郊外的山坡上去挖草根”两句话。这还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回忆,如果是一个农民,可能就只有上面那一句话了。

家园 【讨论】真相从哪里来

家父当时在宝鸡的一家国营大厂工作,他对“三年自然灾害”的回忆仅仅是“腿浮肿,一按一个坑”,“到郊外的山坡上去挖草根”两句话。这还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回忆,如果是一个农民,可能就只有上面那一句话了。

---- 您父亲的说法,清晰地表明他当时在城市,根本没有经历乡村的饥荒,如果的确发生了饥荒。同时也证明你们家里没有因为饥荒死人,也证明“死了好多人”只是道听途说。他两句话就能证实这么多事,如果有更多的类似经验之谈和切身体会,大量的事就能被挖掘出来。

至于说在乡下的人,他们一定是有身边人经历过残酷的饥荒折磨。之所以不愿意多说,我也只能猜,有两个原因是主要的:

1)自己是当时的既得利益者,死人的事没有轮到自己家里,或者家里依靠各种特权基本解决了食品问题。

2)压根没死什么人。但是当时自己也加入到欺骗世人的所谓“死人论”当中,但是这一幕太过黑暗和压抑,有太多的历史原因,所以无法简单地说清楚。也不想在自己的后代面前暴露自己曾经的虚伪和软弱和邪恶。当然,也有一些曾经做过的好事,也不好顺带提及。

家园 继续送花,并提个建议,

只说“眼睛看见的”,不说“耳朵听到的”,譬如下面这句:

幸好县里的运动还是相当斯文,最多也是游游街罢,不象粤西那边武斗用机枪去扫,而外公也没被划入批判之列。

家园 前者是听祖母说的,后者则听同学说的。

祖母也被批斗过,所幸她没有游街,只在厂里大会批斗过罢。大学同学家在粤西,当年武斗,他父亲为军人,负责收敛遗体,死者一列青一色的十五六岁小年青,令人心痛。能做只是换件好衣服,草草下葬。

家园 如果你较真于有否饿死人了,答案是有

但至于饿死多少人?难有答案。因为知道的不说,不清楚的乱猜,有心机的更添油加醋。

知道死多少人后又能做什么?恨还是怨?

家园 渔兄啊,

所谓武斗,最初(1966年)确实是含有“批斗时殴打被批斗者”的意思。用永远健康的话讲:“要文斗不要武斗,武斗只能触及皮肉,文斗才能触及灵魂。”

但到了67年,武斗专指两派交火械斗,不再指批斗“叛、特、走、臭”。

所以兄台所说的“幸好县里的运动还是相当斯文,最多也是游游街罢,不象粤西那边武斗用机枪去扫”,俺理解成混淆了。

家园 受教了,的确没能对那段历史有大的了解

故事的时述是有出入的,我把前后两段混淆了,但无论文斗还是武斗,都是造反运动的一部分,后面是事情激烈化了罢。所幸的是我县没有发生那武装冲突悲剧就是了。

家园 【讨论】那就好办了

如果调查出真相,哪怕是大概的真相,就非常好办了。

公之于天下。

家园 不敢当啊,

到网上大家聊天打屁消磨时间,开心是头等要务

家园 祖父母辈的那些事(九)

意兴一消,毅力全无,续写反成了一种苦难。不过好歹也写到这里,也得草草有个收尾吧。

关于当年的大造反运动,网络里的言论也正反不一,不知有多少是当事人所说呢?老妈有过评价:一些想抢班夺权的家伙鼓动小年青去搞事罢。我深以为然,无论抢班夺权者、小年青、被抢班夺权者是谁,结果如何,方式就是搞事。不同的是领导在乎结果,屁民在乎过程而已。所以我们用过程的对错去看上头所在乎的结果,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运动的结果:无论中央还是地方,一部分老臣子被打倒,一批新人上了去,势力版图的整合是否合乎上意就不清楚了。至于运动(搞事)的理论是如何,对结果重要吗?

愤青是社会发展的最廉价动力,每个人或多或少经历过愤青这阶段,这是青年人将理念与社会相互融合的一个心理转变历程,成熟了,就不再是愤青。失去愤青,社会发展会变得势利暮气,成本加大。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加之网络资讯的多面性,愤青正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不是一个人战斗的收钱马甲,到底能挑动多少年轻的心?师母已呆吧。

乱弹一通,言归正传。外公回到县里工作,造反派自然的找上门的,但在外公的巧言令色下逐一摆平。至于如何摆平,我也没有多少信息,因为我对这段年岁不大感兴趣,只有一个故事,老妈说那年“东方红派”与“红旗派”较上劲,找我外公说理(或寻求支持吧)。外公对“东方红派”你们是左派!大大拥护太祖滴,对“红旗派”也说你们左派大大的,太祖意志要靠你等发扬。两派一对质,过来骂外公滑头。外公委屈地解释道,你们都是左派大大滴,我说的都是真心话呀叭啦叭啦……结果说得那两派对他十分拥戴。诸如此类,外公在运动中任由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运动期间,外公生了最后一个孩子,认了我父亲这个女婿,生活还算可以,但孩子也得上山下乡去。几年之后,外公上调到市里的一家国企做党委书记,与我县委书记同级,直到离世。

在那年代是能者多劳,外公工作兢兢业业,基本起早贪黑,至于绩效如何,我也不可能说个所以然来,毕竟大国企,能知道的是他任职期间,电影厂在那儿拍了个电影,黑白的,片名忘记了,网上见过剧照,好象讲职工的一些事吧。正因为白天工作抓生产,晚上开会抓思想,几年下来,身体自然跨得快,79年的一天凌晨4点中风倒到办公室里,54岁,结束他的传奇一生。

外公洞识力极强,三舅说当年四个人被打倒,华主席风光无限之时,一天与外公闲谈,外公说要变天了,并与三舅谈论了很多那时被列为反动言论的人与事。后来就是十一届三中会,再后来已与外公无关了。

外公走得早,但对子女的安排还是有些,去世前的一个月,与战友老竹走了亲戚,帮三舅拉上姻缘,以至后来三舅妈骂道: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

总的来说外公把聪明伶俐的孩子送到搞技术这条路上去,而厚拙的则往体制里送。虽不知他的夙愿如何,但相信他操作应有他的道理,只是他的布局已跟不上时代。进京的舅舅八9的时候站错了队,从此平民(而他大舅子则站对了,官运亨通,我怀疑那丈人家是否两边投注),另一位进体制吃皇粮的舅舅,吃着吃着,吃出了牢饭。体制让老实孩子去干不老实的活,结果可想而已知。

搞技术的也过得不怎样,象我父亲那样获过几个省级技术奖项的人,为小学毕业之人所领导,处处受制,最后愤而下海,结果败于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三舅好一些,技术顶尖,厂里的各部门车间主任都干过,但就是不能更上一层楼,一年他负责厂里的职工住房建设,正直无私,将近完工之时,公安来人说有人举报他贪腐,立案调查。结果见他家四面清简,存款几无,三舅愤而反击,最后抓了包工头草草结案了事。世间就有那么一些看似稳妥的肥缺,却着实是个三脚板凳。老实芽子是坐不住的。可惜三舅躲得过三脚板凳,却逃不了朱总那下岗一刀。还好,大家的三代进入社会后,生活才慢慢有所改观,这是后话了。

写到这里,外公篇算是结束了,外婆篇能否写成就得看自己毅力了。外公对外婆的评价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外婆的传奇下回分解吧。

通宝推:老顽童,mezhan,履虎尾,
家园 原来你要追究的真相是

到底有没有饿死人。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的回帖到此结束。

中央有结论,民间有无数证言。请您自己去看吧。如果不相信别人的结论,您也可以自己到信阳去实地调查,掌握属于您自己的第一手资料。如果有新发现,欢迎拿来分享。

我们家没有饿死人。大部分亲戚在城市里,少数农村的亲戚也都在相对富庶的江浙地区。

可是,这并不妨碍我相信“饿死过人”这个结论。我们要实事求是,但是并不是要事事亲历亲为才能下结论。作为高级动物,我们还有逻辑推理的能力。面对两种结论,相信哪一个,就是自己的推理了。

最后,以一个三段论总结一下我自己的结论:

因为,家父所在的军工厂,历来是物资供应优先保证的对象,连那里的食堂都无法保证职工们的最低营养了,可以想象全国的食品短缺严重到何种程度。

又因为,当时中国的粮食供应是由政府按计划从农村征购然后供应给城市居民的,不是农民按自己的意愿出售的。政府又有优先保证城市供应的政策。

所以,农村的食品短缺比城市更严重,“饿死人”的论调不是无稽之谈。

家园 【讨论】你就活在猜想中,而且是低水平猜想

军队和大学有粮,而且比较紧张了,就证明农村非常紧张,甚至没粮了。这是啥逻辑?

啥叫“瞒产”你懂不懂?

你把农民想象成死人,没有任何脑子跟办法的人,因为你和你爹毫无农村生活经验。

家园 支持续完!

俺倒是觉得,这一篇写得最好。无他,真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