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瞎猜】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 ifever

共:💬46 🌺12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瞎猜】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在河里乱翻的结果是对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这个问题产生了点兴趣。传统的说法是项羽“妇人之仁”,逆历史潮流搞“分封”,不接受手下的建议,吝惜赏赐,还有鸿门宴竟然放过了刘邦。

不过看过了河里的文章以后觉得这些理由都有点说不过去。“妇人之仁”,不能容人之类的最初来源是刘邦和手下的对话。特别是刘邦得天下以后手下的吹捧,靠谱的可能性不大。实际上从河里的文章看,项羽其实很能接纳别人的意见,也有识人之明。鸿门宴之事河里有人分析了项羽在当时确实有不杀刘邦的理由。而且当时也看不出刘邦真的有和项羽争夺天下的实力。所谓项羽应该在鸿门把刘邦一刀解决掉其实是纯粹的事后诸葛亮。要真把这当作理由,那项羽何不趁第一次见到刘邦的时候就把他一刀做掉?还有的理由根本就是自相矛盾。比如一方面说项羽不该搞分封,另一面又说他吝惜赏赐,可是那时代最大的赏赐就是分封好不好。反正墙倒众人推,只要是失败者就没有对的地方。

不过正反两方面的东西看多了自己难免有点特别的小想法。我倒觉得项羽失败的根源其实在于定都彭城。这个观点本身并不特别,说“楚人沐猴而冠”而被项羽砍了脑袋的那位儒生就是这个看法。不过他的着眼点是要项羽占据关中,但我的观点是关中去不去不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不能待在彭城。

彭城是反秦势力的政治中心,占据彭城在战略上的好处非常明显的,也非常符合西楚霸王的身份。相比关中来说,彭城的战略地位其实可能更加重要,所以那位儒生的看法其实并不高明。不过问题在于项羽当时的实力虽然大大强于其他任何一路诸侯,但并不占绝对优势地位。在灭秦的过程里各路诸侯都得到了巨大的好处,发展起自己庞大的势力。而且这帮人大都是欲壑难填的野心家,特别是彭越,英布之类。项羽的军力对任何一家都有绝对的优势,但还是远不及所有诸侯加在一起的力量。按项羽的布置,自己居于中心彭城,分封的诸侯的时候尽量制造矛盾让诸侯之间产生摩擦,一方面让他们互相削弱而且不能联合起来,另一方面也方便项羽找借口东征西讨。骨子里他还是相信自己的超强战力,认为自己有能力将各路诸侯一个一个的吃掉。可是他这样做却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诸侯都不是傻瓜。虽然各自因为封地带来的矛盾闹得不可开交,但他们都清楚项羽才是一切矛盾的根源。第二是项羽坐镇彭城成了老大,下面这些野心家们再想更进一步必须的途径就是把项羽做掉。结果是项羽不仅成了矛盾的中心,也成了最大的一块肥肉。野心家们虽然各自勾心斗角,但在反对项羽上却可以不谋而合。所以刘邦一旦用为义帝报仇为借口跳出来,其他各路诸侯很容易就纠结到一起。义帝什么的其实只是个不错的借口。根子其实是项羽定都彭城以后既是矛盾的中心又是一块让人垂涎的大肥肉。虽然那块大肥肉长在老虎屁股上,但是以野心家们的本性,只要有机会,还是会忍不住伸出手去来个十八摸。在争取各路诸侯方面项羽的真金白银外加强弓利刃甚至比不上刘邦的空头支票。原因就在于反对项羽是各路诸侯的共同意愿。对各路诸侯来说,投靠项羽能得到的不过是自己已经占据的封地,而且等项羽腾出手来迟早会拿自己开刀,怎么看怎么不划算。相反,和刘邦结成暂时的同盟则是争夺天下的良机,机会难得,就算是空头支票也认了。只有在见势不妙的时候各路诸侯才会站到项羽这边避避风头;如果刘邦一蹶不振,也不妨碍这些人趁火打劫一把。但本质上,这些人的第一目标还是项羽。

这时候以项羽的超常战力,似乎是游刃有余。虽然四处救火,但依旧是百战百胜。不过实际的结果是项羽一直没有精力经营自己的后方。虽然百战百胜,但军力却被不断的削弱而难以补充。只是各路诸侯之间矛盾重重,不能形成合力,才让项羽能够维持。反过来看刘邦,先吞了三秦,再吃掉赵国齐国。虽然被楚霸王一再打败,但个人实力却不断的在增长。彭越和英布的情况不清楚,但我觉得这些诸侯们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可能保持原样不变——要么被项羽打得元气大伤,要么趁乱吞并其他小股势力,迅速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实力。

不过项羽的战力的确强悍到了惊人的地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打得刘邦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其实刘邦本身的实力也算一流。无论是灭秦还是汉朝建立之后的平叛,只要对手不是项羽,基本上没输过。不过西楚霸王的名声不是吹出来的。刘邦几次被项羽打的全军覆没。这时候就到了楚汉相争的关键点——如果项羽能够把刘邦一举做掉并且斩草除根,其他各路诸侯就会因为失去团结的核心而变成一盘散沙任他鱼肉;如果刘邦能坚持下来,那项羽的实力就会慢慢被削弱到和刘邦对等的地步。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后者。项羽的力量一旦削弱到不能对刘邦形成绝对优势,刘邦就有机会发动反击。反击一旦开始,其他各路诸侯的力量就会争先恐后的加入最后形成对项羽的压倒性优势。历史就这样发展到了垓下之战。虽然第一次彭城作战的时候项羽大败诸侯联军。但第一当时项羽的实力还没有被削弱,各路诸侯对项羽的压倒性优势没有那么明显;第二项羽当时是出其不意的反击;而且那时的诸侯数量还很多,各自为战的情形更加严重。到了垓下之战的时候,项羽的军力已经在连年战争中被严重削弱;诸侯多少也长了点记性,更重要的是这时候的主要势力应该已经只有刘邦,韩信,彭越和英布四家了,项羽各个击破的难度已经大大提高。几方面因素作用在一起,决定了这时候项羽就算真的战神附体也很难翻盘了。

等到项羽死掉以后,刘邦做了老大。表面上看刘邦的情况和当年的项羽很类似。但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项羽时代的诸侯们如今已经被吞并得差不多了。主要的势力应该只剩下刘邦,韩信,彭越和英布四家。韩信名义上是刘邦的属下。光数人头就知道刘邦能支配的实力已经占所有诸侯总和的一半。更何况彭越应该已经被项羽打残。这时候刘邦仅凭自己掌握的实力就可以压倒所有其他势力。即使如此,刘邦也免不了先分封然后再一家一家的平叛。不过和项羽顾此失彼不同,刘邦这时候的总体实力已经处于绝对优势,在平叛的同时足以镇住其他方向上的野心家们。所以这时候的刘邦可以建立起汉朝而当年的项羽只有败亡。

如果回到当初灭秦的时候,项羽分封诸侯制造矛盾之后选择定都彭城实际上是一场豪赌——赌他西楚霸王的战力能不能力压全部诸侯,赌这些诸侯们有没有机会克服重重矛盾及时联合到一起。结果项羽赌输了。如果说定都彭城的结果是项羽这只老虎跳到了一群恶狼的中间,那对老虎来说更好的策略其实是先跳到一边让恶狼们自相残杀一阵。我觉得项羽如果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分封诸侯以后把彭城让给义帝,自己带兵跑到一个不是很偏远的角落里去可能倒是个更好的对策。关中汉中可能是最佳的目的地。不过关键问题是项羽不能待在彭城,去不去关中倒不是最紧要的问题。这样做了以后其他诸侯还是会怨恨项羽,但是一是鞭长莫及,另外诸侯之间互相做对互相牵制,最后谁也没能力去找项羽的麻烦。这就回到了秦灭六国时的局势——各路诸侯之间勾心斗角,反倒给了在一边看热闹的秦国天赐良机。

如果项羽这样安排,那蹲在彭城的义帝就成了矛盾中心。诸侯之间的矛盾都要集中到他那里。其实义帝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最可能的情况是他不但不会为诸侯排忧解难,反倒会利用甚至挑拨诸侯之间的矛盾以达到自己吞并诸侯的目的。当年的战国七雄没有一个不想自己统一天下的,只是没干过秦国而已。现在楚怀王的孙子有了这个机会,没理由不去利用。这样下来诸侯怨恨的对象就多了一个义帝。但是义帝显然没有项羽那样强悍的战斗力,所以不太可能做到连项羽都做不到的事情,一战而平所有诸侯。这样发展下去义帝的权威和诸侯的实力都将在战争中被牵制甚至削弱,项羽在一边倒可以从从容容的把魏国,赵国甚至齐国一个一个的吞下去。至于项羽最大的对头刘邦,最稳妥的办法是把刘邦带在身边不让他就国。或者把刘邦就放在蜀地。只要项羽自己霸住汉中,刘邦怎么也出不了头,除了打酱油什么也干不了。等到项羽的实力接近所有其他诸侯之和,那么加上西楚霸王的超强战力,包括义帝在内的所有人都只有俯首帖耳的份儿。

这样做对项羽来说还有两个额外的好处。第一是避免了杀害义帝的恶名。“正义之师”的帽子虽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但是戴在头上还是能提供不少方便。第二是可以借机摆脱诸项的牵制。项梁死的很突然,死前没有来得及指定项羽为接班人。其实就算指定了,不少项羽叔叔辈的人也难免面服心不服。河里关于鸿门宴的帖子里也提出了项羽阵营内部可能并不完全服从项羽。而项羽对此也没有多少办法。所以鸿门宴上项伯才可以明目张胆的护着刘邦。而韩信所说项羽喜欢任用诸项可能并不是说项羽任人唯亲,而是他不得不在诸项之间进行平衡和收买。如果项羽把义帝安排在彭城而自己带兵跑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就国,那跟着他的只能是项羽自己的铁杆集团。其他诸项们往往会留在作为政治中心的彭城。这样项羽就顺理成章的远离了诸项之间的勾心斗角。另外项羽离开彭城,和诸项之间就没有了利益上的竞争。对诸项而言,拥兵在外的项羽反倒成了不可或缺的倚重。这样留在彭城的诸项就是项羽天然的间谍内应。等到项羽席卷天下,彭城会是最后阶段的目标。这时候绝对忠于项羽的班底早已经在战争过程中积攒了大量军功和实力,足以慑服诸项不敢觊觎项羽的首领地位。说到这里就联想到了后世的朱元璋。朱重八在创建明朝之前曾经两次把自己打下的地盘和军队交出去,自己只带少数铁杆重头开始。这样做的效果是不伤和气的把猪队友和白眼狼们送得远远的,身边只留下经过千锤百炼,忠诚和能力都绝对可靠的班底。对于创建一个王朝来说,其实不见得不是件好事。

综合这些,我猜想项羽败亡的关键不在于鸿门宴,而是分封以后留在了彭城。如前所述,鸿门宴对项羽来说并不见得是个杀刘邦的好机会。鸿门宴以后项羽还有很多机会能让刘邦无所作为。关键是项羽把彭城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使自己落入了在群狼中间四面作战的不利态势。即使项羽能够以一己之力压服群雄,恐怕也要付出很大代价,不利于之后的长治久安。有意思的是如果项羽自己从汉中重新开始,那新建的王朝很可能也会用“汉”来命名。汉朝还是那个汉朝,不过皇帝却是姓项了。

通宝推:牛栏山二锅头,范进中举,
家园 他为什么定都彭城?这个问题可能更有趣。
家园 太史公曰:羽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实力越强大的人,往往越不懂得尊重别人(俘虏和谋臣),从而失去最强大的力量,弱者不得不走向联合,走向胜利,这就是天道。

家园 花!也跟着瞎说一句

说他没能建立后方,有一点其实挺怪的,就是他的老家吴越方向似乎从来没给他什么助力,兵败乌江也只有一个老头来接,似乎对岸的人都睡着了,对这边不关心,从另一个角度说可见卷土重来似乎不太靠谱。是否那边人本来就稀少,交通也不便呢?如此,项恐怕本来就无家可归。

家园 他在家乡的名声其实并不好。
家园 项羽为什么最终败给了刘邦早有定论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刘邦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总结。可参看。

家园 本来就是瞎猜么

不过定论这种东西有不少其实不过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陈词滥调。而且同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会有一定的差别。所以这世界上就不太可能有绝对的定论。

史记里刘邦评价项羽那段前半部分是手下对刘邦的吹捧,不能当真。刘邦自己的话其实说的是他自己的成功之道,对项羽的描述也不好说有多符合实际。我看到河里姚磊和菜九段的旧文里反映出来项羽并非完全没有识人之明,而范增其实也没贡献多少特别好的计策。对刘邦来说,自己能力远不及项羽,所以特别显出手下的重要性来。而对项羽来说,收集人才的重要性就相对不那么强(但项羽也不是不识人,不能用人那么简单)。另外还有一点是成功者总能找到无数成功的理由,失败者身上也能找出无数失败的理由。反正都是事后诸葛亮,按照已经呈现的结局来设计理论,自然没有不成的。具体到用人上,如果失败的是刘邦,那汉初三杰就免不了变成三熊,而项羽这边要捧出几个名臣来也不是难事。所以把项羽失败仅仅归结到用人上,不是说没道理,可总是有点太单薄。

按说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已经有三杰在手,结果还不是一次又一次的被项羽打得一败涂地。刘邦之所以能坚持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项羽的后院总是起火。我觉得项羽不停的顾此失彼的根本原因就是在自己还没有压倒性的绝对优势时就定都在群狼环伺的彭城。这是其一。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里刘邦不止一次被项羽打得全军覆没只身逃命。但每次都能很快重新纠集起队伍。可以看出刘邦这边战争潜力的深厚。反过来项羽这边根本看不到预备队。不管谁出事,都得项羽领着主力东奔西跑去救火。从这点上大概知道项羽在彭城的地盘始终在消耗,不能提供后备兵员。这是其二。

河里的旧文论述说韩信其实在项羽那里也是个火箭干部,并非不受重用。不过项羽这边独当一面的还是项氏旧交。这可能是项羽任人唯亲的证据。不过如果项羽要是只有任人唯亲,那韩信在他这里也当不上火箭干部。所以我觉得更可能的情况是项羽这里人际关系复杂。项梁死后留下了一大帮子亲朋旧交,项羽不能轻易和这些人翻脸,就只能在权力和位置上做出让步。相应的,韩信独当一面的机会就少了。这可能才是韩信背楚投汉的真实原因。如果项羽把彭城留给义帝,自己跑到边远一点的地方去,就可以顺顺当当的把这些猪队友和白眼狼们甩得远远的。这是其三。

项羽无法拉拢张良的最重要原因是韩王成死在项羽手上。如果项羽把彭城留给义帝,那跟韩王发生矛盾的就是义帝了。韩王成不死,张良不会离开。韩王成要是死在义帝手上,项羽没准儿也能把张良拉拢到手。这是其四。

考虑到这四点,刘邦的话说的主要还是他自己的成功之道,可以说是刘邦成功的原因。但项羽失败的原因,定都彭城可能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错招。

家园 项羽起兵到自封霸王都不到三年,能当上亲兵是很快了

项梁同时的老革命都没封到王,项羽怎么提拔韩信。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领导反秦,随即建立张楚政权。原六国贵族闻讯后也纷纷起兵,同年九月,项羽与项梁杀会稽守通,举吴中兵反秦。项梁自立为会稽守,项羽为裨将。陈胜牺牲后,其部将召平矫令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二年三月,项梁率部渡江,东阳令史陈婴率义军来归,渡淮后英布、蒲将军又以兵相属,兵力一时达到六七万人,成为当时反秦武装的主力。同年六月,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仍称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之后,项梁率义军大破秦军于东阿、定陶。项羽、刘邦也攻占城阳,略地至雍丘。

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以怀王为义帝,都郴,又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据有梁、楚地9郡,都彭城,封刘邦为汉王。不久,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刘邦也还定三秦,进逼西楚,于是爆发了历时四年多的楚汉战争

不过韩信跳槽自然有他的道理,人家是冲着封王去的。在项羽手下基本没戏。

家园 刘邦的成功之道恰好是项羽的失败之因,就这么简单嘛

至于“定都彭城”之类的都是战术上的枝节问题。你好比有人说日本的战败是由于“太平洋战争”,实际上日本的失败在于他企图独占亚洲的国家战略与美国和苏联在亚洲的利益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必须得死。至于“太平洋战争”等等都只是战术上的问题。

家园 《史记》中项羽定都彭城原因有三

一是火烧咸阳,大火三月不灭,咸阳被夷为平地,残败不堪,项羽几十万大军已经无法驻留而不得不走;二是“衣锦还乡”的思想(项羽军队主力都是楚人,战争结束后“衣锦还乡”是最好选择)。三是项羽虽然自封“西楚霸王”,但并非大一统的皇帝,他还是主张回到秦朝统一以前的那种诸侯国互相竞争的格局。

通宝推:知其何休,
家园 其实就一个问题

定都彭城前后正是项氏风光无限的时候。项羽自己走开,他的部下有多少肯跟着他走的?恐怕大部分都得被诸项劝留在彭城。如此一来,等于项羽把自己的实力削弱到甚至可能还不如一些小诸侯,想想能有几人下得了这种狠?朱重八交兵权是因为他本来就是别人下属,领导来了只好把兵权交出去,自己可心疼了(所以很快就把领导弄死了)。

家园 就是这样才可以把猪队友和白眼狼们名正言顺的甩掉啊。

成大事的人小集团内部一定要同心协力才行。刘邦,朱元璋,甚至还有李渊都有风光之后相对落魄的时候。不这样就很难在不得罪人,不多树敌的情况下把跟着打酱油甚至拖后腿的家伙们甩掉。

连刘邦被发配到蜀中这种当时属于鸟不拉屎的地方都还能保存不少跟班的,以项羽的威名占据关中之类的地方,实力不会差到哪里去。关键是兵不在多而在精。只要能把猪队友和白眼狼们甩掉,实力上受点损失应该是值得的。

家园 这两个不一定是同一个

刘邦的成功之道可能仅能让他自己保住命,做个汉中王之类的。

从刘邦坐拥三杰还是一再被项羽打得一败涂地来看,刘邦的成功之道其实还不足以直接击败项羽;项羽自己战略上的失误才放大了刘邦的成功。

另外定都在哪里从来都是战略问题,可不是一句“战术上的枝节问题”所能形容的。

家园 不过这三天其实都不绝对

咸阳大火烧的是挺厉害,可全国其它地方也一样遍地烽烟。关中不见得条件最好,但和其它地方比起来应该也不算特别差。更何况还有附近敖仓的粮食在。几十万大军其实是诸侯联军,并不全是项羽手下。项羽自己的兵可能二十万都不到。不然直接就把诸侯一举荡平了,何必分封这么麻烦。再去粗取精一番,关中附近还是养得起项羽的。

项羽喜欢不喜欢分封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过喜欢分封就得定都彭城?这个我有点联系不到一起去。

家园 关中父老和项羽仇深似海

别忘了在新安被坑杀的二十万秦降卒,项羽事后也没有给予任何抚恤措施,指望这些人帮项羽积极恢复生产提供物资供给简直是不可能的。长平坑杀四十万赵兵以及后来参合陂坑杀八万燕军同样造成了强烈的负面效果。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