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瞎猜】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 ifever

共:💬46 🌺12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瞎猜】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在河里乱翻的结果是对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这个问题产生了点兴趣。传统的说法是项羽“妇人之仁”,逆历史潮流搞“分封”,不接受手下的建议,吝惜赏赐,还有鸿门宴竟然放过了刘邦。

    不过看过了河里的文章以后觉得这些理由都有点说不过去。“妇人之仁”,不能容人之类的最初来源是刘邦和手下的对话。特别是刘邦得天下以后手下的吹捧,靠谱的可能性不大。实际上从河里的文章看,项羽其实很能接纳别人的意见,也有识人之明。鸿门宴之事河里有人分析了项羽在当时确实有不杀刘邦的理由。而且当时也看不出刘邦真的有和项羽争夺天下的实力。所谓项羽应该在鸿门把刘邦一刀解决掉其实是纯粹的事后诸葛亮。要真把这当作理由,那项羽何不趁第一次见到刘邦的时候就把他一刀做掉?还有的理由根本就是自相矛盾。比如一方面说项羽不该搞分封,另一面又说他吝惜赏赐,可是那时代最大的赏赐就是分封好不好。反正墙倒众人推,只要是失败者就没有对的地方。

    不过正反两方面的东西看多了自己难免有点特别的小想法。我倒觉得项羽失败的根源其实在于定都彭城。这个观点本身并不特别,说“楚人沐猴而冠”而被项羽砍了脑袋的那位儒生就是这个看法。不过他的着眼点是要项羽占据关中,但我的观点是关中去不去不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不能待在彭城。

    彭城是反秦势力的政治中心,占据彭城在战略上的好处非常明显的,也非常符合西楚霸王的身份。相比关中来说,彭城的战略地位其实可能更加重要,所以那位儒生的看法其实并不高明。不过问题在于项羽当时的实力虽然大大强于其他任何一路诸侯,但并不占绝对优势地位。在灭秦的过程里各路诸侯都得到了巨大的好处,发展起自己庞大的势力。而且这帮人大都是欲壑难填的野心家,特别是彭越,英布之类。项羽的军力对任何一家都有绝对的优势,但还是远不及所有诸侯加在一起的力量。按项羽的布置,自己居于中心彭城,分封的诸侯的时候尽量制造矛盾让诸侯之间产生摩擦,一方面让他们互相削弱而且不能联合起来,另一方面也方便项羽找借口东征西讨。骨子里他还是相信自己的超强战力,认为自己有能力将各路诸侯一个一个的吃掉。可是他这样做却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诸侯都不是傻瓜。虽然各自因为封地带来的矛盾闹得不可开交,但他们都清楚项羽才是一切矛盾的根源。第二是项羽坐镇彭城成了老大,下面这些野心家们再想更进一步必须的途径就是把项羽做掉。结果是项羽不仅成了矛盾的中心,也成了最大的一块肥肉。野心家们虽然各自勾心斗角,但在反对项羽上却可以不谋而合。所以刘邦一旦用为义帝报仇为借口跳出来,其他各路诸侯很容易就纠结到一起。义帝什么的其实只是个不错的借口。根子其实是项羽定都彭城以后既是矛盾的中心又是一块让人垂涎的大肥肉。虽然那块大肥肉长在老虎屁股上,但是以野心家们的本性,只要有机会,还是会忍不住伸出手去来个十八摸。在争取各路诸侯方面项羽的真金白银外加强弓利刃甚至比不上刘邦的空头支票。原因就在于反对项羽是各路诸侯的共同意愿。对各路诸侯来说,投靠项羽能得到的不过是自己已经占据的封地,而且等项羽腾出手来迟早会拿自己开刀,怎么看怎么不划算。相反,和刘邦结成暂时的同盟则是争夺天下的良机,机会难得,就算是空头支票也认了。只有在见势不妙的时候各路诸侯才会站到项羽这边避避风头;如果刘邦一蹶不振,也不妨碍这些人趁火打劫一把。但本质上,这些人的第一目标还是项羽。

    这时候以项羽的超常战力,似乎是游刃有余。虽然四处救火,但依旧是百战百胜。不过实际的结果是项羽一直没有精力经营自己的后方。虽然百战百胜,但军力却被不断的削弱而难以补充。只是各路诸侯之间矛盾重重,不能形成合力,才让项羽能够维持。反过来看刘邦,先吞了三秦,再吃掉赵国齐国。虽然被楚霸王一再打败,但个人实力却不断的在增长。彭越和英布的情况不清楚,但我觉得这些诸侯们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可能保持原样不变——要么被项羽打得元气大伤,要么趁乱吞并其他小股势力,迅速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实力。

    不过项羽的战力的确强悍到了惊人的地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打得刘邦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其实刘邦本身的实力也算一流。无论是灭秦还是汉朝建立之后的平叛,只要对手不是项羽,基本上没输过。不过西楚霸王的名声不是吹出来的。刘邦几次被项羽打的全军覆没。这时候就到了楚汉相争的关键点——如果项羽能够把刘邦一举做掉并且斩草除根,其他各路诸侯就会因为失去团结的核心而变成一盘散沙任他鱼肉;如果刘邦能坚持下来,那项羽的实力就会慢慢被削弱到和刘邦对等的地步。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后者。项羽的力量一旦削弱到不能对刘邦形成绝对优势,刘邦就有机会发动反击。反击一旦开始,其他各路诸侯的力量就会争先恐后的加入最后形成对项羽的压倒性优势。历史就这样发展到了垓下之战。虽然第一次彭城作战的时候项羽大败诸侯联军。但第一当时项羽的实力还没有被削弱,各路诸侯对项羽的压倒性优势没有那么明显;第二项羽当时是出其不意的反击;而且那时的诸侯数量还很多,各自为战的情形更加严重。到了垓下之战的时候,项羽的军力已经在连年战争中被严重削弱;诸侯多少也长了点记性,更重要的是这时候的主要势力应该已经只有刘邦,韩信,彭越和英布四家了,项羽各个击破的难度已经大大提高。几方面因素作用在一起,决定了这时候项羽就算真的战神附体也很难翻盘了。

    等到项羽死掉以后,刘邦做了老大。表面上看刘邦的情况和当年的项羽很类似。但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项羽时代的诸侯们如今已经被吞并得差不多了。主要的势力应该只剩下刘邦,韩信,彭越和英布四家。韩信名义上是刘邦的属下。光数人头就知道刘邦能支配的实力已经占所有诸侯总和的一半。更何况彭越应该已经被项羽打残。这时候刘邦仅凭自己掌握的实力就可以压倒所有其他势力。即使如此,刘邦也免不了先分封然后再一家一家的平叛。不过和项羽顾此失彼不同,刘邦这时候的总体实力已经处于绝对优势,在平叛的同时足以镇住其他方向上的野心家们。所以这时候的刘邦可以建立起汉朝而当年的项羽只有败亡。

    如果回到当初灭秦的时候,项羽分封诸侯制造矛盾之后选择定都彭城实际上是一场豪赌——赌他西楚霸王的战力能不能力压全部诸侯,赌这些诸侯们有没有机会克服重重矛盾及时联合到一起。结果项羽赌输了。如果说定都彭城的结果是项羽这只老虎跳到了一群恶狼的中间,那对老虎来说更好的策略其实是先跳到一边让恶狼们自相残杀一阵。我觉得项羽如果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分封诸侯以后把彭城让给义帝,自己带兵跑到一个不是很偏远的角落里去可能倒是个更好的对策。关中汉中可能是最佳的目的地。不过关键问题是项羽不能待在彭城,去不去关中倒不是最紧要的问题。这样做了以后其他诸侯还是会怨恨项羽,但是一是鞭长莫及,另外诸侯之间互相做对互相牵制,最后谁也没能力去找项羽的麻烦。这就回到了秦灭六国时的局势——各路诸侯之间勾心斗角,反倒给了在一边看热闹的秦国天赐良机。

    如果项羽这样安排,那蹲在彭城的义帝就成了矛盾中心。诸侯之间的矛盾都要集中到他那里。其实义帝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最可能的情况是他不但不会为诸侯排忧解难,反倒会利用甚至挑拨诸侯之间的矛盾以达到自己吞并诸侯的目的。当年的战国七雄没有一个不想自己统一天下的,只是没干过秦国而已。现在楚怀王的孙子有了这个机会,没理由不去利用。这样下来诸侯怨恨的对象就多了一个义帝。但是义帝显然没有项羽那样强悍的战斗力,所以不太可能做到连项羽都做不到的事情,一战而平所有诸侯。这样发展下去义帝的权威和诸侯的实力都将在战争中被牵制甚至削弱,项羽在一边倒可以从从容容的把魏国,赵国甚至齐国一个一个的吞下去。至于项羽最大的对头刘邦,最稳妥的办法是把刘邦带在身边不让他就国。或者把刘邦就放在蜀地。只要项羽自己霸住汉中,刘邦怎么也出不了头,除了打酱油什么也干不了。等到项羽的实力接近所有其他诸侯之和,那么加上西楚霸王的超强战力,包括义帝在内的所有人都只有俯首帖耳的份儿。

    这样做对项羽来说还有两个额外的好处。第一是避免了杀害义帝的恶名。“正义之师”的帽子虽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但是戴在头上还是能提供不少方便。第二是可以借机摆脱诸项的牵制。项梁死的很突然,死前没有来得及指定项羽为接班人。其实就算指定了,不少项羽叔叔辈的人也难免面服心不服。河里关于鸿门宴的帖子里也提出了项羽阵营内部可能并不完全服从项羽。而项羽对此也没有多少办法。所以鸿门宴上项伯才可以明目张胆的护着刘邦。而韩信所说项羽喜欢任用诸项可能并不是说项羽任人唯亲,而是他不得不在诸项之间进行平衡和收买。如果项羽把义帝安排在彭城而自己带兵跑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就国,那跟着他的只能是项羽自己的铁杆集团。其他诸项们往往会留在作为政治中心的彭城。这样项羽就顺理成章的远离了诸项之间的勾心斗角。另外项羽离开彭城,和诸项之间就没有了利益上的竞争。对诸项而言,拥兵在外的项羽反倒成了不可或缺的倚重。这样留在彭城的诸项就是项羽天然的间谍内应。等到项羽席卷天下,彭城会是最后阶段的目标。这时候绝对忠于项羽的班底早已经在战争过程中积攒了大量军功和实力,足以慑服诸项不敢觊觎项羽的首领地位。说到这里就联想到了后世的朱元璋。朱重八在创建明朝之前曾经两次把自己打下的地盘和军队交出去,自己只带少数铁杆重头开始。这样做的效果是不伤和气的把猪队友和白眼狼们送得远远的,身边只留下经过千锤百炼,忠诚和能力都绝对可靠的班底。对于创建一个王朝来说,其实不见得不是件好事。

    综合这些,我猜想项羽败亡的关键不在于鸿门宴,而是分封以后留在了彭城。如前所述,鸿门宴对项羽来说并不见得是个杀刘邦的好机会。鸿门宴以后项羽还有很多机会能让刘邦无所作为。关键是项羽把彭城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使自己落入了在群狼中间四面作战的不利态势。即使项羽能够以一己之力压服群雄,恐怕也要付出很大代价,不利于之后的长治久安。有意思的是如果项羽自己从汉中重新开始,那新建的王朝很可能也会用“汉”来命名。汉朝还是那个汉朝,不过皇帝却是姓项了。

    通宝推:牛栏山二锅头,范进中举,
    • 家园 误于都彭城,仅是外部因素,不过增加霸业的难度,

      本质还是项羽的政治能力差。

      看历史上的成功失败,本质上还是战略和策略的较量。

      定都彭城造成矛盾焦点等,都只是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仅仅是增加了项羽霸业的难度。

      一个政治能力强的人,无论他处于何处,他都能够纵横捭阖,顺势而为,逆境而起。

      • 家园 建都彭城,基于一个战略判断上

        这个判断,就是彭城以西是安定的。

        为何说这句话呢?答案可以在苏轼《徐州上皇帝书》中得到答案:

        徐州为南北之襟要,而京东诸郡安危所寄也。昔项羽入关,既烧咸阳,而东归则都彭城。夫以羽之雄略,舍咸阳而取彭城,则彭城之险固形便,足以得志于诸侯者可知矣。

        臣观其地,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开关而延敌,材官驺发,突骑云纵,真若屋上建瓴水也。地宜菽麦,一熟而饱数岁。其城三面阻水,楼堞之下,以汴、泗为池,独其南可通车马,而戏马台在焉。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聚 木炮石,凡战守之具,以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年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易取也。

        苏轼说的很清楚,徐州三面是山,只有西面是一马平川,进攻徐州,只有从西面动手,才有机会。而项羽作为战术高手,是不会不明白这点的。

        项羽建都彭城的这个战略决策,因此必然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这个前提就是西方无敌人。或者说,敌人不会从西方进攻彭城。

        换言之,项羽分封诸侯的安排,必然是把西方安排地如同铁桶一般。而其北方、东方(田齐)、南方则是其防范和压制的对象。

        反过来看项羽对于其软肋部位——彭城西方的安排:

        1、西方刘邦是被关闭在了难以打出来的蜀中,我们后来知道刘邦暗度陈仓,但是,项羽当时是被刘邦的战略欺骗给蒙了——他认为刘邦不可能从四川打出来,就算出来,也必走栈道,而走栈道光后勤供应就要逼死刘邦。实际上,几百年后的诸葛亮没有复制刘邦的成功经验,多多少少就是因为困死在了这个难题上。

        2、关中三个诸侯章邯、司马欣、董翳都是前秦降将,只有忠于项羽一个选择。

        3、平定河内的赵将司马卬(都朝歌)曾经跟刘邦大战,失败后才降汉——起到了屏障彭城的作用,虽然不太大。

        这件事情非同小可,可以算作是司马卬对项羽纳的“投名状”,因此,他才被挑出来,成了跟赵王张耳(司马卬原来的老板)并列的殷王(项羽挖了张耳的墙角)。

        而且,据李开元《复活的历史》中的论述,司马卬这个动作,是在跟全力以赴力图抢先入关灭秦的刘邦争功。换言之,司马卬和刘邦是结下了梁子的。

        四月,赵国将领司马卬统领一支赵国军队由上党郡南下,突入河内郡西部,抵达黄河孟津北岸,大有渡过黄河、进入三川郡的动向。司马卬军进入孟津北,切断了河内郡与河东郡的联系,如果司马卬军渡孟津攻占三川郡,河内的章邯军将被彻底包围,粮道也将被断绝。然而,也就在这个时候,已经进入颍川郡的刘邦军突然进入三川郡攻占孟津,迫使司马卬军放弃了南渡的意图。尔后,刘邦军由孟津攻击洛阳失利,被迫又退回颍川,三川郡再次回到秦军的控制当中。

        刘邦军攻占孟津,是不愿意看到攻取关中的功业被司马卬夺去,使自己失去奉怀王之约作秦王的机会。刘邦军和司马卬军的龃龉失算,使章邯军一时转危为安,免于被彻底包围的命运。不过,司马昂军的这次行动使章邯深感后方不稳,前后失据。

        外链出处

        李教授讲的很清楚,在反秦战争中,为了争功,刘邦和司马卬接下了解不开的梁子。

        4、河南王申阳原为赵将,都洛阳——申阳是楚汉时期瑕丘人,本来是赵国张耳的宠臣,项羽率领联军进攻秦朝的时候,首先攻下河南地区(洛阳一带),在黄河迎接项羽南下。

        这件事情,一样非同小可,可以算作是申阳对项羽纳的“投名状”,因此,他才被挑出来,成了跟赵王张耳(申阳此前的老板)并列的河南王(项羽挖了张耳的墙角)。

        下面是李开元《复活的历史》中的论述

        与司马卬一同进入河内郡西部的赵国将军瑕丘人申阳,统领赵军别部由孟津强行渡过黄河进入三川郡,攻占了洛阳和新安之间的河南县,切断了章邯军往来黄河走山阳东海道连接关中的唯一通道,完成了对于章邯军的战略包围。

        申阳军攻克河南,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河南县失守,秦帝国宛如被一把尖刀切断了主动脉,关中与关东的交通大道断绝,部署在河内的章邯军主力以及固守洛阳、荥阳一带的秦军支援部队陷入诸侯国联军的包围。当时形势下,章邯军的北部正面是项羽所统领的诸侯国联军,数十万大军由邯郸郡南下,渡过漳河,逼近洹水展开,包围安阳。上党郡已经被赵国占领,赵军司马卬部队由上党进入河内郡西部,切断了河内郡与河东郡的联系。洛阳、荥阳东南是韩王成所统领的韩军出没的颍川,西南是刘邦军正在攻击的南阳,东部的砀郡和东郡分别是楚国和魏国的地盘,魏王魏豹所统领的魏军在这一带活动。

        形势急转直下,章邯已经没有犹豫回旋的余地,他再次派遣使者到项羽军大营,正式表示谈和约降的诚意。

        (链接同上)

        李开元讲的也很清楚,申阳的这次漂亮的动作,乃是彻底包围章邯,逼得他走投无路,被迫投降的最后一个重量级动作。继而,才有了项羽扫清入关灭秦的最后一个障碍,此功非同小可,所以,申阳在战后,得到项羽重赏,是当之无愧——至少,从项羽的角度来说是如此。

        5、韩王韩成(都阳翟)的丞相是张良,张良向来是刘邦一派的,所以项羽把韩成看做亲刘邦派,向来不看在眼里,很快就杀了他,换上郑昌做韩王。

        郑昌,原来是秦朝时吴县县令,与项羽关系很好。项羽起兵后,他一直跟随项羽左右,乃是项家军的亲信人物。所以,项羽杀死韩王韩成后,立郑昌为韩王,来对抗汉王刘邦。

        后来,刘邦派韩太尉信攻取韩地,郑昌投降。韩太尉信被刘邦封为韩王(即韩王信)。

        综上所述,在项羽的战略布局中,西方本来是没有威胁的。换言之,项羽的战略力量投送对象,本来是对准了东、北、南三个方向——主要是愤愤不平的田齐(从项梁时期就是项家的政敌、且被强行拆成三个诸侯)、南皮的十万户侯陈余(针对张耳封王自己封侯极端不满的愤青)。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何刘邦可以轻而易举攻破项羽首都彭城——一是地利,二是项羽专心用兵于其他方面。

        • 家园 徐州那点山只有战术上的意义

          徐州附近有片小丘陵,但方圆不过几十公里,丘陵之外四面都是大平原,那片丘陵轻易就可绕过。徐州周围的山只有战术上的意义,比如想攻城只能从西边攻,和黄淮海大平原上别的城市相比徐州容易防守,但战略上意义不大,跟关中盆地洛阳盆地根本没法比,这两个都是堵死盆地开口(函谷关和虎牢关)就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徐州就不行,一旦徐州外围平原上的城市被占了,徐州就是被包饺子的命,所以自古以来徐州是以四战之地著称。

          比如抗日战争的徐州会战和后来的淮海战役,都是在徐州北边的济宁,东边的台儿庄,西边的砀山,南边的宿州先后被敌军占领以后,国军就只剩往南跑路一个选择。项羽的最后时刻也差不多,韩信在东,彭越在北,刘邦在西,英布在南,也被包饺子了,项羽于是往徐州南边的垓下跑路。。。

      • 家园 看清形势也是政治能力的一部分吧

        政治能力应该包括能认清形势,不自蹈险地。

        就算是武松,要是跑到一大群老虎窝里也没戏。

        还是不能太夸大个人的力量。精神变物质是要有条件的。聪明人是不让自己掉到那种神仙也没救的局势里面去。

        我猜测项羽定都彭城以后和英布怎么都处不好。明摆着这两个都有很大的野心。有秦朝这个共同敌人的时候可以亲密无间。秦朝灭亡以后这两个就成了竞争对手,产生嫌隙是必然的。

        • 家园 事实上,世间极少有人会真正掉到那种神仙也没救的局势里面去

          尤其是能够成为一方诸侯,基本的政治判断能力还是有的,不是那么容易陷于险地的。

          陷于险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并不是某一个环节上的某一项错误,是形势发展而一步一步地陷入万劫不复的险地。

          正是这个敌我双方的动态竞争博弈过程,突显了政治人物的政治能力。项羽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失掉了项刘之争的主导权和优势。

          初分天下时,项羽也不是没有优势(当然,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如您所分析的那样。),只是这些优势是被项羽自己不断挥霍、消耗殆尽的,才造成强弱易势。

          这是我观察的一个理论出发点,这是我读历史的一个最大感触:牛掰的政治人物,无论身处何地,面临何种困难,总是能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创造出一番天地。也许会有人说这是唯英雄史观,我的回答是:错!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看到,无论面临何种环境,作为敌对的一方,总是会犯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其中不乏一些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些敌对方的矛盾和弱势,牛掰的政治人物都是洞察秋毫的,是英雄人物乘其间的用武之地。

          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具体到项羽,我们更应该从时间的发展顺序来观察项羽施政、决策的过程,这样,就更能清楚项羽失败的原因。

          比如,

          1、杀一个傀儡义帝,政治上是否得不偿失?

          2、因何失掉彭越、英布等政治盟友?是什么政治决策导致了这些政治盟友的反叛?

          3、项刘于中原地区拉锯时,为何是刘邦腾出一只手开辟山东战场?项羽是如何失掉山东战略方向,使自己右翼暴露?

          4、项羽的后方根据地为何始终经营不好?是项羽自己没注意吗?——这其实是个根本性的问题:政权建设!刘邦有个政权建设的好宰相,项羽呢?

          5、刘邦为何会轻而易举直捣彭城?这是否说明项羽根本就没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这是否说明项羽毫无根据地建设的准备?这是否说明项羽的政权建设根本就是零?

          6、为何总是在局部战役或战场上,项羽常胜,刘邦常败。然而,项刘反复在中原一带拉锯,项羽却总是无法将战线向函谷关推进?这是否说明项羽的常胜,只是一种战术上的短暂胜利,是否说明项羽在战场上的战略领导能力不足,缺乏大格局的战略视野?

    • 家园 项羽败在逆历史潮流想维持诸侯割据局面,而抗拒采取统一

      的家天下大一统的历史潮流。(他定都彭城的战术是来源于他不谋统一天下的战略。估计他痛恨秦朝也痛恨秦朝的大一统政治格局。)

      而当时年代的老百姓,已经没有足够的人力(战争消耗男丁)和物质资源去支持割据诸侯们纷乱不断的争霸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战争(所谓无颜见江东父老)。参见西汉初年皇家没有同一颜色的四匹马-割据战争使物质资源已经很匮乏而不得不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所以老百姓也没有意愿去支持诸侯割据的军阀,反而乐见某一个诸侯如秦朝一样彻底统一全国,并采取修养生息的政策。也就是说西汉的统一是民心所向!

      所以项羽虽然能胜在多次的军事战争中,但最终输于缺乏顺历史潮流的政治谋略。而反观刘邦,虽然诛杀功臣、大将、异姓王,但是从老百姓厌恶刀兵再起,渴望和平安定从事生产生活的愿望来说,那是有益于普遍老百姓的利益和意愿的。

      • 家园 这个好象没有历史实据吧,蛋糕如能独享,何来瓜分?
        • 家园 项羽自封的是“西楚霸王”,而不是大一统的皇帝,而且他的

          政策谋划也根本不是一统天下的皇帝,而是力霸天下的诸侯霸主。太史公评价他“欲以力争经营天下”是非常准确的!

          这个是历史上过气的戏码。

          而刘邦集团,在萧何的谋划中,取国家档案地图等等,都是谋天下一统的胸怀。虽然开始势力与项羽差距大,但志向可是与项羽集团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项羽只是个旧历史的复仇者,而不是新历史的创造者。(如项羽对秦兵俘虏的全部屠杀,这不是欲君临天下的皇帝该作的,君临天下的皇帝视所有降民都是子民啊!)

    • 家园 送花,但有异议,我觉得项羽败于不能胁天子以令诸侯

      相比曹操,彭城固然是四战之地,但许都更是如履薄冰。个人认为项羽的策略错误在于先灭弱,再击强。在处于最强诸侯的位置上,灭弱并不能带来多大的自身强化和空间,反而会让第二、三位的诸侯有休养生息的时空,让弱者更愿抱团取暖,而非墙头草或做缓冲区。曹操起初为弱旅,通过击败相若或稍强的对手而壮大自己,同时胁天子令诸侯为自己提供时空。如项羽战略上先联弱击强,再降弱,相信结果会不同。而且项羽还杀掉义帝这个有用的棋子,为民心不耻,让对手有联手的口实,加速他的灭亡。

    • 家园 都关中是东向以争天下,都彭城是北向以争天下

      感觉区别没那么大,考虑自家出身以及和关中的矛盾,还是彭城安全一些。

      虽然英布背后捅刀子,但是很快就平息了,整个南方应该是比较稳固的根据地。

      我倒是觉得史记上给人印象刘三常败,项羽常胜属于太史公处于个人好恶的春秋笔法。从汉初各功臣的世家列传里面来看,汉军事实上在各条战线取得了大量的胜利,只不过除了太史公热爱的淮阴侯之外,其他胜利的敌手都被太史公选择性忽略不计了,弄得好像天下之主西楚军只是项羽一个无敌的光杆司令而已。

      • 家园 有同感。

        但,造成这种情况,倒不是太史公个人的因素。

        最大的原因,更在于,项羽长于战术,刘邦优于战略。刘邦虽然常败,但都败在战术,在战略上,刘邦却是稳步前进着,即使是刘邦当面的战略方向——中原地区,也没有出现根本性失误,基本维持在中原地区拉锯,比如,败回函谷关,不像项羽,老巢彭城都被人家端了。

        刘邦不断在局部战役上失利,但从全国一盘棋来看,刘邦亲率主力抵挡住了项羽西进的锋芒,为韩信的侧翼提供了安全保障。

        并且,刘邦与项羽的对峙,基本都在中原地区拉锯,项羽也没占到多少便宜。反而是刘项拉锯、对峙,最后打成了消耗战,使韩信在山东坐大,而刘邦因有萧何治理的关中根据地,得以成为最后的赢家。

      • 家园 彭城实际上是个四战之地

        英布只是被项羽的超强战力暂时平息,根本没有断根。东北还有田齐,南边还有彭越,都跟项羽不对付。而且项羽不管打谁都受到其他各方的牵制而不能一下子斩草除根。实力就这样白白消耗了。

        要是换个边远的地方就可以盯住一个痛打,全部收归己有以后再对准下一个目标。而诸侯们在项羽打到自己家门口都因为地理原因不能有效牵制。这样统一天下就方便了。

        • 家园 彭越一直在彭城以北活动吧

          英布倒是搞了些地下活动

          但我还是认为,其他条件不变,王西楚和王关中相比,对项羽还好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