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纪事】两次淞沪抗战失利之悲剧 -- 雨夫

共:💬46 🌺5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所说的 是常理 但是有多少政治问题都不能以常理推断

张学良奉老蒋的命令剿共 一下子让人吃掉两个师

结果怎么样 国民政府就此取消了这两个师的番号

要说这不是借刀杀人 不知该算什么

难怪后来张学良先是出工不出力后来干脆兵谏

家园 在剿共前线借刀杀人不要紧

在自己的后花园借刀杀人,不但于情于理说不过去,而且对他一点益处也没有。对春秋无义战的民国,用谁得益,谁出力这一方法来分析问题才是最确切的。

家园 两次淞沪抗战失利之悲剧(4)

“打给外国人看”的一仗

四行八百壮士孤军奋战与租界一河之隔,各国军事家前往观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在华东开辟战场,是抗战初期军事战略上的一个重要举措。民国史学家余子道认为,淞沪之战的战略企图和目的,绝非单一目的。南京大本营在1937年8月20日颁发的《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以“大本营训令”对淞沪作战规定,要“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而在政治意义方面,1935年以来国民政府理念制定的国防作战计划,都讲保卫首都、保卫长江列为淞沪作战的既定原则。

在外交方面,国民政府试图以上海为战争舞台,获取国际社会同情。中国驻英国大使郭泰祺曾警告英国外相艾登,“上海是英国在华利益的中心,如果中国在这里战败,日本将控制整个中国市场,因此中国作战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英国”。驻法大使顾维钧也主张,以上海之战正世界之视听:“毫无疑问,在上海前线许多精锐军队是要丧失的。问题在于,是运用这些军队坚守上海,从而在国外产生心理上的效果呢?还是后撤到一个偏僻角落进行战斗,这个地方不为任何人所知,也就不会有任何人表示关心,但是损失是相同的?全世界都知道上海在什么地方,战斗是为了什么。在上海集中了西方各国最大利益,西方人士将仔细阅读报纸上的战况报道,马上会得出印象。所以我们主张政府尽可能坚守上海一线。”就连当时的训练总监部总监唐生智也在回忆中说,蒋介石当时对他坦言:“上海这一仗,是要打给外国人看看。”

从作战方面,正如当时的军政次长陈诚从上海返回南京,向蒋介石提出扩大沪战的建议。“敌如在华北得势,必将利用其快速装备,沿平汉路南下,直驱武汉,于我不利,不如扩大沪战一牵制之。”陈诚在日记中记载了他对蒋介石作此建议后的回应:“一定打”。于是8月20日,蒋介石最终作出“扩大沪战”的决策,任命陈诚为第15集团军总司令,增调军队进军上海。

南京军事委员会管理部代部长姚琮曾向蒋介石解释建议――淞沪作战,“其利有五:指挥便利一也;集中容易二也;补给较便三也;江南多港湾不利于敌四也;易动列强感官,而得多助五也。”这个看似比较全面的战略决策,代表了当时国民政府对淞沪之战的主流判断。可惜此后实际作战中,几乎都未能出现对国军有利的方面。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的作者黄仁宇认为,“从现在公布的蒋日记看来,淞沪地区作战并无全盘计划”。蒋介石虽然早有作战计划并决定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但是对于日本方面对中国军队进攻可能作出的反应,却“一切未经考虑”,“所以蒋介石在上海地区集结兵力迎战,可能出敌不意,而敌之对策亦出蒋之不意”。

根据张治中的最低兵力部署,当时国军精锐之第88,87和36师都应该部署在淞沪战场。然而由于西安事变,第87师曾经调往西安长达8个月之久,而36师直到“八一三”之战爆发才火速调回。“(8月)13日晚接到最高指示部命令: ‘火速开赴上海参战!’同时命令沿途一切车辆(包括特别快车),统统为我师让路。”时任第36师师长的宋希濂回忆说,“当时住在徐州、蚌埠及南京附近的军队颇多。为什么单独命令我师由陕开沪?因为我师和第87、88两个师是姐妹师,是由原国民政府警卫军改编而成。日夜兼程,经过两天两夜,16日即赶到上海。”虽然36师经过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京沪路沿线各县,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情声援,但临阵逐次增兵,早已犯了兵家大忌。

家园 但是这还是说明不了问题啊

在当时的情况下,张治中的不满跟第五军的出兵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老蒋的同意跟第五军的出兵却有必然的联系,尽管老蒋可能不是很情愿。

家园 在“一二八”抗战的问题上,没见张治中对蒋有什么特别的不满

单纯从张的回忆录看,蒋那段的表现还可以。蒋的问题,应该不是在出不出兵的问题,而是在总体形势的把握和对策上。

家园 两次淞沪抗战失利之悲剧(5)

外交迷信导致痛失先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对于淞沪对日作战,张治中的基本观念是“先下手为强”。就在“八一三”之战爆发前半个月,张治中在7月30日向南京国民政府郑重提出,如敌军决定派陆军师团来上海,并已经开始登船;如敌方航空母舰来沪;如敌方在长江的舰只在上海集结,如敌人在上海提出无理要求,要求中方限期答复。日本方面如果有上述四种状况任何一种,国民政府应该首先发动。

对于张治中的战略设想,南京国民政府复电:“卅未电悉,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张治中情知战争将不可避免,为此先后两度发表文告,向淞沪地区群众宣传抵抗作战的决心。相对于“一二八”之役,国民政府在“八一三”前,无论是军事调度还是群众动员,较之5年前有了更全面的准备。

1937年8月12日,上海租界当局和外国人士中传出“如果中国当局对日本所提出的要求不作出答复,则日本海军将会同海军陆战队在两天内采取行动”。这个传言中日本军队将发动的进攻路线,事后都被证明基本属实。中国最高当局决定立即实施“后发先制”的既定方针,8月11日下午21时,蒋介石下令:“令张治中率第87、88两师于今晚向既定之围攻线推进,准备对淞沪围攻。”

张治中在8月11日夜半离开苏州,统率全军从苏州、常熟、无锡一带向上海挺进,并于12日晨进驻上海。“我决定攻击部队于8月13日拂晓以前,完成对虹口、杨树浦日军据点攻击准备。”然而此时张治中突然接到南京统帅部电话命令: “不得进攻。”对于张治中“我军业已展开,攻击准备也已完毕”的急电,回答没有任何改变!

此时日军主力尚未到达上海,但驻沪海军陆战队已经全部进入阵地并做好战斗准备。为了实行缓兵之计,驻沪日军在12日上午8点发表声明,再次强调所谓“不扩大”宗旨不变。同时上海外国驻沪领事团也在12日下午向中日两国提出,在 24小时内避免开战。在临战关头,蒋介石却仍然不放弃对调停的迷信,复电张治中“等候命令,并须避免小部队之冲突为要”。张治中在《回忆录》中遗憾地写到:“我预定13日拂晓攻击,本想以一个扫荡的态势,乘敌措手不及之时,一举将敌主力击溃,把上海一次整个拿下。但现在失此良机,似乎是太可惜了!”

家园 借刀杀人 是借的日本人的刀还是共产党的刀

有什么区别吗 实际上 这两种刀子 老蒋都没少借

抗战以前的蒋介石中央系有多少 抗战以后有多少

就是这个 有人回忆说 抗战以后 蒋介石拿来全国部队花名册一看杂牌部队还有不少 还非常不高兴呢

家园 借谁的刀不要紧,但杀人要看地方。
家园 我对此处描述极为不解

说蒋对外交迷信导致痛失先机,不是明明8.13开打了嘛。

再者,张治中真有能力"乘敌措手不及之时,一举将敌主力击溃"?连"赤匪"都未能剿灭,何况日寇?

淞沪抗战的结果证明了国军不是日寇的对手,至少那个战役是失败的。

家园 我的意思其实很简单

不要光看到老蒋同意调动两个师外带教导总队去支援十九路军,就看不到在“一?二八”抗战问题上、老蒋和十九路军、和自己的派系内的其它人的分歧,就觉得可以把老蒋的角色进行彻底的、颠覆性的、180度的大逆转。历史是很复杂的,无论每个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判断和结论,但是起码要尊重历史的复杂性、要去全面的掌握历史的原貌。

其实这也是我们的历史教育一贯的缺陷,这才导致了各种“翻案”思潮在网络时代、信息极大丰富、交流极大便利的情况下,大行其道的原因。很多东西,刚刚接触到官修史以外的资料的时候,确实会有颠覆性的感觉,可是接触的资料再多一些、更全面一些,往往还是觉得,大体上就是官修史讲的那样。

家园 张治中的回忆录里是这么说的

他的部队,8月11日半夜出动,12日清晨到达上海占领预定阵地,并预计于8月13日拂晓进攻,但被南京方面的电话阻止,进攻推迟到14日午后3时才开始。虽然大家都说8.13抗战,但实际上13日双方是在对峙,只是步哨上有些接触。

家园 张治中回忆一?二八抗战的最后一章

题目就叫《沉痛的收场》

家园 老兄这个意思很重要的

〉〉刚刚接触到官修史以外的资料的时候,确实会有颠覆性的感觉,可是接触的资料再多一些、更全面一些,往往还是觉得,大体上就是官修史讲的那样。

这方面的认识,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方面,官方怕下面的民众看到某些东西影响自己的判断,而把这些东西藏起来,固然一时间能保得太平江山和思想统一,但从长远上来看,还是早点让民众成熟起来、面对包括这些东西在内的全面知识,才能有真正意义上对当时决策的认可出现。

现在只不过是个动荡的时代罢了,“翻案”的出现是迟早的事情。有些翻得了,有些则是翻掉了还会随着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再次翻回来的......我们现在这样把自己的知识库、认识过程分享给更多的人,也才是促进这个进程早点走向平衡的必要呢。

家园 共勉共勉

从哲学角度来说,目前中文网络上的现状,正处于一个对国民的深入历史教育的“否定之否定”阶段,这是传统上那种僵化的、教条的、简单化的历史教育永远无法实现的一种飞跃;而这种飞跃,无疑又是中国从传统的“皇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的重要前提。公民,需要头脑清楚、准确把握客观实际,而对历史的客观和全面的认识、并且培育起这样的能力和习惯,既解决了实事求是认识历史的问题、又培养了把握现实生活的客观实际的能力和习惯――哲学是让人聪明的学科,而我个人觉得历史就是让人头脑清醒的学科。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自觉、自醒、自制的行为模式、才能建立真正的公民社会,只有建立起了真正的公民社会、国家才能实现民主政治、长治久安。

家园 不太认同这个问题上张治中最有发言权

张在其回忆录里对蒋当时的决策不满不等于蒋当时的决策确实如其所述般的那么不堪,何况张的回忆录又是反正后写的。从历史来看KMT的那些旧人在新阵营里的政治表白往往过头,如果把他们在那种政治环境下的言论当作最客观的史料的话,恐怕无法让人信服。

另外,天马行空认为蒋借刀杀人不合理的分析,有人回答很多政治行为不可以常理来度之,我无法理解。杀人犯杀人都还要有动机呢,蒋一样是懂得算计的人,还应该是一个比常人更懂得算计的政治家,若多出几个不可以常理度之的政治行为,那只怕都无法在政坛生存那么久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