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纪事】两次淞沪抗战失利之悲剧 -- 雨夫

共:💬46 🌺5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纪事】两次淞沪抗战失利之悲剧

◎ 蔡伟 吴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1937年底122天的淞沪会战结束时,战争伊始从各地陆续赶来参战的70余万中国军队,仅剩下40万人。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经过多年准备,投入前所未有的决心

和兵力发动的一次进攻,却经过一场近乎无休止的悲壮流血,终以溃败而结束。

回首5年前同一地点的那次规模小得多的战争,“一二八”之役中中国军队的行动虽然看似表现更为优异,但最终结果,仍然是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从仓促应战到多年备战,两次淞沪抗战失利导致的共同悲剧,颇值得体会其中的不同。

“一二八”之役:未被允许的应战

对于中国方面来说,“一二八”日本入侵上海实在是一次仓促的应战。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对于日本的入侵,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不抵抗政策”和 “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1年,陈铭枢由于促进宁粤合流,被蒋介石调任京沪卫戍司令官,并非蒋介石嫡系的十九路军才被允许调戍来沪,维系京沪警备安全。当日本为转移建立满洲国的国际视线而于1932年1月中旬在上海寻衅时,已被迫下野的蒋介石幕后曾授意何应钦、朱培德电令十九路军于1月27日退出上海市区,却遭到已经宣布拒绝内战的十九路军领导人蔡廷锴、蒋光鼐等人的拒绝。

蔡廷锴在对“一二八”的回忆中,说到自己当年在围剿红军回师赣州整补时,就从 “九一八”中认识到由于连年内战而导致枪口不能对外,是造成日本帝国主义想灭亡我国的主要原因。为此他特在赣州体育场率全军宣誓,决心从此“不再反共、主张一致对外”。1933年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所编《“一二八”的一些纪念品》中,刊载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同志书》,对于日本人“兽性鬼态”已全然暴露的事实,十九路军为避免“惶惶五千余年之华胄,将沦为奴隶牛马万劫不复之惨境,”“子子孙孙千秋万岁,都要骂我们为欺世盗名、亡国灭种不中用的东西”,发出“是而可忍,孰不可忍”,“我不自救,谁敢救我”的声明。

这种近乎自发的抵抗不能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结果可想而知。虽然士气高昂,但十九路军并非中央嫡系部队,装备落后且后援不足。面对“上海地面辽阔,大家(在日本铁甲军、飞机、大炮优势火力面前)只能各自为战的困境”,蔡廷锴甚至提出可以“学我们在江西时,赤匪攻击我们的战术”。当时正在病中的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更是在1月23日十九路军军部召开的紧急会议中,以红军坚韧的战斗精神启发十九路军军官,以激励士兵的抗战精神。

然而战争打响后,十九路军在战时最为需要的“平射炮和高射炮,经两军政务一再呼吁请领,军政部始终不发一炮一弹”。而对于“自1931年10月起,从未领到应得军饷分文”的十九路军来说,到1932年5月底“一二八”之战结束时,国民政府的国难严重税收减少而欠发的军饷已达八个月、六百余万元之巨。以致国民党内在上海的一些人士说,中央是想看着十九路军被打光。

家园 不单是十九路军

第五军的88师也打得很惨。不能因为它是蒋介石的嫡系就绝口不提嘛。

家园 【纪事】一?二八事变”的纪念

苏立功

十九路军沉着应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七十年前的今天,1932年1月28日,大上海的上空突然战云密布,继上一年在中国的东北三省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后,野心勃勃的日本军方,又把大上海看作进攻中国内地的最佳基地,从而在这天正式发动了“淞沪战争”。

  日本对上海的战略地位十分看重,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日本籍侨民的急剧增加,尤以上海为典型,日侨的数量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甚至跃居英国之上,成为沪上外侨最多的国家。在虹口四川北路、中州路、吴淞路、海宁路、乍浦路等地,是当年日侨聚居的地方。连日本佛教都在近代的上海落户,而那些来自东瀛的僧侣,竟然在申城扮演着丑恶的角色。1932年1月18日,有5个日本和尚在马玉山路(今杨浦区双阳路)附近寻衅,遭到中国工友的殴打。两天后,四、五十名浪人赶到这里报复,并砍死华界巡捕一名,刺伤两名。当天下午,数千名日侨召开大会,决议请日本政府派兵来沪,会后游行至北四川路时还殴打中国行人,捣毁中国商店,更为猖狂的是叫嚷“杀尽中国人!”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日方的一手安排的事端。果然一边由日本总领事村井仓松出面,向吴铁城市长提出“抗议”;一边火速调兵遣将地向上海进发大批军舰。

  就在外交上的折冲樽俎尚未结束,曾经拱手让出东北的国民政府已经再次露出服软迹象时,迫不及待的日军已经动手。28日当晚11时40分左右,3000 多日军已经从凇沪铁路和虬江路两处向驻守闸北的中国守军发起了进攻。日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还狂妄地叫嚣,4个小时内就可搞定上海。但这个日军指挥官万万没有想到,这次上海不会重蹈东三省的覆辙,这次日军将遭遇到以打硬仗出名的“国民政府第十九路军”。而这种恶仗和日军在对垒中的惨败情形,也是自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

  当时奉命驻守大上海的这支英勇军队的前身如往上溯,分别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北伐时期的第四军,粤军第一师。其领兵老总在历史上依次为邓铿(粤军第一师师长)、李济深(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黄埔军校副校长)、陈铭枢(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蒋光鼐和蔡廷锴。当时的总指挥已经是蒋光鼐,副总指挥兼军长是蔡廷锴。较有名的高级将领还有戴戟(时任凇沪警备司令,师长)、翁照垣(旅长)等,部队将士多为粤籍,虽个子矮瘦者居多,但大多善战顽强,北伐时已经赫赫有名,一路夺关斩将,功勋卓著,虽不是蒋介石的嫡系王牌部队,但在战斗力方面,绝不逊色于所谓的中央军。十九路军在此次直接和日军交锋时,当天就把日军打得找不着北,到29日凌晨3时许,一度被鬼子攻占的天通庵站复归我军之手,此处的日军被全歼。这天,日军死伤人数超逾800名,3辆铁甲车被十九路军缴获,1辆被毁。

  1月29日这天,又发生激战,在地面作战中惨遭败绩的日军,借助空军战机,疯狂轰炸闸北,北火车站和商务印书馆所属的东方图书馆就在是日均被炸毁。但日本的地面部队却被十九路军打得全线败阵,溃逃至租界,我军追到海宁路,为尊重条约,只好放弃到“中立”的租界路面追杀残敌,而日军败卒得以喘息,并重新调整,再从租界发动新一轮进攻。当时的租界成了日军的庇护所,战争主要就在华界展开。

  战事在上海的进行,激起全中国同胞的爱国热情,申城各界人士更是全民动员,爱国的动人场面到处都是,仅每天收到的各种现款、衣物、食品、药品及日用品,都堆积如山。爱国市民的拳拳之心感天动地,十九路军将士抗敌斗志倍受鼓舞。30日,被打怕了的日方请英、美领事出面召集双方,要求停战3天。中国方面因为战区内有几十万难民要疏散,也同意停火3天。2月2日,未等期满,自恃援军开到的日方提前发动猛攻,但在十九路军面前,还是碰壁。向来迷信的鬼子临阵换将,7日,撤下盐泽,改换野村吉三郎中将担任指挥官,并不但增加兵员。不过,野村这家伙也没捞到便宜。2月13日,日军3次偷渡蕴藻浜,第3次有千余名日军过河成功,但吴淞守军三面包围,双方展开肉搏,十九路军在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中。消灭了过河的全部日军。而中国方面也得到了来自张治中将军率领的第五军支援,两支兄弟部队携手抗日,在上海300万市民的支持下,再次创造了屡次击毙千余名以上敌军的辉煌佳绩。日军则加派号称国内最精锐的第九师团,并以植田谦吉中将换下野村。2月22日的庙行血战,震惊国内外,3万多敌军从凌晨3点,和中国守军周旋至当晚8点半,才分出高下,这天日军被歼毙3千,余部只得向引翔港方向退却。次日,第五军和十九路军反击合围,又杀敌1700多。

  在其后的日子中,迭遭失败的日军主力已经失去战斗力,日本政府只好像被“套牢”的股民一样,不惜血本地又接连增派第十一、十四两个师团到沪,还任命以前担任过陆相的白川义则大将为总司令,由陆军大将菱刈隆担任上海战事的总指挥,在29日发动了全线总攻。当时日军投入的兵力已达10万,且有百余架飞机和停泊在黄浦江面的大量军舰及陆战队员。而分别经过一个月和半个月苦战的十九路军与第五军,虽不断获胜,并坚守阵地,但消耗过大,又未得到新的兵力、粮弹补充和休整,两支疲军合起来也就在35000人上下,国民政府又不再给予任何增援,还要拖欠克扣各界人民的捐款,因此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在这样不对称的抗衡中,处于绝对弱势的中国军队的最后失败已不可避免。

  在经历了2月29日和3月初的几度恶战后,中国军队且战且退。最后在3月4日,国际联盟召开大会议决中日双方立即实行上海停战。这是因为西方列强在上海有着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租界地,利害所在,不得不出面向日本交涉。而经过中国军人的英勇抵抗,速战速决的战略已经失败的日方宣称中国军队已经撤退20公里,日本目的已达云云,遂同意停火。1932年5月5日,双方正式签订了《凇沪停战协定》。中国军队按照规定,竟不能在上海华界的北部驻兵,而日军却可 “暂时”在吴淞、江湾、闸北等华界享有驻军权利。这种屈辱,是战死疆场的中国军人英魂所无法接受的,也让他们活着的战友倍感愤慨!这种积怨,使得十九路军于第二年11月,即在福建公开亮出了反蒋的旗号。这些爱国的将领,包括以后到新疆做西北战区最高军事长官的张治中将军,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跻身于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中,参加议决国是,蒋光鼐将军还做过新中国的第一任纺织部长。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十九路军的老总们,也都身兼要职,李济深还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一职。戴戟担任过安徽省的副省长。这些地位的获得,与他们当年爱国反蒋的政治抉择分不开,而他们那为国人所崇敬的爱国情操和热血,更是直接在“一?二八”的凇沪血战中得以升华和炼就的!

  淞沪停战后,谁也没有料到,在日本人于虹口公园开侵华胜利的庆功会上,日军大将白川义则、植田谦吉中将、野村吉三郎中将等人竟被韩国人尹奉吉投掷的炸药当场炸成重伤,白川最终还难逃一死。这也是侵略者的可耻下场。当时韩国的临时流亡政府就设在上海,对日本鬼子同样恨之入骨的韩国志士总算帮上海市民出了一口恶气。在凇沪血战结束后来回顾中日双方的战绩,武器装备精良的日军竟在相当长的30天内一直占下风,以致狼狈得连换四将,毙命的日本鬼子更是尸横遍野。是英勇的中国军人和同样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上海市民一起写就了这曲在70年前响彻申城上空的爱国乐章,让我们记住这几万名南国来的中国士兵!记住这些中国“东方门神”的光荣番号: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我们更要牢牢地记住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包括对上海市民欠下的笔笔血债!切勿像有的“数典忘祖”的所谓大牌明星,不知羞耻地把当年日本海军陆战队员手中的太阳旗披在身上做现代的商女。同胞们,勿忘国仇!

附记:

  与个人家 事相连的国史,永远不会尘封。这就是我在今天写下的感受,万籁俱寂的冬夜,我仿佛重新听见那70年前的枪炮声,就在我们这座城市的北部轰响……

  本人父亲是广东人,作为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曾忝列十九路军的军官队伍,是陈铭枢的副官。因此,我对这支军队有了特别的感受。1957年,父亲因被划为 “右派”(当时陈铭枢也被定性为“右派”),由于历史问题(参加过国民党军队),被以历史反革命罪逮捕。当时我才2岁。根本对父亲没有任何印象,后来方知他在1969年被冲击劳改农场的红卫兵用棍棒活活打死,因为父亲的脾气刚烈,所以难躲此厄。

  1979年,我的母亲写信向当时民革中央的负责人反映父亲的有关情况。在当时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朱蕴山先生的过问下,曾把父亲打为“右派” 的原单位去函通知我就读的大学,辅导员接函后,特地跑来告诉我父亲被宣布平反的消息。当时,我的心里真是百感交集,因为,我连自己父亲长得啥模样,都不知道,只记得1966年文革初期时,看到母亲因担心被抄家,曾匆匆烧过一张从箱底翻出来的,有16开大的照片,由于被烧的还有我心爱的《牛虻》等封、资、修书,11岁的我当时注意力都放在几本书上,痛心不已。等听到两个哥哥低声在说,那是父亲的照片时,我只看到铝制脸盆里烧焦的照相纸和还在吐着的火焰。以后,我只能从母亲的叙述中,来揣摩父亲的长相,据说他与我在香港居住的长兄最相似,我们三弟兄中,就属大哥最像父亲。不过,不管用什么方法追忆,我都觉得看不到父亲的真实面容,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而且这个遗憾,将伴随我的终身。

  今天适逢“一?二八事变”70周年纪念,为了纪念我那也曾在十九路军中服役过的父亲,特撰此文,以示纪念。父亲,安息吧。

          完稿于2002年1月28日凌晨3时32分;改定于11时。

家园 两次淞沪抗战失利之悲剧(2)

 功败垂成的抵抗和调停

蔡廷锴军长亲临前线指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国民政府主要的对策,乃是从战幕揭开之时开始积极的外交努力,寄期望寻求国际社会干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然而虽然英美为保护自己在淞沪的利益而开始外交干涉,但与日本讨价还价的筹码,却是中国的主权。蒋介石在1月31日给罗干文的电报中说:“只要不丧国权,不失寸土,日寇不提难以忍受之条件,我方即可乘英美干涉之机,与之交涉。”为此战争爆发后,近在咫尺“驻无锡、苏州一带的上官云相的一师,驻浙江的戴岳一旅,驻江北的梁冠英一路以及在杭州、赣东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约60个师的兵力,皆按兵不动。”其原因是国民军政部已通令各部队:“十九路军有三师十六团,无须援兵,尽可支持。”而对于出现第二个十九路军自发前往上海抗敌的可能,军政部更是明确表态:“各军将士非得军政部命令而自由行动者,虽意出爱国,亦须受抗命处分。”

国民政府对于日本虽然一再让步,接受日方提出的条件,但日本却依旧在淞沪付诸武力。对此蒋介石在日记中道出了当时的担心:“倭寇必欲再侵略我东南乎?我以为有与之决一死战而已。”1932年2月初。张治中前往浦口,迎接已撤职在野由洛阳而来的蒋介石,表示,“我们中央的部队必须参加淞沪战斗才好,如果现在没有别的人可去,我愿意去”。蒋介石终于同意马上关照军政部长何应钦,调动散住京沪、京杭两线上的第87、第88两师合成为第5军,交付张治中指挥。然而对于国联和西方国家的调停,日本利用调停之机从国内增兵,而国民政府从此再未调遣部队支援十九路军及第五军。当1932年5月5日国民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后,中国军队在第一次淞沪抗战中的英勇作战最终功败垂成。

战争结束后,十九路军参谋朱伯康在《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中剖析第一次淞沪抗战暴露出来的弱点,“先从外交方面,我国最大的错误就是无根本的外交方针和真正的盟国。在表面上我们说是要打倒一切帝国主义,在实际上我们却没有一个心腹的国家做联盟式友邦”。而对于战争直接失利的原因,朱伯康写到:“事前不战不和又不准备,事后忽战忽和、忽和忽战,又皆听从敌方的操纵,凡此种种皆给日本以便利,将淞沪土地断送于‘运输艰难后援不济’的痛语中。这种宋襄公之仁,实为任何国家所不取的对敌方法!”

家园 对一?二八事变,蒋介石出力不出面

其实,十九路军虽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蒋还没有很到要借日本鬼子的手把他灭掉那地步。更重要的是,上海是蒋介石的老巢,战事失败对他有什么益处?

当时的第五军,也是蒋介石的精锐部队之一。第五军伤亡之惨重,看看张治中的自传就知道。前几天“英雄本色”上,就有一位网友回忆说他的先人是在第五军上海抗战中死去的。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内无论是当事人回忆还是历史资料基本上都说在一?二八中蒋介是怎么叉十九路军的脖子,怎样想借刀杀人。可怜的蒋光头,因为失败了,就可以被人随意糟蹋。也许,我们中国人就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历史。也真因为这样,对很多历史事件和很多事情的看法,无论双方怎样争论,怎样给出证据,其结果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因为所谓的证据往往不能作证据,所以只能用直觉做证据。

家园 老蒋卡十九路军脖子是确有其事的

总的说来一句话:国民党新军阀矛盾驱使……后来的“福建事变”与此有直接关系。

家园 这个问题张治中最有发言权

是他带着部队去支援十九路军的……在他的回忆录里面,对老蒋的决策也相当不满。

家园 他当然有不满的理由

因为他最后投靠了GCD。但是,如果老蒋不让他出兵,他能出兵吗?

家园 十九路军本来就不是老蒋的亲儿子

我只能说,老蒋虽然坏,还不至于想让自己的对头杀死后娘带来的孩子。但是,要像对待亲儿子那样对待后娘带来的孩子,老蒋实在还没有这样的胸怀。其他老蒋的对手也没有做到这一点。

家园 蒋介石玩的借刀杀人的把戏还少阿

看看李宗仁怎么评价的他(当然 你可以说李宗仁最后也投靠了共产党)

看看那些杂牌部队有几个有胆子跟着他跑到台湾去的(无他 老蒋的名声太臭了)

家园 两次淞沪抗战失利之悲剧(3)

未雨绸缪的秘密备战

凇沪会战国军在郊区构筑工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早在“九一八”之后,张治中就曾收到廖仲恺夫人何香凝的一封信,并送来女人穿的衣服一件,“将我巾帼上,换你征衣去”。何香凝要张治中转达黄埔军校同学:“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当“一二八”战事结束后,何香凝前往在常熟县东南东塘墅看望修整的张治中部时,再次赋诗《赠前敌将士》:“耻!你等是血性军人,怎样下得这点气?”

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担任参谋刘劲持回忆起1937年7月初,“我和同事漫谈时局,均认为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日本侵华受到阻滞,上海市面繁荣,日本浪人敛迹,于是思想上放松警惕”。然而曾参加了“一二八”之役、此时已是京沪警备司令,统领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张治中,对于未来中日在上海的再次战争却深信不疑。

早在两年前,张治中已经在国民政府授权下,在淞沪地区开始了极为秘密的备战工作。1936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准备对日作战,把全国划分为几个国防区,张治中奉命兼任京沪区的军事负责长官。张治中的任务,正是以“一二八”淞沪抗战为教训,在淞沪地区制定长期抗战的对策。为此他“派出一批一批的人到淞沪线、苏福线、锡澄线一带实地侦察、测量、绘制地图,完成战术作业和初步的作战方案,并开始构筑淞沪线、苏福线、锡澄线一带小炮机关枪据点工事。”

在中日关系日趋紧张的30年代中期,张治中认为中日形势极为严重,为此于 1936年9月23日和10月4日,两次向国民政府陈述在淞沪调兵备战的要求。张治中指出:“上海为我经济中心,系世界视听,我沪上武力仅保安一团,守土匪易。在事变之出,必先以充分兵力进驻淞沪,向敌猛攻,予以重创,至少需保持我与租界交通,取攻势防御。若自甘被动,虽占苏福线或锡澄线,亦属非宜。”为此张治中建议,“须有兵力六七个师,以四至五个师任淞沪正面,两师控制浏河、福山、常熟亦代,如此在淞沪附近作战当可支持三个月以上。”这便是张治中制定的《上海围攻计划》的核心。这个先发制敌的构想在1936年底就已经被蒋介石所肯定。惟一尚未决定的,是何时发动攻击。

在此背景上,日本在华北和上海制造了一系列挑衅,终于迫使国民政府在1937年月7日于南京召开国防会议,确定了8月11日京沪警备军进军上海,发动对驻沪日军的围攻。

家园 杂牌部队确实有跟着老蒋跑到台湾去的

不过结局很有意思,比较戏剧化的老西北军系的最后余脉……好像是一个军吧,千辛万苦在基本保留了完整建制的情况下跑路到台湾,船靠岸的时候发现岸上机枪架起来了……不缴械就不让上岸。最后军官大多数被强制退役、士兵全部拆散补充其它部队。吉星文当时就在该部任职,后来才调到金门防御司令部。

家园 借刀杀人也要看地方啊,上海可是他的老巢。

想想,在上海,如果十九路军被鬼子打残了,对他有多大的好处?看看在淞沪会战中,谁出力最多就知道了。打个比喻:有个后爹,他带着一大群野孩子。因为这些野孩子不太听话,所以他向来很恨这些野孩子,甚至要想方法吧他们弄死。但是,有一天有一个比这些野孩子厉害得多的对头跑来挑衅,这时候有一个野孩子挺身而出和这对头斗争。你说,这后爹是想自己的对头把这野孩子杀死,然后再来收拾他?还是即使不喜欢自己的野孩子,还是要帮助一把。这不但因为自己是别人名誉上的爹,还因为这样做对自己也有利的。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后花园(注意不是剿共前线),利用对头把自己名誉上的儿子干掉,哪个他这个尽管名誉上的爹,还能不能当?

就算你把蒋看得这么简单,那么,怎么解释他肯派出第五军支援呢?不是张治中一请求,不用蒋介石答应就行了得吧?

家园 这个倒是一个蛮有代表性的观点

他当然有不满的理由,因为他最后投靠了GCD。但是,如果老蒋不让他出兵,他能出兵吗?

基本上国民党逃台后评价历史人物,也按照这个来划线……但是,这算得上研究历史有意义的方法么?张治中为什么对老蒋诸多不满?因为他觉得在最关键的时候、老蒋不再支持淞沪抗战了,他对那种情况下和日方达成停战的妥协不满、对妥协的条件不满。说到底,是观念的不同、政见的不同;不是因为张治中投共而对蒋不满,而是因为对蒋不满并且越积越多、最终促使张治中背蒋投共,因果关系不可颠倒

家园 好文章。

老蒋(也许还包括大多数近代的中国领导人 - 但不包括毛泽东)和日本人的区别就是,日本人为了打赢一场战争可以不惜全力,军部享有独立的地位,不受文官政府的限制。这固然有很多坏处,但对比中国的情况,我宁愿中国也采取这种体制。

而老蒋他们想的却总是宁愿放过全歼敌人的机会,轻看战场上健儿的流血牺牲,幻想所谓的国际调停。比如日军退入租界,中国军队为什么不能进入租界追打落水狗?不就是怕惹怒了老外以后没有调停的机会?

淞沪线上的几十个师的部队却不准增援19路军和第5军,看到这里,向不骂老蒋这个混蛋都难!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