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日本新闻三则 -- 時千峰

共:💬51 🌺228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弱酸缺氧就是模拟细胞受到损伤的环境

这个研究的思路是,我们已经知道,如果受到损伤后,一部分细胞会变成干细胞修补损伤,那么如果我们模拟细胞受到损伤的环境,细胞能不能变成干细胞呢?

家园 我想楼主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吧,或许也是警示

日本社会本质上是个阶层社会,跟中国一样,于是跟细胞分化一样地,会从一个未必多么辉煌的起点,注定衰落下去,去迎接另一个爆炸后的辉煌起点。

但是即使这样行业分隔、等级森严的社会,也压制不住人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哪怕如同莆田进行曲里那种低俗愚蠢的创造力,当年的索尼、本田无不是来自于那样的创造力,那时是被原爆后的平地。而如今索尼跌至垃圾股,也无非是严格的阶层意识彻底锁住了创造力。

如同Midway就是东西方文化彻底交锋的汇点,平庸的南云大将vs机变的斯普鲁恩斯将军,现在再次是东西方文化对决高下的机会,或许已经由不得日本出战,而轮到了我们。

那么,我们是否做得会更好些呢,我们那么屡屡崩溃的过往,是给予了我们信心还是忌惮?

家园 哪里有想那么多

不过是在日本沉闷的新闻里看到几则有一点“新”,“奇”,“怪”的东西搬过来供大家新鲜一下罢了。

家园 小保方晴子的文章被调查了

小保方晴子的文章很轰动。能用这么简单的方法逆转细胞,自然引起不少关注,也让不少人尝试重复。按Nature的跟踪报道(外链出处),回复Nature调查的10个顶尖干细胞研究小组中,至今没有一个报告成功。 在 外链出处 汇总了不同实验室的结果。已经的9个实验中,7个是失败。Yoshiyuki Seki先是报告有可能,再次更新的结果是失败了。至今只有Dr. P报告一个模棱两可的结果。不过也要注意到一点,大部分实验用的细胞都和小保方晴子用的不同。

The scepticism has been inflamed by reports of difficulty in reproducing Obakata’s latest results. None of ten prominent stem-cell scientists who responded to a questionnaire from Nature has had success. A blog soliciting reports from scientists in the field reports eight failures. But most of those attempts did not use the same types of cells that Obokata used.

文章的co-author之一, Teruhiko Wakayama,辩解说可能原因是大家把实验方案想得太简单了。他和他的学生在小保方晴子的手把手指导下成功过,不过等他搬到山梨大学自己再干就没这么好运气了。有人联系小保方晴子询问更详细的实验方法细节,回答是“the authors will publish a detailed protocol soon”。这答复也正常。因为字数的限制,Nature上的文章不可能写太多细节。不少作者是Nature发文章后再发一篇长的“扩展版”在本专业杂志上,详细介绍工作中的一些细节。

The protocol might just be complicated — even Wakayama has been having trouble reproducing the results. He and a student in his laboratory did replicate the experiment independently before publication, after being well coached by Obokata. But since he moved to Yamanashi, he has had no luck. “It looks like an easy technique — just add acid — but it’s not that easy,” he says.

真正的麻烦出在发表的图像上。比如同期第二篇文章里面Fig.2g旋转一下就很像Fig.1b (Long exposure)。 外链出处。 小保方晴子文章的通信作者,哈佛医学院的Charles Vacanti解释是一个honest mistake,做图的时候搞混了一些图像,但图像上的问题不影响实验结果和数据。另外,小保方晴子的另一篇2011文章被翻出来,发现里面的图像也有疑问。她所在的Riken则已经对此展开调查。不过Riken已经表态 "At this point in time, our judgment is that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solid", 估计雷声大雨点小。

That scepticism deepened last week when blogs such as PubPeer started noting what seem to be problems in the two Nature papers and in an earlier paper from 2011, which relates to the potential of stem cells in adult tissues. In the 2011 paper, on which Obokata is first author, a figure showing bars meant to prove the presence of a certain stem-cell marker appears to have been inverted and then used to show the presence of a different stem-cell marker. A part of that same image appears in a different figure indicating yet another stem-cell marker. The paper contains another apparent unrelated duplication.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of that study, Charles Vacanti, an anaesthesiologist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in Boston, told Nature that he learned only last week of a “mix up of some panels”. He has already contacted the journal to request a correction. “It certainly appears to have been an honest mistake [that] did not affect any of the data, the conclusions or any other component of the paper,” says Vacanti.

家园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社科领域这个说法可能还有争议,在自然科学领域这个是铁律。

小保方第一次投稿给Nature时,得到的回答是“你的结论愚弄了现在的常识”。以后在Nature的指导下又做了一些实验,补充了一些数据,才得以发表。

这个方法是不是“真理”,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不过,她打开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这个方向能走多远,现在还不知道。

家园 因为这个发现颇有点当年“冷聚变”的味道

一个(也许是看似)复杂的系统,却用简单的东西,“大力出奇迹”地那么一弄就搞定了,要么里头有非常简单而基本的东西一直被忽视了,要么是骗人,要么是瞎搞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忽忽悠悠把自己都给忽悠了。

比如当年的冷聚变事件。炸药奖得主,朗格缪尔大神,对这最后类东西的一个常见原因有个漂亮的解说,《病态的科学》。

对于一篇发表在 Nature 级别刊物上的文章,那三种原因中的任何一种弄出来都是一场地震,所以审慎一些也很正常。虽然第一种情况未必没有(比如阿司匹林和蓝色小药丸),但毕竟罕见,学界一起进来折腾折腾也未必是坏事。

家园 反过来说,如果让病人多吸氧,会不会抑制肿瘤生长呢?

化疗使病人更虚弱,加重了缺氧状况,反倒有利于肿瘤转移。不知到有没有这发面的临床研究。

家园 氧气应该只是一个因素,光吸氧不见得有多大疗效。

还要血液把营养和氧气带到全身组织。整个循环,内分泌,免疫系统都要加强。化疗,放射疗前就应该开始提升心肺功能,补充营养。所以西医其实也讲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只是讲的方法不一样而已。其实运动员打兴奋剂,营养补充, 补血作弊的方法,都可以拿来参考。一个是赢奖,一个是赢命,当然应该是赢命更重要一点。

通宝推:关中农民,
家园 哈哈,“冷聚变”也有好处嘛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3。本帖花:1

作科学的,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的,经历的失败太多了。面对一堵墙,要敲遍每一块砖头才有可能找到门口。有时候以为找到门口了,大家冲进去一通找啊,结果发现是个空房间。

当年高温超导多热火啊,最后呢,也没有引起翻天巨变。

虽然第一种情况未必没有(比如阿司匹林和蓝色小药丸),但毕竟罕见,学界一起进来折腾折腾也未必是坏事。

极赞成。

最近炸药酱很多是几个人一起分享,就是最早敲到那块活动砖头的和拆开砖头扒出一个洞口的,以及钻进洞里找到宝的人人有份。

小保方现在不过是敲到了一块有点松动的砖头。

家园 高温超导还好吧

至少我看到目前那帮做高温超导(或是研究中涉及高温超导材料)的人是在比较扎实稳步前进的。

做理论的人在穷尽各种方法阐释其各种性质;毕竟原始的 BCS 虽然漂亮,但对于更加定量化的解释,还是略嫌粗糙。

做实验的则有的在表征现有材料,有的在借高温超导的特殊性质实现他们所需要的体系,有的在向干冰温度发起冲击,有的在与理论家积极互动,还有在现有材料基础上做应用的,包括输电、磁体、磁屏蔽之类。

云南(?)那条超导试验性输电线路据说运营成本上已经能勉强实现盈亏相抵了,当然,前期建设成本太高。

(狭义的)凝聚态领域,目前最受重视的研究,除了这几年过热的拓扑绝缘体,剩下的那部分,少说还有一小半跟高温超导有关。因为超导也不仅是电导率趋于零,它的各种特殊性质有比较深厚的物理内容在里头,还把一堆很重要的数学工具和物理方法给带进了凝聚态物理里头,所以深挖一下应该没坏处。

当然,当年的高温超导热潮之中,泡沫涨得也太快了一点。也许一个行当在远离公众视野中心之后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呢?

“冷聚变”则颇有点喜剧意味,而可悲的是一部分相关人员至今仍在滥打悲情牌。

当然,鄙人虽然也在物理圈混,但不是直接做凝聚态的,有说错的请方家不吝指正。

通宝推:赵沐浴,
家园 高温超导电缆已经在电解铝工厂投入运营

电解铝的电压仅仅三四伏,所需电量却非常大,导致电流无比巨大,极为适合超导应用

家园 高温超导实用化的障碍

一是如何将烧结的粉材拉成线材

当时听说是将粉材装进银管,然后烧结-拉伸-再烧结-再拉伸,一点一点地拉成线材。这个成本想都不敢想。

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好一点的手段了。不过,陶瓷性的材质放在那里,估计难有好办法。

二是长距离制冷。液氮虽然比液氦便宜,可是那一套制冷装置还是省不掉的。实验室或工厂里的超导线圈之类的低温环境还有可能实现,要在一千公里的输变电线路里实现并维持低温环境?想都不敢想。

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高温超导就走不出实验室。

很高兴知道还有人在默默地“敲砖头”,希望这下一块松动的砖头被早日发现。

家园 高温超导和冷聚变不是一回事

高温超导问题主要卡在实用化上了,材料比较难制取。但是已经很多地方都在用高温超导了,比如电解铝输电线,中国的EAST托卡马克,白银的变电站,还有储能。应用非常广泛,只不过规模还没上去。未来希望还是非常大的。

冷聚变的问题是,没有经受住“实验”的验证考验,大家观察到的现象并不稳定。所以有没有冷聚变还存疑。大家也在努力找到理论依据,推进冷聚变的研究。

家园 因为枪手可能是生活所迫才作弊的,还有羞耻心吧
家园 安德烈·罗西那个能量催化剂冷聚变究竟是真是假?

几度波折之后,买了这个技术的切诺基基金去年跑中国来了。

http://www.icebank.cn/news/detail_2.php?id=113

近日,国家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院长 、高灵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戴思嘉在东钓鱼台‘星湖园温泉庄园’会见了美国切诺基基金联合主席托马斯·达顿,双方就美国方面的镍发电能源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交流磋商,就共同合作推进这一革命性的能源技术达成了一致认识。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国资委以及国家能源局的有关领导一同参加了会见。

  在全球能源紧缺的背景下,新型能源的发展正方兴继涌。而处于镍反应终试阶段的报告显示,低温镍反应发电技术是当前成本最低且原材料资源较为丰富的发电技术。试验同时显示,镍能发电除了在经济成本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前景,在环境保护领域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在镍反应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物排放,不会产生放射性材料,亦无需煤炭或石油等化石能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