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商榷】如何以少胜多 -- 菜刀也是刀

共:💬23 🌺23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商榷】如何以少胜多

以少胜多听上去很美妙,但是却违背通常的作战原则。孙子兵法说,倍则攻之。比敌人多一倍才放心大胆地进攻。照此推理,比敌人少要防守才对。所以,兵书上好像并没有教导如何以少胜多。

不过实际战例中,以少胜多(纯粹的坚城防御不算)的情况还是很多的(当然,以多胜少的更多)。在近代以前,尤其是冷兵器时代,即便素质大体相同的部队,以少胜多的概率也还是不小的。

翻翻明以前的史书,很多名将都有带领少量部队大败优势敌军的战例。既然有大量的实践,为什么不能上升到理论层面呢?

法则一,兵力少的一方一定要够精锐。这看似废话,但是真的很重要。这里的精锐是一个综合情况,包括意志力、训练、体力、装备等因素。从这个角度讲,“精锐”是一个动态状态,装备损耗、体力下降等等都会造成巨大影响。

法则二,士气要高昂。部队如果没有旺盛的作战意志,看着对方黑压压一片人,吓也吓得腿软了。

法则三,组织得力。就那么点人,一定要组织好,力往一处使。队伍一散,立刻死翘翘。

法则四,攻击要果决,要快。千万不能犹豫,不能给对方反应时间。人家那么多人,反应过来了就糟了。

法则五,决战决胜,避免持久战。见好就收,千万别没完没了,人多的一方最不怕耗。

法则六,最好形成局部优势。这个大家都懂。

法则七,避免攻击坚阵。对方严阵以待,人还多,没啥致命失误的话冲上去就是个“死”。

法则八,保持机动优势。步兵也好,骑兵也罢,一定要在战场机动上保持相对优势,能够选择发动攻击的时间和地点。

法则九,不能让敌人知道自己的底细。

法则十,没想好,待大家补充。

原理分析:其实以少胜多利用的是古代战场上信息传递和获取困难这一点,加上人的从众和众从心理。因为战场上普通士兵获取信息渠道有限,沟通不便,他们的心理很容易被其他人的动向左右,或者被一些特殊现象误导,导致发生溃退,混乱,进而导致这个组织系统瘫痪,无法有效作战,被敌军击败。

大家上学时做广播体操后或者学校组织集体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收拢密集队形之后,队列最前面要有人作引导,每一个方队的前排跟着前一个方队走,而一个队列里后面的人往哪里走是跟着前面的人走的。没有移动电话的时代,如果前面突然遇到什么变故,比如突然停下,调头之类,往往会导致后面的队列出现短暂混乱,迷茫,直至队列恢复前进或有人逐队传达新指令。

古代作战同样是密集方阵,后排的士兵只能通过声音(锣鼓、口令)、旗帜和前排士兵来判断行动的方向。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周围士兵的动向无意是最直接的信息来源。比如站在路口一群人当中等红灯,注意力转移(看手机、发呆……)人群突然前移,人会本能的一起移动,而不是先看一眼信号灯,判断他们是不是闯红灯了。所以,密集方阵前列士兵一旦发生溃退,后排士兵获得的直观信息是要向后退,而不是先验证号令指示。

最经典的案例是淝水之战,前面的士兵只是有秩序的后退,但是庞大的战阵中,难以立刻将命令及时有效地传达给每一个士兵,后排士兵难免会发生执行迟滞,导致队列发生短暂混乱,进而导致更后面的士兵获取的信息发生混乱。这时候,有人大吼一声“秦军败了”,没有人会理性地分析秦军不会这么快失败,就算前锋战败,我们也足够扭转战局……大家获取的直观信息与这声呼喊传达的信息相一致,大家都在撤退,于是本人也要撤退,于是其他人也跟着撤退……所谓兵败如山倒,明明还有座山,可是不可逆第轰隆隆就倒了。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数万人的军队,分布的范围是非常大的,从中军下达信息给左右两翼都要一定时间。如果其中一部分遭受打击,其他部分不一定知道,知道了不一定了解情况,了解情况了不一定有权限作出反应,得到命令反应了不一定来得及。

经典的案例是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的骑兵直取窦建德的中军大营。窦建德的十万大军,绝大多数恐怕都没机会进行任何战斗,一切就结束了。直当唐军骑兵兵锋的少数窦建德部下只是暂时被突破,大概伴有局部部队暂时的混乱,但这种短暂的失控到了窦建德本人被擒之后就不可逆了。原则一到七全占了。

在张巡的睢阳防御战初期,他屡屡以少量骑兵击溃数量众多的敌军。虽然可能有夸张的成份。但是考虑到多数叛军是在当地临时征召的壮丁,一旦失去核心将领的有效指挥,就会溃散,张巡每次只要击溃叛军指挥官的直属部队就可以轻易获胜。但是因为他必须要防御要地,违背了法则五,在外援不济的情况下,最终战败。

另一个例子,怛罗斯之战,唐军人数较少,没有能够速胜,导致附庸军军心背离,发生倒戈。

正正经经从头打到尾的经典案例是韩信的背水一战,他的部队分成三部分,伏兵、直属部队和河岸预备队。伏兵所占比例很低,是奇兵。正兵中,直属部队是最精锐的,首先接战,因为要做向河边后撤的机动,所以要求这些部队要有一定素养,不能一撤就溃。河岸部队,素质最差的,所以待在那里不动,也让他们无处可去。合兵一处后,赵军的前锋经过一段时间交战,追击,再交战,体力必然已经下降,以逸待劳的河岸部队这时也可以与他们对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战场接触面有限。赵军虽然兵力占优,但交战锋面能用到的兵力有限,所以久战不胜。赵军打酱油部队折腾一天,没啥结果,也搞不清楚前方情况,却突然发现大本营被端了。因为信息传递局限,误以为已经战败,发生溃退,导致真的失败。

家园 组织程度

组织程度越高,组织性越强,就越不容易解体。不解体就可以继续发挥团队的组合优势。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几个人的力量有机组合起来远大于几个人力量的单纯叠加。所以关键是组织程度。

家园 基本原理就一条:是利用各种手段造成局部优势,各个击破

无论是靠机动性还是信息流通不畅

家园 去看毛泽东选集

从秋收起义到抗美援朝,毛的一生在不停地以弱胜强。

家园 策略是这样,实现策略还是依靠组织

对方信息流通不畅,要靠自己这边的组织去打击对方的弱点。

机动性,就更加依靠自己的组织。精锐可以急行军数十里保持相对完整的建制,缺乏训练的学生呼啦一下能形成一个绵延数十里的散漫队伍。所以机动性其实也极度依赖组织性。

捕获战机的指挥艺术和编练军队的指挥艺术。

家园 人少还死打硬磕的打胜仗往往是对手无能导致

人少还死打硬磕的打胜仗往往是对手无能导致

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对乌合之众怕什么

反之,还是争取局部优势再说

家园 战斗力 != 装备水平

装备精良的可能恰恰是乌合之众,比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二战开始时的法国。

装备落后的也可能是精锐之师,比如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间的解放军,越南战争时期的越南军队。

一言以譬之,首先看组织

家园 法国二战初期失败恰恰是装备差

在面对德国的装甲部队时候根本没有办法,而戴高乐的部队因为有装甲部队在面对德军的时候战绩则不错。

家园 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建议铁手买一批毛选分发给大家,搞不好培养出一批“战神”或者“军神”。

家园 看毛选就能成“战神“?

明显是没看过毛选。老毛最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光看书没有用。要成战神,还得让老铁发动几场战争

家园 问题是打谁好呢?

美国呢惹不起,日本呢也不好打,越南也不是太好对付。我看只有打菲律宾缅甸啥的呢。

家园 我感觉以少胜多的关键是

”以多胜少“。要在某个时间,局部地域形成”我多敌少“,然后以较小代价取胜。当然怎么样形成这种局部优势就更重要了。

家园 冷兵器时代也不一定

冷兵器时代,士气在战斗力中的权重更高。忘了是谁了,发现敌人都是年轻小伙子,就告诉手下都往对方脸上招呼,对方为了以后娶老婆计,肯定害怕。结果真的奏效。也不能说某一方算是精锐或者无能,贴身肉搏的战斗中,士气差异可以带来很大的影响。史书上经常有形势不利,甚至开始败退时,有人稳住部队,鼓舞士气,最后翻盘的记载。

现代战争因为交战距离远,武器杀伤力大、效能高,士气的差异不会那么立竿见影。当然,差距特别大也有效果,比如击败爱死爱死追着几万伊拉克政府军跑。

家园 以弱胜强和以少胜多还不完全一样

弱可能是弱在装备、训练、补给等等,人数上不一定处于劣势(总兵力不如,但具体战役中并非每次兵力上也不如)。少则只是具体战役中,兵员人数上的劣势,其他方面未必不如,甚至可能更强。

以三角洲在摩加迪沙那次失利为例,美军单兵能力要远远强于索马里民兵,但是如果没有后援,他们最终也要被消灭。因为一旦他们的弹药耗尽,他们就必败无疑。所以少数精锐部队不能与大量敌军纠缠不休,一击即走是胜利,连续互殴将导致失败。

家园 有时候敌人聚在一起效果更好

比如项羽的彭城之战,刘邦三十多万联军遭受重创。如果这三十几万人分成几路人马,让项羽这两万人逐个去打,效果还不一定一样,搞不好变成项羽疲于奔命。就像后来的局面一样,东西两线都没拿下。

古代大兵团的敌人如果崩溃,自相践踏就会造成大量伤亡,人少反而逃得方便。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