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老兵岁月(一) -- 老顽童

共:💬100 🌺1365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7
上页
家园 还记得下放户回城

沿着马路边搭了一溜窝棚。

知青回城好歹还有个家可以挤挤,下放户可是无家可归啊

家园 楼主这个情况是干部下放

好象还是城镇户口,记得过了几年(未改开)有政策重新安排工作了,我们小镇(公社)上就安排过这么一位,在我们露天电影场一角给他们盖了几间房,后来全家回去了。

您说的是困难时期动员城镇无工作人员落户农村,我姑姑就是其中一位,姑夫在县里单位上班,她是家庭妇女,被动员下乡,户口迁到姑夫老家乡下。确实如你所说,我姑姑户口就没能调上来,后来一直在县办工厂当临时工,没有户口不能转正,后来退休为了劳保也费尽周折,劳保也很低。当然,现在统一社保,家乡比较发达,退休工资一直在涨,她已有2000多元,很满意。

我这么写着,感觉那时的人很纯朴、善良。一句话城镇户口就变成农村户口,可能心里会有点空落落,但也就这么过来了。

通宝推:桥上,
家园 【整理】老兵岁月(卅六)

十、波折的地方工作

5、文化大革命(下)

老许回忆录里有说一句:“当时各县组织部门是一条线,都是派性支左。”表达了对当时军管之后部队干部所作所为的不满。

照理说老许是军转干部,军管之后,境遇应有所好转,但他除了刚开始的学习班那段经历感觉不错外,其后诸事不顺,可能原因可能是军管干部是三野的,而老许是二野出来的,战友情没那么深。或很可能老许对军管干部的颐指气使作派看不惯,说话让人听见了,得罪人了。

老许他们以宣传队的名义下放到了县里农村,老许待在大队部。1971年春节临近,大队干部催他们回家团圆,但县组织部门(当时叫组织组)不发话大家不好动。

公社召集各宣传队和驻村的大队书记开会,宣布县组织组的通知,下放干部今年春节不放假,要与贫下中农一起过个革命化的春节。接着公社书记动员大家安心下来过年,然后征求意见。老许首先发言,对县组织部门对宣传队的关心表示感谢,并建议县组织组和公社的干部也下到村里去过年,以示对贫下中农的关怀。接着与会的宣传队员和大队干部都纷纷表示赞同,会议不欢而散。

隔天公社领导叫老许他们去商量,让大家悄悄地回家就行了,不要声张。老许不同意,说干部每年都有公休假,夫妻分居的更应享受这个休假,所以回家应公开,写休假条,并提出理应报销路费(那时很多干部每月工资只有四、五十元),以减轻宣传队员们的经济负担。同时保证全体队员元宵节前归队,参加春耕。公社同意了,眼不见心不烦。

关键词(Tags): #战友情#颐指气使#得罪#春节#休假通宝推:青颍路,桥上,
家园 那时候还小

怎么下放的不知道。

就看到以前马路边的空地上突然一间挨一间地出现了很多棚户。问大人才知道是下放户。

学校里也出现了下放户的孩子。普遍的穷、脏、成绩不好,被大家疏远。

现在想来,当年他们父母走的时候是何等的无奈。返回时,又是何等的困难。

家园 你问过当事人没有?可别一厢情愿的去想

至少我问过当年的亲戚,下乡无奈和怨怼只敢对最亲近的人发泄。

不过话又说回来,其实下乡也是政府不得不为之举,60年代人口增长已翻倍,城市已待不下这么多青年劳力,只能往乡里派。这也是一个原因。

家园 向许老英雄和其他和他一样的英雄们敬礼!
家园 【整理】老兵岁月(卅七)

十、波折的地方工作

6、从头再来

“昨天的所有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又走入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至爱的亲人……

多年后,当老许第一次听到电视里刘欢为下岗工人唱的《从头再来》,感触颇深,泪水湿润了眼眶。

因为老许也曾下岗,这里的下岗不是指的文革开初被批斗离开领导岗位,而是之后下放回漳后的事。

1972年9月,老许结束下放回到漳州,报到时遭到当时革委会组织组的刁难,对他实行三不政策:不承认老许以前的工作单位是漳州华侨分公司;不承认老许是分公司经理;不承认他的干部身份。分配他到废品站当职工。

妄顾事实,如此整人。为什么?凡事都有个因,当时华侨公司的掌权之人不愿他再回来主政?这不是主因,老许的工作分配是由上级决定的,可能当年老许手里掌管着全地区最紧俏商品,但老许原则性太强,用管理志愿军军用物资的那一套管理方法,结果有人想沾光又自认为能沾上光的人物没沾上光,这时人事权在手,当然喜欢现任的华侨公司的头灵活有眼色,不想让他官复原职,整他。所以说一场革命之后,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不见得会比原先好,况且“文革”本身就是一场乱革命,伪革命。

老许拿出造反派夺权时打的公章收条给组织组的人看,拿出事证,以证明其三不政策是错的。你跟他讲事实,他跟你讲革命,老许听到的回话是:这都是过去的事,现在要按现在的情况,你去商业局开介绍信,革命干部能上能下。

老许到商业局开介绍信,却被商业局拒绝,商业局说的有道理:本局开的介绍信是职工介绍信,而干部的介绍信要到组织组开,你老许是干部,又没受过什么处分,我们商业局当然不能给你开介绍信。

老许回到组织组,经办人叫负责人来,负责人来了就劈头盖脸地批评老许:只想当官做老爷,不想当工人脚踏实地干事,为社会主义做贡献……。老许这才知道他们要让他当工人,冷言以对:你们的工作方法有问题,你们不讲清楚我是去当职工,我怎么知道。我的组织关系、档案一直在地区组织组,商业局当然不给我开介绍信。

组织组最后勉强开了张介绍信,介绍原漳州华侨分公司经理去废品收购站工作。接受老许介绍信的是废品收购站的一位工人总务,他对于这样一位老干部来此当工人很不理解,困惑地上上下下反复打量老许,时间之长让才老许都有点难堪。

就此,老许自1958年7月转业下地方开始享受的县处级待遇没有了,从干部岗位上正式下岗,成了一名工人。当时的下放干部,全地区也只有他一人遭受如此待遇。

老许说从零开始,从那时起,他从采购员当起,勤勤恳恳,换过许多岗位,离休前为地区供销社副主任(主持工作),他说:“直到1983年申请离休被批准,我重新回到了干部队伍。”是不是他的书写有误,若无误,那他采购员之后任的很多干部岗位就都是“以工代干”,匪夷所思,那他文革后期的经历也太奇葩了,也证明了老许是老实本分到家了,不懂得拉感情走关系。他从部队下地方定级后除了普调,工资级别从没提升过,离休时为16级。

当时在福建主政地方工作的干部,大多是随解放大军过来的长江支队,长江支队大多山西人和河南人,由晋冀鲁豫解放区抽调的地方干部组成,老许虽也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出身,但他与地方没打过交道,谈不上什么感情,长江支队过来时的通信员、警卫员离休时的级别有的都比老许高。

我的一位同学的父亲,1938在老家河北参加八路军,因有一定的文化,后调往延安待了很长时间,曾管过警卫中央首长的兵,做过延安军法处看守所所长。解放战争时期在一野军中任职,后因工作需要展转到了福建,离休时任一中型国企的工会主席。我同学在父亲老年时问他:你这一辈子最大的教训是什么?他父亲深思了一会儿说:象我们这样的人,不应该离开老首长。

我看完老许的回忆录,掩卷之时心里不禁叹道:这又是一位离开老首长的老兵。

[完]

关键词(Tags): #从头再来#刁难#伪革命#待遇#老兵通宝推:桥上,迷惑不解,
家园 文革中期有一批

家中无人从事当时认定的正当职业,如小贩等,则动员其全家下乡。口号是: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这批人后来也回城了。时兄提的应是这批

家园 真正是个老实人,也是个能干事的老实人

这一类人当他遇到真正想干事业的领导时,就会焕发光彩。平庸的年代看不到他们,平庸的年代里他们像地火一样不被人所见。但每当存亡关头,当豪杰登高振臂一呼,他们就会变成喷发的火山,爆出无穷的能量。

家园 应该是湿气过重!

水稻长期种植在水里,普遍湿气大。

水稻田浸泡太久也会湿气侵袭!

湿气侵袭会造成各种水肿,怪病。

要克服米中间的湿气,关键是烹烧方法,一种是古方吃米饭:要先煮开再倒掉米汤,而后蒸熟吃。一种就是干脆长时间熬粥!

关键是男主角喝了糙米粥,起到部分克制湿气,祛湿的作用。

对于排湿气(祛湿),最好的方子是红豆薏米汤。喝完了也是多尿,排湿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7
上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