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金正恩核试,好莱坞中枪 -- daharry

共:💬57 🌺256 🌵1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4渡赤水红军减员近万,大多数不是战斗减员而是行军减员

国军减员也不少,薛岳部追到大渡河边,每个连队就四五十人(这还是黔西补充过兵员的)。张灵甫帅哥所在的胡宗南部,在松潘呆了半年,除了草地没过,雪山也得翻,肚子也是饿。半年下来,不到5万人的部队,减员就有1万多,多数不是战斗减员。

红军长征中像四渡赤水这样连续日常性的高强度高速度的行军也是绝无仅有的。

家园 一渡赤水前红一有3.7万人

扎西整编时还扩红了3000人,到皎平渡过金沙江是“两万多人”,即使加上担任“牵制任务”单独过江的九军团,能有多少?

家园 这片子到底拍了吗?

还是仅仅是个计划,根本就没开拍啊

家园 只能说你的境界或眼光比慈溪这老娘们都差远了

也许你根本没读过历史,不知明清发生过什么。将来不会有志愿军模式倒是真,只会有解放军直接开干的模式了。

家园 就是坚守的阵地都丢了

丢了所有阵地的战争,也是没有失败的战争?关键还是,美国精英怎么能失败?那不是说,人类的灯塔被熄灭了!!!

家园 “双重标准”怎么会没有呢?没有我拿什么骂你呢?

你数学不错啊。数人数掰了几遍手指头?脱袜子用脚趾头了么?

算人,干什么,比比谁战斗减员多吗?

你拿朝鲜战争联合国军的军事后勤优势、装备优势当不存在什么?我倒是想听听你给他们用什么标准?

你是不是觉得打仗就是一人发一根竹竿子,面对面桶啊?谁桶倒的人多谁牛逼是么?

家园 好吧,我没说清楚,减员是指病、失踪、被俘、逃亡等情况

其中黔北新扩红兵员的逃亡占了相当大比例,长途行军没时间巩固部队,这是很正常的。减员和牺牲是两个概念。

当年的扩红,基本能留下来的人没几个,9军团在宣威、会东扩红近5000人,到过了大渡河,没剩几个了——实在吃不了那个苦。

你前面拿来举例的红二六军团,可没有像四渡赤水这样持续性高强度行军。而且二六军团沿途还能建立根据地休整数月,这个条件可不是在重兵包围中的中央红军可以比拟的。

家园 红二六军团在贵州也大规模扩过红

还打过乌蒙山回旋战,在10倍于己的敌人中辗转回旋了一个月打破了敌人重兵围歼的计划。

红一红二这段故事,主席是说过几句的,“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

主席自己还是清醒的,仗是个胜仗,代价吗太大了。

家园 扒几句这留下的3.3万人

两个旅部,12个团加几个教导团有3.3万人,中野两个头牌三纵六纵加一块还得搭上半个二纵才凑得上这点人数,这科学吗?

书上模糊掉的是时间,到底是48年主力转出大别山时留下了3.3万人?还是主力部队3.3人地方化了?

实际上,抽调主力部队转入地方军区是10月中的事,中原局要求各纵队抽调一个旅或三个团到鄂豫,皖西两个军区担任基干部队这便是两个旅部12个团的来历,你文中提到的二纵五旅自此脱建奉命开辟鄂豫军区第一军分区。

从10月中到主力完全撤出的来年3月,经历冷的冬热的血,参照下各主力纵队的人数,这些地方化的部队还能剩多少?

其实,中野千里跃进后也不是完全没有得到过补充,11月底中野10纵,12纵分别到达大别山去,除去自有的兵员外还带有6千人的地方工作干部团和近一万两千原刘邓部伤愈归队的战士。

家园 呵,这两下便进入“咒骂”模式了,

瞧前面那口气

家园 10纵,12纵我记得都转地武了。其他部队有空再找找战史

中野主力转地武很普遍。到了淮海战役前,中野主力15万,地武20万。

因为中野牺牲大就说大别山没站住,这两个逻辑上可不能严密对应。如果说大别山没站住的话,那么多地武哪儿来的?中野在江汉、桐柏、豫西、豫皖苏、陕南、皖西、鄂豫展开的根据地也没见哪个被国民党端掉。白长官要不小心点,武汉都能受威胁。

家园 主力转地方武装,本身就是“占不住占不稳“的结果

没了军队保驾护航,地方政权就无法生存,别的地方48年地方武装都升级当主力了。

10纵12纵带着补给到大别山,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打发到桐柏江汉,为什么?因为白长官要来了,刘司令自个也不准备在大别山待着啦。邓政委艰苦卓绝也没支持多久,二月底转出大别山。你前面文中提到的3月统计数字5.86万人也是有很大水分的,中野二纵二月底退到淮西时仅剩9000人,从11纵新兵中补充了3000多人才达到3月统计的1.2万人。

退回淮河以北后部队里有情绪“前进1000里到退500里“,邓政委批评这种说法,认为是“前进1000里,又前进了500里”,邓政委就是有水平,史密斯师长那句“我们不是在撤退,我们只是在另一个方向上进攻”怕是从他讲话里找到的灵感。

家园 是啊,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嘛。

你以为你配什么?

我在西西河骂人被封一年的时候,你见识过吗?

我这个人,看人下菜碟的厉害。

家园 原来是有案底的,照个相留念

是啊,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嘛。 新

你以为你配什么?

我在西西河骂人被封一年的时候,你见识过吗?

我这个人,看人下菜碟的厉害。

2016-06-18 02:42:12 回复 花↑ 宝推 收藏 统计 更多 囧↓

家园 主力转地武,这是TG在抗战中就经常用来巩固根据地的措施

没什么奇怪的。

你摘邓政委后面的话,我也摘出来:因为大别山还在坚持,并没有放弃,而且今后还要坚持。主力部队转出大别山,不是在大别山站不住,而是说明大别山的斗争已经前进了一步,前进到当地人民和部队已经能够坚持大别山,前进到主力可以逐步抽出集结机动作战。

邓政委后面还有个报告:提到虽然大别山曾经战领的二十多个县城都得而复失,但是大别山仍然有两个军分区,1200万人口,普遍建立了基层政权,组织了地方武装,敌人无论如何打不走我们了。后面国军也不是没清剿过大别山,怎么看都不能说大别山根据地给国军摧毁了。

刘伯承是这么说的:我们要从全局来看大别山,全局的胜利,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份。打仗有的吃肉,有的啃骨头,过去山东啃骨头,我们在冀鲁豫就吃肉,这次我们也啃一次骨头,就好像输不起一样,这是什么思想方法呢?

王外马甲的《战场上的蒲公英》里面也提过,正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使得国军对鲁西华野兵团的包围不得不解除。

那时候,华野的局面比起后来大别山的刘邓还要危险:

极度被动的华野兵团仍然处于外线状态。伤病员送不出去,弹药和粮秣也无法补充,经过长途奔波和反复征战,部队的体力已经基本耗尽、几乎丧失了机动能力——因此有人认为,陈唐叶陶此时的局面比长征的时候更加困难,因为长征时的红军至少还可以钻进山里去隐蔽躲藏,而这时候的华野外线兵团,上有空中打击、下有地面追逐,部队位置完全暴露,在河岔湖泊之间疲惫招架,战斗力和体力都接近了极限。

国军包围圈上的部队可是真不少:整7师、整48师、整57师和整84师从鲁南追到了鲁西的济宁、兖州一线,与此同时,欧震兵团的整75师、整85师赶来了,“五大主力”的整11师和第五军也赶来了,再加上整32师、整70师、整72师……各路重兵背靠济南、郑州和徐州,凭借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两大交通枢纽,兵员充备、调动灵便,不仅切断了鲁西与外界的联系,并且杀过运河以西、把包围圈里的陈唐叶陶一步步赶向黄河岸边。

刘邓大军的行动毫无预兆,完全出乎国民党高层的意料之外,南京、徐州方面一时难以判断共军的战略企图,又鉴于快速纵队和交警总队根本无法阻拦解放军主力的南进步伐,不得不从山东战场紧急抽调重兵支援陇海路。这样一来,原本已经合拢的鲁西包围圈也就自行解体,华东野战军的五个纵队脱困而出,与陈毅、粟裕带领的野直机关、6纵(王必成)、特纵(陈锐霆)和冀鲁豫11纵(王秉璋)汇合,组成了日后横扫豫皖苏战场的“华野西兵团”。

共军本身就是以弱胜强,啃骨头不是那么好啃的。要是拿着吃肉的仗作为尺子去量啃骨头的仗。那当然量不出什么好结果。这是打仗,哪有光占便宜不吃亏的事情?

刘邓大军损失大不假,不过这个损失盘活了全国战场,损失得值得:陈粟丢了山东、却又在豫皖苏获得了空间,刘邓丢了河南、却又在大别山站住了脚跟。两大主力都在被动局面下完成了大区域的战场转换,连同陈谢兵团,在中原战场上形成了“三箭齐发”局面,从而创造了联系更为密切、协作更为灵活的战略态势。正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破釜沉舟之举,才使得国军彻底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陆战一师的突围,盘活了什么战局还是扭转了战略主动权?更不用说志愿军要是有陆战一师十分之一的火力,陆战一师根本不可能突围成功。

通宝推:花大熊,故乡在喀什,独立寒秋HK,唐家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