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倚天不出,谁与争锋--传统武术的意义 -- 达萨

共:💬33 🌺95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家园 嗯,实践出真知

其实w传统武术对人体的主要改变(我个人体会)是骨骼结构。这也在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现代格斗术(散打,泰拳,拳击等)选手一过30岁就打不动了,而传统武术的高手到了50,60岁还能和人交手。

因为现代格斗术主要缎练的是肌肉的力量。我们知道,肌肉的锻炼即使在理想状态下也是通过撕裂再生这一循环逐步完成强壮的。这一过程和人体的代谢息息相关。人到中年,代谢水平下降,肌肉的再生就跟不上了。所以经过强化锻炼的肌肉很容易出现衰退并且不可逆转。

而传统武术改变的是人体的骨骼结构。一个特别简单的事实是,进过长期传统武术训练的人,锁骨是一字型,普通人的锁骨是V字型。这个还是相对明显的改变。那些更加重要和根本的改变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如脊椎,胯部等。这些恰恰是把人体作为整体发力的关键。由于骨骼的衰老比肌肉要慢得多,所以改变骨骼结构的人体在发力方面就显得青春永驻了。李存义50几岁还在不断和人交手,万籁声70多还能和40几岁的人过招并胜出。这在现代格斗术中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无限放大的,基本的物理规律和自然规律还是要遵循的。所以,无论锻炼方法如何特别,武术界依然有一句话被广为接受:拳怕少壮。

家园 不多说了,我也引用一段

精武英雄(李连杰电影版)

陈真对船越文夫:

陈真:我认为练武的目的就是快速击倒对手。

船越文夫:年轻人,你完全错了。击倒对手最快的方法就是用手枪。练武的目的是将人体的潜能发挥到极限。要达到这个目的,你就必须了解宇宙苍生。

至于其他的分歧,我就不说了。好歹我也是练内家拳20年了,多少知道一些东西。

家园 这种神棍类的文章往往能够唬很多外行

说的头头是道,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这种文章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说的不都是胡说,而是有一部分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总体而言是扯淡。

对古代战争的理解,这类人基本是坐在书房里想象的。当然,其他人也不知道古代战争的情况,所以就被这种似是而非的东西骗了。

这个文章里的错误比较明显,所以一下子就被你发现问题了。作者以为古人都是白痴,打仗都和阅兵一样。

但是,还有一些更加唬人的,就不那么容易被发现。

例如,萝卜酒写过的骑兵武术--大枪。

作者将白蜡杆制备的长枪吹的神乎其神。听起来好像真的是那么回事。

家园 为你这种骨胳改变表示担心,兼回复下面的内容吧

1,人体的结构总有他自然进化的意义,当然也有些不适应时代的东西,如盲肠之类。通过练武改变骨胳结构,里头的风险或后遗有多少?至少四平大马对膝盖有害吧(笔者的描述,求证)。

2,陈真对船越文夫的对话,前者才是武术的中心吧,后者,倒不如说是热兵器时代,武术退化转形的表现。这剧终的时候,陈真是去东北打日本人呢,难道是要用枪炮而不再用拳脚了。

3,不知你有没有看笔者后面的武术无神论没有,既然你练了20多年内家功夫,想问一下你身边还有多少人与你一样能坚持下来,还能传承更多人否。

家园 非常神奇的想法

‘人体的结构总有他自然进化的意义,当然也有些不适应时代的东西,如盲肠之类。通过练武改变骨胳结构,里头的风险或后遗有多少?’

你的知识结构太神奇了,我不太适合与你交流,实在是高攀不起啊

家园 没见过一字型的锁骨

影像学片子上边没见过

哪天问问骨科大夫见过没有

家园 武林高手去骨科拍片子?丢不起那人

你当年关于父母体检的贴子我还收藏着呢,现在火车上没法发链接,能总结下看有补充不?

谢谢!

家园 谢谢还记得当年的贴子

7,8年过去,

没读到指南(guideline)上关于体检中采用PET-CT的推荐。

不过,网络的信息比当年丰富很多,

可以随手查到中国,包括台湾,以及日本等地多家医院关于高端体检开展PET-CT的推荐

http://ims.pumch.cn/Item/17085.aspx

http://www.cmt.com.cn/detail/173561.html

http://cancer.cmt.com.cn/detail/116467.html

http://www.cmt.com.cn/detail/153335.html

http://www.cmt.com.cn/detail/26288.html

"PET-CT系列调查之一

PET-CT遭商业热炒滥用 查癌“神器”有何用途?"

#######

不可否认,有些是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

受筛查人会不会受益,什么样的人群会获益,多久做一次更合适?

这些问题 我还不知道,现在也没有足够精力去查证这个问题

######

我的态度和之前一样:

与给长辈买鱼翅燕窝相比,不如给他们做个高端体检

高端体检做什么,请详细咨询主管医师

如果被推荐做PET-CT,没必要反对。

#############

这个态度不科学,也不循证。一家之言,见笑

通宝推:胡一刀,
家园 这个不是啥稀罕的事情

我的锁骨就是一字型,或者说是平的。

表现在肩膀是所谓的溜肩膀,就是向下垂。

家园 觉得这个一字型是周围肌肉引起的位置改变

不是锁骨本身变成了一字型

建议观察一下人体骨骼(不附着肌肉血管时候)的形态,网上有很多照片的

知乎关于这个问题有个讨论“漂亮的锁骨形状是什么样子的?有无锻炼方法使其变得好看”。可供参考。里边有一张袁咏仪的一字型锁骨,她显然不是武功高手

家园 你说的也有些道理

人体骨骼结构很有意思,其实是一个具有一定弹性的刚性结构。

通过锻炼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结构是可以的。

另外。锁骨不是连在一起的,是两根骨头左右分开的。他们是V字形还是一字形都不是很困难的。你自己使劲下垂肩膀也能做到

至于你说的袁咏仪,是你对我的而表述的误解。我说通过传统武术的锻炼可以改变锁骨形态,但是不是说改变了锁骨形态的一定是传统武术。这个在逻辑上完全是两回事。其实很多锻炼方法都能够改变骨骼结构,只不过程度有差异。芭蕾,瑜伽等。

家园 成年人缠足能缠出来三寸金莲吗?

干预锁骨运动比干预足趾骨要难得多吧?

所说的一字型锁骨,还是肌肉带来的改变,而不是锁骨从S型变成一根棍子的样子。

家园 明朝以前的武术非常朴素实用,所谓传统武术发源于清朝

在明朝的众多描绘社会生态的各类小说里几乎没见过现在这些所谓传统套路武术的影子,没有什么花拳绣腿,几下就见高低了。比如<水浒传>讲过很多次的徒手打斗,有哪一次讲武术高手用某套传统武术眼花寥乱地把对手打败了?比如鲁提辖打死郑屠就是三拳,其实鲁提辖打郑屠第一拳以前,就高下已分了: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要来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

就是说鲁提辖给拿刀上来的郑屠来个擒拿,擒住了郑屠的左手。但问题是郑屠的右手是拿着尖刀的,可以趁鲁提辖擒他左手的时候,给鲁提辖来一刀,要一刀扎上无论是鲁提辖的手还是腿,形势就完全逆转了。但结果却是鲁提辖不但踢到了郑屠,而且力量很大,一下把他踢倒在当街,说明鲁提辖手法(擒拿),身法(上前移动)和腿法(踢倒对手)都是快、准、狠,一气哈成,没有什么花架子。

再比如说武松斗杀西门庆,是武松本来手里有刀,却被西门庆踢飞了,西门庆见踢去了刀,心里便不怕武松,右手虚照一照,左手一拳,照着武松心窝里打来。却被武松略躲个过,就势里从胁下钻入来,左手带住头,连肩胛只一提,给扔到楼下去了。就是典型的散打动作:拳击加摔脚。动作非常简单实用,就是躲得快,打得准也打得狠。

感觉如果不戴护具,基本就跟徐晓东跟雷雷打是一个情形,不是你一下把我打趴下,就是我一下把你打趴下。在手法、身法、腿法和综合协调运用上只要彼此差了一点点,或者当时临场发挥差了一点点,结果就是一个把另一个很快就干趴下。平时的套路训练应该也是动作比较简单,证据就是发源于南少林白鹤拳的唐手道,就现在所谓的空手道,其套路就非常简单实用。同样,跆拳道则是结合朝鲜古老的跆跟(腿法)与中国古拳法(手法)也是在套路上非常简单实用,是训练基本动作的入门训练,而不是专一训练而无限发展的套路花架子。

真正的武术还是要在实战中锻炼。武术是对练,不同于单人锻炼项目,而与对抗性体育运动有类似的地方,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击剑,自身的手法动作的准确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与对方目标的距离感的控制掌握,战机的把握和在随机出手时动作的协调性、准确性和力度。比如我打乒乓球很久,已经到可以拉弧圈球的水平。拉好一个弧圈球就好比是重重地打到对手身上,平时训练动作是一回事,固然重要,而对练喂球时拉好弧圈球又是另一回事,更加重要,而比赛时能抢到机会拉到弧圈球又更是另一回事,最为重要,三者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必须持续训练很长时间才能进到下一个阶段,但如果在前一个阶段持续太久,不进入下一个阶段进行训练,也不可能自动升级进入下一阶段。比如如果我象雷雷只练太极套路那样只连打乒乓球的套路,天天对着镜子连拉弧圈球,那么即便动作最最合格,而马步也扎的也最最稳(拉弧圈球也要扎马步才能发力,因为力从脚下生),这么苦练十年,不但练不好乒乓球,而且给练废了。必须在动作基本合格后马上进入下一个阶段,就是与人对练击球,练身法和练步法,以协调的全身动作去找球的准确位置。打球和打人道理都一样,只有在一个方向上的某个点才是人体发力打击的最佳位置,偏了或过近或过远都发不上力,打不好球或打不好人。进攻如此,防守或躲闪也如此。

找距离找位置这是最难把握的,因为对手二人是彼此快速移动的,必须经过针对性的训练和频繁多次的实战才能掌握,而这是现在的传统武术所极端欠缺的,原因是一怕受伤,二怕丢脸。大家都是各自练各自的,彼此之间靠打嘴仗交锋,这怎么能进步呢?

至于马步,很多项目都需要马步,因为要从脚下发力才有力量,而下盘稳定。但光练扎马步很容易练成扎死马,步伐移动失去灵活性,抓不住战机,打不出准确一击,那光练马步又有何意义?

所以打乒乓球也好,练自由搏击或其他搏击也好,很少长时间练马步,而是练举重和深蹲来增加腿步力量,同时锻炼灵活的步伐。至于中国武术家练扎马步应该是从明朝军队训练大纲里照搬来的,但明军是为了训练骑兵骑马稳定,必须苦练马步,后来明朝灭亡,一些军队里的军官和教官失业后,把明朝的军事训练课程以及锻炼身体用的拳法套路(好比军体拳)带到各地传授(比如太极拳鼻祖蒋发、陈王廷),发展了很多套路武术和散手与训练方法,而马步的功能和套路的功能就被过分夸大了,其他注重身法和步法的训练,特别是对练和实战中的绝技则要么被忽视,要么被可以隐藏了起来,不传外人。

所以中华武术要想有进步,关键是多练多打多赛,同时注意防护,然后就会发现其实人类的各种技击的动作都是差不多的,特别是在同一特定规则的前提下。

通宝推:mezhan,
家园 龙眼兄的观点恕我大部分都不同意

水浒传的而例子举得不太恰当。施耐庵据说本身就是武林高手,所以武术描写相对写实。但是,在水浒传中大部分还是那种一打起来就50几个回合的场面,你举得几个例子恰恰都是实力不对称的。

当然,我们都承认真实的武术对抗是时间很短的,几下子甚至一下子就分胜负。

传统武术对马步的重视可能大家有点误解,不是所有的门派都练习马步,三大内家拳都不练马步。但是,所有的传统武术都练习桩法,马步其实是一种桩法,三体式,无极桩都是桩法。桩法不是为了练习肌肉力量的,那是胡闹,是为了将人体拉到极限后,人体自然会为了承受这种压力而选择最轻松的骨骼结构和站立方式,这个时候就是桩法的意义。

更加重要的是,传统武术对步法和身法的重视是远超一般人的想象的。严格意义i上,传统武术不讲量级,以小打大,就是靠身法和步法。否则是没希望的

家园 用兵器50回合很正常, 但徒手则很简洁

说明明朝和以前更注重冷兵器的器械对打,而徒手武术的桩功或马步和套路,主要是为了军人操练器械准备的入门训练。太极拳的源流是戚继光编纂来训练士兵的军体拳,几个内家拳法的古怪套路是训练特殊兵器的使用的。后来清军入关,对汉人全面禁武和镇压,很多明军军官和教头散落民间, 利用明朝军队里的各种训练方法开创了所谓的各路传统武功,但因为文化有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就导致了很多误解。中国人中的现代武术大师,在理论与实际结合方面最为突出的首推李小龙。至于通过承受极限改变骨骼之类的东西我还头一次听说,但承受极限压力而反弹发力是很多运动都要掌握的技巧,比如乒乓球的拉弧圈球的动作就是,我以前总掌握不了,后来从打太极拳和甩鞭子的动作里悟出了道理,就是欲发先收,身体要先使劲下蹲反压,手臂使劲后收反扣, 再靠肌肉骨骼自然反弹的力量发力,就远比主动向前发力释放的力量要大的多, 因为人体的骨骼, 肌肉实际就是一系列的弹簧结构, 其最大的发力状态是向下压到最紧,然后突然释放而出的崩劲,压的越狠,发力越大,而释放的越突然,也发力越大。这个道理其他对抗运动如拳击, 散打,打球的高手其实都自觉不自觉在应用,而关键还是要通过练习和比赛灵活掌握,而不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