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聊聊《无名之辈》和《地球最后的夜晚》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147 🌺732 🌵1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讨论】聊聊《无名之辈》和《地球最后的夜晚》

《无名之辈》这部片子吧,导演我不是很熟悉,百度了一下,果然是导演舞台剧出身的。这样的话,片中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

纯粹的技术分析,不好聊,因为要截图太麻烦,片中有两个场景,我个人感觉很不错,一是结尾部分初段,廊桥华灯初上,人潮涌动,这段很漂亮;还有一个是眼镜和大头,在路上惩罚波仔的戏,干净利落。至于说影片最精彩的片段,就是眼镜、大头和任素汐同处一屋的戏,这段戏如果是舞台剧,拍得太好了,但是放在电影中,就差点意思,任素汐的表演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稍微过火一些,不如《地球》中的汤唯。至于复杂一些的场景,镜头剪辑就有点凌乱。这个问题在《流浪地球》中存在。不展开说,这里主要聊聊影片的结构和主题上的问题。

先说结构,从影片意图来看,明显是想使用“多线式”结构。影片安排四条线,两条主线,两条辅线。

两条主线是:1、眼镜和大头抢劫及逃亡。2、陈建斌跟踪抢劫线索,追捕眼镜和大头。

两条辅线是:1、包工头和小三的感情线。2、包工头儿子与陈建斌女儿的校园青春暧昧。

多线式的结构的主要优点是,在有限的篇幅中容纳更多的时空故事,简单点说,花一部电影的钱,看了好几个故事,是不是赚到了?

当然这些故事之间,需要互相支撑,其实这是一种有点讨巧的机构,就是说,每条线的故事单拎出来其实都很单薄,但是故事与故事之间呢,能形成一种互文,就是相互补充,相互诠释,这样一来呢,就使得整个故事比较丰满。

另外呢,多线式结构能更大胆是使用戏剧化的手法,特别是巧合,在一般的叙事中用到“巧合”是挺低级的手法,但是在多线式结构中呢?“巧合”常能化腐朽为神奇,因为观众在观赏电影的时候呢,是处于全知视角的模式,而剧中人呢,则身在庐山,视角被遮蔽的。但电影用巧合把几条线收纳到一处的时候,观众不觉得是“巧合”,反而觉得这就是“命运”啊。当然有一些经典的电影也在回避“巧合”这样的手法,比如说索德伯格的《毒品网络》,不过嘛,市场更喜欢盖里奇式的。

《无名之辈》结构上的问题是什么呢?第一点,两条辅线过于薄弱,对主线来说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形同注水。

第二点,问题更大的是主线,主线看似是两条,实际上是一条,眼镜和大头打劫及逃亡,与陈建斌的跟踪追捕,不是两件无关的事,而是一件事。不是两条线,而是一根线的两头。双方只要走下去,就注定会碰面。这和多线式结构一不留神就擦肩而过,最后是在“命运”(巧合)的帮助下,才汇聚在一起的旨趣,迥然不同。

那么,能不能说《无名之辈》根本就不是多线式结构,就是单线的呢,当然可以。但是结尾怎么办?这么多巧合怎么解释?

因此《无名之辈》的结构上的问题就是,要不承认剧情结构出了问题,要不就承认过度使用了“巧合”,使得叙事很LOW。

结构的问题谈完,再来谈主题。

主题的问题是这样,总的来说:“主题不受批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可以说每个人对主题都具有偏好性,但是每种主题都会有人喜欢。比如说爱国的主题有人喜欢,恨国的主题也有人喜欢。对主题的具体内容进行批评的话,最后无非是立场之争。人都有立场,我也有,不过,这里暂时不谈立场。

所以,这里不是在分析主题是什么,而是怎么表现主题,不得不说《无名之辈》在“表现主题”这一问题上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无名之辈》的主题非常明晰,爱与尊严。

后边的下午再聊,还是在单位灌水舒服啊,空调一开,手一点都不冷。

通宝推:笑不拾,从来,奔波儿,
家园 我知道的巧合的极致

大概是盖里奇

《两杆大烟枪》里面的,打劫的大麻兜兜转转要销赃到被劫的毒品贩子手里;两个笨贼追踪老枪却和最初偷枪的雇主血拼

《偷抢骗拐》(记不得是不是这个顺序,snatch反正)里,一边宝石商人描述幕后抢劫者,同时俄国佬找上门销赃;斯坦森很没有公德将牛奶乱扔,扔到了宝石商人的风挡造成车祸,撞车令炫耀武士刀的大块头保镖可笑的死了,俄国佬从后备箱逃脱,然后被跟踪的黑人撞飞,(套着偷捆着手试探着走路的样子超逗)于是两拨人在小酒馆发生了枪战,大难不死的俄国佬终于死了

宁浩两部疯狂中的笨贼们也是穿针引线的关键。

家园 《无名之辈》才是真正的转折点

最近《流浪地球》取得的成绩过于炫目,有人说文化革新时代到来了。很少有人意识到,《无名之辈》才是最近一年来电影市场真正的转折。

该片导演饶晓志也是80后,在今年下半年电影市场一度平淡的时候突然杀出重围,没有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没有铺天盖地宣发,《无名之辈》完全靠口碑杀出重围,拿到了7.88亿票房,甚至超过了文青最喜欢的《无问西东》。

很少有人注意到,《人民日报》安利《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的同时,也安利了《无名之辈》,这是让人深思的。有人说《无名之辈》恢复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左翼传统,即《马路天使》那样对准底层人民的现实主义视角。

不过在我看来,《无名之辈》的左翼视角只是个壳。这部电影里的中下层人民,虽然混的都不怎么样,生活窘迫精神压抑,但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都发自内心的关心别人,他们所有的情感都真实而直接,哪怕是那个缺钱的老板,对小三的感情也完全是真心的。

而这真正映射了当下的现实。《流浪地球》中的刘培强德才兼备,具备引领人类前进的素质,可他只属于精英阶层中的一小部分。而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下,上层可以在德行、财富、权力中占有任意自己想要的部分,而下层只能拥有“德”,在相互关怀中互相取暖。这就是《无名之辈》给我们的解决方案。

虽然这部影片在最后因为结构的问题“崩”了,但它的突破意义却是实在的,这部影片里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流浪地球》也是,可它们注定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并行不悖地伸向远方。

通宝推:审度,
家园 【讨论】《无名之辈》的主题

《无名之辈》的主题非常明晰,爱与尊严。

“尊严”这部分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动机中,就是片中主要人物行为的动机都是“尊严”。

“爱”呢,是为了化解人物行为带来的道德冲突。我上边说了“主题不受批评”,就是文艺作品的可以设置各种主题,爱国的,不爱国的,道德的,不道德的。都会有人接受,这一点没什么问题。

那么,问题是什么呢,问题在于这部电影需要公映,那么自然就会面对现实的社会的道德追问。

眼镜和大头为了尊严去抢劫,持枪抢劫啊。这甚至已经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了。那么如何化解这里的道德冲突呢。这就是爱,大头对霞姐的爱,眼镜和任素汐若有若无的爱,似乎一旦牵涉的爱,抢劫什么的似乎就不是什么大事了,毕竟爱情里的人最可爱嘛。

一个拖欠工人工资的包工头,抛妻弃子,带着小3,离开,归来,一切听凭心的召唤,这心就是爱,只要是真爱,似乎小3什么的,也可以被原谅,可以的,这个很琼瑶。

进城务工的农村姑娘,进了洗浴中心,从电影的情节来看,应该不是受人胁迫,干得还挺投入,挺敬业。我们只能猜测霞姐应该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否则务工路千条,又何必沦落风尘呢?突然有一天,听说自己的备胎去抢劫了,却连公安都拦不住啊,要和备胎一起亡命天涯,这不是爱还能是什么呢?

于是,一切道德冲突都被化解在爱中,当然还有父子之爱,兄弟之爱,只要是爱就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正如《爱情的正常性混乱》一书中提到的:“爱情总是从生活中的私己面展开,由细微琐事点燃,但看起来像是超乎世俗之上。”“爱情是宗教消失后的宗教,所有信仰尽头的终极信仰,……爱情是私生活中的神祇。”

在《无名之辈》这部电影中,所有的情节都不是正常的展开,而是为“爱”做出妥协,附和,让路。当然,爱情的力量能不能贯彻到底呢?很遗憾,当然不能,因为在中国,比爱情的力量更强大的还有广电总局。如果持枪抢劫能在爱情的力量下成功脱身,那算什么鬼?所以本来扭曲的情节,被再一次扭曲,最后眼镜和大头被抓了起来。但是这两人的被捕,留给观众的是正义得到伸张吗?不是,想多了。留给观众的淡淡的遗憾和深深的唏嘘。

《无名之辈》这部影片从结构到主题,都充满了“讨巧”的感觉,从电影的名字来看,这是一部关注普通民众的影片,但是主角呢?是抢劫的毛贼,沦落风尘的打工妹,渴望编制的保安,包小三的房地产商人,不良的中学生。这些是普通民众吗?是社会底层吗?用这些来代表社会底层,是颂扬呢?还是侮辱?是扭曲呢?还是真实反映?

怎么说呢,拍现实主义作品,不容易。拍得太真实了,不讨巧,走进电影院都是普通人,天天过着自己的普通日子,为什么还要在电影上看别人的普通的日子呢?电影作品呢,或者选择迎难而上,直面社会人生,或者呢对现实进行批判,或者呢用平淡如水的画面,触动观影者内心最柔软的一块,或者呢,引发观众对人生的思考。

或者呢,就像《无名之辈》这样,选取了普通民众中最不普通的一群人,这是种很讨巧的手法,既关注了社会普通大众,又没这么难。但是,巧呢,从来不是那么好讨,这种投机取巧的片子看多了,也成了一个套路,就是:热血皆为黑社会,多情最是风尘女。当然,国内嘛这类作品喜欢风尘女,在国外已经进步到了吸毒者。难道只有风尘女,吸毒者,黑社会才能代表社会底层,只有关注这些人,才最具代表性。

最后一部分,我比导演聪明系列:

《无名之辈》这部电影如果需要修改的话,还是应该从结构入手,两条灌水的辅线就不用去管它了。

主线呢,为了顾全机构,必须剪断。

一条主线可以设定为,陈建斌追枪。

另一条线呢,眼镜和大头,就绝对不能和陈建斌追枪这件事有瓜葛,那么,很简单,这两人就不能去抢劫。

而且,抢劫这件事,在故事情节上其实是个很大的漏洞,光天化日下,在闹市区持枪抢劫,徒步逃跑,我想导演是不是对天网的力量一无所知。

不能抢劫,又要逃命,又需要获得观众的同情和谅解,那么只有一条路,追杀他们的不能是公安,只能是黑社会。可以设定为两人为了钱,去赌博,去借贷,比如套路贷之类。

这样呢,波仔为了逼迫两人出来,绑架了霞姐,约定带钱去赎人,这样呢,至少让霞姐爱上备胎的转折更可信一点。

同时陈建斌追枪也到了相关地点,其它两条线也汇聚过来,再想个情节把公安拉进来,黑社会一网打尽,有情人终成眷属。多好。

明天再聊《地球最后的夜晚》

通宝推:光年,曾自洲,从来,hullo,
家园 底层的边缘也是底层

用边缘状态来否定底层属性,这是犯了以全概偏的错误。

当然,如果你非说街边的乞丐,穷苦农民才算底层,那我也没办法。

况且,这片子里的人物并非生来就是边缘,而是因为种种变故成了边缘。陈建斌是因为出了车祸丢掉了协警身份成了保安,眼镜大头是身无一技之长又信息闭塞又想出人头地,想到抢劫这种歪道,洗脚妹可能是真的爱慕虚荣,但这些都改变不了底层属性。

讨巧也好,妥协也罢,作者把视线转向底层,到底是真的出于同情,还是就想拍个商业片博观众一笑,这都不重要。中国院线大多数的电影,都是类型片与作者电影合一的,哪怕是徐峥宁浩这种公认的类型片大师,也总要在自己片子里夹一些“私货”,甚至完全用类型片的方式去拍作者电影,比如“我不是药神”。

更重要的是人民日报安利了这片子,说明官方也不再否认阶层分化, 也不再把用小人物的窘迫讲故事视为负能量。导演为什么在类型片和作者电影的两条路径上来回捯饬,是因为导演也没有想清楚,如你所说,在中国拍电影除了商业利益,还有法律,还有广电总局,套着这么多层“皮”上长出来的毛,不扭曲,不纠结是不可能的。

因此,一部电影不可能给观众指明生活的方向也不能改变谁的命运,甚至“全面客观”地反映现实可能都做不到。但它试图在商业片的框架里去触碰一些东西,这么做已经是作者力所能及的了。就拿眼镜的饰演者章宇来说,去年他至少三部片子里崭露头角,分别是“药神”的黄毛,《大象席地而坐》的混混,还有《无名之辈》的眼镜。这三个几乎都是所谓”边缘”、“底层”角色,有典型性吗?没有。跟大多数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毫无关系。真正让他红了的也是靠“药神”这种现象级电影,可若是没有药神,他也只是个泯然众人的演员。能说他是预料到这些片子能火才去演的吗?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一种自觉性。比如现在很多人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套《流浪地球》,在我看来郭帆开始肯定没想到这么多,他就是想圆儿时一个梦。真要这么深谋远虑,喇培康倒有可能。但是否如此不改变行为本身的意义。

因此,《无名》的逻辑是否圆满,主题是否自洽,作者是否自觉在我看来都不重要,它只是出现在那个时候,它的纠结和不自洽,是社会纠结和不自洽的缩影,而观众在开怀大笑时隐隐又感到不快,不满,在我看来这片子就成了。就像吴京说的,敢去做,就对了,哪怕最后失败了,也比不做强。

家园 这和阶层分析无关

我只是在分析,这部电影是如何体现主题。

有些电影是用直面的方法,有些电影是用比较讨巧的方法。喜欢不喜欢嘛,只能说各花入各眼了。

在我个人来说,并不是很喜欢这种从结构到主题到剧情都使用讨巧的方式,而且还讨得不好。从剧情到人物都比较扭曲,很难立得起来。

底层的表述不算很准确,准确点说,应该是普通人,你,我,西西河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都是“无名之辈”。如何讲好无名之辈的人生故事,在这一点上,《无名之辈》这部电影,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相当平庸,离好电影还比较远。《大象席地而坐》倒不错,很有意思,无论技术上,还是剧情结构,和主题表达上,都比《无名之辈》好很多很多。

至于你说的这部电影外在的一些东西,我觉得也就那样吧。并没有什么更高的价值。《疯狂的石头》、《心迷宫》的影响力要大多了。“人民日报”什么的嘛,呵呵。

家园 做自己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我看来,《无名》就是套着商业片躯壳的《大象》,导演能力有限,做不到尽善尽美,而《大象》的导演做自己的结局,大家也看到了。

重要的是这两部片子在2018下半年同时大火,这不是一种巧合。《无名之辈》原名“慌枪走板”,改成现在这个名字,应该也是预示到了一些什么。

商业片和艺术片能否结合,能否用类型片的方式讲作者题材,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好莱坞也没解决好这个问题。世界范围内这点做得比较好的,也就寥寥几个吧,诺兰,李安等。

忻钰坤我也很喜欢,《暴裂无声》不错,也是84年的。80后导演崛起已是不可动摇的趋势,而且他们大都游走于体制和市场之间,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家园 其它没什么意见

首先要说,喜欢什么片子是个人的事。

比如说,有些片子我知道很烂,但是我就是挺喜欢。

但是,我想说的是,就算可以同时喜欢《无名之辈》和《大象席地而坐》。但是怎么说呢,把这两部片子放在一起很奇怪的。

从基本的影像技术上,《无名之辈》基本上是被吊打的。而剧情结构和表现手法上,这两片子差异比较大,这个,我个人觉得,《大象》套上商业片的外壳就是《无名之辈》的说法,有点欠妥。

至于商业片和作者电影结合嘛,我个人比较喜欢索德伯格、科恩兄弟还有大卫芬奇。

家园 【讨论】《地球最后的夜晚》

这部电影带给我观影几十年一个从未有过的体验,就是,当试图理清剧情时,要回头去看预告片。

先说说这部电影的两个优点:

第一个优点,摄影不错,构图,色彩,光线都不错,光线这里不是很确定,因为看的是腾讯视频,可能是画质的影响,一些场景看得不是很清楚,以后出了蓝光,再看看,等等,我刚才说了再看一遍?

摄影的缺点呢,风格化不够,太多的致敬,太多了。最后的长镜头有剧情结构上的需要,但是炫技的性质太浓,不过,也能理解,这部片子是奔着电影节去的,可惜去了戛纳也没进入竞赛单元,在“一种关注”单元也没获奖,略悲剧。可见电影光有技巧是不够的。不过,以上是小缺点,大的问题是,影片摄影很平面,在空间感的塑造上,已经不能说是糟糕了,几乎接近失败。

第二个优点是演员的表演,汤唯太赞了,在影片的第一部分显得冷艳、神秘、又带着几分纯真,和凯里的乡土意象形成一定的反差或者说是错位。这里呢,是表现此时汤唯的形象是男主角记忆中的形象,记忆中的形象常带有一定的拔高和修饰,所以呢,反差和错位带来的疏离感,反而成为一种真实。

陈永忠是导演的亲戚,没学过表演,在这部片子里戏份不多,那段边舞边唱着《坚强的理由》的卡拉OK,但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是全片少有的精彩片段,或者说更像是电影的片段。

张艾嘉很一般,演员这行当嘛,越老越香,比如说吴孟达,开始看《流浪地球》的预告片,一打眼我竟然没认出他,这就是演技啊,完全融进角色中。张艾嘉现在的表演太端着了,比以前的差远了。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我挺喜欢,除了有张艾嘉出演的第三部分。说实话,现在看到有张艾嘉主演的电影,我都是头皮一麻。这部片子也一样,肢体语言还可以,一到表演,ORZ。

再说说,这部片子的一个特点。

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剧情结构。昨天聊《无名之辈》,《无名之辈》的剧情结构是多线式结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从谁开始,总有人把“多线式结构”说成是“反线性结构”,甚至说是“后现代”,我就不明白了,一条线是线,二条线就不是线了?《流浪地球》是标准的双线结构,你跟我说这是“反线性”,这是“后现代”?

而《地球最后的夜晚》呢,第二部分一个长镜头一镜到底,比鬼子的爱情动作片地道多了,这不线,还有什么是线?但是电影的第一部分呢,就是个“反线性”结构。我在文章的开头说了,我还是第一次需要借助预告片来试图理清剧情。为什么呢?因为预告片中很多镜头、旁白、台词,没有剪到正片中。换句话说,按一部电影的制作流程,在电影即将上映的时候,导演还在调整叙事。这其实是挺不专业的。但导演有他的意图,他的意图就是不让你看懂。

当然,所有人,或者说绝大部分人,在阅读到一部“非线性”结构的作品时,都有种将它“重新线性化”的冲动,所以,不出意外的话,这部电影在网上会有大量的解构,解读,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导演就是想让你忘记情节。只是有个小小的问题,这破片子有情节吗?

第一部分的结构安排是这样的,分为:现实,记忆,现实的梦,记忆的梦,四种。这四部分呢,导演把它们剪断,然后拿掉一些片段,再打乱,杂糅在一起。看的时候,主要是分清现实和记忆就可以了,其它的不用太在意,现实和记忆很好分清,现实中男主的头发花白,记忆中头发还是黑的。不过,发际线都很高,当然,这点也不用太在意。

值得提出来的是,这些段落中还有全知视角的叙事,比如白猫被杀,白猫吃苹果等。这从叙事的角度是个BUG。不过,还是不要太在意好了。

这也不在意,哪也不在意,该在意的是什么呢?意象和情绪。

比如说,前一片段说了,人悲伤的时候,吃苹果会把苹果核都吃下去。嗯?谁会有这个怪毛病?这部电影的台词绝对是一大槽点,整个就是低配的王家卫,其实王家卫的台词已经够鸡皮疙瘩的了。好了,还是不要太在意这点,继续说吧,后一片段呢,就用个6分钟的长镜头拍白猫咔吃咔吃啃完一个苹果,这个片段连情节都不算了,只能说是个事。这么拍的意思,就是让观众深刻感受,情绪,一种悲伤的情绪。确实,让我花6分钟看人啃苹果是挺悲伤的。导演,你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最后说下这片子的缺点,小缺点我前边都提了,说说本片的大缺点。

好消息就是,在我看来本片的大缺点不多,只有一个。

我们前边聊了影片的摄影,演员,和剧情结构。那么还有什么呢?

本片最大的缺点就是,除了这些,就啥都没有了。

有个童话故事叫国王的新衣,是国王没穿衣服。这部片子还好,有衣服,但是除了衣服,啥玩意就都没有了。单薄的情节,空洞的情绪,苍白的思想,猎奇的背景。还有什么?

这个片子呢,你看不懂会觉得很无聊,当你看懂了,会觉得更无聊。这么做的好处嘛,想骂不知道该骂什么,没东西可骂啊。真机智。

最后说一句,看电影为什么睡觉其实挺玄学的,这部电影虽然沉闷、琐碎,而且无聊,但是我居然神采奕奕的看完了。

而《侠盗一号》,我只要一看就想睡觉,这部电影我已经看了四次,睡着四次,到现在还没完整的看一遍。挺神奇。

通宝推:九霄环珮,从来,
家园 从中国历史经验看来,精英的腐朽化几乎不可避免。

在专制和等级化的制度下,与中国传统的家族子孙(本质是祖先崇拜)文化观念结合,不管王朝当初如何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若干代励精图治,最终避免不了国破家亡,系统重启(重复启动)。是为周期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精英和平民并非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而是两条逐渐接近最后产生碰撞的交叉线,虽然在人为控制下,最初看起来是两条平行线,貌似“并行不悖地伸向远方”。

平等自由民主目前为止算是延缓交叉点的有效方案,遗憾的是其实资本主义本身在这上面也做得并不完美,并且在击倒了社会主义实践后,它的系统也不可避免的进入重启阶段。,这就是最近西方富人间流行末日观的思想根源。而事实上《北京折叠》所虚构的解决方案目前还不成熟。

找不到解决方案必然出现消极世界观。

和当年主席逝世,人民群众的情感类似。

混沌中能有一盏明灯是多么宝贵。

通宝推:燕人,
家园 未来有两种模型

《阿丽塔》式的天空城,和《头号玩家》的奶头乐,分别从物理上和精神上实现隔离。

说到《北京折叠》,这部小说在观网和河里被骂成狗,都说是新时代的伤痕文学丢中国人的脸等,在我看来除了一个折叠设定,这压根儿就是个现实主义作品。很多人不接受/不面对现实,大概是有个幻想,以为打败了美国会实现阶层跃升。呵呵,我只能说《北京折叠》的解决方案,相对来说很善意了。

所有的科幻作品,都在为未来做现实推演,现在的争论也不过是未来的铺垫,就酱。

家园 那到底是要去看呢还是不去看呢?
家园 这个总结精辟:

热血皆为黑社会,多情最是风尘女。

家园 上一部作品要好一点

《路边野餐》,虽然粗糙了一点点,但怎么说呢,就好像看到一种,该怎么表述呢,就像一幅很有感觉的草稿,觉得可以成为杰作的点都在了。完成度再高一点点就可以了。

不过《地球最后的夜晚》,汤唯真好。其实这部片子套了个黑色电影的壳,导演好像是说想拍成《双重赔偿》哪种,好吧,离《双重赔偿》是远了点。黑色电影中都有个蛇蝎美人的元素,而汤唯,哦,为她犯罪太有说服力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