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科举误国 -- 波素扬舟轻

共:💬23 🌺72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主要还是要让懂行的人来选拔

要让会炸油条的选拔炸油条的人才,让会修自行车的选拔修自行车的人才,秦国选拔人才的基数肯定不如大明,但选拔效果比大明好多了,无非是秦国顶层懂行而已,因为不懂行是撑不过战国这个乱世的,只有在选拔者懂行的前提下,扩大基数才有意义

家园 呵呵

科举对于统治而言是进步,但对于百工而言是灾难。

科举是扩大了选材基数,选拔了一些寒门智力以利统治阶层,但某种程度也限制了社会活力。其配合儒家士农工商的种姓制度,直接导致中国社会千年空转(唯有读书高、百工凋敝)。举个小栗子,现有资料表明,至少唐朝时制衣工就知道用霉变的物质敷在伤口上(青霉素的雏形),没人去总结这些经验(儒家的观点,这是“奇技淫巧”)。中国今天的教科书上夸赞鲁班等这些手工艺人,但在那时儒家的眼中,这些人是贱业,是贱民!

王朝的时长,不能作为制度优越的依据。夏商周比科举王朝长久得多,你能说它们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中原王朝的强弱关键是有否养马地,有战马则武功不会差。晋、宋得国不正,靠欺负孤儿寡妇,做了多重防范使得它们的制度先天就有弱点。弱点随着时间放大,很快都得到报应,宋朝更是3千多皇室被一锅端了。哈哈,提到“万历三大征”,有些文人的口中,明亡于万历。三大征基本都是万历拿自己的内帑来支付,明廷那时已入不敷出了(收不上税):这时小冰河已开始了,不完全统计,万历这一朝里,就发生过大小水灾156次,旱灾85次,地震183次,雹灾45次,瘟疫42次等等天灾;张居正的“一条鞭”,朝廷有所收益,但底层百姓没得任何利益,人亡政息是必然。张居正死后,一切被推翻,明朝的官吏只剩下一张嘴,只会党争几无能做事的人,亡国是必然。姓鲁的小胡子说封建社会只有两字:吃人。再好的制度,只要有阶层,必走上不归路:比如卫所制,明初时是好制度,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变成了喝兵血。明亡于文官制度、亡于朝廷经济奔溃(某些阶层可不差钱)。

.......

当前的中国,逢进必考,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各部门也会充斥大量尸位素餐、不知本职的人员。如农业部门相关人员不知农:分不清韭菜与麦苗、不知道稻子何时育苗何时插秧...值得警惕。

家园 中原政权不敌胡人这个问题,值得出一万本书。

中原政权与胡人的争斗,从甲骨文时代就一直记载至今,每每看到坐拥几千万人口的中原政权被十几几十万人口的胡人打得找不着北,就觉得堵得慌。

不知道历朝历代的豪杰俊才看到这些历史记录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大约也是心恨难灭吧。

能够率领十几几十万人口就打得中原跪地投降的都可以称得上是雄主,一时人杰,哪怕是石勒石虎这样的,也都有深沉大智或勇猛难敌的过人之处。反观中原这边能拿得出手与之对敌的,要么才具不佳,要么有才不能用。譬如司马越和岳飞。

这就是制度的问题了,中央集权制固然有集中全国权力于至尊,上令下行,政令统一的方便,但是一旦这个最高统治者出了问题,政治败坏的速度也是极快。

就好比秦始皇,他在的时候海晏河清,天下臣服。他一旦不在了,就是群魔乱舞,纷乱迭出,没个两年秦朝就没了。

再比如唐玄宗,前面还能开元之治,后面接着就是安史之乱了,可皇帝明明还是同一个人。

而历数中原政权的几百个皇帝,称得上贤明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可以说中原的安危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掌握在庸碌甚至昏聩之人手中的,这就很不合情理。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一千多年了,绝顶聪明的人无数,中央集权制的这个致命缺陷就是弥补不了呢?

家园 对于商朝来讲,周才是胡人

周朝自己都说是小邦周,克大邑商

家园 这是个生产力问题

最近和人在河里讨论得出的结论。

比如说养马的问题,为什么中原地区不怎么产马呢?按说马的耕田效率比牛高。比起中原来,欧洲中世纪以后的农业文明普遍用马耕田,民间有大量的存马,那中国为什么不行,反而执着于用耕牛呢?

结论是马就是喜欢凉快干燥的气候,内蒙、西北、西南都是产马区,偏偏中原和江南天气炎热潮湿,不适合养马。这倒不是说不可能养马,但必定意味着成本高而且风险大,民间养马很容易夭折然后赔本,因此不如耕牛。所以中原王朝要想有强大的骑兵,就必须有强大的中央集权确保财政和余粮,然后集中饲养一批官马,或者向少数民族地区购买马匹。但如果中原王朝衰弱,经济贫困的话,就做不到这一点。

没有足够的马匹,就相当于现代陆军没有足够的车辆和坦克。机动力和突击能力都成严重问题,打仗的时候就只能被动防守。这就是宋朝和明末中原王朝面临的困局。

比起宋、明来,清朝的特点就是中央集权空前强大,财政从头到尾都没出过什么问题,到了最后的衰弱时期都能花费上千万两银子组织起到新疆的长途远征,这是宋、明都无法想象的。

所以如果写穿越文穿到中古时期的话,最稳妥的策略就是复制清朝。

家园 看看16-17世纪波兰和俄罗被克里米亚鞑靼劫掠的历史

就会发现,我们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已经干得挺不错了。

人家胡人好歹也是能号称“控弦百万”的水平。

我们把胡人打得找不着北的时候更多,能拿得出手的也远远不止一个岳飞。只是现在碍于“民族团结”不怎么宣传,甚至连卫霍都一度要被移出历史教科书。

总体来说,中原政权还是赢多输少的。

推翻秦的更多是六国遗留的贵族势力,秦始皇在的时候也谈不上海清河晏,秦一统六国的鲸吞,使得一两个空降的语言不通的官吏根本没法管理那么大片的领土,早就暗流潜动了。

安史之乱也不全是胡人的锅,河北诸地和李唐的矛盾从唐初一直延续到唐末。

中原王朝的衰落主要还不是某个最高统治者的问题,而是整个地主阶级挖国家墙角太狠,导致军制和税制崩溃。唐的府兵制,明的军户制,都在王朝中叶就弊病丛生了。转为募兵,又要被王朝晚期财政问题拖后腿。

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发展生产力,重建基层,减少吃差价的中间商。

家园 单纯复制清朝的政策其实没啥用。毕竟不是哪个朝代都有老外

一个借你几千万两银子,另一个卖你几十万石粮食,而且这两家老外还在新疆西藏互相盯着对方: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

转个旧文:

清朝把蒙古人编进盟旗,和明朝把蒙古人编进卫所,有区别吗?没有任何区别。

至于藏传佛教,明朝号称继承元统,能不知道它的作用吗?一样也没少搞。

唯一的差别就是,明朝(初年)用的是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生产力水平,清朝(初年)用的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生产力水平。

明军用火门枪,清军用赞巴拉克;明军用碗口铳,清军用红夷大炮。

这能比吗?火器技术不够先进的后果,就是必须用人力来弥补,要想稳定控制北疆,就得移军户过去。

就算是清朝,也一样需要八旗戍边。

所以洪武年间设置北平行都司和山西行都司,移过去的军人及家属不下数十万。

永乐内迁大宁,宣德内迁开平,不是因为皇帝和满朝文武都是傻子,是因为经过元朝的战乱和朱棣靖难,华北的人口根本撑不起这么大的占领区。

洪武初年的政策,是把蒙古降人往山东、河南分散,但后来发现不行,蒙古人听说这个都逃跑了,所以就改成了把蒙古降人分散安置在北平附近种地。

经过元末的大饥荒和大混战,华北“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有足够的土地安置蒙古人,明朝前后收编的蒙古降人也有几十万,翻开《明实录》洪武前几年那部分,到处都是“毁其城市,徙其人户于内地”,“搜获故元溃散军民”之类的记载。

按照朱元璋的强制改名易服政策,这些人后来基本都被强制同化了。

即便是这样,华北的人口还是严重不足。

所以就有了迁山西民于山东、北平、河南的政策,也就是后世那么多“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的由来。就以山东的郓城县为例,参考当地的地名志,目前有据可考的在明朝以前建成的村子只有8个,洪武年间本地人新建的村子有6个,而洪武年间建立的移民村却有51个。靖难之役又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损失,永乐年间还是不断移民,在很多地方,永乐移民的数量都超过洪武移民。

作者:项天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4199107/answer/2583317415

通宝推:真理,
家园 本质是儒教士阶级治国无能,对外投降

唐以后皆如是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