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一十一章 姜维的战略 -- 沉睡的天空

共:💬46 🌺8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一十一章 姜维的战略

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一十一章 姜维的战略

(演义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姜维在诸葛亮死后的演义中是个中心人物,因为其与诸葛亮的关系,也因为他继诸葛亮之后屡屡北伐之故,不过演义中有些夸大,而传说中更夸大了些,有句话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姜伯约九伐中原,诸葛亮的六出我们已经说过,实际上五次出征,一次防御,其中真正做好了准备的北伐主要是建兴六年春,建兴九年,建兴十二年这三次。而姜维的九伐中原呢?其实演义里也只有八伐,最后一次是屯田沓中,虽然和当年诸葛亮一样是屯田,但是诸葛亮是北伐时在战区屯田,姜维是在家屯田,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演义里说的姜维八伐中原呢,其实真正的历史中,姜维的出征倒也真的不算少,主要有以下几次阶段的出征:

其一:诸葛亮死后,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之后随蒋琬驻守汉中,蒋琬任大司马后,以姜维为司马,令其率领偏军西入过数次。但是此时的姜维率领的是偏军,真正的指挥权在蒋琬手中,实在算不得什么主导北伐,若说此时他算北伐,那当年魏延带领先锋,赵云邓芝带领偏军都算北伐了,这几次除了姜维传中,在曹魏和蜀汉的主要记载中都不详细,我们知道的就是在延熙三年,姜维出陇西,郭淮出兵,姜维迅速便就退兵了,由此次举动可知姜维这几次偏军兵力肯定很少,多是骚扰性或者安抚羌胡等族所用,而不能与曹魏大军交锋。延熙五年,姜维便率偏军,自汉中还屯涪县,第二年,也就是蒋琬回到涪的那年,姜维升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从这个升迁外加蒋琬进表中的推荐中,姜维这几年的表现应该还不错。

其二:延熙六年后,姜维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在蒋琬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延熙十年,成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之后一直到费祎死的延熙十六年,姜维一直为卫将军,而这几年,姜维的主要出征记录为:延熙十年,汶山平康夷叛乱,姜维平乱,同年,姜维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曹魏郭淮夏侯霸大战,在郭淮军赶到与夏侯霸会合时退兵,延熙十一年,姜维再度出兵,与郭淮,陈泰夏侯霸等军大战,这两年姜维出兵的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便是当时曹魏羌胡族人叛乱,来向蜀汉请求援兵,姜维是来迎接并安置这些人的。延熙十二年,姜维出兵西平,但是不克而还,偏将句安被曹魏军围困投降。延熙十三年,姜维再度出兵西平,又是不克而还。这几年姜维频繁出征,但是效果不佳,除了对手郭淮陈泰用兵老道外,其间执掌朝政的费祎限制姜维的用兵也大有干系,姜维每次出征不过万人,比之曹魏的边军差之甚多,此时,姜维的主要对手是郭淮陈泰。(演义前几次出征有羌胡出场的就多是指这一阶段。)

其三,延熙十六年到蜀汉灭亡,姜维延熙十九年时任大将军,同年因败于邓艾而贬为后将军,但是依旧行大将军事,景耀元年姜维又重为大将军,但是即便为卫将军和后将军时期,姜维依然是朝中军务所领。这期间的主要出征是:延熙十六年,诸葛恪北伐,姜维想乘曹魏应对之时出兵,所以军多而粮不到,在曹魏派兵作出防御姿态后,粮尽而退,延熙十七年,守狄道长李简归降,姜维出陇西,围襄武,也是此战中,张嶷战死,而曹魏徐质也被斩。姜维大胜之下投降者甚多,然毕竟不可长居,最后迁徙了三县之民后姜维还是退兵。延熙十八年,姜维与夏侯霸出狄道,大胜王经,陈泰军到,姜维退兵。延熙十九年,姜维出征,然胡济失约未到,姜维被邓艾大败,此战可说是将之前的成果几乎丧送。(随便一说,诸葛亮当初不许魏延分兵,姜维倒是不在乎分兵,但是这次分兵就造成前所未有的大败,再想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遭遇,诸葛亮的不分兵倒也确有原因所在。)延熙二十年,姜维乘淮南诸葛诞叛乱时再度出征,被邓艾司马望所挡。景耀元年退兵,景耀五年,姜维出征,不利退兵,之后屯田,然后就是钟会邓艾入蜀一战了,那就不是姜维北伐的范畴了。这期间姜维的北伐才算真正的北伐,前期以陈泰后期以邓艾为对手。

仔细算算,姜维出兵真的不算很少,以第三阶段姜维掌兵时正宗的北伐算,一共六次北伐,尤其前五次几乎是每年必出,比之诸葛亮几年才筹备一次,当真可说征战频繁。若要加上第二阶段姜维的四次有限兵力的出征,那都超过演义的次数了。当然,演义里面总是将这些北伐混在一起,这边的事放到那边,那边的人移到这边,还加上实际上没有与之对阵过的司马师等人,自然不能信之。

我们看看姜维的历程,上文列了姜维的三阶段,其实这三阶段的姜维其实不如说是三个执政时期的姜维,第一阶段是蒋琬执政,此时的姜维比之当年在诸葛亮之下,虽然日渐重用,但是独立带兵不是很多,这也与蒋琬时期决定筹备东进计划有关,此时姜维多是在西边少量用兵骚扰而已,直到蒋琬病重,东进计划已不可行,才重新计划西进,姜维也得以重用。第二阶段的初期虽然蒋琬依然还在,但是实际上在蒋琬病重后基本上是费祎主政,直到费祎被刺。虽然姜维也与费祎共录尚书事,但是权力不可同日而语,其间姜维权位又得高进,而出征也日渐频繁,但是还是受到了费祎的限制,这和费祎主张保境安民也的战略大有干系,而直到第三阶段,才是姜维真正主政,也是他的战略得以实施的阶段。

先把姜维的战略放在一边,我们先说说姜维与诸葛亮的不同,尽管演义里说两者是师徒,演义中将诸葛亮和姜维联系在一起,称两者为师徒。确实,历史上姜维很得诸葛亮器重,而且也同诸葛亮一样以北伐光复中原为己任,甚至连自表贬为后将军都一模一样。(还一样是以后将军之位行原来的事。)

随便说一句,演义里同样让姜维和诸葛亮快速高升,诸葛亮在三顾后就成为了蜀汉的主心骨,而姜维在成为诸葛亮的徒弟后就步步高升,为此还干脆省略了十几年,让大家一看,才几章没见,姜维已经成为大将了。这总给人一个错觉,就是这些天才能毫不费力的成为主脑,而完全忽略或者掩盖了他们成为主要人物之前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险。当然,这一点两人在历史上倒也差不多。

还是再说回来,其实诸葛亮和姜维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人,诸葛亮在刘备时期基本上很少掌军,主要处理政务,直到刘备死后才不得不两肩一起挑。而姜维呢,他从曹魏那边起就是军人,到了蜀汉这边也没变化。诸葛亮,蒋琬费祎甚至姜维自己也把自己当作一个职业将领,只是打仗为主,很少参与政务,尽管蒋琬费祎姜维都为大将军,但是前两者的大将军和姜维的大将军完全是不同的,姜维这个大将军可以说是纯粹的作战大将军。(当然,连年在外作战,想管只怕也管不了。)

从类型上说,蒋琬费祎和诸葛亮才是一个类型,才象师徒,而姜维只是演义中的师徒而已。从这个角度上看姜维的战略,我们就很清晰很多。蒋琬费祎执政时期,两者虽然战略有所不同,蒋琬主攻,还主张东进,费祎主守,但是两者在布置上都是很谨慎的,以政治为主,费祎限制姜维的用兵数量,而蒋琬虽然主攻,但是在他任上几乎没有大的征伐。而姜维不同,他主政后虽然有几次是因为曹魏东边有事乘隙进攻,但是更多的是主要出击,甚至不惜连年出兵征战。这与诸葛亮几年才出一次很大的差别。

当然,尽管是连年出征,姜维的战略也是有变化的,前期,姜维的目的是收羌胡为羽翼,取陇西为用,与曹魏分而抗之。然则,这一计划没得到费祎的支持,尤其是前几次的曹魏境内羌胡叛乱,姜维的救援一来兵少,二来郭淮等人应对得当,没有获得大利,反而是郭淮等人借此剿灭了境内的羌胡势力。等到姜维大军再出的时候,已经很少有援力了。自然,这也和曹魏在边境有重兵大有干系,蜀汉在此留重兵守卫,当地后勤无法支持,不留重兵,往往是曹魏大军杀到,那些支持蜀汉的全部被剿灭或者迁徙到内地,所以姜维也往往迁徙当地的人入蜀,但是这最终也导致陇西能支持蜀汉的人越来越少。这一切,在延熙十七年的表现最为明显,此年姜维大胜,投降者众多,但是依然不能控制全境。

而到了延熙十九年,可以说是姜维战略的转折点,当年姜维大败,陇西骚动,对蜀汉的信心大幅度下降,从此时起,姜维要控制陇西,与曹魏争锋难度已经大大增加了。

其实,控制陇西进而与曹魏抗衡有两大难点,其一者:若夺取陇西,为保此地,不单要在此地留守,还要在汉中多驻兵力,一来为后备,并可牵制之,二来防止曹魏入侵。若是当年蒋琬费祎在,正好可以姜维在外,其两者在汉中,内外相顾,可如今姜维率领主力在外,在内可有谁呢?所以说还是兵力实力的问题,打下来要兵,占领要兵,守原来的要地还是要兵。

其二者:就是前面说到的曹魏大军,只要曹魏大军在,陇西就是一个随时会跑的鸭子,其实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两个难点也就是一个难点:曹魏的军队太多了,这是从诸葛亮时期就开始的难题。

每次诸葛亮都想和曹魏决战,只要大军被灭,那地盘就少不了,但是曹魏就是龟缩。等到姜维这次来了也是,每次占了优势想和曹魏决战,就找不到人出来,而一分兵曹魏军队就象潮水一样涌了过来,更糟糕的是,延熙十九年的大败让姜维发觉自己需求决战的实力都不足了。在延熙二十年再做了一次努力后,姜维做出了后期的决定,也就是以获利为主。

获利?这是姜维的话,“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这里的获利就是说杀兵。这里说的就是那个汉中守备战略,姜维放弃了魏延王平定下的实兵诸围战略,而采取了放弃外围,守内战略。

“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卻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就是固壁清野,打击后勤补给线。虽然说日后备受批评,但是其实姜维这样想并不是没有道理,当时三国战争,进攻方往往受制于后勤补给而失利,东边曹魏东吴多有此例,西边更不用说了,曹爽当年入侵,就是因为后勤不畅,惨败而回。姜维每次出兵,也受到了粮尽的苦头。现在既然无法主动出击消灭曹魏军队,那就干脆放他进来。

当年曹爽退兵,费祎扼其险要,差点让曹爽退不了兵。其实姜维此法就是一个翻版而已,只是一个被动一个主动。姜维的主动其目的还是和他那个想获利有关,假如可以将曹魏大军消灭在内,内部必然空虚,那他正可以出兵夺取雍凉,成就诸葛亮当年的计划。

这想法应该说不错的,利用了汉中蜀地多天险的特点,尽管开始时就遭遇当头一击,乐汉两城倒是没破,但是蒋舒叛变,关口在姜维到前就被破,钟会大军得以补给后勤,长驱直入。不过之后姜维扼守,钟会大军果然发生了后勤补给的问题,要是没邓艾那一出奇兵,钟会大军还真的进退两难。

不过,将敌人放进来这一招本来就是险招,也是没办法才用的吧。若是当年准备夺陇西的姜维,也是不会用这一招的,时世易之,此时的姜维也只能指望这种险招杀敌了。

(若有看三国随章侃全部文章者,请移步在下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483020065。)

沉睡老公公:十

元宝推荐:无斋主人,海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sofa!!!!!!!!!
家园 曹魏在这方向的战略是够坚决:战况稍不利就坚守不出,不贪便宜也决不

会吃亏。蜀汉是无可奈何,翻不过身来。

家园 抢啊抢,抢地板!
家园 现代的军事家倒是很赞赏姜维的汉中守备战略啊

比如我手头的《孙子兵法释义》中,朱军少将就很赞赏这一战略,称其为“守备与机动作战相结合,即积极防御的战略。这自然应是现代防御战应取的战略”,并且将此引为解释《虚实篇》的战例之一。

家园 我倒是更赞赏曹魏的关中陇西守备方案,毕竟它挫败了诸葛亮和姜维
家园 曹魏军力强大,是个战略就行

还是俺们姜维将军行啊,呵呵

家园 姜维也是出于无奈

要是还像过去那样诸围都用实兵,据敌于国门之外,只怕要陷进“无所不备,无所不寡”的窘境。实力不足啊,没有办法。

家园 姜维的“获利”战略,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实践中却至少有两点没有考虑

一个自然是邓艾那步险棋 (从前说过,如果邓艾没有这次军事冒险,我对他的评价反而会更高。握有绝对优势的一方还要行此险招,相当的不智。只是邓艾够运气,成了。)

但如果仅凭这个就说姜维不行,那就太苛求伯约啦~

更重要的是,姜维没有充分考虑到己方信心缺乏、战意不坚这一问题。魏军最终能平灭蜀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两个 ---- 蒋舒的投敌 和 后主的不战。两人都是在远未步入山穷水尽境地的情况下就放弃了战斗。这两个事件在刘备 诸葛时期基本上是不会发生的。这集中体现了此时蜀汉军政集团经长期艰苦作战却毫无收效的情况下,上下缺乏信心,缺乏对战友的信任,缺乏坚定战意 的糟糕的心理状态。姜维寻求战略转换却没有充分预估蜀汉上下这种心理状态的恶化,是他的失职。如果他继续延用魏延等“重门”防御方略,蜀汉虽终难挽颓势,但总不会立即引发魏军毅然做出动用主力 一举灭汉的决策来,蜀汉也断不会如此迅速覆灭。

姜维其人,一生千难万难,却一意报效他的楷模诸葛丞相,万死不辞。单凭这一点,足以让我一辈子仰慕伯约。

家园 你也行的。没啥太好赞赏的。

陈泰 郭淮当然是良将,但也仅此而已,与司马 邓艾没的比,甚至在军事实践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也逊于姜维。他们知兵善战,勤勉谨慎,一手猛牌没打坏而已。姜维是一手小牌,却打得壮勇。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一十二章 家族的形成

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一十二章 家族的形成

(演义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三国之中哪一个家族最强,有一个说法是诸葛家族,确实也有道理,诸葛亮在蜀汉一代名相,诸葛恪在东吴也一度权倾朝野,这两人是叔侄两,诸葛恪的弟弟还一度过继给诸葛亮。而本回演义说到的诸葛诞其实和诸葛亮诸葛恪也算是一族的,虽然没那么近的血缘,但是也是诸葛丰之后,他没有诸葛亮诸葛恪那样的权力,但是权力也算不得小,在曹魏也做到了征东大将军,统领扬州一带,封疆大吏。诸葛家族在三国都拥有如此的权力,考虑到当时天下三分,诸葛家族确实不凡。

只是诸葛家族的结局不是很好,诸葛恪被孙峻所杀,在东吴的诸葛谨家族都被屠尽,过继给诸葛亮的诸葛乔之子诸葛攀又重新回到诸葛谨一族。诸葛亮一系大家应该比较清晰,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长子诸葛尚战死,诸葛瞻次子诸葛京迁移到河东,在东晋为官,至于诸葛诞,三族被夷,不过送到东吴的人质诸葛靓活了下来,后来东吴被灭,诸葛靓东躲西藏,后来还是被司马炎找到,司马炎与其是好友,赦免了他。其后人诸葛恢在东晋时为官。

这样看来诸葛家族都算不得什么好的,在东吴曹魏的两家都被自己所在朝廷灭族,诸葛亮这一家虽然不算灭族,但是亡国也算不得好。而且真要说三国那大家族的话,还应该是那三家,刘曹孙,这三大皇族自然是毫无疑问的大家族,自然,最后的胜利者不用说还是司马家了。

确实,自古以来,说到大家族,那些能够最终称帝建业的才都是真正的大家族。那些原本就以家族为核心从而问鼎江山的自不用说,如魏国之曹家,晋朝司马家,唐朝李家,那些少数民族政权更不用说,都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以一己之身成就霸业如刘邦朱元璋等人在其建立皇朝几代后也建立了庞大的家族。我们常说封建王朝一家一姓治天下,这说的不是那皇帝一人,而是包括了整个皇族。

为什么要以家族治理天下,这是因为个人力量的限制,而古代社会,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力量组织力和凝聚力最强,所以不得不利用家族的力量来控制。不单中国如此,西方也是如此。就说古罗马吧,在共和国时期其实就是少数几个家族共同统治的时期,我们假如去看那些古罗马的名人传记,就会常看到一句,我是某某家族的某某,我们家族是某某的英雄的子孙等等,到了后来,这不单没有减少,反而更加夸张,中世纪的贵族追求血统,以家族为耀,这点和中国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整个世界都是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家族,是古代的重要力量,在农业或者游牧这种古代社会,无论是生产还是作战,都要求着人多就是力量,个体难以生存,人类往往寻求集体的生存模式,而在集体生存中,结亲等方式将个体联络在一起,而这种血缘或者婚姻为纽带的家族最能适应古代社会的要求,东西方的家族制度正是迎合了古代社会这种要求,将其完善化,而在此基础之上,再度形成帝王制度。等到现代社会,家庭的力量日渐淡化,原先的那种大家族越来越少见,不单个人的家庭独立出来,个人在工业化大协作的背景之下也渐渐可以独立在家庭之外,家族这种组织模式被新的组织模式取代,在这种情况之下,古代宗法制度瓦解,古代社会也随之瓦解。

当然,取代这只是说说,实际上家族的力量只能说比古代弱小,而新兴了许多新的组织模式,但是家族还是依然存在,只是没有往日那般强大罢了。

那一个家族是如何形成的呢?当然,生育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并不是有了生育和有了姓氏就可以了结的,尤其是那些被世人公认的大家族,是要有一定条件才行的,我们这里就说说那些名声显赫的大家族形成的基本要求。

其一:始祖:这是肯定要的,当然,有说法,人类的祖先都是一个猴子,这个问题且不说是不是一个猴子,便就是一个,那时候谁知道这猴子姓啥?所以到文字产生前,这始祖没办法找。要找,只能从文字出现后开始早,最老牌的家族那不用说了,不是神仙就是英雄。炎黄子孙那就不说了,我们都是一个疙瘩里出来的没办法分,但是尧舜禹三代就产生各自的后人了,比如袁术称帝时就说自己家这个袁是出自陈,而这个陈呢,是舜的子孙,这圈子绕的够大的,不管怎么说吧,总是套到了舜老的头上。再比如说匈奴吧,太史公老人家就说他们是夏后氏之苗裔,把圈子套到了大禹的头上。反正吧,总是要从当年几位神话也好,传说也好,历史也好,那几位英雄人物的头上套一个。这点其他国家也不例外,埃及法老就硬说自己是神的子孙,西方嘛,传说中那些早期英雄都是半神,也就神的儿子,稍微近一点的就是半神的儿子,再近点的就是英雄的儿子,也就是神的孙子或者曾孙一类。总之一句话,都喜欢和早期大牌结亲。

当然,这些传说中的人太多了,比如我是炎黄子孙,你也是啊,那不好分,尤其是显赫家族,按这样分和一般家族肯定也是一样的,怎么能显出身份,那既然老祖宗是共同的,我们就找近一点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初改名的时候,打个比方,我原来是姓黄的,后来分家出来我改姓赵了,那我的子孙也全部改姓,那我就是赵家的始祖。(当然,这不是说赵家是从黄家分出来的,只是比方而已,其实姬姓后来改成其他姓的数量相当多。)但是,这也有问题,一来也有原来不同姓的后来改成一个姓撞车的事件发生,这点就显出始祖的重要性了,但是另一点始祖也没办法解决啊,就是历史一长,就算改姓分支也多了,这支分支和那支分支差别也很大,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面说,我们再说另一种情况:就是之前家道中落或者肯定没中落的机会,一直就很穷,那始祖不可考,当然,也有些人随便找了同姓的就认祖宗了,比如唐朝李家就找了老子当祖宗,还有就是象朱元璋这样的,自己双亲早亡,还都是穷光蛋,怎么找始祖去,于是干脆就把能想到哪代就哪代,实际上是自己当了始祖了。再好象刘邦也是一样,刘姓当时有几个分支,刘邦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个,所以现在实际上大多数把刘邦当作始祖了。当然刘邦朱元璋之上还有几代是可考的,但是谁也不会记得那几位是谁,这就涉及第二个要求。

其二:显赫之身份:我们前面说刘邦和朱元璋实际上被当作了始祖,当然按规矩不是这样的,但是考虑到他们的身份和对之后自己姓氏的影响,称之为始祖并不委过,没有这两位,就没有刘邦一系刘家和朱元璋一系的朱家的显赫家史了。

因为一个家族兴起,贡献者除了当年起家族之姓的那位始祖外,便就是为家族立大功劳的人,所谓光大门楣,就是这个意思,能不能成为大家族,不看始祖,而看那位光大门楣的。当然也有几位是当初连姓都没的那是两者的身份一肩挑了。这种大功劳是什么呢?自然是身份,比如当了皇帝了,那是多大的功劳啊,皇族子弟的身份地位可不是一般的贵族可比的,尤其是皇族就意味着可以做一国之君,其他家族再显赫也就是臣子而已。当然,这皇帝也没几个姓做过,多数还是做臣子的,这做臣子的也要等级,象东晋时期士族势力为什么这么清高强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几个家族可以与皇帝平起平坐了,王家不用说了,王与马,共天下嘛,虽然没做皇帝,这和皇帝也差不多。有这样的地位自然可以傲视其他家族了。谢家淝水一战定东晋江山,其地位也与王家差不多。这些名门望族,是要靠权力,地位威望来撑门面的,一旦失去了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份也会下降了。

其三:历史,尽管有身份,但是若是维持不下去,也称不得名门,算不上望族,只能算暴发户而已,一世而盛,一世而衰,人们更只会说这个是失败者,连暴发户都算不上了。要成为名门望族,一定要有相当长的显赫历史,不是有句话吗?叫“富不过三代”,这是说保持富裕的难度,权力也一样,权力变迁十分之快,今日你为一国之首,明日你的子孙就可能成为阶下囚。但是当你度过了权力的高危期,比如维持三代以上的兴盛或者平稳,比如形容袁绍家族的四世三公吧。那就证明着你们家族长期以来掌握了极大的权力,这时你的家族就已经成为了名门望族。这需要着历史的沉淀了。王导当初觉得自己的家族势力很大了,就和诸葛诞的后人诸葛恢开玩笑,说“人言王葛,不言葛王”,其言下之意,王家比诸葛家地位高了,但是被诸葛恢回了一句“不言马驴,而言驴马,岂驴胜马邪!”抛开两人开玩笑的角度不说,诸葛恢说的也不错,王导一系的王家单纯从历史上也远不能和诸葛家比,不说汉代时期,(当然,两家在汉代都算不得超级豪门)王家真正起家的王祥出仕时诸葛家族正在三国扮演主角呢,魏晋的另一个太原王家也远比王导这一系威风得多。不客气的说,王导这一家能在东晋兴起,和八王之乱时期老牌家族死光大有干系。诸葛家族比王家早了几年,自然有资格看王家不起,那其他家族也是一样的,看权位,看历史,名门需要历史和权位为自己增添光彩。也和那些新兴的家族保持距离。李唐这个家族也算是显赫了吧,结果照样被崔家那些老牌士族看不起。

其实,便是这些老牌世家,也熬不过时间的磨练,那些世家大族们,其实也就是最多几百年而已。便没有日后的战乱,这些世族也会因为自身的腐败堕落而消亡,由其他家族取而代之。便如皇朝更替一样,世间没有不落的太阳,自然也不会有永兴不落的家族。

(若有看三国随章侃全部文章者,请移步在下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483020065。)

家园 风雨雷电任叱咤,沙发那个花啊花!
家园 现代西方社会还有家族势力存在,辟如很公开的肯尼迪家族,

和现任总统布什家族。回头看看中国,我好像没觉察有大家族势力存在并影响社会。毛泽东到第二代,势力就烟消云散了。邓小平的后代还有些势力,但觉得影响只在某些方面而已。至于香港的李嘉诚家,还不好说,毕竟第一代还在,不知道第二代能否把势力沿伸下去。

家园 有闲心的话,请给解释。花上

以下文字引用自“鬼吹灯”小说

三国时曹孟德为充军饷,特设发丘、摸金之职,其实中郎将校尉等军衔是曹操所设,然而摸金与发丘的名号,以及搬山、卸岭都是秦末汉初之时,便已存在于世间的四个倒斗门派,不过这些门派中的门人弟子,行事诡秘,世人多不知晓,史书上也无记载,时至宋元之时,发丘、搬山、卸岭三门都已失传,就此断绝,只剩下摸金一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作者霸唱说了

那都是他自己瞎掰出来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