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谈凡尔纳遗作《二十世纪的巴黎》 -- 韦孝宽

共:💬20 🌺8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总评

总评

看《二十世纪的巴黎》之前,我感觉埃泽尔拒绝出版这本书非常可惜,但也未必没有道理。看完之后,我感觉他做出的这个决定可以说是正确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二十世纪的巴黎》全书就是主角在巴黎不停地游荡,遇见各种人,节奏平缓,毫无抑扬顿挫,不时出现大段冗长无趣的对话,和凡尔纳的主要代表作引人入胜的情节相比颇有一段距离,除了作者天才的想象力和一些有意思的黑色幽默元素外并没有太多的趣味(当然,本人法语生锈看得不顺畅也是部分原因),难怪埃泽尔会说出“这让人觉得《气球》(的成功)是个侥幸”这样的话。而当时的读者未必认同凡尔纳对未来的想象,加上全书偏灰的色调和悲剧式的结局,很难想象由尚未成名的凡尔纳写出的这部作品会大受欢迎。如果《二》当时出版了,很可能埃泽尔会赔了老本,凡尔纳则会淹没在以尖酸刻薄著称的法国批评家和读者的口水中,刚刚凭借《气球上的五星期》建立起来的口碑就此毁于一旦,我们今天很可能就看不到后来的那些经典科幻和冒险小说了。

但这不是说《二十世纪的巴黎》是一部糟糕的小说。相反,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小说,它对科技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做出的想象在当时直至二战前都无人能出其右。在今天看来,这部小说是最体现凡尔纳天才的想象力的小说,从这个角度上看,这是一部非常“凡尔纳”的作品。但它有点灰暗的基调和悲剧性的结局则和凡尔纳大部分作品,尤其是前期完成的,最为广大读者熟悉的那些经典作品大相径庭,从这个角度上看,这却是一部非常不“凡尔纳”的作品。

某些评论津津乐道于凡尔纳在这部作品里预测了包括电脑和Internet在内的多少多少新发明,在看完后才知道这些评论只是哗众取宠。凡尔纳的高明之处不在于半仙式的凭空猜想,而在于他对当时新技术的注意,以及他在这些已存在的新技术基础上做出的合理想象。比如在已发明的计算机械的基础上想象出的功能齐全的计算机械(而非所谓电脑)和在已出现的传真技术基础上想象出的国际信息传真网络(而非所谓Internet)等等。本书中他所做的新发明预测中,除了磁力悬浮的列车比较梦幻外,其它都是在当时已有的技术基础上合理想象出来的,并非空中楼阁。而本书真正的价值,也不在于预测新发明,而在于凡尔纳对未来社会的预测。

有人认为,书中主角米歇尔其实就是凡尔纳本人的化身,所说的艺术家没有立锥之地的未来社会实际上反映了凡尔纳对自身的忧虑,我认为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凡尔纳年轻时也很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家里为他设计的职业生涯计划。他本应继承父亲的法律工作,但他放弃了,和米歇尔一样选择成为一个作家,和米歇尔不同之处是他成功了。但在他首部作品刚刚出版时,他是无法预知自己后来的成功的,所以他必然会对此忧心忡忡,也在《二十世纪的巴黎》中以自己对一个极端的社会的想象表现出了他的这种忧虑。在这个社会里,“实用”是最重要的,或许应该说,是唯一重要的东西。科技、教育、家庭结构和社会发展都围绕着“实用”,艺术等“不实用”的东西或者消失,或者改成为“实用”服务。

凡尔纳所处的时代,确实是一个科技进步压倒一切的时代,大家都认为科技发展能解决一切问题。凡尔纳作为史上最著名的科幻作家之一,对于人类能把握科技的发展却不总是乐观。在《旋转乾坤》中,曾经的登月英雄造成了一场大灾难;在《机器岛》中,人的纷争最后毁灭了巨大的科技奇迹;在《世界的征服者》中,发明飞行器的科学家成了自大狂,自取灭亡。此前评论家认为凡尔纳一开始是个乐观主义者,后来随着普法战争和自身家庭关系问题等原因,才使得他对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日渐悲观。而《二十世纪的巴黎》是他的早期作品,书中科技的发展和对利润的极度追求却带来了一个他其它作品中都没出现过的极度糟糕的社会。由此看来,凡尔纳对于人类对科技和未来发展的把握能力一直都不怎么有信心,只不过前期由于埃泽尔坚持要出版积极向上、对青年有教育意义的书,才使得这种倾向没有在他的早期和中期作品中反映出来。但为什么凡尔纳在埃泽尔死后仍然没有出版《二十世纪的巴黎》呢?也许是凡尔纳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到这部作品无法为当时的读者所理解,也许是他想把自己这部特殊的早期作品作为纯粹自己的东西保留下来,也许他只是忘掉了,这些,谁也无法解答。

凡尔纳的大部分作品现在在国内都有译本,奇怪的是《二十世纪的巴黎》至今仍然没有简体本,是否其中有什么特殊原因?希望有出版社能尽早出手,填补这一空白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