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对窃明现象的担忧 -- 宏寺

共:💬78 🌺10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谈QM,谈思想

八十年代后期学生们的思想比这个牛多了,宿舍里直接谈论的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是性乱交社会”

八十年代的大学入校门槛相当之高,尤其是老萨的母校北师大,清北人师四大名门,牌子可不是盖的。一方面当时的大学生或多或少赶上了文革的尾巴,可谓从小深历社会人情冷暖炎凉,并不是普普通通温室里面的花朵,另一方面当时还是北图办阅览证仍需要本科学历的时候(80年代的本科学历啊!),再加上重点大学本来就胜过一般省图书馆的藏书品种质量,以及尚沉稳踏实的治学风气,大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大大超出时代普罗大众境界的知识和思想。

那时候的大学生,社会阅历和心智素养绝对远远超出社会上的普通青年。他们可以“解放思想”,但是一般老百姓,想都不敢想。

2000年前后,网上对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评价多是奸贼,阴谋家,一点儿也没人觉得奇怪。

上一个年代是老萨的大学年代,这个年代是我的大学年代。

这时候“文革后”的第一批孩子们开始走入社会了,托扩招的“福”,再加上一开始学费并没有难以让普通家庭承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要足够勤奋努力,就能迈入象牙塔的门槛。社会知识资源的差距,开始变成不在于你能不能接触,而在于你想不想接触。而我们这批年轻人,做为独生子女的第一代,个性意识和个人意识开始慢慢扩张,但是从小灌输的集体主义与日渐张扬的个人主义,家庭父母给予的传统观念和遇到的社会现实都在发生强烈碰撞,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于“官制历史”,我们是背叛的一代,而对于“颠覆历史”我们又是顽固的保皇党。我们对新的知识极度渴望,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又极度浮躁,没有几个人愿意沉下心来去分析去思考。我们更希望有人能包好包子再蒸熟端到我们桌子上。

与此同时,网络做为一样新兴事物也在我们身边悄滋慢长起来,但是由于技术和成本的原因,宽带基本还是只存在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里。而家庭中,还多是使用56k,1小时3块钱的拨号呢。因此,能够接触到网络的人,也自然也就被局限在一个以老萨年代的人多为讲诉者,以我们年代的人多为倾听者小圈子里。“解放”过“思想”的一代遇到急着吃包子的一代,自然是满不迭的把包子往上端。但是吃包子的人们,只注意了欣赏老萨这种妙厨手里的薄皮大馅灌汤包,没看见某些黑心厨子在角落里面往自己的作品里面包“人小便处的东西”。那是思想活跃百花齐放的年代,也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年代。只不过,这一切还是局限在一个相对不大的圈子里面。

看到对于窃明的争论(难道对官制历史的反思,自由思维的产生还在萌芽阶段?!),和对于文革有那样多的人缅怀(还有那样多的人固守文革时代的信念?人文主义,个人价值的价值观离我们还有多远?!)我觉得自己的信心都在动摇, -- 也许,无序的丛林还远远没有到尽头。

老萨,兄弟觉得您不用怀疑,不用动摇。托网络的福,这是一个草根都可以查阅史稿穷经,可以遍览中外寰球的年代。也是一个任何人都有机会买包子包包子卖包子吃包子的年代。社会没有后退,只不过是在放大重演您在宿舍的卧谈会上,我们在实验室的计算机上经历过的“历史”而已。也许,就是这最后一次的“重演”,可以真正带给我们一个

这种新的秩序的曙光

搬个板凳坐在老萨身后一起等曙光。我的信心,不会动摇....

注:将“ 八十年代的大学生绝对堪称当时社会的精英”修改成“八十年代的大学入校门槛相当之高”。多谢楼下jimo兄的提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