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浅谈王小波的精神世界 -- 达闻奇

共:💬94 🌺36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二、崇智主义、经验主义与自由主义

一些自由主义者拉大旗作虎皮,把王小波封为自由主义的先驱。实际上,王并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只是比较推崇自由的思想和精神罢了。这跟“自由主义”有天壤之别。

在真正的思想领域,王小波是不在场的。或者说,他还没来得及发出声音就故去了。因此我们很难捉摸他确凿的思想轨迹。自由主义这顶帽子戴在王小波头上,是委屈了他,而不是抬举。在这点上,他的遗孀李银河女士如今和自由派人士遥相呼应,可能有点无可奈何、不得已而为之的意味。

又有人说王小波的思想受“英美经验主义”的影响。一个例证是他经常提罗素。这也属于穿凿附会。王小波喜欢罗素跟罗素是什么主义关系不大,而他对智慧的推崇,倒可以跟理性主义挂上钩。

我觉得王小波的思想里最能体现经验与思辨理性之纠缠的是这样一段文字:

我小的时候,有一段很特别的时期。有一天,我父亲对我姥姥说,一亩地里能打三十万斤粮食,而我的外祖母一位农村来的老太大,跳着小脚叫了起来:“杀了俺俺也不信”她还算了一本细帐,说一亩地上堆三十万斤粮,大概平地有两尺厚的一层。当时我们家里的人都攻击我姥姥觉悟太低,不明事理。我当时只有六岁,但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姥姥是错误的。事隔三十年,回头一想,发现我姥姥还是明白事理的。亩产三十万斤粮食会造成特殊的困难,那么多的粮食谁也吃不了,只好堆在那里,以致地面以每十年七至八米的速度上升,这样的速度在地理上实在是骇人听闻;几十年后,平地上就会出现一些山峦,这样水田就会变成旱田,旱田则会变成坡地,更不要说长此以往,华北平原要变成喜玛拉雅山了。(《积极的结论》)

分析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应该分这么几块: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体系,情趣爱好等。其中以前两者最为核心。

王小波推崇的价值观,应该叫“崇智主义”。

“崇智主义”是与“反智主义”相对立的。在《思维的乐趣》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自己体验到最大快乐的时期是初进大学时,因为科学对我来说是新奇的,而且它总是逻辑完备,无懈可击,这是这个平凡的尘世上罕见的东西。与此同时,也得以了解先辈科学家的杰出智力。这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虽然自己总被击败,但也有机会领略妙招。在我的同学里,凡和我同等年龄、有同等经历的人,也和我有同样的体验。某些单调机械的行为,比如吃、排泄、性交,也能带来快感,但因为过于简单,不能和这样的快乐相比。艺术也能带来这样的快乐,但是必须产生于真正的大师,像牛顿、莱布尼兹、爱因斯坦那样级别的人物,时下中国的艺术家,尚没有一位达到这样的级别。恕我直言,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

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中,又有这样一段话:

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那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我认为,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说:活着呢,还是死去,这是问题。但知识分子赶上这么个年代,死活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这个倒霉的年头儿何时过去。假如能赶上这年头过去,就活着;赶不上了就犯不着再拖下去。老舍先生自杀的年代,我已经懂事了,认识不少知识分子。虽然我当时是个孩子,但嘴很严,所以也是他们谈话的对象。就我所知,他们最关心的正是赶得上赶不上的问题。在那年头死掉的知识分子,只要不是被杀,准是觉得赶不上好年头了。而活下来的准觉得自己还能赶上——当然,被改造好了、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人不在此列。因此我对自己的答案颇有信心,敢拿这事和天下人打赌,知识分子最大的不幸,就是这种不理智。

所谓“崇智主义”,就是认为智慧是最有价值的,是最重要的。这里面需要澄清的,是不要把智慧跟知识、理性混同起来。网络上很多分析王小波思想的人,都犯这个错误。

而这个错误,跟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有关,就是还原主义。通俗来讲,王小波不等于王小波的思想,王小波的思想也不等同于他的文字。这就是知识、理性和智慧的区别:智慧是人的能力,是把人的经验和理性相结合的能力。

而检验这种能力的标准,不是功利(能解决多少问题)。这是王小波极为反对的观点。有些人读书的习惯是“这本书能告诉我什么呢?”这种实用主义或者功利主义的读书理念,在王小波看来是坏文字和思想的恶源。阅读并不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因此他的文字常常像一种“智力体操”。

他认为智慧本身并不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而是为自己存在的。智慧的无限提升和扩展,是一种非功利的、自然的倾向。人活着,与那些高明的思想者交流、共鸣,就是最大的乐趣。

但这么一说,好像还是在主张某种观点,或者价值。这么一来,王小波又与他的观点等同了。这么干非常乏味,但好多年来王小波就是这么被误读的。没办法,谁叫他已经不能说话了呢。

王小波当然是一个对自己智慧极度自信的人。各人的智慧能力不同,而知识的普及倾向于消灭这种不同。理性的普及,则更容易让人丧失对理性的欲望,只须让几个最高理性者统治世界把握问题即可。王小波推崇的智慧,当然不属于此类。

他所推崇的,在于各人可依据自己的智慧,创造与众不同的生活。他常重复的一句话是罗素的“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我们不必计较这句话里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立场,而是其前提:你有了智慧,才有了创造自己生活的可能。而有了自己的生活,才有乐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