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莫如画,莫如诗 -- 山远空寒

共:💬12 🌺16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莫如画,莫如诗

写在前面的话:

都怪地主,导致俺没株钱,只得新题目装旧内容再卖一次,骗几朵花应急!图我上传到西西河上,看不到可以用名字在网上搜!

一直想搞清楚诗画相通是怎么回事,后来听老师讲才比较清楚,下面的理论内容主要是根据自己以前听课笔记整理而来。我会用篮字标识,引用尽量清晰,绝不会抄袭!但诗画功底太肤浅,所以没那么好看也是必然的,只是想让大家在欣赏古诗、古画之余,再分享一点诗画相通的学习心得!

原本没打算后面写那么多,因为友情推荐太多,觉得不把自己理解的诗画相通讲清楚,讲明白,对不起大伙,所以后面就越来越长,自己也不知道要写到多少算完!

正文:

翻读古人的作品,经常能打动我们的莫过于诗和画。直到今天,每每读到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李煜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无不被诗中的情感所打动,眼眶湿热敲打着一行行诗词,一遍遍的感受诗人真情,久久沉醉其中。

每每看到古画如

点看全图

《泼墨仙人图》 宋 梁楷

那潇洒,随意的神态,那神似而形不似的画工,让自己忍不住看了又看,品了又品。

点看全图

《云横秀岭图》元 高克恭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类较典型的中国山水画,都有种逍遥自在,如临仙境的舒畅。(注释:这幅画没有作者提款)

古诗之情感,古画之情状,无不一再打动我们。那么古诗和古画有关联吗,它们是怎么发展的?简要的叙述一下路线(全凭记忆,有错误请包容)诗的起源据朱光潜的《诗论》考证,与音乐、舞蹈同源,比文字出现的早。绘画更早,始于原始人的岩画,《尚书》就有关于画的记载。以后(直接跳到以后),则由西周绘画的实用性到先秦孔孟老庄的艺术见解;发展到魏晋的人物画;接着是唐代绘画作品与理论发展的成熟;再到宋元,中国绘画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最后到明清的继承。诗歌的发展由《诗经》、《楚辞》发展到《古诗十九首》、《两汉乐府》,由七言诗、五言诗到词,再到元曲,大抵如此(中国古诗的发展似乎由一言到九言都尝试过,比较著名的是二言诗《弹竹》。完全是在下的一家之言,经不起推敲,只是过渡,万不可抬杠)。由发展路线看,两者走的并不是同一条线路(不过发展的高峰似乎都有宋)。可是总有人说:诗画相通!什么意思?什么时候开始的?钱钟书先生在《七缀集》中,有一篇《中国诗与中国画》,就是讲中国诗画之间的关系。据老师讲,这里面囊括了大部分关于诗画的古人论述,(这些俺多是头一回读到的诗词,钱先生能搜集的这么完整,鄙视自己一下)。

(申请跑题,读书多的人就是不一样,以后无论谁讨论中国诗画的相关内容,钱钟书先生这篇文章不仅绕不过去,而且还要重点阅读,一读再读。BTW,钱先生文中顺便不点名批评了两位师长(一位疑似胡适)——这位在我那位自称学者的朋友看来学问了不得,做人了不得的大人物。

“煞费苦心写了上溯古代的《中国白话文学史》,又看到白话散文家(疑似周作人)在讲《新文学源流》时,远追明代“公安”、“竟陵”两派。这种事后追认先驱的事例,仿佛野孩子认父母,暴发户造家谱,或封建皇朝的大官僚诰赠三代祖宗,在文学史上数见不鲜。它会影响创作,使新作品从自发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法;它也改造传统,使旧作品产生新意义,沾上新气息,增添新价值。”(钱钟书,《七缀集》,p3(他引用这段大概是因为学界先有结论,再找证据的做法不好,尤其是对诗画相通,到最后谁也说不清诗画到底如何相通,哪里通,怎么通,如何开始。)

还是回到诗画相通,据老师考证,北宋时期苏轼最早明确提出诗画相通:

苏轼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幹丹青不语诗”(《韩幹马》)

而王维自称:当世妙词客,前身应画师。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写道: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同时,孔武仲评苏轼的画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东坡居士画怪石赋》)

苏居室的这幅画嘛,网上能找到,老师说一般!(据说这画和书法也有关系,像我这样听完课都把知识还给老师的小白,实在是浪费了老师的一番好意。)老师后面又列举了许多古人强调诗画相通的句子,多在《七缀集》中能找到,不一一列举,大致都是古人认为诗画相通的诗句。仅凭这些诗句难以证明诗画相通,同时古人也认识到诗画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

吴龙翰:

“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野趣有声画序》)

沈宗骞:

“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故凡可以入诗者,均可以入画。”(《芥舟学画编》卷二)

这个人说诗可以入画,下面马上有人反驳。

徐凝:

“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观钓台画图》)

陈著:

“梅之至难状者,莫如‘疏影’,而于‘暗香’来往,尤难也。岂直难而已,竟不可!逋仙得于心,手不能状,乃形之言。”(《代跋汪文卿梅画词》)

董其昌:

“‘水作罗浮磬,山鸣于阗钟。’此太白诗,何必右丞诗中画也。画中欲收钟磬不可得!”另据程正揆转述:“‘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华亭爱诵此语,曰:‘说得出,画不就。’”(《题画》)

顺便说一下,董其昌画好,人品差。

张岱:

“如李青莲《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故乡’有何可画?王摩诘《山路》诗,‘蓝田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尚可入画,‘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则如何入画?又《香积寺》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决难画出。”(《与包严介》)

今天晚了,明天继续!

[COLOR=blue][/COLOR]

关键词(Tags): #中国画#中国诗#诗画相通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廖石,大眼,屠狗书生,铁手,landlord,物格修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