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莫如画,莫如诗 -- 山远空寒

共:💬12 🌺16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莫如画,莫如诗 (续二)

续一将诗画发展的大致几个阶段贴出来,对比同阶段的古诗阅读(没有贴诗词,是不想大家先入为主,各人觉得同时代的好诗词即可),也许会有发现,也许没有。譬如请一位开论坛的呆子来研究,他能用八核服务器搜集古今中外所有论述,再综合分析三天三夜,然后得出结论,由创作方法上来讲:两者都用毛笔,两者都具有中华文化传统背景,两者都经常借景抒情,。。。从欣赏角度来说:两者意境“相通”,两者都崇尚自然,两者都“求神忘形”等等。甚至会认为诗情画意可以相互转换,一首精妙绝伦的诗里,通常会有一副美轮美奂的画境存在;而一副意境高远的古画里,通常会有一首古朴典雅的诗词相对应。

是呀,这些道理再明显也不过了,而且从古至今,众口一至,不是吗?可是为什么钱钟书先生说:在“正宗”、“正统”这一点上,中国旧“诗、画”不是“一律”的。大意是南宗在中国画里面是上乘,而与之相对应的“神韵”派诗歌并不能代表中国诗(详情请阅读作者原文,不过在网上找到一本书,题目大致是听钱钟书讲课之类的,是后人编的。里面说钱钟书讲“诗画相通”,俺赶紧摘掉眼镜读两遍,戴上眼镜读两遍。不过就那一句,暗地里揣测,也许钱先生讲由某些角度看诗画是相通的,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让我们回到续一里面的绘画和诗词,再请开论坛的呆子对原始资料,就诗画本身,进行一次对比分析,也许他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如前所述)对比阅读发现两者的发展线路并不一致。比如山水诗在魏晋出现,高峰出现在唐。山水画唐以前则较少,山水画论刚刚起步,流传下来的也是以人物画、故事画为主。宋以后山水画兴起,可宋诗宋词却多不以山水见长。后来到了元明时期,画分南北宗的提出,写意花鸟画的成就,对应元曲的口语话,大众化。大致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发展高峰并无确实证据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由创作方法上来讲,倘若“诗画相通”分别促进了两种艺术的发展,在各个时期的作品上总会留下鲜明的轨迹。比如唐代最好的那些诗歌中,有画的痕迹;宋代最好的那些山水画中,有诗相左。又或者那些既能画画,又能作诗的画家的作品往往高别的作品一个档次;再不然,无法超越某些诗或画的天才,诗画相通的作品以第一流作品的数量取胜。若都没有,那就要腹诽一下古人说那些话是学术文章上认真说的,还是诗词中夸张的表达;是以思辨的逻辑思维推导的,还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得出的结论。

定量分析没有结果,那我们回到作品,回到作家。先以苏居士的诗作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大家都非常熟悉,估计燕兄、穿兄等高人依旧能倒背如流。(在下在这里献丑,目的不是分析诗词,让大家见笑了)。这首词也是写景,借景抒情,穿插历史故事。好像一组镜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奔腾不息的长江,然后脑海里回想起赤壁大战的相关场景,惊涛拍岸,浪花翻涌;接着镜头再具体到古代的人物,到人物一生中打扮最英姿勃发的时侯。然后再转到另一位摇鹅毛扇的青年军师,谈笑间,出现战争结束的场景。再回到现实,结合自己的状态,此情此景,发出感慨。这哪里是一副画能表达的意境呢,这分明是一组镜头嘛!这不是应了莱辛的话,诗是动态的,时间的,即便是借景抒情也是动态的一组画面。而且以强烈对比描写一场著名战役,身带红花的新郎官,娇羞美丽的小乔;文弱淡定的诸葛亮,江面漂浮着的樯橹,将要散尽的硝烟,预示着战争的胜利结束。也只有诗才能这么轻松自如的以寥寥数笔来跳跃时空、辗转腾挪,横跨千年。

同学们说,我故意选一首长的词,一幅画表现不了,那我选一首短的山水诗,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有动有静,有人有物,有花有鸟。不错是意境,而且是禅意,因为在下不知道哪一种桂花是春天开的,也就认为作者故意放一个不可能春天开的花去追求一种禅意。而且也是一组镜头,由人,到桂花的落下,再到夜静,长焦拉远,显出山的空。再以月影惊起山鸟,来再一次以不存在之状态去追求禅意,然后在春涧中回荡着鸟鸣。这诗不仅是一组画面,而且最后还要有配音。是禅意,是诗意,可是比较难用画表达。而且用画表达也未必能表达的这么简洁明了,这么有禅意,短短20字,这么回味悠长。

今天写到这里,下面接着放老师说,老师说诗画相通。

关键词(Tags): #中国画#中国诗#诗画相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