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莫如画,莫如诗 -- 山远空寒

共:💬12 🌺16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莫如画,莫如诗 续三

先欣赏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彩陶:

点看全图

《舞蹈纹彩陶盆》新石器时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画面中的人物有类似长辫子一样的尾饰,手拉手,两腿稍有弯曲,看起来是在跳舞。(在下不那么懂,所以由最早的开始欣赏,容易嘛!)假设,那时的人想要给陶盆里画一副画,表示欢迎客人。画什么最好呢,一眼看上去就是欢迎呢?战斗场面,打猎场面,又或是跳舞场面?选定跳舞场面,选择那个瞬间来描绘呢,选择跳舞中的一个瞬间比较合适。腿抬起来,尾饰摆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动感,不知头上后面那一撇是不是头发,若是头发那头也是转动着的。好了,尽管是一个静止的画面,但它所描绘的是一个动态的瞬间。即便是今天看,大致也能看出是一个跳舞的场面。这大概就是莱辛所说的“有效时刻”,原始人都知道尽管画是静止的,但也可以表示动态的瞬间。大家看,欣赏绘画不难嘛!(您看到了吗?送朵花儿吧!这从头一幅幅的欣赏,俺的能力有限,有了您的鼓励,相信会好!)

好了,下面有请老师讲诗画相通。

老师说: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实践中,诗画艺术祈求弥合时空艺术之间的差异;绘画是空间性的,线条的运用让读者感到时间性的因素融入到空间性的画里(再请回味刚才的举例)。诗歌是时间性的,时间性的诗歌想要描述空间性的画面(如前所述,所描述的一组画面)

诗画相通的理论主张的要义何在?(下面为老师所讲)

古代画论里这种诗画相通的主张,实际上是在要求两种艺术样式之间的优势互补,诗歌与绘画各有各的艺术优势,它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同时要吸收另外一方的艺术优势。两种的相互吸收就不是仅仅加法的的效果,好像蒙太奇,两组镜头的组接是有相乘的效果。诗歌与绘画相通相溶,生出的效果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加。在一副画上题首诗这是最表面的东西。这最深层的东西是什么。要强调的,在中国古代诗歌与绘画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它们怎么样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中国古代诗歌的优势在于抒情,这个观点不用特别印证。诗拥有着诗情,诗怎么来抒情?诗的媒介所在就是语言,诗用语言来抒情,语言是人的一种思想,概念符号。语言不直接和情感相对应。语言和情感两者之间不构成直接对应的关系。情感是浅语言,直接与语言相对应的是情感概念。诗要用一个不直接与语言相对应的来抒情,难度很大,诗歌发展的早期,没有显现出来。因为早期,诗与舞蹈音乐不分。以后诗独立出来以后用语言来抒情,它的困惑就显现出来了。

人的感情非常纤细,用语言直接说,会感觉到捉襟见肘。只能说出大致的方向,而大量的细节说不出来。很多诗人发出感叹,比如,明代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词,一般的诗词书都会选。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妙处难与君说,那说了没有,说了,在哪里说了,上阙里的情境,大家自己体味。这里他通过所经过境界的复制,来说,来体味。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很多人说前面第一句如何,如何。还可以,有刻意的痕迹在里面。真正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了无痕迹的化境。

怎一个愁字了得。就在满地黄花,,,,,

她的情感怎么表达,她是复现一个她当时身处的情境。中国古代发展诗歌的就是借景抒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抒情,用语言来写景,借用对景色的刻画来展现情。景实际就是,用西方观点来看,就是形象,诗歌通过形象来抒情。中国古代借景物形象来抒情这样一种方式。中国古诗的精妙之处,不在情的直接解刨,而是方式,把情的扑朔迷离,那种微妙展示了出来。写景就是形象,中国古代绘画,画的最本质的来讲,是造型。造型通过形和色来组合。中国古代创造形,很长一段时间用线条。到后来用大写意,通过大面积的色的渲染来造型。传统都是线条。后来到景,绘画到景。这点古人很清楚。

画,画形以,尔雅

图画其形,张彦远

存形,莫善也。陆机

中国古人明知绘画,实质知趣的东西在于形。那问题是中国古代绘画怎么发展,它并没有对物象的精确把握上做精确的追求。在形中要融入情感,要用情对形的渗透,来造就特有的一种艺术。诗有情,需要形。画有形,需要情。两者的结合,造成诗不仅有情也有形。画不仅有形也有情。无论对两者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诗画相通都是从绘画角度讲的多。因为诗借景抒情的传统早已确立。画怎么由工匠,到艺术的飞跃。这两者如果能够结合,它给双方都带来好处。

引用:叶燮的赤霞楼诗集续。

叶燮:

吾尝谓凡艺之类多端,而能尽天地万事万物之情状者,莫如画。 彼其山水云霞, 林木鸟兽,城郭宫室,以及人士男女,老少妍媸,器具服玩,甚至状貌之忧离欢乐,凡遇于目,感于心,传之于手而为象,惟画则然,大可笼万有,小可析毫末,而为有形者所不能遁。 吾又以谓尽天地万事万物之情状者,又莫如诗。彼其山水云霞,人士男女,忧离欢乐等类而外,更有雷鸣风动,鸟啼虫吟,歌哭言笑,凡触于目,入于耳,会于心,言之于口而为言,唯诗则然,其笼万有,析毫末,而为有情者所不能遁。乃知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赤霞楼诗集序》)

古人讲诗画相通,讲的最透彻就是叶燮。

形有了情的灌注渗透以后才有深入。这个形才会深刻。

诗,如何将感情精细,微妙的传达,依附形。

解决了原来语言没法直接传达的东西得到传达,抒情效果的飞跃。绘画把空间形象和人的情感,心灵,灵魂相结合,实现了自身写意精神的确立。解决一个艺术品位提高的问题。诗与画实际是情与形的结合。这是意境的一个基本前提。意境一定要与情与形的。绘画倡导的诗画相通,实际倡导的就是感情,就是写意,就是意境。

古代画论里有这样一些见解。对于绘画来讲,就是讲绘画要抒情,有抒情,画就不一样了,从艺术的层面讲就不一样了。诗画相通的探讨,对情感的探讨。就是写意的探讨。诗画理论的要义就在这里。补充,古代它往往提出一个见解,和很多东西相联系。(这里大概是指书画相通,没听清楚。待查)

老师所讲字体为蓝色!

[COLOR=blue][/COLOR]

关键词(Tags): #中国画#中国诗歌#诗画相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