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帝国的精英:英军元帅亚历山大小传 -- 顾剑

共:💬14 🌺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帝国的精英:英军元帅亚历山大小传 (续3)

4。北非:军事生涯的光辉顶点

命运之神又一次出来干预了。英军在西沙漠的贾扎拉防线之战惨败于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集团军,隆美尔乘势一举攻克北非重要港口要塞托布鲁克,英军退守尼罗河三角洲,眼看连埃及也保不住了。中东总司令奥钦莱克撤了前线指挥官,英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的职务,自兼集团军司令,总算暂时稳定了形势。8月丘吉尔视察中东,撤销奥钦莱克的职务,调回印度当总司令(奥钦莱克接替韦维尔以前曾经是印度总司令,然后韦维尔调到印度当总司令。这次奥钦莱克调回印度,韦维尔转任印度总督,而缅甸战场的作战行动,也从印度总司令部,转归蒙巴顿的盟军东南亚战区。看来印度总司令的职务,是英帝国“大象的坟墓”啊) 。原本,丘吉尔要任命帝国总参谋长布鲁克出任中东总司令,布鲁克自己不愿意离开总长的位置,於是推荐亚历山大出任。至於前线第8集团军司令,最早内定的是13军军长戈特Gott升任,(跟1940年的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Gort元帅音同字不同) 。但是戈特赴任途中飞机事实身亡,於是调来蒙哥马利中将。

亚历山大做中东总司令的任务,主要是为前线第8集团军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援,包括战略指导和必要的作战干预,但不包括具体作战指挥,这方面他放手让蒙哥马利发挥。亚历山大跟蒙哥马利是一对很合适的搭档:蒙哥马利拥有出色的战役组织控制能力(尽管他不适合机动作战,在我所不佩服的二战名将里,他排第2) ,在英军中是数一数二的战术家,而且个性强悍严厉,自我中心,烟酒不沾。亚历山大呢,自信而有亲和力,处理盟军关系时颇有手腕,基本可以说是英国版的艾森豪威尔,而且比艾森豪威尔还多一个优点:作战经验无比丰富。但是作为总司令,亚历山大非常懂得放权,实际上我觉得亚历山大的弱点之一,就是对下属过於放任了。个性上,亚历山大可说是个有点懒散的人。这正好合适蒙哥马利,我们很难想象蒙哥马利能跟一个事事过问的婆婆上司处好关系,连艾森豪威尔那样好脾气的人,后来在欧洲都被蒙哥马利逼得发火(“蒙蒂,你不能对上司这样讲话”) 。亚历山大本人这样在回忆录里说蒙哥马利“他从来不打败仗--因为他从来都不冒打败仗的风险” 。对蒙哥马利难以相处的个性,亚历山大有个很八卦的解释:因为蒙哥马利个人家庭生活不幸,妻子早死,而蒙哥马利很爱他的妻子,亚历山大曾经听蒙哥马利亲口说过“一个人一生只能爱一次“。

既然本文专写亚历山大,那么我就不打算追述很多战役的具体指挥过程,那大多数是战场指挥官的事情。让我们把重点放在亚历山大在集团军群司令的层次上,具体做了些什么。首先,亚历山大在总的作战观念上跟蒙哥马利完全一致:英军决不再后退一步。在防御中,要用支撑点和静态防线来抵挡德军进攻。一般人可能认为沙漠中是坦克战,既然韦维尔奥钦莱克败给隆美尔,蒙哥马利战胜隆美尔,蒙哥马利一定是比奥钦莱克和隆美尔更出色的坦克战专家。其实完全相反:英军装甲机动作战的手段玩不过隆美尔,以前英军屡屡失败,不是败在不够机动,而是败在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而蒙哥马利和亚历山大的作战方式,其实远不如奥钦莱克灵活,但是阵地战恰恰是隆美尔的克星,这有点象惠灵顿公爵和拿破仑:论技巧,惠灵顿远不如拿破仑伟大,但他的风格正好是拿破仑的克星。战后还有一个说法:蒙哥马利在阿勒姆-海尔法防御战里击退隆美尔的作战计划,是抄袭奥钦莱克留下的。好像德国方面,包括隆美尔和拜尔莱因他们都支持这个看法。反正德国非洲军对奥钦莱克的评价,远比英国人自己来得慷慨。在亚历山大回忆录中,特别反驳了这个说法:亚历山大自己讲,奥钦莱克的计划非常模糊,在接管的中东司令部文件里,的确有一份“阿拉曼地区防御评估”,但是其中的棋盘格防御体系,跟实战中蒙哥马利的作战方式不同,而且该计划也没有提到阿勒姆海尔法这个枢纽。他自己和蒙哥马利多次谈话中,两人从来没有谈起过奥钦莱克的作战计划;况且,他说以蒙哥马利自负的个性,他会不会采纳别人的计划都是一个问题。

亚历山大为了提振士气,把中东总司令部从灯红酒绿的开罗搬到郊外沙漠,自己带一个小型参谋团组成前进指挥所,住在拖车里,尽量靠近第8集团军和沙漠空军司令部。人事安排上,亚历山大的参谋长麦克里里少将McCreery,战前在第1师就是亚历山大的参谋长,后来在意大利战场晋升为第8集团军的最后一任司令,当时作为旧的第8集团军人员,刚被解职,无事可干等待回国,正好被亚历山大发现,抓来当参谋长。第8集团军有3个军:北边是30军,原军长拉姆斯登将军Ramsden与蒙哥马利不和,代之以利斯将军Leese(利斯后来接替蒙哥马利当第8集团军司令,战争末期升到缅甸当集团军群司令,却因为跟下属14集团军司令斯利姆和上司战区司令官蒙巴顿都搞不好关系,而被解职) 。南边是第13军,原军长戈特飞机失事,新军长是蒙哥马利所赏识的霍罗克斯Horrocks,他后来在欧洲也是蒙哥马利手下的机械化军军长。又新建一个由1,7,10三个装甲师组成的机械化第10军,是集团军的机动打击力量,暂时亚历山大任命拉姆斯登任军长,为了借重他的沙漠作战经验。后来阿拉曼战役过后,蒙哥马利用霍罗克斯顶替了拉姆斯登的第10军军长位置,从国内调来另一位老部下邓普西Dempsey接任13军军长。邓普西后来在欧洲战场是蒙哥马利手下主力英国第2集团军司令。

蒙哥马利在阿勒姆-海尔法击退隆美尔的进攻之后,积极准备阿拉曼的大反攻。战役计划是蒙哥马利的,亚历山大本身没有什么贡献。按照计划,30军在北13军在南,用1天时间两路突破德意军防线,然后投入机械化第10军,但是第10军穿过防线以后要停顿一下,迎战并击败德军必然会发动的装甲预备队反攻,然后英军全面突进,整个交战过程10至12天。亚历山大作为战区总司令,在阿拉曼战役中主要的贡献,除了提供海空支援以外,突出的是两点:一是战前坚决支持蒙哥马利充分准备,延迟战役发动时间的决定。当时丘吉尔在后方越来越不耐烦,施加很大压力催促快点进攻,甚至想过干脆撤换拖拖拉拉的蒙哥马利。亚历山大的意见在丘吉尔那里是决定性的,一方面丘吉尔还挺听得进亚历山大的意见,另一方面,在阿勒姆-海尔法的胜利之后,大战之前同时撤换战区司令和集团军司令,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第二个贡献,是亚历山大在战役过程中建议转换第2阶段攻势的进攻轴线。阿拉曼战役10月23日打响,德军促不及防,隆美尔在德国休假,代司令施图姆将军心脏病发作猝死。但是轴心国军队抵抗仍然顽强,英军发动进攻当夜未能按照计划清理出雷场通道,之后7天第一阶段攻势演变成胶着态势。第2阶段“增压行动” ,蒙哥马利把主要突破口选在北面海岸公路附近,亚历山大认为南方内陆的道路更好,建议在南方突破。一开始蒙哥马利并不同意,亚历山大也未坚持己见(这是他跟下级指挥官分歧时候一贯的做法) ,但是亚历山大的参谋长麦克里里坚持要改,同时有情报显示德军装甲师北调,最后蒙哥马利改弦更张,经48小时激战,从南方突破德军防线。11月4日,德军开始撤退。总的来说,蒙哥马利是阿拉曼战役的绝对主角。亚历山大是配角。

阿拉曼战后,蒙哥马利全权负责率第8集团军向西尾追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集团军。同时,盟军在西北非登陆,自西向东进攻,德军南线总司令凯赛林元帅急调部队从突尼斯半岛投入北非战场,整编为阿尼姆Arnim上将的第5装甲集团军,在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边境附近顶住西北非盟军攻势,防线向西。西北非的登陆部队是英国第1集团军,司令安德森将军,这原本就是亚历山大1941年和42年初内定指挥的部队。英国第1集团军其实是多国部队,包括3个军:弗雷登多尔的美国第2军,科尔茨Loeltz的法国第19军,和阿尔弗雷Allfrey的英国第5军。问题是,骄傲而自豪的法国人,不愿意被英国佬指挥,於是地中海战区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只好亲自出面指挥地面作战,第1集团军司令安德森只是“协调三个军的行动” 。而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远在后方阿尔及尔,还负责大量战区本身的行政后勤事务,根本顾不过来前线。(巴顿在登陆以后,当时就带着部队在后方当摩洛哥军事总督呢。不过巴顿是另有任务:他是内定指挥下一阶段西西里登陆战的美军指挥官,正在准备西西里战役计划) 。趁着盟军西线乱哄哄的时候,已经撤到突尼斯的隆美尔和阿尼姆会合,给了美军狠狠一击,将毫无作战经验的美国第2军打得丢盔弃甲,军长弗雷登多尔被撤职(他挺有意思,当年被西点军校退学,却是马省理工MIT的毕业生,当军长被开掉,调回国内还升了一级,当第2集团军司令) 。巴顿被召来救急,临时出任第2军军长,布莱德雷当副军长。

亚历山大在德军反攻的高潮中,出任盟军第18集团军群司令,统一指挥西边的第1东边的第8两个集团军。亚历山大和艾森豪威尔的关系非常融洽,几乎可以说一见如故,艾森豪威尔甚至提出亚历山大拥有丰富的战场经验,是真正合适的战区最高司令,他自己愿意在亚历山大手下任职(此时亚历山大的军衔比艾森豪威尔要高,中将指挥上将也确实有点尴尬,亚历山大的集团军群司令部2月3日组建,艾森豪威尔2月11日才晋升临时上将军衔,永久军衔仍然是中校) 。当然,这只是个友好姿态,美国人出任战区最高司令是政治决定,跟军事经历无关的。亚历山大上任以后整理指挥系统,先把巴顿的美国第2军从安德森的英国第1集团军属下独立出来,直属集团军群。因为亚历山大对美军的战斗力不抱幻想,又怕巴顿急于表现轻敌冒进,所以决心亲自牢牢控制住美军的行动。亚历山大和巴顿的私人关系其实很好,巴顿喜欢法国人,一般不喜欢英国人,亚历山大是巴顿真正欣赏的极少数英国将军之一。“巴顿应该是拿破仑手下的元帅”这句很有名的话,版权就属於亚历山大。另外,亚历山大还抽调部队,组建集团军群总预备队,英国第9军,交给克罗克将军Krocker。从现在开始,跟阿拉曼不同了,亚历山大直接负责北非战役的战场指挥权。

北非战役的最后阶段,形势如下:东边蒙哥马利第8集团军和意大利第1集团军在马雷斯防线对峙(就是原来的非洲装甲集团军,隆美尔走后2月22日由意大利将军梅塞指挥,所以改名了)。西边,安德森第1集团军加上巴顿第2军跟Von Vaerst将军的第5装甲集团军对峙(3月9日阿尼姆升任非洲装甲集团军群司令) 。德军背后,是一个向北面凸出于地中海的突尼斯半岛,半岛顶端有突尼斯和比塞大两个港口,是德军的后方根据地。如果蒙哥马利进攻的话,进攻方向是由东向西,转向西北,然后转向正北,德军会渐渐从大陆退入突尼斯半岛。在西面,英军和美国第2军的位置,更靠北,在半岛根部,换句话说,如果从西向东进攻,有可能从半岛根部切断东面德军向北的退路。但问题是这里全是山地,装备优势难以发挥。艾森豪威尔曾经建议集中力量在西边中央突破,切断半岛根部,抄意大利第1集团军的后路。亚历山大出於对美军战斗力的怀疑,担心突破不成,巴顿反而会受两个轴心国集团军的夹击,只同意让巴顿在西面进攻有限的目标,没有总司令部允许,不准擅自冒进。而主攻任务交给蒙哥马利久经战火考验的第8集团军老兵。也就是说,亚历山大在不清楚美军能力的情况下,宁愿选择一步步把敌人挤到半岛上再从捉鳖的保险办法,而不愿冒险中央突破先分割吃掉一半敌军。

亚历山大的总攻计划,三支部队分工明确:东南方蒙哥马利对马雷斯防线发动主攻,西边巴顿第2军从德军侧背助攻,比巴顿更靠北的英国第1集团军休整训练。1943年3月16日夜,美军首先发动助攻,巴顿展开雷德尔Ryder的34“红牛”和艾伦的“大红1”两个步兵师,第2天就拿下目标加夫萨Gafsa,很让亚历山大吃了一惊,随后投入沃德Ward的第一装甲师“铁腕”(Old Ironside)扩大战果。但是装甲师很快陷入大雨和泥泞之中进展缓慢,3天之后美军到达规定的停止前进线。亚历山大再批准巴顿进攻更靠东的Maknassy城以东机场群,但还是不松口让巴顿自由向海边平原进攻。与此同时,3月20日东边蒙哥马利第8集团军发动总攻,德军占有地利,蒙哥马利的突击陷入苦战,於是主动向亚历山大建议,增加巴顿打击德军后方的力度。3月22日,巴顿拿下第2个目标Maknassy,阿尼姆不得不动用机动预备队第10装甲师反攻,这样,至少巴顿已经超额完成了牵制德军正面主力的任务。德军第10装甲师的反攻被美军第1装甲师击败,但是美军攻势也陷于停顿。3月25日,亚历山大亲自视察美国第2军,用预备队美军第9步兵师(绰号“Old Reliable” ,师长埃迪是后来阿弗郎什突破横扫法国时巴顿手下的军长)加强攻势,集中1,9两个步兵师和第1装甲师,向东南的加贝斯突击Gabes。同时,蒙哥马利终於突破马雷斯主防线,但又受阻于第2道防线。这样,美军反而开始成为德军最担心的方向了,随着德军部队抽调到巴顿正面,美军1师9师的进展也不顺利,为了进一步加强兵力,亚历山大投入总预备队英国第9军,替换巴顿掩护侧翼的美34步兵师“红牛”,让巴顿集中精力进攻,3月30日开始,巴顿猛攻3天,还是啃不动德军的山地防线,急怒攻心之下,巴顿和英国空军开始互相指责,双方火气越来越大,还是亚历山大出来做和事佬平息这场口水战。但是至少德军感到背后的威胁越来越严重,被迫抽调机动部队主力第10和第21装甲师来防守美军。4月5日,20天连续激战之后,德军总退却,意大利第1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正面压迫之下,缓缓通过友邻为他们撑开的一个缺口,向北退入突尼斯半岛,英国第8集团军在追击中向北通过面向东的美2军,与更靠北的英国第1集团军会师。马雷斯之战结束,盟军东西会师,形成一条面向东北的战线,封锁住轴心国两个集团军。这场战役,亚历山大逐渐改变主攻方向,虽然没有切断德军,但是达成了原先挤压德军的战役目的。巴顿的美军则是最大的胜利者,他们虽然没有决定性地切断敌人,但是证明了自己的作战价值,从这一战开始,到西西里为止,起码美军可以和英军平起平坐了。不过巴顿仍然对没能切断德军耿耿于怀,在战役的最后几天,他撤了第1装甲师师长沃德少将的职,代以加菲少将。

接下来,盟军准备给北非轴心国军队以最后一击。在战线正面上,左有第1集团军,右有第8集团军,美国第2军倒反而被“挤出”前线。巴顿回到摩洛哥准备西西里计划,布莱德雷接掌第2军。亚历山大的战役计划,典型地反映他“撑开两个拳头打人”的观念。这次,他决定变化攻击点,让蒙哥马利担任配角,由左翼安德森的英国第1集团军主攻。最初这里没有美军的角色。但是巴顿布莱德雷都为此愤愤不平。艾森豪威尔直截了当告诉亚历山大:北非最后的胜利没有美军什么事情,在政治上是不可容忍的。亚历山大倒是理解这个需要,尽管麻烦,还是安排把美国第2军调到战线最左翼,安德森的左边,担任助攻,以半岛顶端西边的港口城市比塞大为目标。4月22日,亚历山大的盟军各部队向安菲达维尔防线全线进攻,以中央第1集团军为主力,英国第5军在左第9军在右,一开始并不顺利,德军的作战意志仍然顽强,亚历山大不得不从第8集团军陆续抽调英国第1装甲师,第7装甲师,第4印度师加强给第1集团军,经过激战5月6日突破山地防线,一旦盟军到达海岸平原,便势不可挡,5月12日,北非轴心国军队两个集团军共238243人投降,非洲装甲集团军群司令阿尼姆上将作为俘虏,与第18集团军群司令亚历山大上将会面。亚历山大发现两个人的经历还有些相似,阿尼姆一战时期,在巴伐利亚近卫第4步兵团,亚历山大自己也是近卫军出身。

这次战役是亚历山大亲自担任战场指挥,无疑是他生平最得意的成就,因此战后晋封伯爵的时候,他挑选了“突尼斯”作为尊号,而不是“西西里伯爵” 或者“意大利伯爵” 。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