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111):工科男们的天堂 -- 本嘉明

共:💬33 🌺20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准确资料没有

文科在招生总体上长期占优势,有几个原因。

一,文科“好考”,对某些偏科(数理较差)的高中生有吸引力。

二,有些高中生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某文科专业,不为社会评价所动摇。

三,高等教育产业化后,高教如同种地,文科专业容易膨胀,是“速生林”。教育学者熊丙奇就曾撰文称,高校开设理工科专业的成本远高于增设文科专业,故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以各种名目开设各类文科专业以实现扩招,而教学质量、师资实力、专业环境等并无实质性提升。这样的怪现状导致文科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并不充分,达不到社会的实际需求,而学校却落力宣传自己的文科专业。

四,有些文科专业,如外语/外贸/法律/财经/平面设计/传媒,本身就是社会热点。

五,高中分文理科班,已经不合时宜了,目前不少原本的纯文科专业,开始招理科班高中生,比如法律,金融和管理。这实际是文科专业开始“二次发育”,在吸收高中理科班的“过剩营养”。

任何一国,理科招生多于文科,那很可能是不合理的。理工科学生的成材关键,是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实践,因此大学的分科种类不算太繁复;而文科包罗万象,专业可以细分很多,多招一些人也很正常。

中国目前的问题,是理工科本科生多,大专生不足,不如德国的“技工制度”来得均衡。

所以我的建议,就是等招生拐点到来,大学普遍“过冬”后,国家引导推行“副学士”制度,按大学理工科的本科课程安排,只读大学的一二年级基础课(加一部分三年级课程),然后拿个“副学士”学位,先去工作,以后有条件有兴趣再回大学读完本科。因为大专的课程安排,远不如本科扎实,而读了2年好学校的本科基础课后,理工科学生基本已经能进入企业跟师学艺了。这样,一些家境较差的工薪阶层子弟,可以咬牙先读(学费高的)名校两年,然后就毕业,负担也不算太重,而好学校的招生额就有保障了。

比如说有个浙江考生A,因为家境一般,就先借钱读浙大的“副学士”,2年后离校,跟着亲戚跑非洲做买卖,几年后积累了一点积蓄,就回国再读。此时,浙大,交大,清华等几所学校已经组成“东岸联盟”,成员学校的二年级生(包括前几年离校的“副学士”和在读本科生),可以自由在这几所学校间提出“换校换系”申请,只要任级教授(教师)推荐,面试笔试合格,就不得阻挡换校。A同学就可以凭浙大的“副学士”文凭,通过笔试后进入清华的三年级,插班续学。

这种体制,首先有利于学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人生规划,或追寻心仪的好老师好专业,毕竟各校有专长。其次有利于学校,一批素质接近的学校自由换血,就逼使各校进步,不要自己学校每年都出多进少,很没面子。三是可以培育中国自己的“常春藤联盟”。

4年的高等教育,是一件昂贵的“商品”,把它拆碎了,消费者就容易负担;而名校的学费适当加码,也就变得合理可行了。这跟把一套商品房拆开“分期付款”的原理是一样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