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谈谈濮阳西水坡“蚌塑龙虎墓”的真伪(一):人殉 -- 石头布

共:💬54 🌺44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三)身高和自然环境

谈谈濮阳西水坡“蚌塑龙虎墓”的真伪(三):身高和自然环境

听到讲解员说到M45墓主的身高是1.84米,费孝通先生的通古斯猜想遭到重挫。因为根据史禄国对贝加尔湖附近的Urulga和巴尔古津两地的通古斯男性的测量,其平均身高分别为1.62和1.59米。虽然正态分布没有上下限,但超出平均值很多倍标准差的概率是小之又小的,相当于中彩票。所以费老很纠结,把立论基础建立在中彩票的概率上总不是个事儿,对吧?

但费老也许是觉得这具遗骨不太像有那么高,回去越想越怀疑。用他自己的话说:“像是说了一场空虚的梦话,打了一场和不了的麻将,我还有一点不服气”。碰巧他与社科院考古所的人类学专家潘其凤相熟,潘先生又参加过西水坡M45号墓的鉴定。所以费老提笔就给他写了一封信,求证身高的事情。

对墓主的身高感到困惑的可不止费孝通一人,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人其实也很困惑。198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从全国征集重要文物,西水坡“蚌塑龙虎墓”被选中入京陈列。根据研究员孙其刚的自述:

内部预展时, 45号墓的说明牌写的是墓主人身高1.84 米, 但我们心理不踏实, 我和宋兆麟研究员、俞伟超馆长研究后, 决定更改45号墓主人的身高, 在1990年9月22日对外正式展出时, 我们标明的墓主人身高是1.76 米。

拿不准就来个“大约(yao)姆”,这一招原来研究员也用!事后证明他们的估计还是偏高了。

在给费孝通的回信中,潘其凤先是对所谓“人殉”表示了怀疑,然后说:

至于身高,他们所告不实,我测量了股骨、胫骨和腓骨的最大长,用两种公式计算,其估算身高分别为170.77厘米和172.55厘米,绝对不是184厘米。

取上述两值平均,墓主的真实身高可视为1.71米左右。

令人不易理解的是,这具遗骨,看来任何人单凭目测就知道身高远不足1.84米,该墓的发掘者应该对它熟视良久了,为什么会把这么不靠谱的身高写入《发掘简报》里呢?

有人也许会说,古人普遍矮小,1.71米在当时算是高个子吧?是不是这么回事呢?不难查证。仰韶文化的墓葬几千座,平均身高早就有人统计了。根据张振标在《现代中国人身高的变异》一文中的数据:“中国史前人类男性的身高-河南仰韶新石器组:171.10厘米”。也就是说,墓主就是当时当地的平均身高。(按照Coon的数据,欧洲和西亚男子同时代的平均身高是1.68米)

根据张振标同一篇文章的数据,现代(1980年)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65.8厘米。没有河南的分省数据,但有其邻居山东的(167.3厘米)和湖北的(166.2厘米),所以1980年河南人的数据应在167厘米上下。比新石器时代的古人要矮4厘米。也就是说,墓主的身高在当时人群中的位置,相当于一个1.67米高的华北男子在现代人群中的位置。这样我们就对他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

石器时代的人与现代人身高相当或者略高些,中外人类学家的统计结果都差不多,当然这是在古今种族一致的前提下的情况。华南沿海的一些石器时代人类(比如福建昙石山、浙江河姆渡、广东河宕)身高低于现代华南人,是种族不同的缘故。华南居民在最近的几千年之内完全换了种,古今不能直接比较。

石器时代古人的高身材,一般认为是营养条件更好的缘故。仰韶居民是所谓“游农”,有好几个居住营地,定时迁移,土地轮流耕种。兼营渔猎。值得一提的是,西水坡仰韶墓发掘过程中出土了数吨蚌壳,可见当地6000年前的水产特别丰富。其原因我们可以从这两张图中找到。图中红圈所示是濮阳的位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张光直在《古代中国考古学》中引用的丁骕的工作。可以看到在海平面高企的7500年前,华北平原几乎不存在,濮阳当时处于黄河入海形成的三角洲上。人类宜居的地方在太行山以西的高地,还有以泰山为中心的鲁西丘陵地带。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能不是出于夸张,而是引述当地故老相传的一句俗谚。到了距今约4000年的时候,濮阳依然位于隔绝东西的一片大沼泽(古雷泽)附近。

不管丁骕的这个构拟的准确性如何,距今6000年前的该地区湖沼纵横应是比较接近实际的。在南方,3000年前依然有广数千里的云梦之泽和彭蠡之泽。在北方,山东巨野泽的存在更延续到了公元后。靠水吃水,濮阳古人的食谱中水产品一定占有不小的比例。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想见蚌壳资源是极大丰富的。这一点在讨论蚌塑龙虎的时候,我们必须参考。

通宝推:振振公子,老老狐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