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 女王登基六十年 -- 万年看客

共:💬38 🌺25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王朝即命运:英国君主制的自我再造,续

在斯泰姆福德海姆的建议之下,乔治国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对于女王目前的统治起到了巨大的影响。第一项改革措施,也是最公开的措施,就是更改自己以及王朝的名字。“萨克森-科堡-哥达”不仅拗口,而且德国气味特别冲。这个名字肯定是不能要了。很能说明问题的是,乔治并不知道自己的原本姓氏是什么:这个名字早已失落在错综复杂的王族血缘记录与一堆堆连字符里面了。而且显然别人也全都没有答案。于是国王前去咨询皇家纹章学院。有关人士告诉国王,他肯定不姓斯图亚特,可能姓圭尔夫(Guelph),更有可能姓维珀(Wipper)或者维廷(Wettin),但是这几个姓氏听上去都不够英国。于是国王开始为自己发明新的姓氏。研究人员在一本本彩绘鲜明的历史文献当中埋头翻找,纳入初选范围的有都铎、斯图亚特、普兰塔吉尼特、约克以及兰开斯特。不过这些姓氏全都遭到了否决,因为英格兰气息太重了,在威尔士人、苏格兰人与爱尔兰人那里肯定不受待见。较为冷门的选项还有。最后斯泰姆福德海姆决定从国王本人最爱的地名里面进行选择。国王最后敲定了“温莎”这个词。这是个很好听的词。事后人们又发现爱德华三世曾经用过温莎这个名字。所以这个名字甚至还有点历史意味。

就这样,1917年7月17日,温莎王朝正式诞生了。乔治五世庄严宣告“朕代表王族全体以及子孙后世……放弃并终止使用萨克森公爵与女公爵以及萨克森-科堡-哥达王子与公主的一切名爵、辞令、尊号、头衔与荣誉……”接下来国王还发动了进一步的更名运动,致使今人在回顾历史的时候往往搞不清谁是谁。比方说“泰克”(Teck)就是个典型例子。乔治五世的妻子玛丽王后是泰克公爵弗朗西斯的女儿。这位泰克公爵娶了乔治三世的一名孙女,素来以身材丰硕著称的玛丽.阿德莱德,家里人都管她叫做“胖玛丽”,并且满心怀念地将她比作“一块硕大的紫色长毛绒针垫”。所以乔治的姻亲里面有好几个泰克。为了去泰克化,各种悦耳的宫殿名称成为了抢手货。玛丽王后的一个兄弟成了剑桥侯爵。另一个兄弟则成为了阿斯隆伯爵。同理,源自维多利亚女王与黑塞亲王,并且与沙皇家族颇有渊源的巴腾堡家族也纷纷将姓氏改成蒙巴顿。一位蒙巴顿成为了米尔福德黑文侯爵,另一位成为了卡里斯布洛克侯爵。简而言之,但凡是与德国有染的名讳全都被扫地出门了。

对于君主来说,名字的意义非常重大——但是更具实质性的变革还在后头。用国王日记里的话来说,乔治五世与玛丽王后公开宣布,他们“已经决定要让自己的孩子与英国家族通婚。这可算得上是历史性的决定。”尽管这项改革措施不如改名字那样大张旗鼓,但是的确具有历史意义。早在十八世纪,英国的政客与大部分民众就很不满意汉诺威家族专门娶德国公主或者嫁德国王子的作法,因为感觉上这就像是耗费英国的税金来补贴外国家族。维多利亚女王就曾经指出,在欧洲各国征战不休之际,她的家族的通婚习惯“导致了很多麻烦与困扰,根本没起过好作用”。“所有的家庭情感都被撕碎了,我们一点力量都没有。”但是这个习惯还是延续了下来。维多利亚女王本能地相信,新鲜血液——即来自英国非王室家庭的血液——可以在道德与体质两方面巩固王位。如今她的直觉终于落实成为了既定政策。

实际上,英国君主制正在遭到国有化。当时影响力很大的切姆斯福德主教曾经告诉斯泰姆福德海姆,“如果威尔士亲王能够迎娶一位英格兰女士,王座的稳定性将会得到极大的加强……当然这位女士必须足够聪慧并且充满同情心。”不久后另一位教会人士,萨瑟克教区司铎克利福德.伍德沃德(10),建议斯泰姆福德海姆劝说威尔士亲王找一个工业城市暂住上一两年——谢菲尔德就不错——然后迎娶一位“来自在战争期间贡献卓著的家庭”的英格兰女士。尽管威尔士亲王或者说“大卫”将来将会走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1917年的这份声明还是为一位名叫伊丽莎白.鲍斯.莱昂的苏格兰姑娘铺平了嫁入王室的道路。她的家族在战争期间的确贡献卓著。迎娶她的是“伯蒂”,或者说约克公爵以及未来的乔治六世。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声明,查尔斯王子才能迎娶戴安娜以及卡米拉,威廉王子才能迎娶凯特.米德尔顿。这种事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值一提,但我们必须记得在此之间萨克森-科堡-哥达家的人几乎从来没有与治下臣民通婚的先例。

国王的下一招更加凶狠——在有些人看来也更加怯懦。他与“尼基表弟”,也就是遭到废黜的尼古拉二世沙皇断绝了关系,眼睁睁地看着沙皇与全体家人听任布尔什维克革命者的发落。与德皇不同,沙皇一直是英国的忠实盟友,直到他自己的帝国土崩瓦解为止。尽管乔治五世不可能提前知道沙皇一家将会在地窖里遭到枪杀,但是他肯定清楚他们正身处险境,渴望得到英国的庇护。一开始他同意提供庇护。但是正如前文所见,英国国内的左翼舆论摩拳擦掌地敌视沙皇并且支持革命。长期以来,温莎家族的朋友们都认为并且主张是劳合.乔治辜负了沙皇一家。根据他们的说法,起初正是他否决了为罗曼诺夫一家提供庇护的决策。

但是乔治五世的传记作家肯尼斯.罗斯(11)仔细梳理了国王当时的书信之后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真正惊惶失措的人其实是国王。在国王的要求之下,斯泰姆福德海姆用便签纸对唐宁街十号进行了狂轰滥炸,明确指出沙皇一家在英国不受欢迎。这些便签抓住细微末节大做文章,说什么国内缺乏与沙皇身份相配的豪华住所。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故事,因为当时人们的确担心将沙皇救出俄国的尝试反而会加剧他的危险处境——甚至还有谣言声称英国人组织过一次营救沙皇的秘密行动。但是在进一步证据没有得到曝光之前,我们至少可以说乔治五世在沙皇一家遭到囚禁与处决的时候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日后女王看过了肯尼斯.罗斯整理的证据之后,在他的书稿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了一行批语:“让他出版吧。”

这件事情极其雄辩地表明了战争带来的极端变化。一战之前的1905年,乔治五世的父亲曾经拒绝过沙皇希望英国与塞尔维亚恢复正常关系的请求,因为塞尔维亚国王刚刚遭受了一场极其野蛮的刺杀。爱德华七世对沙皇的回复在文采上足以与萧伯纳或者王尔德相提并论:他的本行就是“身为国王……如你所见,我们是同一个行会的成员,正如工人或者专业人士一样。我不能对于一名同业人员——你也可以说是我所在行会的成员——的遇刺无动于衷。如果我们这些国王认为国王的遇刺无足轻重,那么我们这一行还不如趁早停业大吉。”如今她的儿子却顾左右而言他,最终导致了沙皇的遇害。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乔治五世在私下里流露过负疚感,他仅仅在公开讲话当中表示过对于这一结果的遗憾。就像死刑判决能够迫使一般老百姓集中注意力一样,革命对于君主也具有同样的效果。当时甚至有人讨论究竟国王是否应当参加为罗曼诺夫一家举行的追悼仪式,尽管他最后还是去了。

接下来的变革瞄准了荣誉体系。绝大多数国家都有类似的体系,而英国的荣誉体系尤其受制于王室历史并与其密不可分。有些荣誉体系相当古老。其中最古老的是嘉德骑士团勋章(The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 ),由爱德华三世大约于1344年创立。只有君主与其继承人以及二十四名骑士团成员或者说“骑士同伴”才有资格领取该勋章。唯有依靠君主的恩赐才能获得骑士团成员身份。如今每到6月的皇家阿斯科特赛马周,嘉德骑士与嘉德夫人们依然会在温莎举行游行仪式,头戴插着鸵鸟或者苍鹭羽毛的都铎时代软帽,身披蓝天鹅绒披风,腿上系着蓝色的袜带。这些人大抵都是贵族、前任首相与退休公务员。此外还有专门面向外国君主的嘉德骑士团“陌生骑士”(Stranger Knight)成员身份:1915年,德皇威廉与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都被剥夺了“陌生骑士”称号。同样,在二战时期日本裕仁天皇也失去了这项荣誉(尽管后来又重新授予了他的继承人明仁天皇)。此外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也曾经是“陌生骑士”的一员。其他古老勋章包括苏格兰的蓟花骑士团勋章(Order of the Thistle),可以追溯到1687年,骑士团规模仅限十六名骑士与夫人。爱尔兰也有圣帕特里克骑士团勋章,如今已经作废了。除此之外,地位最高的荣誉称号就是巴斯勋章,由汉诺威家族的第一位君主乔治一世于1725年创立。尽管巴斯勋章的名字来源于中世纪新近受封的骑士要沐浴净身以示净化的传统,但是这项荣誉的实际源头却没那么高尚:巴斯勋章之所以得到创立,部分原因在于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首相,因为贪腐而闻名的罗伯特.沃尔波想要建立一种新的赞助形式借以敛财。拿破仑战争之后,巴斯勋章的授予范围得到了扩大。今天这项荣誉也用来尊崇地位显赫的外国人,受勋者从将军到政治领袖不一而足。其中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与津巴布韦的穆加贝最终被剥夺了这一头衔。

在英国历史的大多数时候,英国君主一直是艺术家与知识分子们背后嚼舌头的对象,理由则是因为他们对于艺术、写作或者思想缺乏兴趣。甚至直到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初期,这个问题依然很突出。人们注意到,英国不像普鲁士那样拥有蓝马克斯勋章,也不像法国那样具有专门面向艺术与科学成就的荣誉称号。最终爱德华七世在1902年设立了功绩骑士团勋章 ( Order of Merit ),借以纪念自己的加冕。与其他荣誉不同,功绩勋章不仅没有贵族阶层的意味,与政府也没有关系。唯有国王与女王有权颁发这项荣誉,而且骑士团成员也局限于二十四人。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功绩勋章也就获得了英国荣誉体系当中少有的无过错记录。在所有外人看来理应获得该项荣誉的二十世纪英国科学家、艺术家与政治家当中,的确获得了这项荣誉的人数比例高得令人吃惊。最早的获奖人包括许多活跃于维多利亚时代并且在二十世纪初期依然健在的人物,例如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以及托马斯.哈代。其他获奖人包括一系列伟大的作曲家——例如埃尔加,布里顿,沃恩.威廉斯以及沃尔顿;杰出诗人——例如T.S.艾略特与特德.休斯;艺术家——例如亨利.摩尔,格雷厄姆.萨瑟兰,卢西恩.佛洛伊德,安东尼.卡罗;优秀作家——例如E.M.福斯特,以赛亚.柏林,亨利.詹姆斯以及汤姆.斯托帕德;还有一干科学家,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或者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例如保罗.狄拉克与蒂姆.伯纳斯-李。简而言之,获奖名单可谓群英荟萃。甚至就连政治奖项也被授予了艾德礼与撒切尔这样的真正政治家。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由声名显赫的杰出人士组成的俱乐部。这些人偶尔也会共同参加午餐会或者晚餐会,而女王一定会莅临现场。而且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绘像传世的待遇。但是功绩勋章与盛大排场全无关系,而是最接近法国科学院院士或者说“不死者”的英国对应机制——尽管某一位功绩勋章得主曾经乐呵呵地向笔者指出:“不死者的数量比我们多多了。”在1917年,这些荣誉,加上一套专门面向外交官的荣誉体系以及专门表彰为君主制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的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构成了整个英国荣誉体系。当然军队也有自己的荣誉体系。但是对于那些最平凡的英国人——那些以其他方式为国家与社会服务的人,那些出钱出力,作出突出贡献并且“超越平凡”的人——当时并没有现成的荣誉体系。

直到当时,人们都可以合情合理地认为获得荣誉与接受荣誉头衔是两回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其他“公民同胞”的认可、私下里的敬佩言论以及偶尔在慈善组织或者市政机构露脸的机会,就已经很不错了。1917年6月4日,乔治五世设立了不列颠帝国骑士团勋章(Order of British Empire),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该机制共有五个等级,从地位最高的大十字骑士(Knight Grant Cross)到更加低调的一般成员(Member)。最高两个等级的受勋人会获得骑士与女爵士头衔,而且高等级勋章的发放人数也有限制——级别较低的OBE与MBE则没有限制。不列颠帝国骑士团勋章分为军人与平民两大分支,后者对于英国君主制的影响力尤其效用匪浅。至今为止女王已经颁发了404500枚勋章,其中绝大部分是OBE与MBE。勋章每年颁发两次,每次的授勋名单都充满了演艺明星、体育明星以及其他人。这张名单总会成为填饱报纸评论、各界祝贺与失望抱怨的主食。这套荣誉体系几乎可以肯定是伊舍勋爵(12)的主意。此人是一位仅仅干过一任的自由党议员,自从维多利亚时代就担任了廷臣的工作(他为维多利亚女王在温莎城堡里安装了一部电梯,还曾经在肯辛顿宫的庭院里推着女王的轮椅陪她散心),在爱德华七世统治时期也出力良多。伊舍勋爵是个满腹心计的双性恋,而且还特别喜欢拍马屁,不太适合乔治五世的口味。但是他的确精明地意识到了民主化荣誉体系的重要性。

一战期间,大量新近设立的军事荣誉被颁发给了众多血战前线的英雄人物。而在后方国内,OBE则会颁发给那些投身于规模庞大的义务付出的人们,鉴于白金汉宫方面不可能亲自出面寻找所有值得嘉奖的人,OBE的发放几乎完全掌握在了时任政府的手里。第一批授勋人是主要工会的负责人,包括公会联合总会的左派人士威廉.阿普勒顿(13)以及纺织工会的本.特纳。到1919年底,22000枚OBE发放给了工厂工人与慈善活动家。英国君主制在自觉受到威胁的领域扎下了新的根须。不幸的是,战后的劳合.乔治政府不仅将贵族与骑士头衔挂牌出售,还将OBE当成了减价甩卖的便宜货,以至于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将OBE戏称作“臭鸡蛋勋章”(Order of the Bad Egg),但是从那以后的几十年里,OBE的地位一直在稳步上升而非日渐衰落,如今在英国荣誉体系当中的重要性至少可以与法国的荣誉军团勋章相提并论。美国也有类似的共和主义荣誉体系,不过比英国体系更复杂。

巩固温莎家族地位的最后一招其实仅仅是二十世纪早期君主的旧有习惯的进一步发扬。爱德华七世很清楚在臣民面前频频露脸的重要性。他经常为新开业的医院剪彩,登上舰船,视察军营。但凡是由红砖或者花岗岩堆砌而成并且装有一扇大门的建筑上几乎总会留下维多利亚王室成员的名字。但是乔治国王与玛丽王后是另一路人。在一战之前的劳资冲突时期,他们走遍了英格兰、苏格兰与威尔士的主要工业地区。乔治五世亲自下过煤矿矿井,还慰问过遇难矿工的遗属。有一回国王在肯辛顿的贫民区遇到了麻烦。当时他造访了一位工党议员的住宅,发现墙上挂着一幅“那头畜生”凯尔.哈迪的画像。国王的随行人员顺口说了几句不算恭维的评论。结果斗志昂扬的议员女儿当场回敬道,凯尔.哈迪是“我所认识的最优秀的人之一,任何不喜欢他的人都应当趁早离开我们家。”

但是与劳资冲突相比,战争为国王走进寻常人当中提供了远远更强的动力。今天的人们很难真正理解一战时期的英国究竟多么依赖志愿团体。在1914-1918年期间,英国国内成立了大约一万多个志愿团体。假如能拥有一位王室庇护人或者熟人,又或者哪怕只是得到一次王室成员访问,都会非常有助于这些组织的筹款。更名之后的温莎一家投入了无休止的募捐与提升士气活动当中。上文中提到的300多次医院访问仅仅是此类活动当中的一部分而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