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 女王登基六十年 -- 万年看客

共:💬38 🌺25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Andrew Marr: 女王登基六十年

君主立宪制是一项十分精妙的设置,使得我们在人类学层面上能够做到两全其美,既允许我们崇敬国王,又允许我们将其杀死;通过将至高权威一劈为二,我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向君主大献殷勤,同时又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将政府扫地出门。

——金斯利.马丁,《新政治家》主编,1953

这个小老太太长着一张全世界都家喻户晓的面容。她的微笑——当她有心微笑的时候——好比上百克拉的钻石那样灿烂。她的身后则矗立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她的统治时代,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将君主制抛在了身后,但是在她治下三分之二的英国国民却坚信英国君主制至少还能继续存在一个世纪。她头脑清醒,对自己的处境不乏揶揄之心,但同时又时刻感到责任感的召唤。她周身洋溢着冷眼旁观的气质,但却一点也不愤世嫉俗。此外她并不是天生的公共演说家。

但是在2011年5月,她还是再一次站到了大庭广众之下。一身祖母绿装束的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踏上了爱尔兰共和国的土地。时年已然八十有五的她呈现了毕生当中最具政治意义的演说之一。“在历史上,我们的岛屿经历了数不胜数的挫折、动荡与损失,这一事实既悲哀又遗憾。我们许多人的个人生活都受到了这些事件的打击……我在这里谨向所有因为动荡的过去而蒙受苦难的人们致以我最深切的哀思与最诚挚的同情。”她的这次出访承载了太多的个人情感,毕竟她的自家亲戚蒙巴顿勋爵就是1979年爱尔兰共和军暗杀行动的受害人。这次访问行程的重点则是都柏林的克罗克公园以及位于此地的体育场和盖尔体育联合会总部。1920年,效忠英王的警察与协警在这里枪杀了14名无辜的爱尔兰群众,就此掀开了爱尔兰独立血腥斗争的最初篇章。

这次访问早已筹划了很久。不过事到临头之际,爱尔兰海两岸安保系统的军头们还是免不了脸色煞白忧心忡忡。访问在事先已经得到了充分通报,女王也没有在最后时刻打退堂鼓。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爱尔兰人对于这场访问都乐见其成,女王甚至还与一位铁杆共和派新芬党的代表握手致意。历史就这样翻过了单薄却意义重大的一页。人们终于意识到,2011年的爱尔兰人与英国人更看重两国之间的家庭、商务、情感与体育纽带,血腥的历史再也不能纠缠两国关系了。就爱尔兰内阁总理恩达.肯尼看来,女王为了这次访问已经等待了大半生,他将这次访问称作“善始善终”。在私密场合,她毫不介意地坐在爱尔兰军事领袖迈克尔.柯林斯的肖像下面;在公开场合,她则自然而然地与众人一起为爱尔兰反叛军死难者低头致哀,尽管他们当初都曾经拼死对抗英王。

她的孙子,未来的国王威廉王子在事后声称,这次访问对她而言意义重大。“这就好像一扇长久以来一直上锁的房门,她真的很想看看门那边是什么样子。”很多人都很难理解这次访问对她究竟意味着什么。爱尔兰一直是不容她踏足的禁区,尽管她与此地一直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尤其热衷于爱尔兰的赛马比赛。她一直都想到爱尔兰走一走看一看,“几乎就像小孩子一样,因为不准进入某个特定房间而心痒难耐……所以我觉得这次访问的确是她一生当中的转折点之一。”*1* 她治下的第十二位首相戴维.卡梅伦也承认道,“这次访问很令我感到紧张。不过皇室成员居然在北爱地方放权进程的最后阶段刚刚敲定之际就做好了访问的准备,这一点很令我感到钦佩。他们并没有故作姿态的打算……而且访问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成功。”

如此高调的和解之旅在英国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担当得起。这次访问从始至终都有上千名记者跟踪报道,相关新闻传遍了世界。任何一位英国政客都不曾如此完整地经历过英爱历史的纠葛,也不曾在个人层面上如此深切地受到过这段历史的影响,更没有资格代表整个英国就这段历史发言。作为第一位北爱出身的爱尔兰总统以及第二位女性爱尔兰总统,玛丽.麦卡利斯很有资格充满温度地代表全体爱尔兰人民。但是除了女王之外,没有哪一位英国人能够以类似的对等方式来代表全体英国国民。

仅仅五天之后,风尘仆仆的女王又在白金汉宫招待了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遍洒阳光的草坪上摆开了宛如明信片图画的排场——皇家骑兵,仪仗队方阵,风笛,国歌,礼炮齐鸣。在出访前夕,奥巴马在华盛顿的演讲当中不吝溢美之词地将女王称作“英格兰的精华”,尽管这么说稍微有点政治不正确。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访问英国,上一次访问同样十分成功。但是尽管如此,在更为细微与个人化的层面上,这段关系的主旨同样是友谊与和解。

当初奥巴马刚刚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伦敦方面颇有些不自在。这位新任总统似乎对于所谓的“特殊关系”并不特别上心,而且也不像他的前任那样与英国有着这样那样的个人联系——严格说来倒不是一条联系都没有,而且奥巴马本人也写到过这一点,不过这条联系实在不给英国长脸:他的爷爷当年曾经在肯尼亚遭到过逮捕、监禁与酷刑折磨。女王统治的最初几年,民族主义矛矛党叛乱正在肯尼亚闹得如火如荼,导致了特别野蛮暴力的战乱。当然,奥巴马是一位高度职业化的政客,极不可能让家族历史影响到政治决策,但是别扭的氛围的确存在。迎宾仪式一结束,女王就使出了周身解数来款待巴拉克与米歇尔.奥巴马夫妇,亲自将夫妻二人领到了他们当晚下榻的卧室。

卧室里摆放着一整套从皇家档案馆里精挑细选出来的纪念品——这也是招待国宾的惯例。这些陈设很值得玩味一番。其中有一封1780年前后乔治三世的信笺,悲叹道“我们失去了美国!难道我们就这样一蹶不振了吗?”但是信文的后半段还是设想了未来的英美贸易与友谊。还有几封信件出自奥巴马的偶像之一林肯的手笔,维多利亚女王写给林肯遗孀的信件也侧身其中。还有维多利亚女王日记当中同情黑奴境遇的段落。女王颇为兴奋地接见了一位名叫约西亚.亨森的前黑奴,此人在逃往英属加拿大之前“承受了非人的折磨与苦难”。有一份文献记录了1860年威尔士亲王访问奥巴马家乡芝加哥的情况。有一份王太后写给伊丽莎白公主的信件,描述了1939年跟随丈夫访美期间拜访罗斯福总统的场面:宾主双方在树荫下用餐,“所有的食物全都装载一个大盘子里……上面摆着火腿,生菜叶,豆子,还有热狗!”虽说都是些家常菜色,却反映了二战期间至关重要的同盟关系,而这段关系正是在乔治六世此生最为重要的海外出访之后才正式成型的。此外还有关于奥巴马出生地夏威夷的详细文献与一面州旗。

在这本女王传记的开篇,很有必要专门提到这件事。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这件事反映了君主制的本质。首先,身为君主是一份基于立宪体制的工作,但同时也是一份个人化的工作。从美国独立到奴隶制的历史再到与奥巴马关系特别密切的地点,这一切陈设的目的都是为了建立情感上的联系——找寻双方的契合点。投桃报李的奥巴马也向女王赠送了一本相册,内容是女王的父母在1939年二战爆发前夕访问美国的记录。奥巴马总统与卡梅伦首相将会本着最热烈的态度就利比亚局势、阿富汗局势以及双方应对经济危机的不同方法展开重要且很可能相当棘手的谈话。而拉近感情则是女王的工作。就像爱尔兰之行一样,这份工作只有她本人才能胜任。其次,女王之所以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完全仰赖于一支庞大的幕后团队在公众视线之外的大力付出(例如在这个案例当中,皇家图书馆员罗伯茨夫人(1)就要记头功)。这本传记同样也是他们的故事。

但是她才是这本书的主角。如果某人对于女王的存在感到厌倦或者敌视,打消这种情绪的最佳方法就是连续跟踪她几个月。从推广贸易的海外之行到小村庄与小医院的访问,女王的日常行程紧张得近乎折磨。她既要披挂整齐地出席盛大的典礼仪式,又要轻装简从地与士兵、商人、志愿者以及三教九流的代表一一会面。女王的夜晚往往并不属于她自己。在这座宫殿或者那座宫殿里,总会有几千名社会各界人士受邀与女王共赴晚宴,借以表彰他们的突出贡献或者慷慨解囊。奉女王之名统治英国的政府每天都要将好几箱事关重大的各种文件摆在她面前,而她则要耐心地全部读完。在评估密级最高的情报时,白厅干脆将女王称作“一号读者”。

女王生涯的最主要内容仅仅是抛头露面而已。但是抛头露面的重要性决不能等闲视之。女王拥有宛如能量护盾一样强大的气场,在这方面几乎没有哪位政客有能力与她一较高下。女王显身之前,空气中总是涌动着一阵阵期待以及无助的窃窃私语。女王出现的时候,所有人的心跳都会加速。无论此前他们怎样努力地试图将她当成一位普通女性,这种努力终究要归于徒劳。尽管她的形象无处不在——在新闻简报当中,在邮票上,在贺卡上,在报纸头版上——但她依旧成功地维持着自己的神秘感。她的目光总是谨慎地四下扫视,她的内心想法总是无人知晓。

如今的女王正在平缓的水面上航行。家庭危机与公共争议的激流险滩已经被她甩在了身后。英国王室在全世界都得到了令人诧异的欢迎。就在最近,她还饶有兴趣地观看了一部反映他父亲如何在澳大利亚人莱纳尔.罗格的帮助下克服口吃的故事。她很清楚地记得罗格这个人。柯林.菲尔斯在片中饰演了她的父亲。至于她本人则是另一部票房大片的主角,由海伦.米伦饰演。此外在一部以莎士比亚为主角的电影当中,朱迪.丹奇饰演了她那位风华绝代的女祖先伊利莎白一世。女王的子女之一曾经挖苦地指出,菲尔斯、米伦与丹奇都赢得了奥斯卡奖。

女王本人并不是一位演员,但是英国王室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她的日常行止。生活的道路引领着她不止一次走遍了世界各地,引领着她会见了各种各样的领导人,其中既有英雄伟人也有怪物恶棍。无数面孔在她面前无数次融汇成宛如覆盖着肥皂泡沫的海洋,无数双手在她面前无数次宛如森林一般高高举起。自从童年时代她就知道自己肩负了怎样的命运。所有关于她童年的记述全都一致同意她从小就气质沉静,喜爱思考,而且特别热爱动物。尽管为人内向,但是她的确将身为女王当做了一份职业,一项不能回避的天职。她生育了四位子女,眼看着其中三人经历了离婚,她膝下有八位孙辈,而且——多亏了萨凡娜.菲利普斯——最近刚刚抱上了曾孙女。

就像任何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一样,女王不仅品尝过成功的甜蜜,还遭受过生离死别的痛苦。她送走了身为国王的父亲,送走了身为王太后的母亲,送走了身为公主的妹妹,最后又送走了曾经身为王妃的儿媳。除此之外比她早一步离开人世的朋友们更是不胜枚举。但是大限到来之时她尽管可以心满意足,因为她的王朝几乎一定能够留存下去,而不像许多其他王朝那样沦为历史。她的继承人都已经有了继承人。而且绝大多数英国人都对于她本人以及她所体现的君主制感到满意。

如今还记得她当年也曾经是个卷发小丫头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了。2011年5月12日,她正式成为了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统治时间21645天,打破了乔治三世的记录。假如2015年9月她依然健在,她甚至还要打破维多利亚女王的记录。她的丈夫今年已经达到了九十岁高龄,但是目光依然炯炯有神,依然整天端着一副雄赳赳大丈夫的派头,无视身旁充满进步派与湿人的世界。以他的出身与背景,当初几乎可以选择任何一座人生阶梯并且爬到顶端。但是他选择了终其一生担任“王夫,臣下与追随者”。

公爵与女王的人生步调完全一致且不容出错;夫妻二人往往在一天里要正装打扮好几次,携手出席各种午餐会、开幕式、演讲、阅兵、授衔以及晚餐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女王早上起床以后总会用BBC电台新闻、伯爵红茶、《赛马邮报》以及《每日电讯报》迎接新的一天。当她与丈夫一起享用早餐烤面包片的时候,窗外花园里的御用风笛手还会奏乐助兴(欣赏不来的人们可能会将其称作噪音)。在女王的脚下围绕着英国君主制当中当真不好惹的最后几位成员——四条柯基犬与三条腊基犬(腊肠与柯基的串子)。

在女王身边,一大批谨慎持重的工作人员来来去去,而且女王对于他们每个人都只称名不道姓。一张打印出来的时程表正在等待她的过目。然后当天的第一箱文件也送到了她的面前。其中内容既有一般性的政府人事任免,也有高度敏感的国安报告。接下来女王可能还要上楼去拜访一下她的个人助理兼高级服装师安吉拉.凯利(2)。她的房间紧贴在白金汉宫的屋顶之下,门外是一条狭长的走廊。凯利是一个和蔼务实的利物浦人,也是女王的亲信之一。她的工作是为女王设计制作成衣,整天都要与大卷布料、模特人形以及剪刀针线打交道。在海外访问或者长期国内出访之前,她要为女王设计好全套的服装、帽子、手包与鞋子。白金汉宫也经常聘请外面的设计师进来帮忙。有一回某个苏格兰设计师坚持要亲自测量女王的尺寸。正当她紧张兮兮的掏出卷尺弯腰下蹲的时候,女王突然大叫道:“腿伸出来啦!胳膊伸出来啦!”然后就咯咯笑个不停。凯利楼下一层堆放着大小不一的好几个老式皮革箱子,每一个上面都印着“女王”的字样。这是皇室巡游的行李箱,用处非常大:王室成员并不是一次性消费社会的拥趸。

女王的私人秘书已经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将各种官方文件进行了分类,然后送到楼上供女王审阅。女王从来只会一个人看文件;在类似这样的场合,公爵总会小心地按照宪制要求与女王保持恰当的距离。不过白金汉宫内部的日常事务都由他负责。尽管年逾九旬,但是他的精力依旧旺盛,经常乘坐着毫无特点的专属出租车穿行于伦敦的车流当中。女王是英国最长寿的君主。就像任何一位常年循规蹈矩的人一样,她总是期望着当天可能发生一点惊喜。一点点就足够了。今天又会发生什么呢?

(1)http://en.wikipedia.org/wiki/Lady_Roberts

(2)http://en.wikipedia.org/wiki/Angela_Kelly

通宝推:卢比扬卡,微笑问天,李寒秋,bayerno,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