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林风清逸

共:💬72 🌺489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劾奏晁错的罪名个人认为有值得商榷之处

“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这段话出自劾奏晁错的奏章,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未必没有指鹿为马断章取义之处。

一、关于建议景帝亲征。这个在西汉是有先例的,汉高祖多次征伐诸侯,都是亲征:

五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

其秋,利几反,高祖自将兵击之

六年十二月,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楚王信迎,即因执之。

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信因与谋反太原。白土曼丘臣、王黄立故赵将赵利为王以反,高祖自往击之

八年,高祖东击韩王信余反寇于东垣。

十年八月,赵相国陈豨反代地。。。。九月,上自东往击之。

十一年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东并荆王刘贾地,北渡淮,楚王交走入薛。高祖自往击之。

晁错的建议无非依祖宗成例,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帝王不放心将帅统重兵于外也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前后例证不绝,并非晁错挑拨君臣关系。也就是建议自己留守,有点不把自己当外人的意思。但从个人角度看,所谓内举不避亲,有古贤士之风;从大局角度看,晁错是削藩最为坚定的支持者,和诸侯王的矛盾最为尖锐不可调合,如果景帝真要亲征,晁错留守无疑是最合适的,留其他人说不定见势不对转手就和诸侯王做生意把景帝卖了。

二、所谓“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这段话莫名其妙,前因后果皆无,很明显是断章取义的话。如果说是晁错建议割地求和,那么同时既建议景帝亲征,又建议割地求和,难道是神经分裂?而且如果是晁错建议割地求和,那么劾奏里完全可以在前或后加上一句说清楚,不用搞得这么无头无脑的。

另外从晁错的态度来看,看不到有投降主义的态度。晁错袁盎之事,要参看吴王濞列传:

吴楚反书闻,兵未发,窦婴未行,言故吴相袁盎。盎时家居,诏召入见。上方与晁错调兵笇军食,上问袁盎曰:“君尝为吴相,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今吴楚反,於公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豪桀,白头举事。若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袁盎对曰:“吴有铜盐利则有之,安得豪桀而诱之!诚令吴得豪桀,亦且辅王为义,不反矣。吴所诱皆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率以反。”晁错曰:“袁盎策之善。”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原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也。”乃屏错。错趋避东厢,恨甚。上卒问盎,盎对曰:“吴楚相遗书,曰‘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过诸侯,削夺之地’ 。故以反为名,西共诛晁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斩晁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於是上嘿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盎曰:“臣愚计无出此,原上孰计之。”乃拜盎为太常,吴王弟子德侯为宗正。盎装治行。後十馀日,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东市。错衣朝衣斩东市。则遣袁盎奉宗庙,宗正辅亲戚,使告吴如盎策。

从上面这段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景帝问策于袁盎,当时晁错也在,袁盎的意见是:“不足忧也,今破矣。”并说了原因,晁错赞同:“袁盎策之善。”晁错完全是主战和积极乐观的态度,看不出有割地求和的样子。第二,袁盎让景帝屏退左右包括晁错后,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割地求和:”方今计独斩晁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

那么“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这段话如果不是造谣,也不是建议割地求和,晁错这么说的用意何在呢?再看一段:

条侯将乘六乘传,会兵荥阳。至雒阳,见剧孟,喜曰:“七国反,吾乘传至此,不自意全。又以为诸侯已得剧孟,剧孟今无动。吾据荥阳,以东无足忧者。”至淮阳,问父绛侯故客邓都尉曰:“策安出?”客曰:“吴兵锐甚,难与争锋。楚兵轻,不能久。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吴必尽锐攻之。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饟道。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彊制其罢极,破吴必矣。”条侯曰:“善。”从其策,遂坚壁昌邑南,轻兵绝吴饟道。

周亚夫出击七国(吴国为主),使用的策略是避其锋锐,先让出一些地盘让吴梁相持(以梁委吴),延长并打击其补给线,消耗削弱之,最后一举击破。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晁错如果向景帝提出了类似的谋略,是有这个可能性的。而在问罪晁错时这个谋略中的一部分被截头截尾拿出来当罪名,所以看起来完全莫名其妙。

(PS:如果击败七国之前景帝发了神经要拿周亚夫问罪,那这个”以梁委吴“也是完全可以当成罪名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