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香港公共事业之交通与电力发展困局(一) Ver 1.0 -- 青蛙电工

共:💬50 🌺7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香港公共事业之交通与电力发展困局(一) Ver 1.0

    0 跑题的前言

    话说青蛙电工从青蛙大学田鸡系毕业参加工作自食其力后,历经多个岗位,从北京回到家乡据说富得流油的电力公司下属的穷得叮当响的科研部门后,工作内容主要是跑腿打杂、到试验现场扛箱子、帮忙擦完不成的科研项目的屁股,因此电力系统计算、营销、电厂涉网试验、跨海轻型直流输电(HVDC Light)、科研等都干过,但是都属于那种只干活不署名的,就是国家电网大领导巨头拿到统一金门马祖的跨海轻型直流输电规划报告后还以为是底下省电网某个又红又专的英明领导呕心沥血挑灯夜战写却不知道实际是不署名的民工俺写的这种情况,TNND,谁叫俺没关系呢。青蛙电工本来要求也不高,日食二粥,夜求一宿,有个地方放个小鱼缸养点乌龟鲤鱼看家护院(养不起狗啊,办个狗证每年都要几千元,再说狗可能吃得比俺还多)也就够了,由于没送礼租不到单位的旧职工宿舍,咬咬牙在房价便宜的城边上农村乡下买了套小房子,欠了一屁股债慢慢还,死心塌地就想这样一辈子混下去了,但是阴差阳错,人算不如天算,稀里糊涂就卷起铺盖来到香港下乡插队接受再教育了。啊,这就是命运,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跑题一下,请大家不要用仇富的眼光盯着电力公司里科研单位卖苦力的科研人员,因为这些技术民工虽然披着电力的皮干着电力系统里最重要的活挣的钱却少得可怜,远远比不上报纸上炒作的那个记者也说不出在哪里的某电厂的抄表工,工资大概也就是略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风险责任却相当重大。那些挣大钱的电力员工基本上都是不干什么活的。干活的不拿钱,拿钱的不干活,不干事不犯错,干的多错的多,每次被通报批评扣钱下岗的都是干苦力的。特别是领导同志,那是相当的有才,享受在前,吃苦在后,位高权重责任轻,领导同志可能犯的错误只有一种,那就是没有与上级领导严格保持一致(请参考大陆南北两个重量级直辖市的前市委书记下台原因)。

    截止到年前,青蛙电工还是标准的土鳖,虽然当年赶时髦办了护照,但还从来没有机会用过,这里跑一下题,去年上级公司要求单位推荐一个英语好的去参加外国提供经费的培训项目(JICA,电网公司的人应该有听说过),结果呢,大家应该都想得到吧,暗箱操作,偷偷摸摸不声不响推荐了个不懂英语的去了。不跑题了,回头说青蛙电工来到香港,为了省钱,青蛙电工没敢坐飞机上天,而是老老实实当步兵,亲自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雄赳赳气昂昂大步跨过罗湖桥头步行进入香港地界,还好工作期间经常扛着几十公斤重的仪器钻山洞爬上爬下得到了充分锻炼,要不这么多行李真不知道怎么搬过来,当时青蛙电工还没钱买那种带轮子的拉杆箱,只好背了个军供站大甩卖处理的总后勤部95年生产的军用背包,另外还有一个地摊上花10元买来的大牛仔包,两个背包里装不下的就只好装在蛇皮袋里,对,就是类似于《新精武门》里周星驰刚从大陆来到香港时扛的那个蛇皮袋。青蛙电工当时身上只带了500元人民币,200港币,不是为了体验一无所有闯资本主义社会的感觉,而是确实没有现金了,工资本来就不高,有点钱能还给别人的都尽量先还了,以免别人担心青蛙电工到了特区就忘了回大陆还债了,人家总不能像杨丽娟追刘德华一样锲而不舍三番五次来香港追青蛙电工吧,光那来回香港的路费也不是小数目,何况又没有杨臣刚赞助。这里再跑题一下,由于杨丽娟和杨臣刚都是姓杨的本家,俺很不厚道地八卦这个是不是有什么亲戚关系等等,建议大陆媒体记者深挖爆料。

    到了香港一坐上九广东铁KCR,在社会主义阳光温暖照耀下成长起来的青蛙电工的幼小的心灵受到了现实巨大的冲击,原来香港真的是金钱社会啊,车费这么贵,怪不得香港人钟意“行街”啊,原来是高票价逼出来的呀。几月后,青蛙电工终于在香港打了一次的,哇,发现这里的计价器大概就跟赌场里的老虎机一样吃钱不眨眼,不同的是老虎机有时还会吐一点出来。时至今日,青蛙电工还觉得那计价器上的红色数字跳得比自己的心跳还快很多。附上香港计程车的收费表,供各位想去香港挨宰的大陆同胞参考,以便挨宰时心中有数大刀之下镇定自若面不改色谈笑风生。

    表1 计程车收费

    计程车收费项目 红色计程车 绿色计程车 蓝色计程车

    车费起跳价(首2公里) $15 $12.5 $12

    以后每0.2公里/每分钟等候时间 $1.40 $1.20 $1.20

    每件行李(摆放在车厢内的轻便行李除外) $5 $4 $5

    每只鸟兽 $5 $4 $5

    每程电召预约服务 $5 $4 $5

    伤残人士赖以行动的轮椅及拐杖 免费 免费 免费

    表2 隧道费/过桥费

    海底隧道(包括回程费) $20

    东区海底隧道(包括回程费) $30

    西区海底隧道(包括回程费) $50

    城门隧道 $5

    狮子山隧道 $8

    香港仔隧道 $5

    将军澳隧道 $3

    大榄隧道 $22

    大老山隧道 $10

    青屿干线 $30

    表3 计程车由机场往主要地区的大约收费 (包括隧道费/过桥费)

    中环 $340

    铜锣湾 $340

    香港仔 $380

    旺角 $280

    湾仔 $330

    鱼涌 $360

    尖沙咀 $270

    油麻地 $270

    西区 $310

    北角 $350

    尖沙咀东 $270

    观塘 $320

    不知道各位看完上面的表后有何感受,是不是从心底发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烧钱的感慨呢?是不是有想来香港烧钱的冲动呢?如果是的话,那就来跟着香港导游去买上万元的玻璃手表吧!在香港,能把白菜卖出黄金价不叫骗,叫合法行为,只要卖的时候不明确说是黄金而让你以为是黄金就行。现如今香港同胞见到大陆同胞那是相当的亲切,看在人民币的份上,现在香港人管大陆同胞不叫表哥表姐(请参考郑裕玲主演的电影《表姐,你好嘢!》,一共四部,1991-1994年拍摄),改叫表叔了。

    1 背景

    趁着还没有被香港社会同化,抓紧时间以一个大陆人的眼光来看香港的公共事业之交通与电力的发展困局。关于香港交通现状与问题建议大家参考“香港: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先体系背后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作者:香港大学地理学院王缉宪博士)。在此试图重点关注电力。

    先介绍一下大背景吧,内容都是剪刀加浆糊七拼八凑的,想到哪写到哪,结构很不严谨,请大家务必不要以非常严肃的态度将此文当成学术性文章。好久没发paper了,都忘了该怎么攒了。

    1.1 名词解释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香港资本主义及文章主题,在此先来堆名词解释。

    Hong Kong SAR :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香港特别行政区,简称香港特区。香港地区(含香港本岛、九龙、新界及区内离岛)总面积达1095平方公里,人口 700万左右。年人均售电量约4800kw·h。

    利润管制协议(SOC,Scheme of Control): 一种反垄断措施,是对垄断企业进行价格管制。传统的办法是利润率核算。先让垄断公司申报成本,然后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价格听证会”之类的仪式,在其申报的成本上加上一个“合理”的利润率,进而得出垄断服务或产品的价格。这种反垄断措施,缺点是它鼓励了垄断企业提高成本,优点则是它对公众有普遍而持久的说服力,能使垄断合理化。只要行业准入不放开,只要企业在政府保护下做独门生意,那么这家企业的成本,就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到垄断价格的高位,具体的办法很多,可以增加原材料的成本,可以增加管理部门和中间环节,总之能做得似模似样;相反,只要行业准入放开,人人都可以进入竞争,那么这家企业的成本,就会自然而然地下降到竞争价格的低位。

    电力市场:电力市场概念的表述通常使用electricity restructuring(电力工业重组)、deregulation(放松管制)、unlocking the grid(放开电网)、open transmission access(开放输电通道),而较少泛泛使用power market(电力市场)。电力的自然垄断特性实际只存在于电网,竞争可以在电力生产和销售的许多领域发挥作用。

    电力污染:近年来, 电力网中非线性负载的逐渐增加是全世界共同的趋势,如变频驱动或晶闸管整流直流驱动设备、计算机、重要负载所用的不间断电源(UPS) 、节能荧光灯系统等,这些非线性负载将导致电网污染,电力品质下降,引起供用电设备故障, 甚至引发严重火灾事故等。电力污染及电力品质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电压波动、浪涌冲击、谐波、三相不平衡等。

    CLP Power (CLP): 中华电力,简称中电,由嘉道理家族控制。中电供电区的范围包括:九龙、新界以及青衣、竹篱屿、大屿山(新机场所在地)等一些离岛,供电区的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占香港地区总面积的91%。嘉道理家族控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950亿港元。嘉道理家族控制的部分资产还包括太平山的凌霄阁,山顶缆车,半岛酒店等。九龙半岛嘉道理家族大宅前的嘉道理道便是以该家族命名。上海延安西路64号,现上海市少年宫,建于1923年,从内外墙面到地面,甚至楼梯台阶、扶手,都是用从意大利运来的大理石砌成。它是当时上海滩惟一的大理石宫殿,造价高达100万两银子,可买5000多万斤大米,能让10万人吃上1年多。“大理石房子”的原主人正是嘉道理家族财团的创始人——艾里·嘉道理。犹太裔的嘉道理家族,其祖先原在伊拉克巴格达定居。1880年前后,年仅14岁的艾里·酃道理曾去上海投靠发了财的远亲萨逊家族。几年后,他南下香港,搞过贸易,做过股票经纪人。1918年,“中电”重组股体,嘉道理家族成了大股东,艾里带儿子罗兰士入主公司董事会。嘉道理家族财团的第三代掌舵人米高·嘉道理于20多年前买下深水湾道68号这块土地,建起大宅,成为嘉道理家族新的地标。

    Hongkong Electric (HKE):香港电灯,简称港灯。李嘉诚掌控的港灯垄断着港岛,鸭俐洲和南丫岛的电力供应。李嘉诚靠什么手段发家的大家可以上网查,反正不是诚实劳动守法经营勤奋致富的。

    KCR:Kowloon-Canton Railway Corporation,九广铁路公司。九广铁路的东铁行驶于九龙红磡至边境的罗湖站,而轻铁则往来新界区的屯门和元朗。

    1.2 现状及历史由来

    1.2.1 香港地区电力工业概述

    中国香港地区用电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个世纪。1890年12月1日下午6时,香港湾仔星街一座100kW的小电厂开始发电,香港电灯公司则成立于1891年1月。

    香港地区是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之一,商业发达,人口稠密。跑题一下,香港人的忍耐能力真是超一流水准,居然能忍受那么小的房子和那么高的房价。香港其实不缺地,新加坡那个小不啦叽的地方都能做到每家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香港那么大面积,其实完全有能力做得到。1985至1994年间香港地区全社会的年售电量平均每年增长为8.92%,电力最高需求量(最大用电负荷)年平均增长6.2%。(抱歉暂未找到近年的准确数据)

    两家电力公司在自己的供电区内分别设有发电厂、输变电网络、系统控制中心,并拥有各自的电力用户。中电与港灯两家电力公司为了余缺互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减少应急备用容量,在两供电区之间设有3回跨海电缆作电力联络线。电压等级132kV,输送容量3×240MVA。香港地区毗邻广东省,多年来两地区之间电力互有联系。1992年5月香港地区400kV电网已与广东省的500kV电网通过500/400kV联络变正式联网。至1994年初,送电潮流主要是香港地区送广东。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及广蓄机组先后发电并逐步运行正常后,电力输送潮流才发生明显变化—主要由广东送香港。

    香港地区的输电线路除400kV输电线大部分采用架空外,其他电压等级的输电以及配电线路绝大部分使用电缆,包括海底、隧道、地下电缆。

    香港地区社会用电量持续增长和用电负荷率很低,电力系统做到了供电可靠性较高(中电、港灯1996年输电可靠率达99.99%)。

    1.2.2 政府管制

    香港各电力公司与政府关系,是由香港政府和各电力公司签订“管制计划议定书”来确定的。政府要求各电力公司按议定书规定的管制法则运行,对各电力公司及与电力有关的财务事宜实施管制。该议定书第一次签订是在1964年,每15年签订一次。在每个协议期内,政府同电力公司在每5年检查一次协议内容执行情况,并提出修订计划。管制计划议定书的目的,是为了协调电力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使电力公司获得合理的利润,使客户获得可靠而价格合理的电力。要求电力公司保证有足够的电力满足社会发展和客户对用电的要求。

    1964年,港府开始通过《利润管制协议》监管中电,与港灯的管制协议则开始于1979年。当初制订协议的目的是要鼓励电力公司投资发电机组,以及为香港提供稳定的供电系统,因此早期的管制协议容许电力公司每年盈利的上限为固定资产平均值的17.5%。1975年修订后,将盈利的上限由占固定资产17.5%下调至最多15%,1993年后调整为13.5%。协议中没有规定环保条款。

    (一)政府监管电力企业的主要措施

       (1)政府监管各电力公司财务状况和技术上表现的权力;

       (2)电价增加幅度必须经政府检讨(即审核)和批准;

       (3)监管程序是通过向政府呈交的财政及核数检讨执行(即核定的数据,执行情况);

       (4)政府通过行政局和经济科进行监管。

      从以上措施可以看出,电力公司呈交财政检讨(即政府核定的财政数据执行情况),是政府管制电力企业的重要举措。按议定书规定,凡出现下列情况时,电力公司就需要呈交财政检讨;计划增加主要资本性支出;现行的财政检讨将届满;现行批准的电价,已不能支付预期的支出(包括利润净额)。财政检讨包括当年和以后连续四年或以上的售电量预测、建议的资本性支出、筹资方法、基本电费率预测及预期的发展基金的结余。

       (二)管制计划议定书

      管制计划议定书基本围绕电价进行。主要管制内容是:

       (1)管制与电力有关业务的经营。直接或间接的与发电、输电、配电(现称供电)和售电有关的业务,受议定书的管制。香港政府密切监察电力公司及其附属公司的运作,如新建工程资金筹措和建设进度等。政府要求电力发展保持适度超前,但裕度不能太大,以免造成资金积压。

       (2)管制电价。政府对电力公司制定电价的原则作了具体规定。电费由基本电费、燃料价条款、管制法则回扣三部分组成。基本电费根据管制利润反算,实际燃料价超过基本电费中标准燃料价时可以进行调整,中电股东每年要付出相当于发展基金平均余额的8%的数额入减费基金,并在每月回扣给用户。议定书规定:电力公司的电价如需调整,需事先提交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再呈交行政局批准后方可实施。公司每年度的计划基本电费率如果不高过批准的基本电费的7%,公司可自行调整电价,知会行政局,无需经过行政会议批准;如果超过7%而低于14%,需经行政会议批准;如果超过14%,则需要呈交新的财政检讨、重新审核电价。

       (3)管制准许利润。议定书规定,各公司管制计划内业务的全年准许利润为下列数目之和:一是平均固定资产净值的13.5%;二是1978年9月30日以后股东投资购置的平均固定资产净值的1.5%。

       (4)管制发展基金。议定书规定,电力公司帐目中必须建立一项发展基金。建立发展基金的目的是:协助购置固定资产,也用作稳定电价和弥补准许利润的不足。发展基金是电力公司的债务,不是股东利益的一部分。发展基金来源于准许利润与税后利润的差额,当税后利润高于准许利润时,多余部分拨入发展基金;差额部分由发展基金补充。

    中电(0002-HK)及港灯(0006-HK)的利润管制协议将于2008年10月期满,据消息透露,政府初步倾向取消沿用已久的利润管制协议,届时香港电费将与住户平均每月开支挂勾,变相引入「可加可减」机制,并改以香港家庭每月平均支出1.5 % 至2%为衡量电费准则。

    港府与两电签订的“利润管制协议”,以固定资产作为回报率的基数,以鼓励两电更新设备,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根据现行的协议,两电准许利润订于其固定资产的平均净值的13.5%,即使两电在香港经济陷入低潮时,仍可以未达到准许利润的13.5%为由,要求加价,成为申请加价、“赚到尽”的借口。

    港府计划把电力公司的准许利润,由资产值13-15%降至7-10%,但进行约半年的利润管制协议谈判突然中止;据《苹果日报》引述消息指,两电目前只表态接受港府有奖励性质的新建议,但涉及损害两间利益的条款,一概不提供资料、不回应。

      政府委任的能源谘询委员会委员、浸会大学能源研究中心周浩全认为,现时协议明年届满,若拖下去政府只有输无赢,届时只有被迫按旧条款续约。

    2 经验

    香港政府与电力公司签订管制协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电力公司持续投资电力设施并为公众以合理价格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电力公司要受管制计划监督,政府确认各公司及其股东在承担风险和资本投资时可以赚取合理利润,电力公司也向政府保证按照其财务状况和其他因素,以合理的最低价格向公众不断提供足够、高效率和高素质的服务。

    从香港电价变化来看,在管制计划期间,中华电力本地电力价格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港灯的电力价格上涨相对于中华电力较高,总体上香港电价维持较平稳的水平。应当说,管制计划的实施,对平稳香港电价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利润管制计划在平抑电价变动时也带来了明显的副作用,首先是用成本定价代替了市场定价,香港各界一直有认为“利润管制”其实是“利润保障”,即便在经济不景气通货紧缩的年份,电价也仍然是逐渐增加的,而并非利润管制协议中的“可增可减”,当然私人资本家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只提价不降价这么做是很正常的事,但是香港政府部门难道就没有人能预见到资本家会追逐最大利润而不会发善心?

    • 家园 送花等下文
    • 家园 【原创】香港公共事业之交通与电力发展困局(二) Ver 1.0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何利润管制协议虽然保持了电价的平稳变化却不可能降低电价。利润管制协议中电价的定价模型是基于成本定价的,即根据生产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再加上合理的利润率,计算得出电价水平,这个定价模型只考虑到了会计成本,照顾了生产企业,却完全忽视了消费用户的承受能力,或者说没有反映消费者的要求。更糟糕的是,利润管制协议中所依据的成本主要是指固定投资成本,原意是鼓励私人资本家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结果却诱使私人资本家过量投资,不合理扩张,甚至故意浪费资金,及通过虚增固定投资资本等做帐手法增加了这部分会计成本,而不去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利润管制协议事实上承认了私人企业的垄断地位,而不是企图去消除或者限制垄断的出现与发展,通过法规合同的形式将垄断合法化,并通过设置基金等形式为私人资本家提供了长期的财政保障。香港应该算是中国最早开展电力市场研究的地区吧,一堆教授靠着研究电力市场获得香港政府提供的无数研究资金和奖项,可是香港的电力市场却一直是垄断封闭的,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电力市场制度安排的尝试,虽然市场化不是万能的,但政府部门甚至没有意愿在局部推行一些利用市场化手段以降低电价的小动作。

      政府无所作为的原因,一是因为社会体制强调保护大资本家的利益,因此凡是对大资本家不利的法案都几乎不可能在香港获得通过,二是因为香港政府中各级公务员特别是主事官员基本上都是文科出身,对于工程经济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港英政府时期选拔政府各级官员的主要标准是看英语是否流利,其他方面则不那么重视,且当时土著公务员多数只能担任副职,缺少单独主管统领全局的经验,英国人也没有培养土著公务员除了搞鸡尾酒宴会社交和议会辩论之外的能力,因此当英国人撤退后,地球人都看到香港政府剩下的土著高官们的执政能力根本就比不上他们的英国旧主子,不过香港公务员的做秀本事倒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反正自己没本事治理好香港都可以推到大陆头上,偶尔老天照顾或者中央政府出手相救的功劳却可以毫不客气地全算作是自己执政有方,办事得力。被香港媒体吹捧为"香港铁娘子"的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二十三条《国安条例》,引发本来只关心挣钱的70万人上街大游行,并直接导致了董建华失去继续执政的民意基础。这个前无古人的划时代的二十三条是啥重量级武器,怎么能引起这么大震动?这个具体内容请大家自行上网搜索吧。原先俺不知道一个人对于权力的欲望可以这么强烈,强烈到可以做出这么出格的事,了解了这个老女人干的事后,俺终于明白了长翅膀的并不都是天使,当上保安局长的老女人并不都是和蔼可亲的老奶奶。根据香港媒体的吹嘘,叶刘淑仪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颁发文学硕士学位,主修的正是16世纪的诗(英国诗人Sir Philip Sidney的诗作),嗯,虽然这个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和这个所谓英国诗人Sir Philip Sidney俺孤陋寡闻没听说过,也不知道叶刘淑仪花了多少钱才拿下这个英国硕士,但想来叶刘淑仪居然能研究英国古代诗歌,英文水平那一定是大大的厉害,不过俺在此要严肃地批评一下香港政府,让一个研究外国古代诗歌的女人去当保安局长,这个是不是太有点大材小用了?还有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他的光辉事迹就不多说了,等等。总之,从这一连串政府高官的吃饱了撑得慌没事找事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的精彩表演可以看出,香港政府真是集中了香港最优秀的人才,这些通过香港民主社会政府层层选拔严格考核的领导干部真是太有才了!好了,来说正经的,从这些香港政府的精英的表现来总结,显然香港政府官员的选拔程序是有重大问题的,也许因为香港政府用高薪实现了贪污合法化而使得外界看起来香港政府官员都挺廉洁似的,但是却提拔了一帮只会做秀搞办公室政治的无用之人窃居高位,尸位误国,俺个人认为这帮拿着几百万乃至上千万高薪的香港政府精英应当对过去几年间香港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负责,毕竟香港回归后,得到了中央政府赠送和香港人厚脸皮索取的各种优惠照顾,外部环境比回归前好了不知道多少,而且同时大陆经济也飞速发展,客观上也为香港的货运金融提供了更多业务,俺看不出有什么合理理由香港的经济不快速增长反而出现不景气迹象。

      3 教训和改进方法

      3.1 教训

      香港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政府并不承担其他国家通常由政府直接控制的一些公共事业,而只是起一些引导限制作用。例如香港虽然发行港币,却没有自己的中央银行,而是授权私人银行汇丰和渣打发行(中国银行从94年5月1日开始获准发行港币。港币在过去十年间随美元贬值导致物价上涨,由于大陆的工业制成品和农产品维持了相对低价,所以这部分物品上涨并不明显,可以说是香港同美国一样也是通过不平等汇率攫取了大量大陆的物质财富,在某种意义上,香港是中国经济的毒瘤,是靠吸大陆的血维持的,不向中央政府交税,甚至连保家卫国的军费都不承担,还恬不知耻跟大陆要这要那,如果没有大陆支持,香港还想做"东方之珠"?恐怕做“东方之猪”都不够格。真不知道这样逃避责任追求东家食而西家宿的香港人怎么会真正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他们不过是在需要有一个强大国家作为自己后盾时才记得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吧。虽然香港军事发烧友似乎很多,我却从未听说过有香港人去参军尽义务的。孩子只有承担了自己该承担的义务后才会真正成为家庭的一分子,过分溺爱孩子其实只会养出不孝子孙,古往今来的例子也不能算少了,建议中央政府在港征兵,向香港收税,征兵和收税是体现主权的标志,应当给予香港人以行动表示自己作为真正中国人的机会。由于房地产的不可替代性,香港房地产价格飞速上涨,长期的平均涨幅远超过实际的经济增长率。香港号称金融自由,其实不过是几个私人大财团的自由罢了。

      香港的公共交通也是由私人控制的,政府与私人企业签订利润管制协议,规定企业的利润率,将线路经营权以特许方式授权于私人,电力也是如此。但致命的问题是,利润管制协议是以企业提出的成本作为定价依据的,私人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因为在垄断情况下无需担心经营状况,一方面努力增加账面成本,例如中电拼命增设发电机组,以增加成本,从而可以依照利润管制协议规定的利润率获取更多利润的绝对值,另一方面不断提价(香港这边提价不用听证会的,在一定范围内私人老板想提就提,超过这个范围只要申请没有不通过的,比大陆效率高多了),导致1997年至2001年4年间香港出现严重通缩,而公共事业收费却不断上升。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逃避自身责任,却又没有防止寡头垄断的局面。

      以下引自【明报专讯】1月18日 林本利:解除利润管制 提升两电效率

      "上月底政府发表关于电力市场未来发展的咨询文件,建议延续利润管制计划10年至15年,但两电的准许利润会按照不同资产类别,调低至固定资产净值7至11%。

      "利润管制计划容许电力公司将成本转嫁,又为利润设定上限,这又怎能有效地鼓励两电努力节省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呢?两电可以将燃料费的增加完全转嫁给用户,这又如何鼓励两电积极控制燃料开支,努力寻找「最低价格」的燃料供应商。在利润管制计划下,两电要增加盈利,只得透过资产膨胀,购买最昂贵和最可靠的资产,即使08年后政府调低准许回报率,但两电仍然可以透过扩大资产值去增加利润。

      "且08年后香港的通胀率、经济状况和电力公司的投资风险存□很大变数,政府又怎可以在3年前判定9至10%是合理的回报率。须知过去政府预计未来一年的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亦不时出现严重偏差,现在又怎会有信心估计3年后两电的合理回报率。现时本地通胀率低于2%,政府建议9至10%的准许回报率,扣除通胀率后实质回报率达8%,较过往的管制计划更高。倘若接近09年时本地通胀回升,两电会要求更高的准许回报率,到时电费可能不减反增。

      "政府一面说本地的电力市场是开放的,两电并没有专营权,一面又建议继续采用利润管制计划去监管两电,很明显是自相矛盾。倘若未来十多年有新经营者加入电力市场,抢走两电大批高用电量的用户,在利润保证下,两电便会向剩余的用户埋手(下毒手),大幅度调高电费去赚取「合理利润」。换言之,市场若出现新经营者,反而会令电费上升。

      "政府若真的有意开放电力市场,便应制定相关政策,要求两电加强联网,将发电、输电和配电业务分拆,容许其他公司支付合理价格后使用两电的网络。两电仍享有垄断优势的业务,政府应引入类似巴士业务的价格程式管制,取代现时的利润管制。政府的责任是订定各项环保、安全和供电可靠性指标,鼓励电力公司透过自建设施,或向其他公司购买或租用设施,以最有效率方法去达到各项指标,兼且赚取额外回报。

      "政府若延续利润管制计划,只会继续鼓励两电作不必要的扩张,将投资和采购风险转嫁给用户;倘若有新经营者加入竞争,肯定会带来重复投资和更大混乱,增加用户的负担。日后电费没有因准许回报率下调而降低,反而拾级而上,今日制定政策的官员已经不在其位,毋须问责了!"

      利润管制协议不但不鼓励经营者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更直接提供诱因给经营者去浪费资金,无理扩张。取消利润管制后,可行的不限于开放电力市场引入更多经营者,还可公开招标。

      香港政府在过去几十年间,未曾试图组建公营电力公司以制约私营电力公司,反而通过行政手段保护强化私营电力公司垄断地位,并建立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屏障,拒绝外来或本地力量进入电力行业,时至今日,养虎遗患,中华电力和香港电灯日渐坐大,香港政府不得不面对自己种下的恶果。

      "两电玩嘢 利润管制谈判瘫痪 恃财雄势大 拒提供有损利益数据 记者吕焯均报道

      "盈利甚丰的两间电力公司,港府计划把准许利润由资产值13%至15%的极高水平,降到7%至10%,藉此减低全港700万市民的电费负担,但进行约半年的利润管制协议谈判突然中止,消息人士说,两电恃财雄势大,只表态接受港府有奖励性质的新建议,而涉及损害两间利益的条款,一概不提供数据、不响应,「摆明两电系恰政府」。有能源咨询委员会委员指现协议明年便届满,拖下去政府只有输没有赢,届时只有「死死地气」被迫按旧条款续约。

      "经济发展及劳工局半年前与两电分别展开谈判,日前该局局长叶澍堃在立法会回复议员提问时表示,谈判气氛良好。不过,消息人士说,叶澍堃并没有讲出全部事实,谈判自圣诞节以来已陷入瘫痪。

      "准许利润降到7%至10%

      "该局已向两电开列新协议新增的条款,主要是降低准许利润到7%至10%;加价要获政府批准;减少排放污染物不达标便要罚扣减准许利润;设立有投资者、用户、工会、学者和专家参与的新监管机构。但至今两电都一直拒绝响应,就算该局要求两电提供相关数据,两电也同样一直不响应。

      "相反,新条款建议中的奖励部份,例如减排达标可获经济奖励,再生能源的基建设施可获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等,两电都欣然接受。消息人士说,两电在谈判会议的态度「一系唔讲嘢,讲嘢都系不着边际」,出席官员都非常无奈,在圣诞节后谈判会议更中止了。

      "政府最后被迫续旧约

      "政府委任的能源咨询委员会委员、浸会大学能源研究中心周浩全博士也听闻两电与政府的谈判停顿了,他于前年已经向经济发展及劳工局官员提出,要尽快展开谈判,以免谈判一旦拖延会有后遗症,一来两电往后的减排建设计划可能受影响而延迟;二来若因时间太紧迫导致最终谈判失败,受损的是政府和公众。届时政府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按旧约续约,二是紧急买起两电资产,但政府一定不会用买起的一招,因有违积极不干预市场的原则,最后政府只有「死死地气」续旧约。

      "他也曾向两电反映,市民普遍希望在新协议下两电减价,两电作为公用事业机构,赚少一点但既能维护社会企业的形象,又对每股盈利影响不大,大家都可落台。

      "中电和经济发展及劳工局发言人都以谈判进行中,不会作任何评论。

      "苹果日报 - 要闻港闻 - 2007-02-26"

      恐怕没有哪个现代发达资本主义政府会像香港政府这么无奈吧。其实利润管制计划从一开始,大方向就已经错了,不是限制垄断,反而确认了垄断的合法化。政府为了利润管制计划的实施,还限制阻止其他电力公司或者资本进入香港本地电力行业,这是第二个错误。第三个错误是香港政府居然没有胆量试着提交一部反垄断法或者在已有法律中增补反垄断条例,不管是否能最终通过实施,至少应该传递一个明确的政府信号给私人垄断资本。既然政府如此不堪,李嘉诚们当然也就肆无忌惮有恃无恐狮子大开口不买政府的帐了。

      3.2 与香港电讯业对比

      相反,香港的电讯市场却是充满竞争和活力。香港现有多个移动电话运营商,并且推行“带号转网”,使得香港的电讯资费相当低廉。由此看来,政府有能力引导限制垄断的公共事业的竞争局面,而使民众得到实惠。

      香港对外电讯服务,即长途电话服务,原本亦由前香港电讯拥有专营权,有效期至2006年9月30日。1998年3月,香港政府与香港电讯达成协议,由政府向香港电讯支付67亿港元补偿,并让香港电讯分期提高住宅及商业电话线收费,香港电讯则交回对外电讯服务专营权。

      1999年1月1日,对外电讯市场正式开放,三家固网服务供货商开始提供对外电讯服务,直至2005年9月为止,香港提供对外电讯服务的营办商多达227家。引入竞争令客户成为赢家,近年来,多番减价战令国际长途电话费大幅下降,为消费者节省数以百亿港元计的长途电话费用。

      香港的流动电讯服务竞争激烈,服务渗透率是全球最高的地区之一。截至2005年7月,香港流动电话服务用户比香港整体人口更多,达到8,428,531人;表示在数字上,每个香港人最少拥有一个或以上的流动电话户口;而按人口计算,流动电讯服务渗透率达到121.4%。

      由1999年3月1日起,香港已实施流动电话号码可携服务,是世界上最早提供此服务的地区之一。消费者无需为保留使用中的电话号码而不能转用其它流动电讯营办商。现时每月平均有超过10万个户口申请把号码转携至其它流动电讯营办商。香港的流动网络覆盖完善,除部分郊区地点外,全香港大部分地方皆有流动网络覆盖,而大气电波较难到达的隧道、地下铁路、商场地库等地方,网络亦能覆盖。

      由于技术及利益上的问题,各3G网络商在启用初期,客户不能与其它3G网络商作视象通话,各个网络商均加快互连进度,但问题一直迟迟未有解决。当时,数码通联同其它3G网络商,对 和记电讯的3香港作出批评,指对方一直就利益问题,多次以技术问题拖延而不肯互连,但3香港则声明正进行测试。数码通亦曾经尝试向电讯管理局希望介入事件。结果,于2005年初,数码通与CSL互相作出视象通讯互连,互连费每分钟大约$0.5至$1.5港元;而最后3香港亦于2005年中与各个3G网络商互连。

      市场竞争的最大好处是为消费者节省庞大金额,并大幅提升电讯服务的使用量。在1996—2002年期间,香港消费者因流动市场竞争而累积节省的金额估计为700亿港元;在1999—2001年期间,香港消费者在国际直拨电话服务方面所累积节省的金额,估计为310亿港元。

      开放可以达到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产品和服务价格的目的,对消费者、经营商及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利。开放电讯业,结束专营权,让其它经营者加入竞争,可以增加对电讯业的投资,引入大量创新科技,从而把产品及服务价格降低;同时,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市场容量会迅速扩大,能够容纳更多新的经营商,并从而衍生其它商业活动,带动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由于香港是世界上最便宜的电讯服务市场之一,因而刺激了电讯服务的使用量。

      电讯通信网同电网一样,都具有所谓的“自然垄断”特性,但是这个特性并不成为行业垄断存在的充分条件,香港电讯业的成功经验已经证实了这一点。香港的通信网并没有像大陆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一样重复建设,而是多个竞争对手按照一定的规则有偿共用同一个网络。电网因为要考虑到供电可靠性,需要辅助服务,因而如何分配网络使用权会复杂一些,但也并非不能实现。参考澳大利亚和英格兰电力市场的成功实施经验,在香港这个小地方内,实现区域电力市场并非不可能的任务,何况南方电网公司早就在一旁虎视眈眈,如果香港政府确实有意打击电力垄断,完全可以借力打力,通过合理的市场制度安排迫使中电和港灯降低电价。

      3.3 改进方法和建议

      几点建议:

      (1)应设立合理的电价制订目标,使其能满足公众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又能使电力公司有自我发展的能力。由于电力供应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电力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公共商品,电价对于社会经济活动具有直接的传导作用,电价直接构成了社会生产活动的支出成本,因此电价应当在满足电力公司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尽量维持尽可能低的价格,而这与私人资本的逐利性是相对立的,因此如何协调是一个问题。

      (2)建议香港政府制订反垄断法,强制拆分电力公司,将其肢解为独立的电网公司和发电公司,并以竞价投标等方式对外开放过网权,允许外来的电力公司利用本地已有的电网向最终用户提供电力服务。

      (3)鼓励私人投资于独立的分散式发电项目,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并制订分散式发电并网的技术规范与电价政策,减少用户对于大发电公司的依赖程度。

      (4)逐步推动电力市场开放,推行全面的竞价上网,并实行最高限价,以避免出现电厂的垄断和不受限制的电厂电价。建立电力期货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手段调节平抑电价,满足电力需求。

      4 仍然存在的问题

      4.1 问题

      香港政府究竟有无能力监管电力市场,即便是在目前的利润管制协议框架之内?曾经发生过中电提交虚假会计资料的事件,谁也不能保证目前两家电力公司提交给政府的会计资料就是真实的。香港政府根本没有办法掌握两家电力公司运营的任何第一手资料,针对这点,香港政府该怎么办?

      电力不同于其他公共事业,政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执行监管职责,可是似乎香港政府中并没有合适足够的人员堪担重任,而香港政府聘请的专家顾问中大部分是半路出家,又以研究经济的居多,而对于电力的特殊属性不具有深入的了解(从每年香港政府报告中就可以看出关于电力行业就大谈空谈固定资产投资,却很少提到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等),这样一帮专家指导下的香港政府会如何引导香港未来的电力发展?难道就只知道投资盖房子换新设备?

      关键词(Tags): #香港(当生)#公共事业(当生)#交通(当生)#电力(当生)
      • 家园 老兄说的不正确.

        例如香港虽然发行港币,却没有自己的中央银行,而是授权私人银行汇丰和渣打发行(中国银行从94年5月1日开始获准发行港币),也不规定货币发行总额,而仅仅是允许银行按照自己的美元资产按照1:7.8的比例发行港币,实际上香港政府将铸币权拱手交给了私人

        发钞银行要放1美元到金管局才能印7.8港元的港币。不是好像印手纸那样的。

        香港今天的问题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中英谈判时,中方要求英方留200亿港元得储备金。英方说可以留1000亿。90年代香港的通涨和天价房地产都是必然的。

      • 家园 另外,关于中央银行再说多两点

        上面的文章里说私人银行在监管不力或者说根本无法监管的情况下, 自然而然的倾向于增发货币。 其实正相反的,反而是政府往往有发行货币的冲动, 而不是私人银行。 道理也很简单,作为私人银行,它本身没有政府所具有的征税等强制力, 而只是作为一个商业机构在市场上经营以赚取利润,因此,从银行的观点出发,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稳定,可预测的市场环境进行它的运营, 在运营中赚取利润。 如果市场环境陷入混乱的话,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都将大受打击,到时候连银行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更何况其他。而政府则不受这个机制的约束, 这也就是为什么各金融先进国家在设计中央银行的时候总要采取措施保证中央银行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 如果中央银行和政府连成一体, 对政府的指令听言计从的话,那反而不是什么好事情。 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其实港币现在的这套制度,倒真的和法币几乎一摸一样)到最后的破产,很大程度上就和这个有关。

        • 家园 私人银行当然不会做得那么极端

          私人银行难道会一定要增发货币多到您所说的那种地步吗?恐怕还没到那地步之前就被大家抓住把柄了吧?如果能不被抓住的情况下偷偷多发一些港币,而这些多发的港币又不会被人察觉短期内也不会对货币体系造成冲击,就像倒一桶水入游泳池一样,俺想不出有哪个道德高尚的私人银行家会不去试试。如果私人银行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话,那怎么解释金融风暴时联系汇率制度岌岌可危?为什么当时香港政府没有足够的美元来应付港币兑换?如果一切都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那么香港政府手中用于准备港币自由兑换的美元储备应当是足够的。

          从全局而言,香港政府是把自己纳入美元体系,因此无论是央行发行货币或是委托私人发行货币本质都一样,但是私人是否真能像政府所设想的那样严格按照法规来执行呢?就像中电和港灯在财务报表上造假、拒绝向政府提供财务资料一样,虽然按照利润管制协议和其他法律,它们不应该向政府提供虚假报表、应当向政府提供所有真实的资料。对于大资本家而言,法律就是用来违反的,例如众所周知几年前李嘉诚向某人行贿后建了北京的东方广场(据说在楼的高层能直接看到中南海里的核心,忍耐力极强的核心终于大怒导致某人下台。俺以前也没有机会上到那里高层去亲自体验一把,只是听说啊,谁有兴趣就上去看看吧,不过估计能看到如此风景的房间都被国安封闭了),到现在也没见廉政公署对他进行任何深入调查。

          央行独立性不管多强,也是政府控制的;私人银行再怎样遵守法律,也不是官方的。不可能由私人银行的私有性质得出结论私人银行反而有少发货币的倾向,这个根本没有必然联系。看看周围的各家银行就知道了基本上大多数银行都尽量扩张信用,如果有货币发行权,它们更会充分利用的,当然,你不可能指望银行留给你任何证明它偷偷多印了钞票的证据。

          • 家园 关于港元兑换的问题。

            这个是最基本的经济学问题了, 所谓的十足发行是相对于现钞而言, 也就是说你拿1美元给金管局,金管局就给你发7.8港元的许可。 并不是说香港的社会财富统统可以通过这样转换成美元。 例如,到去年年底, 香港的外汇基金余额是5077亿港元(你可以算算600万人每个人摊到多少), 你不会认为香港的整个社会财富才这一点吧。 如果香港哪一天突然爆发经济危机香港人都失去信心, 把所有的家产变卖去换美元, 那点外汇基金根本是不够用的。这和银行滥发钞票根本就没有关系。

            所以关于香港银行滥发钞票的说法, 最好还是拿证据出来说话, 人类自从进化出近代的金融系统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监管体系要是连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 那还怎么运转? 香港的这套系统已经是世界上最简单透明的系统了(或者换一个角度说就是最落后僵化的系统), 如果这样都有那么多话说, 那中国的中央银行发钞的过程怎么算? 暗无天日?

            • 家园 谈的是港币兑换美元

              如果香港人变卖东西得到的直接是美元,那跟外汇基金就没有关系,因为没人会拿着手里的美元去跟外汇基金再换美元,这样做是多此一举,拿美元换美元对外汇基金没啥影响吧?

              如果香港人变卖东西得到的是港币现钞,那从理论上说香港人拿着港币现钞去跟外汇基金换美元,只要港币现钞严格按照与美元比例7.8:1的规定发行,那么外汇基金的美元就应该足够应付所有的港币现钞。

              香港人所拥有的实物资产额目前就算不止5077亿港币元,那又跟印出来的流通领域的港币总额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实物资产又不是以货币的形式存在的,香港人总不能扛着房子去跟外汇基金直接兑换美元吧,至少还得先变卖成港币现钞才能拿去跟外汇基金兑换美元吧?而就算香港人变卖所有的东西,加起来能换到的社会上全部的港币现钞也不过是5077亿港币元,因为市场上总共发行的港币现钞也就只有这么多,如果没有滥发港币的话,那外汇基金照样能应付将所有的港币现钞兑换成美元。

              • 家园 这里面有一个前提没有说

                也就是这些资产都是可以按照市价变现,当然按照你的说法香港政府的确也可以这么干, 但这么干的后果就是一夜之间每个香港人全副身家缩水到平均8万多港币(这个是现在的数据97年的时候还远远达不到), 除非香港政府打算第二天下台, 整个社会暴动, 它敢这么干?

                香港政府97年的时候说外汇不够, 不是真不够,而是不打算第二天下台罢了。

                • 家园 有点不明白

                  第一,谈谈您所提到的“市价”

                  如果大家都一起变卖资产换港币现钞,好,假设不增加外汇储备多印港币,因为市面上流通的港币就这么多,总共是5077亿港币元,那么以您的市价,您认为这些资产能卖到多少钱?假设您认为应该比5077亿港币多10000亿港币,那么请问由于流通的港币总共就只有5077亿港币元,别人从哪里另外找10000亿港币付给您?这些所有的资产加起来是不是最多只能换回5077亿港币元?为什么没法多换一些港币?很简单,因为没有多的港币了,这就是市价!当然您也可以说可以卖成美元或者人民币等等,但那这就跟港币跟外汇基金没啥关系了。那好,如果港币严格按照7.8港币:1美元外汇储备的比例发行,这5077亿港币元是不是刚好能把外汇基金的美元按照7.8:1的比例换完?

                  第二,“香港政府的确也可以这么干”

                  您是说香港政府可以怎么干?强制大家把资产都变卖换成港币?您的意思到底是想说明什么?是说明香港政府发行的5077亿港币不够?那么香港政府应该发行多少港币?发行与社会财富总额相等的港币额?那这是以什么作为出发点来发行港币?那香港政府有足够的美元储备来支撑联系汇率吗?

                  社会财富总额显然应该超过流通的货币额,因为只有一部分社会财富是进入流通领域的,对于那些退出流通领域的部分,虽然仍然以货币计算价值,但不等于社会上必须存在与之对应的流通货币。

                  “香港政府的确也可以这么干”?您自己前面提到的是“如果香港哪一天突然爆发经济危机香港人都失去信心,把所有的家产变卖去换美元”,我前面所说的也是针对这种情况,好像不是香港政府要大家变卖家产吧?前面也说了,变卖家产可以换港币,也可以直接换美元,但是如果换港币的话,对不起,因为所有的港币现钞就只有5077亿港币元,所以不管资产到底该值多少钱,如果您一心要换港币现钞,顶天了也就只能换到5077亿港币元这么多,至于合不合算,您自己看着办,香港政府不会规定您必须得变卖所有资产,也不会规定您只准收港币,您要是觉得不合适,您尽可以收美元什么的,当然您要是直接收美元那就不属于我们讨论的港币兑换美元的范围了。香港政府所能做的就是按照7.8港币元:1美元的比例从外汇基金中拿出美元买回港币,因此就算您收罗了所有流通的港币5077亿港币元,您也可以从外汇基金中足额换到美元,如果港币没有超发的话。此时,因为香港收回了所有的港币,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没有港币了,外汇基金即使一分钱不剩,也不用担心港币的信用问题,因为没人能够再拿着港币来兑换美元了,难道这就会要香港政府下台?政府又有什么理由担心第二天下台的?为什么“香港政府97年的时候说外汇不够”,如果政府官员知道港币是严格按照7.8港币:1美元储备的量发行的话,顶多是把所有的美元抛出换回所有发行的港币,联系汇率制度仍然能屹立不倒,又怎么会“外汇不够”?而事实上,当时并没有所有的港币都要兑换成美元,香港的外汇基金就已经快撑不住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 家园 怎么这么说都不清楚的?

                    这些所有的资产加起来是不是最多只能换回5077亿港币元?为什么没法多换一些港币?很简单,因为没有多的港币了,这就是市价!

                    呵呵,要是事情有这么简单就好了, 就不提什么市价,搞那么复杂只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好了,香港银行客户港币存款的数额怎么也有几万亿港元,http://www.csjj888.com/disp.asp?id=1487

                    到时候人家要都提出来换美元, 香港政府说现在市面上只有5000亿港元,咱们先来商量商量你银行里的钱打几折提出来? 你看看到时候暴不暴动?

                    • 家园 增发港币要先增加外汇储备

                      银行存款这么多,不等于流通货币就这么多啊。存款虽然是以货币计算,并不等于市面上或者银行里就非得有这么多流通货币啊。

                      您如果要假设让所有的银行储户同时去挤提,那没办法,摊上哪家银行都得完蛋,除非向别的银行拆借或者立即加印钞票。

                      再说那个流通货币数额是您给的,是否真是这么多俺没法去考证,只能就当您说的是真的。

                      您一边说外汇基金美元储备5077亿港币元,一边说香港银行客户存款总额几万亿港币元,是想说明什么呢?说明银行客户存款全部提出来就能提到不带欠条的几万亿港币元货币?那好,如果能提出这么多港币,那么发行的港币数额到底是以什么为依据呢?是以外汇储备还是以银行客户的存款作为货币发行数额的计算依据?如果是前者,那您有什么办法不借外债凭空增加美元储备以便按汇率多发行港币呢?当然,再开口一次向中央政府伸手要钱是很有效的一个办法。但是,其他还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办法?如果是后者,那么没有美元储备对应的多出来的港币该怎么自由兑换成美元?外汇基金该如何应对多出来的这些港币?联系汇率制度还怎么维持?

                      • 家园 我这里查了一下, 外汇基金的数额确实有问题

                        您一边说外汇基金美元储备5077亿港币元,一边说香港银行客户存款总额几万亿港币元,是想说明什么呢?说明银行客户存款全部提出来就能提到不带欠条的几万亿港币元货币?那好,如果能提出这么多港币,那么发行的港币数额到底是以什么为依据呢?是以外汇储备还是以银行客户的存款作为货币发行数额的计算依据?如果是前者,那您有什么办法不借外债凭空增加美元储备以便按汇率多发行港币呢?当然,再开口一次向中央政府伸手要钱是很有效的一个办法。但是,其他还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办法?如果是后者,那么没有美元储备对应的多出来的港币该怎么自由兑换成美元?外汇基金该如何应对多出来的这些港币?联系汇率制度还怎么维持?

                        我当时看的是这篇http://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7-01/18/content_5623793.htm, 错误的把5077亿认为是外汇基金的数额了,其实这个页面本身就有外汇基金的数额的新闻, 应该是11000多亿。 香港金管局的官方数字在这里http://sc.info.gov.hk/gb/www.info.gov.hk/hkma/chi/statistics/index_efdhk.htm, 到三月底为止, 外汇基金的储备是1354亿美元。

                        但这并不影响我的论证:香港的港元存款是要远大于外汇基金的。

                        下面就来回答你上面提出的几个问题,关于银行存款的,在你在银行开户的时候,银行就已经对你做出了承诺, 你可以随时(所谓要提前通知银行只不过是在你打算动用这笔款项前的几天通知银行而已,银行是不可以拒付的)要求兑现自己银行账户上的金额。这个我想你也去银行存过钱,应该很明白,如果银行那一天做不到这点,那就是银行破产。你说的很对,如果储户都去银行要求把自己在银行里存的钱兑现的话, 那就是挤兑,很玩命的事情。也确实,这时候银行不可能凭空变出钞票来,除了通过别的渠道借来以外。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也类似于这个,香港政府承诺可以随时用港元按照1:7。8的汇率兑现美元,外汇基金就相当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作为万一发生挤兑时候用来护盘,如果挤兑的情况不是很严重,准备金足以对付,这个银行就挺过这次挤兑风潮,而如果不幸挤兑之风越刮越列,而外部又借不到钱的话,那就只好取消这个承诺,银行破产。

                        • 家园 存款额=货币现钞总额?

                          1. 存款额=货币现钞总额?

                          2. 外汇基金就相当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古今中外,哪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是足额等于存款总数的?而按法律规定,外汇基金的美元储备应当等于发行的港币总额,不存在应付不了兑换港币现钞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十足保证”。

                          如果发生了外汇基金的美元储备不足以应付兑换市面上流通的港币的情况,那么合理的解释就是港币没有严格按照与外汇基金美元储备7.8:1的比例发行,而是多发行了一些港币。

                      • 家园 最简单的说一点, 您缺乏最基本的货币银行学知识

                        再说一遍,香港货币发行的十足准备只是对现钞而言。 而银行的存款则大致可以理解成用港币计算的香港人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这和发行多少现钞是没有挂钩关系的一件事情。 难道可以说香港人一年干多少活要看当年香港的外汇盈余而定? 盈余多就多干点, 盈余少就少干点? 显然不是这样。

                        所谓联系汇率简单的说就是香港政府做出承诺, 保证将按照一个固定的价格无限制的买进或者卖出港元,外汇基金就是香港政府做这件事情的本钱, 市面上需要港元的时候,发钞行就将美元存入外汇基金换取发行港币的许可,向市面投放港元, 反之,当世面上需要美元的时候,发钞行就将港币交给金管局将原先存入的美元赎回, 向市面投放美元。 显然,你也看的很清楚了, 这个机制不是无限的。在正常的情况下,一切OK。但在类似于亚洲金融风暴这种极端的情况下, 市场上可能产生恐慌的情绪来抛售港元资产买入美元, 这个时候就等于是金管局做庄用外汇基金来护盘,和冲击联系汇率的市场力量做斗争, 如果抛售的港元资产超过了外汇基金所能支付的范围, 则香港政府联系汇率的承诺就将无法兑现。这种情况反而又更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形成恶性循环,亚洲金融风暴中东南亚几个国家就是这种情况。

                        幸运的是, 亚洲金融风暴不是首先吹袭香港, 到几个月后金融炒家狙击港元的时候,香港政府对这场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产生的后果已经看的很清楚,于是决定放弃原先一直一来保持的政府不干预市场的政策,动用财政储备进入股市救市(在汇市上护盘救不用说了),在市场的恐慌情绪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就稳定市场情绪。(这一点是十分重要, 因为国际炒家手中的港元资产并不是很多,除非能在市场中制造出恐慌情绪来让别人也跟着自己抛售港元, 否则是没有可能战胜金管局的庞大外汇储备的。) 但是在金融市场中救泡沫是非常危险的举动,因为谁也说不准这个泡沫到底有多大, 戳破以后会收缩多少,搞的不好真的是老本都会赔进去,毕竟光是金融炒家就可以调动几百亿美元的资金,所以在较量的过程中很正常的会感觉到外汇储备可能不够用了, 联系汇率可能维持不下去。 但最后事情的发展还是证明了联系汇率维持下来了,外汇储备够用了,就是这么简单。

                        好了,上面就稍微讲了一下为什么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在亚洲金融风暴中遭到冲击,香港政府的应对措施,以及为什么说当时外汇基金快不够用了。 希望说的清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