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原《四边伐鼓三军呼》现《那时英雄》发表更新新内容 -- 恶魔之读书者

共:💬75 🌺35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第三章 帝国崩坏 第二节 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

        在中国的下层劳动人民在一贯的宣传中,总是被塑造成逆来顺受的形象,好像全世界当中就中国人是最不容易反抗的民族一样。可是真正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个光环最适合的对象其实并非中国人,放到我们的邻居印度人头上倒是出奇地合适。如果说评选最具反抗精神的民族,农民起义无论是规模还是次数均为世界之冠的中国人倒是有力的竞争者。在中国皇帝虽然自称“天子”,可无论是在大臣还是在底层的老百姓心中从来就不具有什么神性,倒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这类的话层出不穷。既然皇帝丝毫不在乎老百姓的死活,那么下面的也只能“拼得一身剐,要把皇帝拉下马”了。

        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会造反,这点毋庸置疑,但是造反这玩艺也算一个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干得了的,带头大哥很重要,一般这类人可不是平时老实巴交的农民兄弟能干的,要想当带头大哥首先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要“一呼百应”,没有一帮“小弟”在身边壮声势,人家不但不会跟着造反,八成还会认为这家伙是神经病。因此无论造反的领头人是不是真的有能力,起码号召或者煽动的能力不能差,否则不但造不了反,还很有可能被人扭送官府砍去脑壳。隋末的造反第一人王薄就是一个非常有煽动力的人。他写的那首《无向辽东浪死歌》虽然在文学上并无太大的价值,但是其煽动性却是非同一般地强。他在诗中描述了落草为寇之后那大块吃肉的自由生活,并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隋炀帝的伐辽政策,诗中最后一句“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简直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所说的“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王薄的登高一呼,整个隋末随即进入了一个“大反贼时代”,各路反王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

        皇帝的倒行逆施的直接结果就是整个帝国范围内的大动乱,无法生存下去的人民被各种“带头大哥”领导起来反抗,最终导致了整个帝国的崩溃。人民勇于反抗暴政自然是一种正义的行为,但是不是只要起来反抗朝廷就一定是正义的呢?历史告诉我们并非如此。所有的中国史书里面,农民起义往往被称为“贼”或者“匪”,按照以往的阶级论来看这都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诬蔑,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其实大多数的农民起义最终都会变成盗匪,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纲领,没有良好的组织,因此只能靠抢劫维持自己的组织不会崩溃,但是这类起义军往往都是乌合之众,无法与训练有素的政府军和贵族地主的私兵对抗,要吃饭只能抢劫没有保护的阶级兄弟,于是被抢劫一空的农民们没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不是变成流民就是被这些盗匪裹胁,所以我们在隋末经常看到很多农民起义军在被政府军打败之后很快就又能聚集起一支数万甚至十几万的队伍,这就是最重要的原因。而成为流民的那部分,饿死往往是他们的最终结局。隋朝鼎盛时期全国总人口曾达六千万以上,等隋末丧乱后李唐收拾了烂摊子,重新建立皇朝,此时全国的人口仅仅只有一千余万,人口损失近七成。换句话说从大业九年王薄造反开始算,到大唐开国,短短十来年的时间,每十个人就有七个人在战乱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死亡或流亡,这就是人民起来反抗暴政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论什么时候暴力革命永远是一柄双刃剑,付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会有千千万万无辜的生命随之消逝。

        对隋末大乱,后世编撰的评书小说立面曾有这样一句话来描述这些造反势力的数量,那就是“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其实不论隋帝国原本的贵族、将领,单单是农民起义军的数量就达一百三四十支,参加起义军的总人数在四五百万人以上,这些隋末的精英们在中原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的传奇,为一个大帝国的崛起拉开了序幕。

        • 家园 第三章 帝国崩坏 第三节 瓦岗寨 1

          在《隋唐评书》或者是《说唐》当中,瓦岗寨(今滑县南),是一个至为关键的地方,最主要的英雄豪杰都出身在这个地方,比如书中的主角义气无双的秦琼秦二哥、神算无双的徐茂功,还有混世魔王程咬金等等。在真实的历史上,瓦岗寨中的重要首领在历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论名臣有魏征,论名将有初唐二李之一的李世绩(李世绩本名徐世绩,投降唐朝后赐姓为李,之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改名为李绩,为全文姓名上的统一,因此统称为李世绩),论勇将有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等人。可以说是群星灿烂。但其实在瓦岗寨发展的初期,也不过就是一支非常普通的农民起义军而已。他从籍籍无名发展壮大成为一支可以逐鹿中原的大势力,其中的过程可以说是极尽曲折。

          瓦岗寨刚刚创建的时候首领叫翟让,他是东郡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人,做过东郡(治白马,今河南滑县)法曹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兼司法局局长,犯了法要被杀头,结果当时有个狱吏叫黄君汉觉得这人非常骁勇,是个人才,于是晚上偷偷地跑到狱中跟翟让说:“翟法司,世事难料,怎么能在监狱里等死呢?”翟让又惊又喜,说:“我翟让,现在如同关在圈里的猪一般,生死就看黄曹主的了。”黄君汉当即给翟让打开枷锁,翟让边哭边说:“我蒙受您的再生之恩得以幸免,但黄曹主您怎么办呢?”黄君汉发怒道:“我本以为你是个大丈夫,可以拯救黎民百姓,所以才冒死来解救你,你怎么却象儿女子弟一样以涕泪来表示感谢呢?你就努力设法逃脱吧,不要管我了!”这番对白按照现在的网络流行写法就是翟让的“王八”(王霸)之气让黄君汉认为此人乃是大大地豪杰,于是在一番互相谦让吹捧之后黄君汉就把翟让给放了。其实历史哪有这么简单,从之后翟让的作为来看,黄君汉吹捧翟让的那些话压根就不靠谱,几乎可以说是胡说八道,那么为啥黄君汉要冒如此巨大的风险私自放走翟让呢?我们知道翟让是法曹,分管司法公安这块。而黄君汉则恰恰是狱吏,如果翟让不犯事,其实是黄君汉的上司。翟让虽然谋略兵法都非常一般,但却是个厚道人,对属下很不错,黄君汉可能平时就受翟让的恩惠不少,因此才甘冒风险义气为先,私放了翟让。不过历史是很有趣的,别看这个黄君汉此时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狱吏,以后的命运可要比翟让强得多,最终他坐到了夔州都督、虢国公的高位,是日后唐帝国平定南方的得力干将之一。所以说“人品决定命运”这句话虽然并不全对,但是对某些人还是非常适用的。

          翟让逃狱之后,无路可走,正好天下大乱,他这位前国家暴力专政机构的中坚分子转头就干起了号称是“替天行道”但其实是打家劫舍的行当。这时候有两个牛人投奔了翟让,这两个人一个是“猛将兄”,另外一个用三国评书中的话就是“得一可安天下”这个级别的。让我们先介绍下“猛将兄”,这位仁兄叫单雄信,在评书当中大大有名,号称手使金顶枣阳槊,胯下骑闪电乌龙驹,五虎上将第一名。在真实的历史当中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猛将,骁勇无比,并且善用马槊。史书上说他是翟让的好朋友,翟让落草之后他就率领了“同郡少年”去瓦岗寨投奔翟让。在进入瓦岗寨之前,单雄信的身份很成问题,没有人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不过之前有一个沈光的例子,能一下子聚集很多“少年”落草为寇的,那单雄信以前的身份就呼之欲出了。按现在的话来说,单雄信应该就是当地黑恶势力的头头,平素跟翟让这个执法人员官匪勾结。现在翟让垮了,新上台的法曹肯定也要来一个“新官上任三把火”,那么单雄信显然是最好的立威对象,可能就是因为这点导致了单雄信最后带着手下投奔瓦岗寨。另外一个牛人叫李世绩,初唐二李之一。他在评书中的形象就是那个类似于诸葛亮,能掐会算的徐茂公。这位在初唐历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用“巨头”二字概括,后被封为英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世绩在落草之前家里是大地主阶级,家里不但富裕,而且传说乐善好施。是中国儒家文化中典型的缙绅家族,可以说是封建国家的中坚力量。有这样的家庭背景,李世绩其实完全不应该跟瓦岗寨这群落草为寇的盗贼混在一起。而李世绩却在十七岁就上山入了伙,这其中的原因史书中却一点也没有提过。不过从史书中的描述上倒是可以看出一点蛛丝马迹。比如李世绩上山之后立刻向翟让提出:“附近是您与我的家乡,乡里乡亲,不宜侵扰,宋、郑两州地近御河,商旅众多,去那里劫掠官私钱物非常方便。”其实话里话外就是告诉翟让兔子不要吃窝边草!李世绩的家就离瓦岗寨不远,如果翟让劫掠乡邻,身为大户的李世绩家肯定得遭殃。因此李世绩很有可能是为了自保才入瓦岗寨入伙。本身翟让手下便是渔猎手为主,战斗力颇为可观,加上又拥有了单雄信这等猛将和李世绩这样的超级天才,可以说他起家的资本不比三国里面的刘备差。

          • 家园 第三章 帝国崩坏 第三节 瓦岗寨 2

            自古以来官兵当强盗的事情举不胜举,我们国家最伟大的四部巨著之一的《水浒传》里面描写得尤为精到。一般来说,官兵当了强盗之后往往比普通的强盗更为厉害,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专业才是王道”,翟让落草为寇之后建立的瓦岗寨也是这样。对于官军的套路翟让实在太过熟悉,另外他手下还有两个超一流人才,发展起初可谓顺风顺水,很快就聚集了上万人马。形成一定规模之后自然会引来更为精锐的朝廷势力的镇压,来围剿的官军也很有趣,统帅便是前文提到过的张须陀,手下一员大将恰恰在评书中是单雄信和李世绩的好兄弟。他是谁呢?“胯下黄骠马,马踏黄河两岸,掌中一对熟铜锏,威震山东三周六府半边天。”这段词一出来,想必喜欢评书的读者立马就会想到这是在形容哪一个。不错,这个人就是评书《隋唐评书》中的主角——秦琼秦叔宝。

            在评书中,秦琼不但和隋朝有仇,而且在四十六友大结拜之后便扯起了造反的大旗,在瓦岗寨上大战官军,杀得隋军抱头鼠窜。了解了评书之中的秦琼之后再看历史上真实的秦琼,我们往往会有一种角色错位的感觉,历史上真实的秦琼恰恰是被自己杀得抱头鼠窜的隋军中的一员,而他所属的部队又是镇压农民起义军最为得力的张须陀部。无独有偶,评书中秦琼的傻兄弟罗士信同样也是张须陀军中的将领,跟随着张须陀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须陀此人二十岁就从军作战,后来升到了齐地的郡丞。在炀帝征辽东的时候天灾人祸使得山东饥荒,米价暴涨。张须陀见此情况当机立断决定开仓赈灾。可是这种事情不是他一个郡丞能够作主的,所以手下的官员纷纷不同意,都说需要皇帝的旨意才可以。张须陀却力排众议,说:“皇帝在打高丽,等消息传达到黄花菜都凉了,你们尽管做事,出了事情我担着!”所以先斩后奏,解了灾民的燃眉之急。而后王薄造反,拉起了上万人马到处劫掠,当时的官军几次征讨均被打败,张须陀只得亲自出马征伐。张须陀有勇有谋,他亲自出马之后王薄立马尝到了苦头,在泰山之下被张须陀偷袭,斩首数千。王薄只能北逃,但是张须陀穷追不舍,在临邑,又大破王薄军,斩首五千余级,获六畜万计。而后王薄又联合豆子贼孙宣雅、石秪阇、郝孝德等众十余万攻章丘。张须陀先派水军阻截了王薄渡河之处,然后他亲率两万陆军与之大战,王薄军大败,逃到渡河之处却发现去路早绝,结果前后狼狈,人员财物俘获无数。

            把王薄这个出头椽子打下去之后张须陀一发不可收拾,数年中他东征西讨,先后打败剿灭裴长才、石子河、秦君弘、郭方预、左孝友、卢明月、吕明星、帅仁泰、霍小汉等众多起义军。可谓是声名赫赫。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十月,隋炀帝杨广责怪荥阳太守杨庆作战不力,加派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张须陀兼任荥阳通守(通守位次太守),率领劲旅二万来攻击瓦岗军。这时候张须陀已经是“威震东夏”的剿匪名将,人的名树的影,张须陀不愧有着名将之称,瓦岗军在他面前几乎不堪一击,前后三十余战,战无不败。基本上可以说如果不是在隋末这种大厦将倾的局面下,张须陀率领的政府军想打死翟让的瓦岗军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可是这恰恰就在隋末这个乱世,活不下去的人实在太多,于是瓦岗军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般在一次次的败仗中存活了下来。这里可能有很多人会问,瓦岗军不是又有猛将又有绝世奇才,怎么连个张须陀都打不过?其实原因也很简单,第一翟让这人人品还算不错,但是能力太有限,又不像刘邦那么厚黑,在他手下将领的长处并不能得到完全地发挥。第二此时的李世绩虽然能力不俗,但毕竟尚年轻,用兵谋略远未成熟,自然不是张须陀这等沙场老手的对手。第三瓦岗寨的兵众虽然比较彪悍,但是毕竟是农民军,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都无法与张须陀手下打老了仗的正规野战军相提并论。因此打败仗也就不可避免。

            • 家园 架空历史,从评书开始
            • 家园 第三章 帝国崩坏 第三节 瓦岗寨 3

              可是一个“救火队员”再怎么拼命也不可能挽救注定要败亡的局面,就在瓦岗寨日益窘迫的情况下有一个人投入了瓦岗寨,他使得瓦岗寨的局面彻底有了翻天覆地地改变,这个人就是李密。前面我们知道李密是杨玄感造反时候的谋主,杨玄感失败之后李密就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一开始他从小道逃入关,结果被告密而被捕。一开始囚禁在长安,后来隋炀帝在高阳,因此要被押往那边候审。在路上李密表演了一招非常高明的越狱技术,他开始对一同被捕的人说:“我们的性命就像早晨的露水那样,如果到了高阳必然变成肉酱,现在在路上还能有法子可想,决不能受人屠戮!”当时这些人身上还有不少钱,于是李密就让他们拿出来贿赂押送的官差,号称希望他们死的时候拿这些钱替他们收尸,剩下的就作为报答。官差以为李密等人已经认命,于是出了关外之后防备渐渐松弛,李密又买来酒食,天天晚上宴饮,整夜喧哗。当官差对他们的行为都习以为常之后,李密等七个人在邯郸抓住一个机会越墙而逃,胜利大逃亡。之后李密投奔了平原贼帅郝孝德,希望能够容身,谁知道郝孝德根本瞧不上他,连顿饭都不管,搞到后来李密只能吃树皮充饥。这种地方怎么能继续呆下去,只能继续流浪。李密之后到了淮阳的乡村中改名叫刘智远,当了一个教书先生。可是这厮并不安生,不好好教书,偏偏如宋江一般写反诗,结果被有心人给告了。李密只能又逃到他的妹夫雍丘县令丘君明的家,谁知道又被丘君明的侄子怀义给告发了。看李密的逃亡过程,拿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不管逃到哪里都有人告发他,简直走投无路。不过李密这人也许是上辈子属小强的,溜得比谁都快,这次告密依然没能抓到李密,反而害了他的妹夫丘君明受牵连而死。经此一事李密知道想大隐隐于市是完全不可能了,只能再次投奔绝对不会把他拿送官府的“贼军”。

              在东郡周边的地区除了有瓦岗寨这个最大的势力之外还有很多小股盗匪,李密开始投奔他们的时候遭到了如前一样的待遇,根本不把他当回事。其实这也是当然的,这些拉杆而起的盗贼头头们绝大多数都是文盲,拉起队伍也不过就是占山为王,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而已,既无远大的目标也无鲜明的革命纲领,李密这样军师型的前贵族以谋略文化见长,又不像李渊这类军事贵族门阀那么能打,自然与这些粗汉格格不入。不过这次李密没有放弃,时时刻刻向这些人陈说怎么逐鹿中原夺取天下。一开始这帮人都挺烦他,这就像当一个人才是一个小科长的时候就有人老跟他说以后肯定会当国家主席,所以他现在应该怎么怎么干。这些人没把李密当白痴就已经是非常不错了。但是形势比人强,这天下真的如李密所说地一天天糜烂了,于是这些贼帅才收起了小看李密的心思,另外当时一个流传非常广泛的预言也帮了李密的大忙,那就是中国历史当中几大不可解的预言谜团中最著名的一个预言——“杨氏将灭,李氏将兴”。有了这个预言,再加上李密最开始的身份就是跟随杨玄感的反贼大头头,又屡次遭到围捕却依然安然无恙。古代的人大多迷信,这些林林总总地事情加在一起李密身上便被套上了一圈神秘地光环。这时候李密“王八之气”迸发,诸贼帅纳头便拜,统统被李密收入门下,成为了李密起家的第一桶金,其中在评书中神箭无敌的勇三郎王伯当便是这时候成为了李密最忠心的好学生好部下。

              • 家园 第三章 帝国崩坏 第三节 瓦岗寨 4

                收服了这些小股盗匪之后李密把眼光投向了所在区域最大的反贼势力瓦岗寨,并通过王伯当与翟让牵上了线。一开始翟让跟以前的那些盗帅一样也是瞧不起李密,就随便给了李密一个说服周边小股势力归降的工作打发他。不过李密现在已经今非昔比,不再是一个人,他将被他折服的几股小势力整合以后算得上是小有家底,此外李密本身也是非常有本事。因此不管是威逼还是利诱,李密总算是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翟让此时才对李密的能力刮目相看,转而把李密作为一个可以商讨大事的附庸头领来对待。

                在李密正式被瓦岗寨接受之后便又将之前对王伯当等人干过的事情重复重复再重复。对翟让开始了猛烈的忽悠行动,具体过程可以简单归纳为李密见到翟让就用一副先知的表情说:“这位老大,我看你骨骼精奇,定是万中无一的造反奇才,维护世界和平,打倒暴隋地任务非你莫属。”可惜翟让不是五岁的小孩,对李密这套打倒皇帝揭竿而起的革命理论,并不感冒,因此坚持打家劫舍,逍遥快活的盗贼理论不动摇,让李密白费了一番唇舌。但正如电影《鹿鼎记》中陈近南说推翻清朝是他的人生理想,李密也绝不会放弃。于是他一边招收有能力的豪杰为其所用,一边收买翟让身边的心腹向其鼓吹李密的能力,让翟让越发信任李密。经过多番的谋划,李密终于成为翟让的“亲密战友”,其说话的分量也大大增强。这次李密再也没有像一开始那样企图一蹴而就,用一些大而无当的话忽悠翟让,而是提出了一个在战略上可以说是高瞻远瞩的谋划,那就是攻打荥阳。荥阳素有“东都襟带,三秦咽喉”之称,所谓“群峰峙其南,邙岭横其北,东拥京襄城,西跨虎牢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且北据鸿沟荥口,为隋代水运机枢,四通八达,经济繁荣,自汉以降即为“天下名都”。对于瓦岗军来说荥阳除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无数农民无法正常生活而流离失所,带来的后果便是大量的田地荒芜,直接导致了粮荒。对瓦岗军来说没有大量的粮食就养不起太多的职业精兵,光靠劫掠那都是一锤子买卖,根本无法持久,因此要真正地争霸天下就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隋朝在隋文帝时期开始了一种粮仓制度,建立了很多大粮仓,这些粮仓里面储存的粮食之多号称可以供政府五六十年的用度。而荥阳西南就有号称天下第一粮仓的洛口仓,只要打下洛口仓,那么无疑便有了争霸天下的资本。而要打洛口仓就必然要先占据荥阳,因此李密提出了打下荥阳之后整军经武积蓄实力再选择有利时机争夺天下。

                经受不住李密的忽悠,翟让终于决定搏一把,于是瓦岗军兵发荥阳并于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十月,攻破金堤关(今河南荥阳东北),拿下了荥阳诸县。这样一来又惹出了身为讨捕大使张须陀,瓦岗军已经在之前吃了他不少的亏,翟让的勇气也仅仅维持至见到张须陀的那一刻。瓦岗军对张须陀的畏惧终于战胜了对城内物资财宝的渴望,只略作攻击便立刻下令撤退,而张须陀自然不会放弃如此大好机会,穷追十余里。张须陀与翟让前后三十余战,对其可谓是知根知底,对于张须陀而言,和翟让打成这样完全合情合理,一点不正常都没有,可是张须陀却不知道这次翟让的背后还有一个李密,还是按照老一套来,这一点最终使张须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就在翟让领兵前行的时候,李密却率领了本部千余人埋伏在大海寺北林间。后来在张须陀追击十余里队形不整人困马乏的时候伏兵突发,将张须陀所在的中军截断,导致隋军发生混乱。这时候跑在前面瓦岗军一看有便宜好捡又返身杀回,前后夹攻之下,张须陀终于兵败。张须陀人生的最后一刻非常耐人寻味,就在李密发动伏兵之时张须陀在第一时间便杀出了包围圈,可是左右部下却没能都突围出来,张须陀又亲自杀入包围圈进行营救,进出数次却依然回天乏术,在军队最终溃败后下马英勇地战斗至死,享年五十二。他战死后部下“尽夜号哭,数日不止。”可见其得军心之处,他的残部撤退至虎牢关,受新任的河南道讨捕大使裴仁基统属。张须陀的战死对朝廷在河南的统治打击非常之巨大,号称河南郡县为之丧气。大隋朝随着这位可敬的救火队员的离去就仿佛被抽调了最后一根梁柱,整个大厦的倒塌不过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 家园 张须陀,毕竟是位豪杰呀
                • 家园 第三章 帝国崩坏 第三节 瓦岗寨 5

                  事实上整个大海寺战役李密玩了一招漂亮的斩首行动,但是战后的隋残军依然拥有较强的实力,张须陀手下大将如秦琼、罗士信都没事,就连张须陀如果自己想走其实也能走得掉,由此可见农民组成的瓦岗军在面对全副武装的朝廷正规野战军的时候依然非常虚弱,因此翟让打完这仗之后便打起了退堂鼓。他在荥阳搜刮了一番收获不少,便想回到瓦岗寨作山大王去。不过在此之前翟让正式承认了李密在瓦岗寨的半独立身份,同意李密开府建牙,成立了薄山公营。这样一来与其说李密是瓦岗寨的一员还不如说是翟让的合伙人,只不过此时翟让所占的“股份”还是远大于李密。由于出身不同,所经历的事情,眼光等各方面相差甚远,李密与翟让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因此他们各自统属的部属之间摩擦也日益增多,很多翟让的部属不把李密放在眼里,进而欺凌李密的部属。而李密毕竟是关陇军事贵族的一员,军事素养不是翟让这种二把刀能比的,因此李密的部属因为李密的约束而尽力克制,不去报复。此时翟让要走,对李密来说有利有弊。好处就是翟让回瓦岗的话,李密的势力便可以在荥阳不受牵制地发展而不必顾忌翟让系统的掣肘。弊端则是翟让的离开会大大地削弱李密攻略洛口仓的力量。荥阳就在洛阳附近,所谓合则力强分则力弱,李密这点人马便显得实力不够。但是翟让要走李密也没法子强留,于是翟让带着攻略荥阳后获得的绝大部分金银珠宝、粮草辎重向东回瓦岗,李密则向西继续攻略,双方各自分手。不过李密毕竟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虽然实力大减,但是依然利用张须陀被杀让周边震恐的有利局势兵不血刃地说得好几座城池投降,获得了大量地物资,实力大为扩充。翟让知道形势其实一片大好之后后悔不已,于是又领军来与李密汇合,想再分一杯羹。李密看到翟让来了之后也挺高兴,就对翟让说:“现在洛阳空虚,留守的越王年纪太小,没啥号召力,底下的官员也都是庸人,您要是能听我的,平定天下指日可待!”老实说在隋末的名人当中,最像唐僧的就是这位李密,见了人就鼓动他去争夺天下,估计当时翟让耳朵都能听出老茧来。之后李密又派人去洛阳侦察,谁知道被洛阳留守发现了李密的意图,于是开始加强防御力量,并且派人去江都向杨广报信。李密一看计划败露,只能迅速出击,于是又对翟让开始了忽悠大法,说:“如今势在必行,兵贵神速,由将军您率军出发,打他一个措手不及。然后用洛口仓的粮食招募百万雄师,防御随之而来的官军讨伐,最后天下布武,夺取社稷指日可待!”翟让是个小富则安的人,哪有什么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是跟着李密有肉吃,从以前的经验看每次听了李密的话最后的好处能捞不少,当然让他当先锋作炮灰肯定不行。因此一看李密又开始滔滔不绝地忽悠他,他马上说:“唉呀,您这个方略只有大英雄才能干,我这样哪里行?您是英雄,我听您的,还是您当先锋,我就作个殿后的吧。”算是在口头上承认了李密的领导。

                  翟让这个人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小市民,眼睛也就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并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因此李密强势介入瓦岗寨之后领导权便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向李密这边倾斜,直到翟让口头上承认了李密的领导权为止,李密在名义上总算成为了瓦岗起义军的盟主。翟让心里打什么算盘李密也挺清楚,不过洛口仓李密也是势在必得,因此也没有在出兵的先后顺序上跟翟让多争,两家合兵七千顺利地攻下了洛口仓,获仓米两千余万石。打下洛口仓可以说是瓦岗军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利用洛口仓的粮食李密不但大大地扩充了队伍,而且开仓放粮使大量的流民口耳相传李密的恩德,让李密的名声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瓦岗军终于拿到了争霸天下的那张入场券。

                  拿下了洛口仓对于隋王朝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此镇守洛阳的越王杨侗立刻派出了大军清剿,主力是虎贲郎将刘长恭、光禄少卿房崱的二万五千兵马,另外还有河南讨捕使裴仁基率领的张须陀余部从汜水的西面出兵夹击瓦岗军。此时洛阳的官僚们还不知道瓦岗军的真实实力,以为不过是一群饥民,都是乌合之众,于是国子、太学、四门三馆的学士以及贵胄勋戚都来从军,想要赚取军功,因此讨伐大军装备非常精良,士气也比较高昂。刘长恭等人率兵在前,让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军率所部自汜水进入兴洛仑以掩杀李密军后部,约好十一日在兴洛仓城南面会合。这个战略意图被李密全部侦查得知。这个刘长恭是个完全不懂兵法的蠢蛋,他为了抢功,完全无视瓦岗军的战斗力,在己方士兵们还没吃早饭的情况下就催促他们强渡洛水,在石子河西列下南北十余里的大阵来攻打瓦岗军。而李密、翟让则挑选骁勇强壮之士分作十队,令其中的四队埋伏在横岭下等待裴仁基,其余的六队在石子河以东列阵。刘长恭等人本来就很轻视瓦岗军,现在看面前的瓦岗军人数很少,更是骄横。两军开打后,翟让率兵抢攻,但隋军战斗力不俗,一番苦斗之下翟让不是对手,败退下来。李密看到有机可乘即与单雄信率所部横冲隋军,隋兵到现在都没有吃过饭,又苦斗翟让,因此饥饿疲惫,被打得大败。刘长恭等人脱掉衣服潜逃才得以幸免逃回东都,隋军士卒死伤过半。隋军的辎重、器械、铠甲全部被缴获。而裴仁基那边则来晚了,等他们到了之后发现刘长恭早已败退,于是连打都没敢打直接又撤了回去。瓦岗军此战可以说仅用了六成的兵力就击溃了朝廷的精锐,因此威名大振。

                  • 家园 第三章 帝国崩坏 第三节 瓦岗寨 6

                    大胜利之后瓦岗寨的地位今非昔比,自然而然就有一个内部整合的过程,经过几场大战,李密实力大涨,在瓦岗寨内部已经属于决定性的力量,因此面对这个局面翟让也想得挺开,反正之前已经奉李密为主,现在干脆就把这个名份确定以后公开。而李密也不推辞,干脆直接就称帝了。当然当皇帝也有一定的步骤,饭要一口口地吃,贵族门阀和暴发户自然不能一样。用通俗一点得话来说就是“既当婊子又想立牌坊”,因此历史上搞篡位的往往喜欢把自己的行为美化成“禅让”,就是想把自己实际上是篡乱的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于是李密就搞了两种制度,他名义上并不称帝,仅自封为魏公,建立了一个大元帅府的机构统领下属。但是又设坛即位并且更改年号,封翟让上柱国、司徒、东郡公,任命单雄信为左武候大将军,徐世为右武候大将军,各自统领自己的部队。房彦藻被任命为元帅左长史,东郡人邴元真为右长史,杨德方为左司马,郑德韬为右司马,祖君彦为记室,其余的人各自被封爵拜官。这一系列的步骤都是向外界表明自己其实已经抛开隋朝自成一体,又相当于称帝。

                    在古代称帝是一把双刃剑,好处就是称帝之后下面的人就有了奔头,全都是开国功臣,日后的荣华富贵是跑不了的,会大大凝聚己方的向心力,如果实力够大,也能让很多没有什么野心的中小盗贼势力一个洗白的机会,大大扩充自己的实力。但坏处便是成为旧王朝与各路有野心势力的公敌。在李密自立之后果然各路势力纷纷来投靠,旗下势力很快就聚集了几十万。当然这个数字是有很大的水分的,不过也可以看出李密的势力扩张之快。并且在这个时候驻守虎牢关的裴仁基也向李密投诚。他的投诚可以说比之前的几十万人马对李密都来的重要。李密起家的班底几乎都是落草为寇的绿林好汉,他们虽然勇敢,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日后烈度越来越大的争霸战争中,正规军出身的将领的重要性自然会越来越大。此外裴仁基的投诚也带来了好几员虎将,例如秦琼、罗士信、裴行俨这些无论是评书还是史书上都赫赫有名的人物一股脑投奔过来之后极大地充实了李密的中高层军官团,让瓦岗军的战斗力有了实质性的提升。此外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样一番变化,李密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亲卫军——“内军”,拥有了最为核心的力量,至此李密才算得上真真正正地头号反王。

                    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中庸之道的国家,因此很多时候当上NO.1可未必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争霸天下的时候,往往最后统一的人偏偏不是那个曾经实力最大,名头最响的那个。很倒霉地李密也没能逃过这个定律,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李密的瓦岗军又恰恰身处中原为各方势力所瞩目,相对的也就会遭到各方势力的打击。其次李密虽然此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班子,毕竟根基太浅,又是依附了瓦岗寨上的位,内部的隐患非常大。当然一个庞大势力的崩溃自然需要一个终结者,这个终结者到底是谁呢?

                    • 家园 送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第三章 帝国崩坏 第三节 王世充 1

                      就在李密在河南之地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一个人也随着李密的势力扩张而趁势而起并且最终将李密打垮,这个人就是反王中的第二号人物——王世充。他这个人身世很独特,并非是中原人氏也不姓王,而是一个西域胡人,本姓支。他的祖父早死,因此祖母带着王世充的父亲就守了寡。隋唐年间民间风气开放,并没有那么多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思想,于是新寡的少妇就跟一个叫王粲的官员偷情并生了一个儿子叫王琼,由此就嫁入了王家。所以王世充从他父亲这辈便抛弃了本姓,改姓为王。对于王世充而言他的祖父可谓是死得呱呱叫、别别跳、妙得不得了!如果他的祖父不早死,那么王世充最多不过当一个胡商而已,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可是祖父一死那情况可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叫王粲的出身霸城王氏。当时王氏主要有二十一郡望,而霸城王氏又叫凤阁王氏或京兆王氏,在王姓家族中的尊贵程度排名前三,有了这样的家族出身王世充才能够很容易地当上汴州的长史,要知道这还是一个门阀贵族当家作主,当官很大程度上要看出身的时代啊。

                      王世充这个人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他非常喜欢兵法以及天文占卜的学问,按照《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的说法,“为将者,不识天文,不知地理,乃庸才也!”王世充对这些非常精通,也就奠定了他日后领军打仗以军功上位的基础。第二个特点是他特别喜欢诡辩,人家知道他说的不对但是也争辩不过他。隋炀帝杨广还就不喜欢什么直臣,因此这种能把黑白颠倒的能力恰恰对了杨广的胃口,所以后来的官当得顺风顺水。

                      王世充在几经辗转之后当到了江都丞的位置并且还是江都行宫的总管事,按照现代的说法应该是江都常务副市长兼江都行宫物业总经理,这对于王世充来说可谓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因为杨广对江都的偏爱,江都实际上已经成为了隋朝末年的首都,近水楼台之下王世充就有了大量的表现机会。当然在这个乱世年月,要想出头自然还是要靠实打实的军功,王世充作为后来的二号反王,论本事自然也是一等一的。这时由于杨广的倒行逆施,在江都周围也不是一片安宁,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六月,刘元进、朱燮、管崇先后起义然后又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十余万人规模的起义军,并且以刘元进为主称起了天子,这个刘元进很有趣,史书上对他的描写简直就跟《三国演义》里面的刘备一个样,都是属于手长尺余,臂垂过膝的非人类。古人都挺迷信,他看自己长得挺特殊,就以为自己这样就真的能当皇帝。当然杨广这个人偏偏特忌讳这个,看到这类生具异像的人都巴不得杀掉,于是立刻派了吐万绪、鱼俱罗这两个大将进行镇压。在评书中鱼俱罗是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的师傅,在某些版本的评书中甚至能干掉第一条好汉李元霸,可谓是超然于诸好汉之上的最终BOSS,在真实的历史当中他可以说跟被镇压的对象刘元进算是一对,刘元进是臂垂过膝,鱼俱罗则是有重瞳,在古代都算是有帝王之相,所以最后这哥俩下场都没好到哪里去。鱼俱罗和吐万绪两人都是军中宿将,非常能打,比起刘元进这类乌合之众不知道强了多少倍。因此两军一对阵刘元进这方就一输再输,连管崇也被斩杀。但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也不是一句空话,因此刘元进方面一直有地方上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加入,鱼俱罗和吐万绪虽然一再击败刘元进,就是不能彻底消灭他们。人类的体力和精神都是有极限的,敌人老是打不死,胜仗再多也有撑不住的时候,于是鱼俱罗和吐万绪只能上书申请暂时休整。可是杨广早就非常忌惮鱼俱罗这个有帝王之相的猛将,一见这两个居然这点叛乱都平不了,正好此时鱼俱罗又暗暗地派船去接自己的家眷,结果被人给告了,这就更加惹下嫌疑。于是借着讨伐叛乱不胜的罪名干脆就把鱼俱罗给杀了,吐万绪也被撤职,最后郁郁而死。万事都是相对的,有人失意便有人得志,鱼俱罗和吐万绪倒了霉,王世充却借此机会受命在江都招募了万余人的军队,讨伐刘元进。就像某电影中的台词所说的那般“三十年的苦练,今日终于大派用场了!”老王这下次充分发挥了他在兵法上的特长,将刘元进、朱燮打得大败亏输,死于战阵中。在学校的教科书中对于农民起义军失败的文字中一般还有其余部又坚持了多少年斗争的描写,王世充此人不愧是二号反王,他在通玄寺的佛像前焚香立誓,约定降者不杀。于是以前造反的纷纷来降,结果王世充立马翻脸不认人,投降的三万人统统被他给坑杀在一个叫黄亭涧的地方。虽说枭雄为成大事可以不择手段,但是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王世充性格中对信义的漠视,这最终也让他自食苦果,最后的败亡实在不是偶然。对于杨广来说,王世充这种雷霆手段简直太对他的胃口了,他可不关心死了多少犯上作乱的乱贼。因此王世充领兵作战的机会就越来越多,功劳也越来越大。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十二月,山东起义军孟让率部十余万进攻江都,王世充故意示弱,孟让中计,十分轻敌,恰好孟军中缺粮,孟居然解散部队去各地抢粮。王世充趁机突袭,孟全军覆没,仅以身免。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十二月,河间郡起义军格谦聚众十万,自称燕王,王世充前往镇压,击毙格谦,格的余部在高开道率领下逃走,后来高开道占领了北平,也是隋末反王的一员。可以说王世充在对上第一反王李密之前基本上是百战百胜,一点都不含糊。

                      • 家园 第三章 帝国崩坏 第三节 王世充 2

                        当然在杨广面前,单单能干是远远不够的,王世充溜须拍马的本事也算是一绝。比如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被围在雁门的时候,王世充率领江都士兵前去救驾,江都离雁门千里之遥,按照常理推算也知道皇帝能不能得救其实跟王世充这支人马关系并不大,但怎么才能让皇帝知道自己的忠心呢?于是在路上他天天蓬头垢面地哀哭,还整夜都不解甲胄,休息也是坐在茅草上。王世充是江都郡丞也是江都行宫的大管家,杨广又时不时喜欢来江都,要收买几个皇帝身边的近侍那不是小菜一碟?这番做作就顺利地通过某种途径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杨广知道他这样忠心自然非常高兴。第二年王世充又献上了精心准备的铜镜屏风作为礼物,于是顺利地做上了江都通守的位置,升级成为江都的一把手,按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江都市市委书记了。王世充也算是摸透了皇帝的心思,除了更卖力地四处剿匪之外,又玩起了为杨广搜罗美女的招数来了。人一辈子酒色财气四关很少人能全过得去,杨广身为皇帝也不例外。王世充对杨广说,江淮一带清白人家的美女很多,想进宫的也不少,就是微臣钱不凑手,没法子帮陛下去聘娶这些美女。杨广于是授权让王世充动用府库的钱去聘娶那些美女,然后献入宫中。这下子王世充手中就掌握了巨大的财富,具体这些钱有多少真正花到实处那就只有天知道了。王世充靠着这样高明的手段不但获得了皇帝的绝对信任,而且还获得了大量的财富,甚至在这个活动中杨广会把他没看中的美女赏赐给王世充。可谓是真正的财色兼收。这样识趣又能干的人才古往今来还真没几个,他不受重用谁受重用?

                        就在王世充在江都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李密在河南闹得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到了东都洛阳的安全。尤其李密还发了征讨杨广的著名檄文——“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也是如今人人耳熟能详的成语“罄竹难书”的由来。如此种种让杨广恨极了李密,于是调全国各地精兵救援洛阳,在各路援军中就有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的江淮兵二万人。虽然此时隋炀帝已经非常信任王世充,但是在北方作战与在南方作战毕竟不一样,因此一开始的总指挥是左御卫大将军涿郡留守薛世雄领军的三万燕地精骑。这个薛世雄也是从杨广征高丽的老将之一了,在高丽军十面埋伏之际以二百重骑突围得以生还,他的两个儿子薛万钧、薛万彻在唐朝也都是众所周之的猛将,可谓是将门世家。但是非常乌龙的是这位老将军打了一辈子仗,最后栽在了反王第三的窦建德手里,还没到洛阳就全军溃败。(过程在窦建德章会有详细描写。)所谓蛇无头不行,薛世雄来不了了,那有能力担当总指挥这个重任的除了王世充也没别人了。于是在王世充便在自己也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与他生命中最大的敌人之一李密开始了以整个中原大地为赌注的死斗。

                        • 家园 第三章 帝国崩坏 第三节 王世充 3

                          就在王世充赴援洛阳的时候,李密这边的发展已经陷入了一个瓶颈状态。虽然隋军面对李密屡战屡败,但是李密再次面对天下坚城洛阳却依旧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只能不断地同隋军进行无意义的拉锯战。历史很有趣,当年杨玄感造反的时候李密把硬打洛阳看成是下策,劝杨玄感先取长安,据有关中作为帝王之资。现在李密成为了统帅又遇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情况,这时候有个叫柴孝和的明白人就劝说李密留翟让守洛口,裴仁基守回洛,李密自己赶快亲率精锐杀入长安夺取关中,到时候两面夹击,洛阳就是手里面的一盘菜,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身为当年杨玄感的谋主,其实李密比谁都知道夺取关中的重要性,可是现实让李密虽然对关中垂涎三尺但还是不敢实行柴孝和的计划。李密当时是这样对柴孝和解释的,他说:“我的部队都是山东人(这里指崤山以东),不打下洛阳,谁肯跟我去关中?他们又多是强盗出身,我要不在这里坐镇,那还不马上打起来?到那时候就真完蛋了。”这句话据陈寅恪先生分析是因为关东豪杰的兴起所以一定要夺取洛阳,这座洛阳城已经成为了关东人心中的一个重要的象征,也就是说不论是不是李密当头,只要他的手下以关东豪杰为主,洛阳就不能不打。这个看法虽然有道理,但个人认为其实并非李密不能放手进攻关中的最大因素,更为重要的原因其实是李密的根基还是太浅,手底下没人可用。看柴孝和的说法,要李密留翟让和裴仁基守老家。翟让是瓦岗军的创始人,裴仁基则是新近投降的朝廷大将,哪个都不是李密的嫡系,留他们守老家,李密哪里能放心?如果不留他们,李密的心腹里面却根本选不出任何一个有足够能力和资历的人来率领余部对抗实力依然很强的洛阳守军。连后方都不稳固,李密又怎么敢孤注一掷去进攻关中呢?此外李密在跟随杨玄感造反失败之后家族几乎被朝廷扫荡一空,虽然有着祖先的荣耀但是在关中的号召力跟杨玄感起事之时已经是天上地下,因此就算李密冒险去打长安也未必就能打得下来。此时的李密其实是陷入了一个两难的状况,一句话形容就是“入关中,打长安是找死,据河南,打洛阳是等死。”当然关中对于李密的诱惑是巨大的,虽然他不可能毫无保留地冒险,不过柴孝和请求入关中侦察情报、伺机而动的建议他还是采取了。于是柴孝和带了几十名骑兵潜入陕县进行活动。要说李密如今已经闻名天下,仗着李密的名声,柴孝和刚到呼啦啦就有一万多人前来归附,声势实在不小。可惜李密运气实在很差,这人跟李世民一样喜欢玩身先士卒这一套,可是老天就是不照顾他,人家李世民身经百战枪林箭雨的却油皮都不曾擦破一点,他李密就好像一个移动靶子一样动不动就中箭。在进攻洛阳的过程中李密中箭受伤,在养伤的时候又被隋军连夜急攻,结果瓦岗军大败,死伤大半。这个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柴孝和这里,结果刚刚拉起来的一万人马来得快去得更快,一听到李密打了败仗,瞬间呼啦啦就全跑了。柴孝和一看这任务没法再继续下去了,只得与随从又回到了李密身边,至此李密攻略关中的想法也就此破灭。可是就如柴孝和所说,你李密不要自然有人想要。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此时已经反了,一门心思地预备从太原自东向西杀入关中夺取长安,而之后自立为西秦霸王的薛举也马不停蹄地自西向东进行攻略,目标直指长安。整个隋帝国此时已经没有了任何净土,到处都是战乱和流亡,一个个英雄豪杰趁时而起,共同缔造了这个属于他们的时代。

                          • 家园 第三章 帝国崩坏 第三节 王世充 4

                            既然占据关中的希望彻底破灭,李密也发了狠,一门心思攻打洛阳。前面在回洛输了一阵,这次李密在稍微休整之后再次杀回。这次李密采用左翼骑兵、右翼步兵、中间强弩兵的战术,配备了上千面响鼓振奋士气,一举打垮回洛守军,重新夺回回洛仓。此时河南、山东又发大水,饿殍满野,杨广这回没糊涂,下诏开黎阳仓赈济灾民。可是他明白了下面的人却开始“犯糊涂”,居然放着诏令不管,并不按时赈济,导致每天有几万人因饥饿而死。这些官吏为什么这样史书里面并没有明说,不过一般大灾之后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大量的流民还有粮荒,此时的粮价瞬间就会飙升到一个极高的价位,如果没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平抑物价,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商家的大规模囤积居奇,从而引发巨大的灾难,说白了就是大量地饿死人。这时隋朝的官吏居然还不进行有效地赈济,那么只能说明他们非常有可能是官商勾结从中获取暴利,甚至将朝廷粮仓里面的粮食私自运出来卖。就在这些不知死活的贪官污吏们在大发横财之际,瓦岗军也盯上了这个大粮仓。在乱世当中,大粮仓对于李密这样的割据势力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李世绩当时就向李密进言说,天下大乱本来就是因为老百姓没吃的活不下去,如果能再掌握了黎阳仓的话,那离成功就不远了。于是李密就派李世绩率五千兵马会同附近的一些投靠李密的小势力顺利地拿下了黎阳仓。之后瓦岗军立刻开仓放粮,流民们蜂拥而至。在这种生死关头,参加了瓦岗军就有饭吃,谁还管造反是不是会杀头呢?于是十天之内参加瓦岗军的人数就达二十万之众。大量的郡县随之向李密投诚,连李渊、窦建德这等势力不管是不是真心都不得不向李密示好。天下有名望的人才如一代名臣魏征也归附了李密。民以食为天,在乱世中金银珠宝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东西,粮食才是最重要的硬通货。而李密拿下了洛口、回洛、黎阳这三个国家建立的大粮仓。可以说已经掌握了隋朝立国以来很大一部分的粮食储备。拥有了这样的经济实力,自然会让其他的势力感到无比的畏惧。

                            经过很长时间的跋涉,王世充终于率队来到了洛阳,初来的时候他心气也非常高,毕竟在这之前老王也算是百战百胜的名将了,在一番对峙之后就直接拉出十余万人摆开阵势向李密挑战,两个头号反王开始了他们人生第一场龙争虎斗。要说这两个都是不世出的人杰,第一次的战斗就打得精彩异常。王世充当时率军夜渡洛水,在黑石关(今巩义市西南四公里,是水渡口之一。)扎营,黑石关西与邙岭夹岸相对如门,是古代交通的咽喉,扼控巩洛之中,被王世充占住了这里等于掐死了李密部队的回旋余地,逼李密不得不强攻黑石关。第二天,王世充分兵守营,自己率领精兵在洛水北岸列阵。李密听到这个消息,就知道此战不能不打,于是就率兵强渡洛水,急袭王世充。王世充军占据地利,半渡而击,杀得李密大败,柴孝和也落水淹死。王世充一战得胜之后衔尾追杀,李密当然不会坐等失败,当机立断将部队一分为二,自己亲率部下的精锐骑兵渡过洛水向南,其余战力低下的大部队作为诱敌向东逃入月城(今河南巩县西北)。王世充不知就里,只知道追杀大部队,因此率众将月城的瓦岗军围困。此时李密率领的精锐骑兵从洛水南岸策马直奔王世充的大本营黑石关,王世充留下守营的兵马根本不是李密的对手,惊恐万分,只能接连举了六次烽火向王世充报警,王世充一看大本营被抄了,赶紧撤了月城之围,狼狈回救,谁知又被李密玩了个围城打援,大破隋军,斩获首级三千余。在这次大规模地碰撞中,两人各显其能,从过程中来看论正面对打的话王世充率领的朝廷正规军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论随机应变谋略百出李密占了不小的优势,最终王世充还是比李密略逊一筹。在二人这第一次的对决中李密以微弱的优势胜出。可是就像有了心理障碍一般,王世充此后与李密开仗居然每每以同一个模式先胜后败,而且一次比一次地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