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对中国的一些影响 -- wolfgan

共:💬65 🌺203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父亲1966年大学毕业,1968年参加工作

      参加工作后不久参与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就是太原钢厂转炉炼钢项目,供货方是奥地利奥钢联公司,其中电气方面是德国西门子公司负责。项目现场,一大群奥地利、德国专家,还有从全国各地抽调过来的德语翻译。这可是“文革”期间的事。

      后来看到西西河某位大老提到改革开放后某国家重点项目是与德国方面合作,满世界找不到德语翻译,我就想:“怎么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倒找不到德语翻译了,还不如文革时期了?”

      在很多官僚、文人的眼中,“对外开放”意味着他们可以“出国考察”、“公费旅游”、“留学”;至于改革开放前中国是如何获得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他们并不关心也不需要知道,也并不妨碍他们批判毛泽东时代所谓的“闭关锁国”。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秋末冬初,littles,
      • 家园 我的德语启蒙老师

        是个老头,退休教授,很好的人,教了几十年德语,每次上课之前还坚持备课。

        他说,当年他学德语是五几年,具体我忘了,全国选拔了80个人,集中学习了3年,是俩个德国人和俩个从德国回国的中国人当老师,半军事化管理,3年不许回家,不许说汉语,所有事情一律用德语,被发现说汉语要挨批评。后来这批人都成了德语届的骨干。

        老头在文革中怎么样没说过,改革开放后我们省跟德国和奥地利所有的合作项目都是他负责翻译的。有一次他说起当年学德语,说有个上海女生,真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会,我就笨,只能下苦工啊,别人睡觉了我还学呢,结果晚上睡觉做梦都是德语啊。我们还逗他,那你后来学的咋样啊。他说,一直都在学啊,几十年都是,像每次教你们,实际我也是跟着又学一遍,就怕忘了啊。我们还逗,那您现在应该学的老厉害了吧。他说,恩,就德语这块,东三省我敢跟任何人叫板。后来跟别的老师学德语,中年人,也是教授了,我问认识那老头么,她说,当然,全市搞德语的没人不认识他的,那也是我的老师啊,全省教德语的应该都是跟他那儿学的,他的德语说的,比德国人都正宗,在他那儿,我都永远是个小学生。

        • 家园 花,我就笨,只能下苦工啊,别人睡觉了我还学呢
        • 家园 我导师是工农兵大学生,学的日语

          完全不是自己选的,被分配去学日语的。“组织要我学日语”。教师多是伪满新京大学毕业、或是长年留学日本的,水平了得。文革中被打倒的自然也不少

      • 家园 翻译

        我说说我这边曾经有过的情况,不知道会不会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WG的时候很多研究外国的大学研究所都被冲击,在开头几年的风头过后人是回到学校了,但是不准原来的错误的xx研究路线,结果这批人都搞翻译去了,再怎么说翻译犯错的机会总比研究少,结果研究所翻译外国资料最高产的年代就是WG。改革开放的时候这些人都回本行去了,自然也少搞翻译了。

        • 翻译
          家园 有道理。我有个典型的例子

          82年我在中国翻译公司上班,给联合国翻译东西,看到70年代翻的联合国文件,居然是朱光潜老先生的手笔。大材小用了。

      • 家园 我姨父54年大学毕业, 前二年学的是德语,后来就

        学俄语了。66年,68年时,大约还有些解放前学习过德语的翻译留下,到了文革,知识越多越反动,那些外文说的好的,都成了反革命,大学都只学俄语,后来连大学都没有了,人才就出现了断层。我看过妈妈的一篇检讨书,起因就是她偷偷地自学英文,想看外国文献,这就是所谓的“白专”路线。

        • 家园 大约从60年开始已经减少学俄语的了.

            我64年上初中,俺那个年级八个班,六个学英语,两个学俄语。

            文革中69年开始复课,俄语班没有了,中学全部改为学英语。

            大学是72年初开始重新招生,因为是从工农兵中招,没有入学外语考查,上学后有外语课。

        • 家园 话别说得太夸张

          你姨父、母亲的情况我不了解,不便多加评论。就你那句:“那些外文说的好的,成了反革命”就很不准确,我父亲参与那个项目的现场德语翻译多了,年轻、年老的都有,好象也没谁是反革命。至于文革期间的德语教育,网上有其他网友说至少上海同济大学的德语教育一直保留(包括文革期间的工农兵学员),我对此不太清楚。我知道的是,我父亲1961年上大学,学的是英语(他在中学学的是俄语);我父亲在文革期间待的一个单位看到很多翻译资料(比如外国的的科技期刊,一般比人家出版时间晚几个月),可见当时科技资料的外语翻译工作一直存在,当然以现在的眼光看那是“盗版”,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么做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 家园 我没觉得我说的很夸张啊。您说的是一个国

            家重点建设项目,自己也说翻译是从全国各地请来的。我只是说在文革时不重视外语教育,结果到了文革结束后出现教育断层。这样也不行吗?再说了,一个大型项目涉及面很多,也不是只懂语言就行的,总也要有一点背景知识吧。您英语不错,给您一篇地质方面的论文,估计您翻译的也得不知所云。

            你猜的不错,我姨父的确是同济大学的,后来院系调整,把他调到交大了。所以后面学的是俄语。不过他对我说过,同济的德语老师非常好,他的底子打的很牢,所以后来他的德语在他工作的学校是头把交椅,现在还在每天背德语单词,帮助学校翻译说明书,技术资料什么的,还翻译德语诗,给学生讲莫扎特的歌剧!我老妈的英文不能说,不能听,只能看,而且,只能看她的学科的论文。都是她利用自己的时间一点点的背单词,琢磨出来的。我很为他们二位老人家自豪。

          • 家园 70年代武钢引进德国(当时是西德)技术,我一亲属

            被派到德国前先到北京外语学院学德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