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柳泉居·豆包·山东菜——兼谈食材与菜系的变迁 -- 注注

共:💬145 🌺30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柳泉居·豆包·山东菜——兼谈食材与菜系的变迁

    柳泉居资历非常之老,它开业于明朝隆庆年间,是现存北京最古老的饭馆之一,据说老招牌还是严嵩的亲笔。原先它是一家酒店,店址在护国寺街西口路东,即现址的斜对过。院内有一棵大柳树,一眼甜水井,井水甘冽,所以柳泉居的字号完全是写实的。柳泉居以自酿黄酒出名,酿酒的水就出自那口井。可惜井早已无存,柳泉居所存的陈年佳酿(包括从绍兴趸来储藏的)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全部售磬。店也搬迁了好几回,去年新街口大街拓宽改造,柳泉居被拆了,至今还没有落脚的地方。所以它只有多开柜台,外卖享誉京城的豆沙包。

      

    柳泉居本是山东人开的酒馆,炒菜并非它的强项,关于它的炒菜,我记不得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了。有一次点了份焦溜丸子,丸子的火候还行,可是出锅时汁里没搁蒜末,我见盘子上有厨师的号码纸条,华天旗下的门店么,号称“后厨开放”,就真跑到后厨找到那位厨师,告诉他焦溜丸子要放蒜——呵呵,那正掌勺的小伙子倒挺谦和,冲我点点头。

      

    除了黄酒之外,柳泉居最出名的是山东特色面食,比如烤馒头、银丝卷和豆沙包。柳泉居的烤馒头,曾经是全北京第一,外表焦黄酥脆,内心雪白绵软,掰开热气腾腾,一股诱人的麦香。现在烤馒头差得远了,不热不焦不脆不香,甚至还不如同和居和砂锅居的。银丝卷是蒸的面卷里包着极细面条,咬开如银丝乍泻,味道甜丝丝。听老饕们说,现在的银丝卷已经没有过去的意思了,就是纯粹的面卷包面条。那么,柳泉居的全部光荣历史,其实在二十一世纪到来时已经结束了,哦,还剩下了豆沙包。

      

    柳泉居的豆沙包原来就不错,但只是不错而已,北京过去有很多擅面食的馆子做得一手好豆沙包。比如,原在西单商场对面的曲园酒楼,虽说是湖南风味,豆沙包做得比柳泉居更出色。都是长圆形,曲园个头略大,豆沙馅是过箩去皮炒过的,糖度适宜,再加桂花(柳泉居的豆沙馅应该也加入桂花,但滋味不够明显),雪白柔嫩的皮子上点了两滴鲜红的圆点,你说可爱不可爱?曲园现在是没落了——以后将说说我与曲园的缘分——,柳泉居无心插柳,于是扬长避短,着力经营起豆沙包来,结果成就了京城硕果仅存的特色豆沙包。也算是一着鲜吧,据说春节时它家豆沙包的日销量峰值达50000只!

      

    北方有一句俗话:“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居然还成了电视剧名。豆沙包就是干粮,当然它是不太普通的干粮,特别是粮食匮乏的时候……

      

    建议:买原味豆沙包就很好,其他品种无非是噱头而已,愿意加1元钱尝尝也无所谓啦。豆沙包刚出锅时趁热吃最为香甜,不过现在柳泉居没有店面,只能买外卖的回家加热了。要用笼屉蒸,别用微波炉,否则面会发硬。

      

    我有一回逛老胡同。发现那里藏有一家小粮店,刚刚出锅的馒头豆包,物美价廉,一元钱能买四只豆包,冒着热气装进塑料袋,香味止不住往外溢。它与柳泉居产品相比,完全是平民食品,然而有着平民的质朴和充实。

      

    话说回来谈谈鲁菜。

      

    鲁菜主要由胶东菜和济南菜合流而成,还加上了孔府的官府菜。山东菜重汤的制作,粤菜当然也十分重视汤,但是山东菜是把汤当成菜肴的调味品来看的。过去厨师不靠味精调味,菜肴的鲜度全凭汤来吊。所以学鲁菜,要花很大精力学烧汤。

      

    汤分清汤、奶汤等好多种,做法在烹调书上都有介绍,我也不是厨师,就不讲了。另外鲁菜比较善于烹调海鲜,这一点与广东菜既相似又有不同,粤菜重在保持海鲜的鲜味,而鲁菜是要使它入味。鲁菜有非常辉煌的历史,过去北京的高级饭庄大多都被山东菜所垄断。

      

    山东菜的确今不如昔了,不止鲁菜,大多数传统菜系和几乎所有餐饮老字号都在走下坡路,其原因比较复杂,我想除了体制因素、消费市场变化和烹调方式的粗放化之外,饮食原料的退化也是重要原因。原料的退化是指它的品质,蔬菜在外形上也许更大更漂亮,可是味道却越来越淡了。

      

    传统的蔬菜、肉、蛋、鱼虾都是真正的绿色食品,绝不会施化肥、农药,打生长素和激素,很多原料都不是人工养殖的,采自山野和湖海,它们的天然滋味今天的原料是远远无法相比的。为什么传统饮食强调食物的本味?因为这些食物的原味十分鲜美,尤其是广东菜,讲究清蒸、清炖,烹调时间尽可能短暂,最大限度保持食材的鲜味。

      

    山东菜靠吊汤来提鲜,煮汤原料是老母鸡、猪骨、蹄膀、火腿等等,但是这些原料今天基本上都是大规模养殖的,其鲜度比土鸡、家猪等差很多,甚至由于添加剂,肉类有时还会有怪味,如此熬成的一锅汤怎能保证菜肴的鲜度?于是不得不靠味精鸡精提味,现在的中餐厨师差不多离不开味精了。靠味精调味,菜肴吃不出传统的鲜味,于是很多人觉得老字号做的菜不好吃。面对滋味淡薄的菜肴,人的味蕾需要刺激来下饭,这样一来,既麻又辣的川菜尤其是火锅类大行其道,用强烈的麻辣味恰好遮掩了食物原料的无味。川菜开路,以辣为主的湘鄂菜、口味重的东北菜等纷纷登场。传统的鲁菜、粤菜、淮扬菜等讲究精细烹饪、注重原料的菜系都面临危机。

      

    即使在粤菜的老家广州、鲁菜的老家济南和烟台,想吃到传统正宗的粤菜、鲁菜也是不容易的,我去广州时,除了早茶外,当地朋友很少请我吃粤菜。本地风味的老字号,要么变成高消费酒楼,仅供少数人涉足;要么在与外地菜系的竞争中日趋没落。特级大厨层出不穷,他们忙于制作中看不中吃的“新派美食”,上电视、参加评奖。你想吃天然食品么,只好假日驱车到郊外,去寻找“农家菜”,即便有幸吃到真正的绿色食品,可是农家的烹调加工又是粗糙的,在我们这个时代,传统菜系的衰落就是这样一步步进行的。

    最后,还有一个外部原因可能更重要,在此不得不提。

      

    那就是,食客变了。

      

    传统菜的逐步发展,与食客的水平有着绝对关系。菜是在厨师与食客的互动交流中创制、提高、完善、定型的。现在能高消费的是什么食客?我不能说品位全差,至少有相当多不懂吃,所以华而不实、花里胡哨的菜纷纷出笼,高档原料鱼翅、燕窝、鲍鱼成了主体,貌似创新,店家捞钱,请客者有面子,“N赢”。

      

    真正知味的人多数要自费吃饭,不可能常去老字号;由于体制的因素,老字号也不可能像从前那样虚心听取顾客老饕的声音。这样老字号就会慢慢衰落,或者改变菜品,学别人家的新派菜。所以中国每个城市里最火的餐馆一定不是本地的老字号。我相信新起的餐饮店里将来一定会产生新的著名字号,也一定会有新的菜系出现。但是以目前老字号为代表的一批老菜系和老餐馆,从此就要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了。

    元宝推荐:海天,GraceUSA, 通宝推:海天,快刀浪子,一无所之,清嘴小麻籽,橙与蓝,
    • 家园 华天把北京小吃收编的差不多了

      新街口的华天去吃过一次,感觉一下回到了80年代,餐具摆设都是80年代的风格,服务员阿姨也是80年代的态度,哈哈。

    • 家园 东北的'豆包‘一般不是指豆沙包

      东北的‘豆包’一般说的是‘粘豆包’,是用黄米(就是去了壳的黍子)或者江米(也就是糯米)来做皮,江豆或者红豆做馅的。北方说的‘干粮’是指便于出行携带的食品,象馒头、烧饼。粘豆包冷的时候太硬,需要热了吃,加上比较粘,所以一般不用来当‘干粮’。

      • 家园 东北的豆包和粘豆包也是两码事

        豆包就是里面有豆馅的白面馒头,粘豆包是你说的那种(有点像油炸糕的半成品,还没炸过的样子)

      • 家园 豆包挺好吃的

        家里一个世交在哈尔滨, 经常冬天时候给我父母寄以大袋豆包, 煎饼,红豆什么的.

        做豆包的那个皮的面是发酵的吗? (忽然想起的, 也许很没道理的问题 )

        • 家园 好像要发酵的

          以前看我老妈做过,好像要发酵。

          以前我不是特别爱吃豆包,我们那儿吃豆包习惯粘糖,这种吃法我更不喜欢。一般有别的选择我就不会吃豆包。煎豆包还不错,是先把豆包蒸软,然后放油锅里压扁,两面煎黄。这是最好的豆包吃法,我认为。多少年没机会吃了,现在倒怪想的。

          我们那里的豆包基本是黄米的。以前江米贵,江米豆包很少。现在黄米贵了,但是我老妈说大家还是喜欢黄米豆包,因为黄米有种特殊的香,其他米比不了。黄米做的年糕也很好,香,有咬头儿。现在想想,我以前不喜欢豆包不是不喜欢黄米,而是不喜欢里面一大包豆子,加了糖,甜兮兮的。

        • 家园 发酵是必须的~~~~~~~~~

          早些年家里做粘豆包时,屋子里都是酸臭的味道(黄米+玉米面),后来改用糯米,才没了这烦恼,用糯米的味道和粘度更好些(我以为)~~~~~

      • 家园 谢谢~

        你把东北人“为什么豆包不能当干粮”阐释得很十分完满,谢谢并送花。

        确实,粘豆包带在冬天上路,肯定能当防身武器用

    • 家园 默,曾经有号称饕餮者跟我讲山东菜

      大批特批之后,我问他,你吃过鲅鱼饺子吗?吃过海肠炒韭菜吗?吃过原汁蛤蛎没?吃过酱牛肉没?吃过白菜带鱼没?吃过清炒油菜芯没?吃过盐蟹没?吃过~~~~~

      答曰,没,没,没~~~~~~~~

      我~~~无语,这是偶这个山东人在山东常吃的呀,哦,原来山东菜不是山东人吃的菜,是挂着鲁菜名声的饭店的菜

      其实我个人觉得,北京的川菜做的再好吃,真正好吃的川菜,还是在四川

      印象最深刻的是,去杭州玩,外面的饭店吃着吧,不太对自己的口味,江浙菜,有点淡,可是某天晚上,去一个朋友家里,她的母亲下厨整了一桌菜,大吃特吃,真是好吃啊,一点没有了什么浙江山东之分,口味重淡之分了,只有好吃不好吃了

      好吃,还是家常特色,所谓食不厌精,吃的不是食,不过是一种心情罢了。

      • 家园 有次在宁波岛上的朋友家里吃饭, 感觉和家里山东饭菜没什么

        有次在宁波岛上的朋友家里吃饭, 感觉和家里山东饭菜没什么分别.

        从一个喧嚣遍布的贴子里追着MM的文章看,看到这儿,感觉MM的小脾气甚是可爱直率.

        但心里有句话,想和MM说,谈定. 不需要把旗拉的太大, 有时感觉没有必要. 也许有如一句古训里讲,善与恶本就水火不容. 但许多争论里, 总感觉MM不拘小节时,状如不在乎的样子里,其实会受伤更多.

        也许我没有真正理解那些争论里的是是非非,所以不愿意回复到MM与人争论的贴子里去.

        言至此,有些不知所言了.真正想说的是,保重! 对于有些话,有些事,闪躲无防.

      • 家园 “酱牛肉”和“清炒油菜心”也是胶东特色菜?

        看来俺是孤陋寡闻了又...

        其实人家楼主这一点说得很对:鲁菜的没落和食材的蜕化有很大关系...

        就你说的这几样,鲅鱼饺子 -- 早年间的鲅鱼肉肥味美,跟现在市面上卖的鲅鱼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带鱼,咳,退回三十年前,那会儿出海钓带鱼,没有巴掌宽的一律扔回大海... 现在? 连筷子长的鱼苗都网上来卖... 能有什么滋味? 螃蟹,全是养殖的,拚命撒绿霉素长大的... 那滋味,那营养,跟野生的能一样了吗?蛤蝲,现在谁还敢去赶海拾蛤蝲,一股子火油味儿...

        新鲜的食材做出来的东西就是有那么一股子天然的清香... 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鱼,是在海滩上渔民给的两条,当场烹了 -- 除了油盐,没有任何佐料...

        • 家园 酱,是豆瓣酱的酱

          山东的豆瓣酱,还是很不错的,比如葱伴侣,所谓的酱牛肉或者说酱肉,是用这个酱炒出来的,不是酱油的酱

          油菜芯,是只有指头长,不超过3片叶子的时候,不是现在超市里肥大的油菜

          还有鲅鱼饺子,一定要用新鲜的鲅鱼,因此实际上,只有半个到一个月的时间,是可以吃到最好吃的,平时的,也是吃的不正宗的;但是这段时间里,当地,可以吃,如果遥远的别的地方,即使是空运,都失去了新鲜劲了,这就是当地的区别的

          而至于蛤蛎,扇贝,海红之类的,虽然是养殖的,可是这本来就是近海产物啊,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火油味的,本地人,当然知道那些好吃那些不好吃了

          这也是我想说的呀,食材离开了原来的地方,想要好吃,如何容易啊,无根之木,罢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