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系列翻译】阿拉伯文化简史(第一章) 闪族人和阿拉伯人 -- 江城孤舟

共:💬73 🌺293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单从数学和天文学的角度讲,中国自唐代开始就大量输入

        单从数学和天文学的角度讲,中国自唐代开始就大量输入。输入的来源一个是印度,一个是阿拉伯。

        • 家园 阿拉伯从印度输入数学,

          连阿拉伯数字都是仿照印度数字的。

          只见唐朝从印度学佛法,从未见唐朝从印度学数学。唐朝为何不学印度的原版数学,反而要从二道贩子阿拉伯人手中学习数学?我们的壹贰叁改了么?

          天文学又是如何从阿拉伯输入唐朝的?你说话根据何文献?

          真实的历史是,在西方崛起之前,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比阿拉伯先进得多。阿拉伯能够向处于黑暗蒙昧状态的民族输出不少东西,但也不过是自吹自擂的二道贩子而已。

          • 家园 至于从印度输入数学

            老兄说

            连阿拉伯数字都是仿照印度数字的。

            只见唐朝从印度学佛法,从未见唐朝从印度学数学。唐朝为何不学印度的原版数学,反而要从二道贩子阿拉伯人手中学习数学?我们的壹贰叁改了么?

            天文学又是如何从阿拉伯输入唐朝的?你说话根据何文献?

            真实的历史是,在西方崛起之前,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比阿拉伯先进得多。阿拉伯能够向处于黑暗蒙昧状态的民族输出不少东西,但也不过是自吹自擂的二道贩子而已。

            天文学从阿拉伯输入的历史在这个帖子任爱杰:举例来说,回回司天监

            这里主要谈一下印度对中国的影响。

            唐朝的时候有个人叫做瞿昙悉达(Gautama Siddha)。他出生在长安。一家四代(其父、自身、儿子、孙子)都担任供职国家天文机构。其家族掌控国家天文长达一百多年。

            瞿昙悉达的祖上是从天竺移民来中国的。唐睿宗景云三年(公元712年)他行太史令时﹐亲自参加修理铁浑仪﹐这架浑仪为北魏永兴四年(公元412年)所制﹐辗转入唐的。玄宗开元六年(公元 718年)奉诏翻译天竺《九执历》﹐介绍了当时印度的天文学﹐包括日月运动和日月蚀计算法等。引进的内容还有﹕分周天为360度﹑一度为60分的圆弧量度制﹔以30度为一宫的黄道十二宫﹐称为“十二相”﹔用一点表示十进位数字中的空位“零”﹔以两月为一季﹐一年分六季﹐称为“六时”的印度季节分法﹔《九执历》中引进了三角学里的正弦函数算法和正弦函数表。

            这部历法包括在他主持编定的《开元占经》中。

            所以中国不但从印度学到了佛法,也学到了数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举例来说,回回司天监

            印度对中国古代天文和数学的贡献很多,例如《九执历》(《九曜历》),例如零的概念。但这个《九执历》是如何传入的,一直有直接传入和西域传入两种说法。这姑且不论。

            阿拉伯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天文方面。

            《宋史 律历志》记载:“显德《钦天历》亦朴所制也,宋初用之。建隆二年(961)五月,以其推验稍疏,乃诏司天少监王处讷等创造历法。四年(963)四月,新法成,赐号《应天历》。” 这个《应天历》是来自西域鲁穆的穆斯林马依泽帮助制定的(这个历法因有误差,实行时间不长。)

            北宋的《武经总要》中采用了黄道十二宫名,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十二中气相联系,以之作为六壬占卜吉凶的依据。这是很明显的西方影响。这个黄道十二宫体系应是通过中东传入的。而

            元朝札马剌丁进7件西域观象仪(测春秋分时刻的春秋分晷影堂、测冬夏至时刻的冬夏至晷影堂、天球仪、地球仪、星盘、浑天仪、测天体天顶距的测星器)。这里的地球仪比西方的地球仪早了二百多年。

            札马剌丁还为元朝制定了《万年历》。这是一个太阳历。以太阳运行十二宫一周为十二个月,叫做“不动的月”;平均以365日为一岁,以春分为岁首:逢闰之年,置一闰日于第十二宫(双鱼宫)之末。

            元朝同时还输入了天文、数学、占卜、化学、地理、医学、文学、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其中尤以天文、数学等科技图书为最多。郭守敬的《授时历》也是参考了阿拉伯历法后制定的。

            至于阿拉伯数字,中国其实也输入了。1957年,在西安元代安西王府遗址中,考古队员发现铸有阿拉伯数字的铁块,其中四块出土时夹在凿刻整齐的两块方石中。经研究,这是用阿拉伯数字排列的六六幻方,其纵、横、对角线的数位之和为111,这是至元十年(1273)修建安西王府时,作为奠基埋藏的。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打住打住,你的逻辑混乱了。咱们一条条清理。

              1、混淆了天竺和大食。

              大食势力最多渗透到信德就停住了。信德是巴基斯坦一块临海沙漠地而已,根本在印度文明的主要范围之外。天竺和唐之间的密切交流是众所周知的。天竺和大食也有许多交流。但不要把天竺和大食混淆了。天竺当时盛行佛教,大食是伊斯兰教。对印度的入侵主要是由伊斯兰化的色目人完成的,那时阿拉伯早已衰落了,故而和阿拉伯人完全是两码事。

              2、你提到回回司天监。

              我查了一下,其实是天竺移民后代瞿昙悉达充任唐代司天监,和回回是两码事。根据1977年发掘的墓志铭,瞿昙氏家族“世为京兆人”﹐瞿昙悉达至少不是第1代。他在唐睿宗景云三年(公元712年)参与修理了北魏的一架铁制浑天仪;在玄宗开元六年(公元 718年)奉诏翻译天竺《九执历》﹐介绍了当时印度的天文学﹐包括日月运动和日月蚀计算法等。引进的内容还有﹕分周天为360度﹑一度为60分的圆弧量度制﹔以30度为一宫的黄道十二宫﹐称为“十二相”﹔用一点表示十进位数字中的空位“零”﹔以两月为一季﹐一年分六季﹐称为“六时”的印度季节分法﹔三角术的正弦函数。

              上述资料来自百度<瞿昙悉达>一条。

              3、既然瞿昙氏奉唐玄宗旨,翻译天竺文献,那说明唐朝和天竺的交流的确绝对不限于佛经层面,要深入的多。

              不过,尊驾既然对瞿昙氏家族和瞿昙悉达这么了解,百度一下自然知道奉旨翻译天竺《九执历》的事,但尊驾为何还要说:

              但这个《九执历》是如何传入的,一直有直接传入和西域传入两种说法。

              是尊驾有更好的信息来源,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4、既然周天360度、黄道十二宫、用一点表示十进位数字中的空位“零”都来自直接翻译的天竺文献,那尊驾为何把以下内容列为

              阿拉伯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天文方面。

              北宋的《武经总要》中采用了黄道十二宫名,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十二中气相联系,以之作为六壬占卜吉凶的依据。这是很明显的西方影响。这个黄道十二宫体系应是通过中东传入的。而

              4、蒙古人比阿拉伯人落后甚多,他们向阿拉伯学什么不值得关心,也不说明任何问题。元代的事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

              任爱杰兄这么聪明的人,把文献裁剪得恰到好处,不去深究就真蒙混过关了。这些逻辑混淆,是真不明白呢,还是有别的想法?

              • 家园 《九执历》是瞿昙悉达翻译的,并不是他传入的

                瞿昙悉达是天竺移民后代,这好像我在正文里就说过了吧。我有说过瞿昙悉达干的是回回司天监吗?

                《九执历》是瞿昙悉达翻译的,并不是他传入的。对于《九执历》的来源,一则认为自天竺直接传入,另一说为西域传入。这两者和瞿昙悉达是翻译者并无矛盾之处。

                至于黄道十二宫。呵呵,其实最早制定黄道十二宫的是两河文明(也就是你说的色目人的地方)。而现在的黄道十二宫名称则来自希腊化时期的埃及。托勒密的《天文大成》(Almagest,或译《天文集》)详细记载了这个体系。这个体系最终又回传到中东并影响了印度的历法。而黄道十二宫的图片在敦煌等地都有出土。所以说《武经总要》里的黄道十二宫是很明显的西方影响,并通过中东-西域路线传入似乎没有什么不妥吧?

                中国固然有自己的文明,但也不要小看其他文明。更不能说“在西方崛起之前,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比阿拉伯先进得多。”从古代科技来说中国有自己的长处,实用技术相当发达。但理论研究就和古希腊、印度、两河---阿拉伯地区互有短长了。

                • 家园 还是逻辑混乱

                  1、你的标题是“举例来说,回回司天监”,正文紧接着就讲唐代司天监瞿昙悉达。普通人肯定会理解为回回司天监瞿昙悉达。

                  2、唐玄宗命天竺后裔翻译天竺文的《九执历》,而且当时中亚并不在大食手中,中国去天竺的道路是畅通的,为何尊驾一定要由阿拉伯人转一个弯?

                  注:阿拔斯王朝实际上自始至终都未控制中亚。控制中亚是由伊斯兰化的色目人完成的,发生在突厥西迁之后,蒙古人第一次西征之前。一般认为是10th世纪开始,13th世纪初已完成。

                  3、两河文明怎么就等于色目人了?色目人是指跟随蒙古人来到中国的各类杂色人种,以伊斯兰化的突厥各种为主(ISLMIC TURKIC)。两河流域换手多了,各个帝国,包括波斯、罗马、帕提亚都占领过两河流域。但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在两河始终是少数。正因为数量不足,才不得不名义上保留巴格达的哈里发。

                  4、尊驾说黄道12宫由希腊化的埃及传到印度。这个是有可能的。但为何又说从印度经中东/西域传到中国?

                  亚历山大东征北印度之后,沿途留下了一串希腊化的国家,印度、西方之间具有直接沟通的途径。而中国和天竺之间,也有直接沟通的机会。既然史书记载了瞿昙氏在唐玄宗时引入黄道12宫的事,为什么还要臆测,中国经阿拉伯人,从中东、西域批发了一道?

                  5、我对文明古国从来没有不敬之意。但阿拉伯人不是文明古国中的一员。准确地来说,阿拉伯人是热情的批发商,专门把先进文化批发到蛮荒民族那里去。阿拉伯文明从兴起到没落不过2-300年,能够自行创造多少东西呢?

                  阿拉伯人的确翻译了很多东西。在中世纪的蒙昧时代,西欧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继承的是西罗马帝国的拉丁文化遗产。偶尔从占据西班牙的阿拉伯人那里获取一点书籍,便如获至宝。但在东罗马帝国日渐衰落,不得不求助西欧之后,一批批希腊文的典籍来到了意大利几个城邦如威尼斯。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大批希腊化的学者逃往意大利,以教授文化为业,在此刺激之下,文艺复兴开始了。

                  不可否认,阿拉伯人的确对传播文明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在当时高层次的文明国度,如中国和东罗马帝国看来,阿拉伯人的文化不过是些粗浅玩意。实际上,西欧人获得东罗马学者之后,就对阿拉伯人翻译的东西再也看不上眼了。

                  但直至300年以后,18世纪欧洲还流行汉学热,许多日耳曼的学者乃至把中国美化为一个理想国度。直至19世纪,有了更多交往,意识到西方的技术及制度优势,尤其在用武力打败中国之后,才走向轻视中国的另外一个极端。

                  这种态度的区别,间接说明了阿拉伯文化和中国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

                  • 家园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 家园 好像是您自己逻辑混乱吧

                    1、你的标题是“举例来说,回回司天监”,正文紧接着就讲唐代司天监瞿昙悉达。普通人肯定会理解为回回司天监瞿昙悉达。

                    呵呵,任爱杰:举例来说,回回司天监里面有一句讲到瞿昙悉达吗?

                    讲瞿昙悉达的在这篇文章里任爱杰:至于从印度输入数学。这是回答您的这个问题的

                    只见唐朝从印度学佛法,从未见唐朝从印度学数学。唐朝为何不学印度的原版数学,反而要从二道贩子阿拉伯人手中学习数学?我们的壹贰叁改了么?

                    这篇文章只不过告诉您中国不但从印度学了佛法,也学了数学。而且这篇文章发在回回司天监之后。哪里来“正文紧接着就讲唐代司天监瞿昙悉达。”?

                    2、唐玄宗命天竺后裔翻译天竺文的《九执历》,而且当时中亚并不在大食手中,中国去天竺的道路是畅通的,为何尊驾一定要由阿拉伯人转一个弯?

                    注:阿拔斯王朝实际上自始至终都未控制中亚。控制中亚是由伊斯兰化的色目人完成的,发生在突厥西迁之后,蒙古人第一次西征之前。一般认为是10th世纪开始,13th世纪初已完成。

                    拜托您看看我的原文“但这个《九执历》是如何传入的,一直有直接传入和西域传入两种说法。这姑且不论。”

                    哪里说到过阿拔斯王朝?通过西域就是通过大食?

                    3、两河文明怎么就等于色目人了?色目人是指跟随蒙古人来到中国的各类杂色人种,以伊斯兰化的突厥各种为主(ISLMIC TURKIC)。两河流域换手多了,各个帝国,包括波斯、罗马、帕提亚都占领过两河流域。但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在两河始终是少数。正因为数量不足,才不得不名义上保留巴格达的哈里发。

                    我说过两河文明等于色目人吗?我说的是“也就是你说的色目人的地方”。色目人的地方等于色目人?您的理解是这样的?

                    4、尊驾说黄道12宫由希腊化的埃及传到印度。这个是有可能的。但为何又说从印度经中东/西域传到中国?

                    亚历山大东征北印度之后,沿途留下了一串希腊化的国家,印度、西方之间具有直接沟通的途径。而中国和天竺之间,也有直接沟通的机会。既然史书记载了瞿昙氏在唐玄宗时引入黄道12宫的事,为什么还要臆测,中国经阿拉伯人,从中东、西域批发了一道?

                    呵呵,您以为瞿昙悉达翻译的《九执历》就是最早的黄道十二宫吗?黄道十二宫的传入比《九执历》的翻译要早得多。例如敦煌发现的黄道十二宫星图,国外研究认为最早可至649年至684年,国内研究认为最早可至705年。注意这是个抄本。所以更古老的星图还可能存在。从地理上说,西域更接近中亚,而中国在西域接触到的大都是希腊化国家(顺便说一句,连印度北部一些国家也希腊化)。所以黄道十二宫很可能是从西域路线传入的。而归根到底,黄道十二宫并不是印度原创。所以说其是西方影响。

                    5、我对文明古国从来没有不敬之意。但阿拉伯人不是文明古国中的一员。准确地来说,阿拉伯人是热情的批发商,专门把先进文化批发到蛮荒民族那里去。阿拉伯文明从兴起到没落不过2-300年,能够自行创造多少东西呢?

                    阿拉伯人的确翻译了很多东西。在中世纪的蒙昧时代,西欧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继承的是西罗马帝国的拉丁文化遗产。偶尔从占据西班牙的阿拉伯人那里获取一点书籍,便如获至宝。但在东罗马帝国日渐衰落,不得不求助西欧之后,一批批希腊文的典籍来到了意大利几个城邦如威尼斯。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大批希腊化的学者逃往意大利,以教授文化为业,在此刺激之下,文艺复兴开始了。

                    不可否认,阿拉伯人的确对传播文明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在当时高层次的文明国度,如中国和东罗马帝国看来,阿拉伯人的文化不过是些粗浅玩意。实际上,西欧人获得东罗马学者之后,就对阿拉伯人翻译的东西再也看不上眼了。

                    但直至300年以后,18世纪欧洲还流行汉学热,许多日耳曼的学者乃至把中国美化为一个理想国度。直至19世纪,有了更多交往,意识到西方的技术及制度优势,尤其在用武力打败中国之后,才走向轻视中国的另外一个极端。

                    这种态度的区别,间接说明了阿拉伯文化和中国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

                    呵呵,按您的说法

                    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大批希腊化的学者逃往意大利,以教授文化为业,在此刺激之下,文艺复兴开始了。

                    要是文艺复兴是从1453年开始的?那么但丁(Dante)(1265-1321)算啥?彼特拉克(Petrarch 1304-1374)算啥?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又算啥?敢情您一张嘴,文艺复兴的文学三杰就给一脚踢出文艺复兴时代啦?

                    距离产生美。您自己也承认“直至19世纪,有了更多交往,意识到西方的技术及制度优势,尤其在用武力打败中国之后,才走向轻视中国的另外一个极端。”西方原来对中国了解不够,产生美化也不稀奇。中国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某些“精英”不是也是对美国膜拜不已?

            • 家园 阿拉伯人自己的贡献似乎主要在球面三角学方面

              球面三角函数之类,对天文,航海以及后来的非欧几何都很有帮助

      • 家园 谁还不说自己的好话啊

        钱穆在《国史大纲》里不也说:“又中国史所包地域最广大,所含民族分子最复杂,因此益形成其繁富。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

        至于9世纪到12世纪,到底是阿拉伯文字写就的书多,还是汉字写就的书多,这个现在真不好定论了。因为双方后来都饱经战乱,无数文字材料丢失,无从比较。如巴格达被蒙古人攻陷后,大量书籍被投入两河,竟致河水淤塞。比如说国内曾译出的著名历史著作《黄金草原》,留存至今的4卷数十万字还只是全书的提要,据说不足全本的1/10。至于全本以及该作家的其他历史巨著,早已经湮没无存。

        • 家园 阿拉伯人用什么写书?

          纸?那为什么蒙古人不一把火烧掉,要费那劲儿去投到河里去?

          所以我觉得这个记载很可疑。

          说好话没错,但不能离事实太远。我觉得钱穆说的基本是实在话,阿拉伯人说的就是扯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