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国民性批判:德意志通往灾难之路 -- 古城老农

共:💬39 🌺20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国民性批判:德意志通往灾难之路

    批判国民性、改造国民性,并非中国文人的发明,始作俑者而痴迷此道的是德国人。就是被视为最能体现批判国民性精神的鲁迅,对其早年乃至终生影响最大的人物也是尼采。

    德意志人在历史上,曾经几度在灵魂深处闹革命,洗心革面、脱胎换骨,摇身一变以完全不同的面目出现。他们曾放弃原有宗教,皈依基督教而成为虔诚的基督徒;他们曾掀起宗教改革运动,从狂热的十字军战士变为激烈反对教皇和天主教廷;他们曾从一盘散沙的诸侯林立变成铁板一块的德意志帝国;他们曾变成纳粹,他们也曾清除纳粹的痕迹。一篇短文不可能把这一切都详细描述,这里只试图讲一个例子。

    在普法战争之前,欧洲人认为法兰西是欧洲的斯巴达,尚武好战,集权有序;而德意志是欧洲的希腊,自由散漫,文艺发达——这和现代人们对两国人的认识完全不同。德意志曾经饱受法兰西的欺凌,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法兰西的军队无数次在德意志的土地上横行践踏。拿破仑逼迫德意志的皇帝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而他自己称帝——在欧洲的称帝,跟中国古代的称帝意思是很接近的,就是宣布成为天下共主,在欧洲,只有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才有这个资格。

    在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中,德意志的屈辱到了极点:德意志最后一个独立于法兰西势力的王国普鲁士被彻底击败,拿破仑进入柏林举行凯旋式,普鲁士王国的存亡完全系于他的一句话。普鲁士国王只能让自己的王后单独去拜见这位好色的法国皇帝,乞求他开恩允许普鲁士王国的继续存在。这种失败和屈辱,恐怕比中国史上越王勾践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后,德国人开始了一次全面彻底的国民性批判和改造,所有不利于德意志强大和统一的思想都被批判,以费希特为首的思想家把包括歌德等此前沉溺于自由散漫的人斥为庸人。德国人以普鲁士精神来重塑民族性格,经过几十年的卧薪尝胆,普法战争时,他们迅速打垮法国,俘虏了法兰西的另一个拿破仑皇帝,在凡尔赛宣布了德意志帝国的成立。有幅名画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一群身穿军装的德国人拔剑狂呼,簇拥着威廉一世和俾斯麦。

    能够对自己国民性进行如此彻底改造的民族,其命运结局,却是有目共睹。其实,真正成熟伟大的民族,其性格都是双重的,甚至多重的。俄罗斯人既残暴又善良,美国人既极端务实又充满理想色彩,无所不用其极而莫测其极,故曰无极而太极,此之谓中庸。

    德国人唯不知此,忽而是狂热的宗教战士,忽而是激烈的宗教改革者,忽而厌恶纪律,忽而痛恨自由。面目屡变,乃成乎世界民族之林里的妖魔,殊不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终为全世界所群殴,而局促落魄于中欧弹丸之一隅。以改造国民性为良药者,曾有鉴于此否?

    通宝推:威尔谭,乘波而来,西瓜子,
    • 家园 【讨论】任何民族都在经历反反复复的探索实践

      只有反复才有比较、才有思考、才有进一步的探索也才有顿悟,德意志民族在反复探索的过程中,各个领域都曾出现过影响力远远超出本民族的杰出人物。当然反复中不可能没有挫折甚至灾难,长远来看也只有经历过反复、挫折和灾难的民族才更为成熟,长期被一种思维方式一统天下不知道自我批判会带来什么后果早就有无数的实证。

      人类任何民族的探索过程都没有终点,至少从现在来看,德意志仍然是世界各民族中的优秀者之一。比较现今世界各民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果得出结论认为德意志民族是在走向灾难,这个结论令人不敢恭维。进而认为凡是提倡国民性批判的民族都应该有鉴于此,就更过分了。

      国民性批判是民族自我反省过程必不可少的意识,关键在于如何批判才能达到进一步的自我认知,而不是自我否定。

      • 家园 易曰:“成之者性也,继之者善也”

        只有具备延续性的才是善的,才是好的。

        德意志民族精神的一个特点,恐怕就是他的断裂性,忽然和以前决裂,以全然不同的面目出现。其效果,说是灾难并不过分。

        这个帖子的内容,就是对国民性批判这个命题本身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一个民族需要自我反省,但是德意志式的国民性批判和改造,并不是一条好的道路。

    • 家园 以改造国民性为良药者,须有鉴于此!

      这个有点意思。

    • 家园 与其说国民性,不如说统治集团性

      老毛对阶级的分析中,上层阶级的特性几乎就等于当时主流学者批评的“国民性“。

      中国自鸦战以来的“国民性”分析,大部分讲的其实也是统治集团特性,而基层的国民性,百年来变化不大。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百年前被欺,而百年后能立了。

      同样的,分析印度的时候,这种方法暴露的缺点更明显,很多人把印度政府当成了印度,把分析印度政府当成分析印度,而实际上印度千年不变的国民性却很少有人去注意到。

      中印的社会,呈现的是二元结构,政府使用大陆法系成文法治理,基层使用英美式案例法治理,中央政府集权,基层民主程度远超现代任何民主国家。

      对德国不太熟,但据我所知德国莱因兰模式所蕴含的力量和坚韧性,以及对国民性的影响力,恐怕比德国国家制度或者俾斯麦、希特勒等政治强人强多了。

      通宝推:watomi,
      • 家园 关于文化血液一说,请把自己了解的多说说

        对德国不太熟,但据我所知德国莱因兰模式所蕴含的力量和坚韧性,以及对国民性的影响力,恐怕比德国国家制度或者俾斯麦、希特勒等政治强人强多了。

        有些民族性是亘古不变的,上层建筑做的只是水能载舟且能覆舟这套,利用大于改造。

        • 家园 德国民族性来自于特有基层架构而非上层

          “莱茵兰资本主义”强调企业对职工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这种企业伦理已经完全被制度化了。比如,企业董事会中,一般席位是工人代表。这些代表要自己在工友中竞选产生。他们和资方代表一起,决定工作时间、休假、雇佣、裁员、甚至技术投资等等关键性问题。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是削弱了德国的竞争力吗?恰恰相反。在这种制度下,工厂不敢轻易关闭,也无法随意解雇工人,只能培养工人。这样,制造业被保留下来;德国的工人在这种稳定的工作环境中,得以精益求精地深化自己的技艺。这也是德国的产品工艺先进、能够维持高昂价格的原因。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在经营、技术、工艺水平,根本没有空间靠压低工价来提高效益。

          德国这个莱因兰地区的“基层”商业组织(不是说企业规模,而是说级别,企业小于政府级别一级),原本在英美只能由强有力股东才能进的董事会,有工人代表参与,从而形成了一个英美企业和德国企业的截然不同个性。往外,则表现为德国人给人以严谨的观感。

          这种“严谨“的观感,不是俾斯麦、希特勒,或者是专制、民主、共产等政治制度所能产生出来的,更不是政府能规定出来的,比如美国,连工会都已经让人怨声载道了,何况工人董事,如果美国政府规定要搞工人董事,一定执行不了。所以,这种特有组织形式的产生只能是特定人类群体的基层组织特性和相互互动所展现出来的特色。

          这种特性,也就是真正的民族性/国民性往往取决于一个社会的基层组织方式和整体社会结构。

          类比于一个人类群体为一个生物,这样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基层组织就是细胞,政府是骨架(印度政府不算,印度社会更像软体动物,外弱内韧;中国社会像昆虫,外刚内松),信息系统是神经网络,交通运输系统是血管,各种专有部门是器官,中央是脑部。

          脑部只能制定器官/通路/架构等规则,却无法制定细胞规则,细胞一般自治。虽然脑部可以容易通过暴力方式摧毁细胞,但却无法有效直接统治细胞,只能通过特定的通道,才能让政府基层组织和社会基层组织保持一定的联系,这些联系是资源和信息的相互沟通,包括税收和投资、规范和越轨、安全和保障等。

          ps:春节期间,时间不够,回复得很乱,见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