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洗心

共:💬71 🌺563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有众多河友声讨父母们的剩饭教,和鳕鱼兄一样,有些不同意见, 想想还是说吧。

    先从去年在国内参与组织一个可持续农业的会议的一件事说起。既然叫可持续农业, 所以尽量身体力行一点, 午饭我们提供的是盒饭,原料都是采购的一些农民合作社生产的有机农产品--也算是支持他们。因为要去找有机肉太麻烦,全素。现在大鱼大肉不少了,三天的会,让大家中午吃素应该也不算什么。那天中午吃午饭的时候,有个来采访的记者大概是嫌没油水,不好吃, 把领到的盒饭吃了两口就扔到垃圾筒里。 这时候旁边我们请来开会的一个农民朋友, 一句话不说过去把盒饭捡起来, 先放在一边, 等他把自己的一盒吃完,就开始吃这一盒。

    和鳕鱼兄一样,我从小的家教和坚持到现在的实践,都是尽量不剩饭。 但当时还是很震撼: 什么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位捡别人扔掉的饭吃的农民朋友是小有名气的,曾经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三农人物之类;但珍惜粮食,已经是他的天性。

    中国的粮食浪费其实已经很惊人, 据估计,上海每天就会倒掉2000吨食物,北京是1600吨。隐约记得这里曾经有人提到过浪费这个问题,立刻就有人说美国人更浪费,于是,不少人跟上去讲美国人如何如何浪费,心安理得的对中国的问题不提了。可是, 人多地少的中国,凭什么和美国人比浪费,又为什么要和美国人比浪费?

    曾经听到农民朋友说,“城里人这么浪费,如此造孽,那么他们活该只配吃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出来的东西。” 这话听起来很刺耳, 也细想起来也有其朴素的道理。 比如, 中国蔬菜普遍化肥农药超标, 可是,以7% 的耕地要养活超过20%的人口,不超标, 哪里生产得出来那么多廉价又大量的农产品? 如果我们少浪费一点, 给农民的单价高一点, 农民以合理的产量能够得到合理的利润,而不是不得不滥用化肥农药以追求片面高产。 所以,许多食品安全的问题,多少都有消费者自作自受的因素。长期以来,我们对农业的“价廉物美量足”的要求,说穿了就是要求“即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难以维系或者靠出偏招维系(中国奶业就是例子)是很正常的。

    我也不喜欢吃剩饭,但是, 请从源头上动手, 挡住父母,少做一点,甚至可以以他们提倡的勤俭节约的名义,而不是等到菜做得多了吃不了了,再来说, 反正现在有钱了,扔掉不算什么。

    珍惜粮食,善待农民,也是善待我们自己。

    通宝推:柳叶刀,南七,ifuleu,atene,西安笨老虎,特里托格内亚,禾影,海水,青青树叶,punishment,抱朴仙人,西电鲁丁,玉垒关2,渔樵山人,每日闲谈,彬格莱,冰雪迎梅,神仙驴,黄河清,酒剑狂徒,森林鹿,不感冒,大地窝铺,一无所之,wage,njyd,花大熊,绿水,娑婆地,兜胖胖,
    • 家园 一般自己家出去吃饭,吃剩下的都会打包

      问题是更多的时候是和客户吃饭,打包带走?不好意思啊...

    • 家园 粮食浪费实在可耻

      中国的粮食浪费其实已经很惊人, 据估计,上海每天就会倒掉2000吨食物,北京是1600吨

      这应该不是吓人的,我在深圳坂tian某知名企业的食堂吃饭,几乎人人倒饭,硬是有点看不下去,如果吃不了那么多,可以叫工作人员打少点,我一般都是叫工作人员打少点,尽可能的做到不倒饭。

    • 家园 关于浪费和生活水平提高

      在很多情况下,争论出于对于浪费的解读。所有人类的发展都以更多的占用资源为表征。从渔猎到农耕到工业化再到现在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从所谓的穷国,发展中国家,到富国,所谓的发达国家,说到底是人生活中能够占用多少资源的排列。发达国家说到底就是人平均拥有大量的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就是要尽量增加自己占用资源的总量。所以,占有资源的多少和使用资源的方式不能用来解读浪费这个概念。否则,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就是越来越浪费的过程。五十年代的人说六十年代的人浪费,六十年代的人说七十年代的人浪费。中国人说美国浪费,农村人说城里人浪费,穷人说中产浪费,老人说年青人浪费,。。。等等,把对浪费的指责变成了一场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的口水战。说到最后,逻辑上的结论就会变成回到穷日子,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最不浪费。

      于山某,所谓的浪费说的不是多少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物得所用的问题。任何一件东西,只要用于或是用过“改善”人们的生活,就不能算是浪费。比如说,让水管空流是浪费,因为这水没有被用过。可有人每天洗三回澡,换五回衣服都不能说是浪费水,最多只能说这个人的生活方式用水用的太多。同样说到食物,你不能说一个人吃的多是浪费。可是把食物扔掉就是浪费。当然,扔掉免费的食物可以说是浪费的极品了。

      • 家园 过犹不及

        确实,一定范围的,消费增加是增加福利(well-being)。

        但每天洗三回澡,换五回衣服的, 在我看来一点不增加福利(well-being), 就是变态浪费。

        • 家园 一个极端的例子

          只是用来设置定义浪费的范围,真要是说起来,这个要是算做变态的话,那花上老百姓一生积蓄都买不下来的钻戒,足以养活一个县农民的车价,比一个小国的GDP都高的游艇等等要加多少变态才够。做为底限,物得所用应该是一个客观的标准。

    • 家园 节约的家教

      我母亲今年60岁了,属于很节俭、很持家的女性。比如父亲和我的衬衣,领子破了后,她都会细心拆下,翻面再细心缝上,如同新的。

      从小到大,家里吃饭有两个特点:饭菜总要多做一些,母亲对于饥饿总有些恐慌;第二是,对于多的饭菜,家里人总要想办法吃完。至于掉在桌上的米粒什么的,拾起吃掉已经成了全家人的习惯。

      这样好不好呢,有不太好的地方,母亲现在三高,我们笑称这是吃多的缘故,现在,我和父亲也在极力控制家里的饭量、用油、用盐。

      我结婚后,老婆是80后,有时吃不下的饭菜,她也会扔掉,不要说母亲,我都看着不舒服。这是母亲给我的家教。

      现代社会,流行消费主义,冰箱里慢慢有了过期的牛奶、回软的饼干、在扔掉一些后,我开始控制自己在超市的购物,在超市里,的确有让人疯狂购物的冲动。

      这些都是家教,小孩两岁了,第一首会背的唐诗,依然是“锄禾日当午”,这也是家教。

      做父母的,应该要拿出责任来……

    • 家园 提倡节约!

      珍惜粮食,善待农民,也是善待我们自己。
      说得好

      节约就是要从点滴做起。

    • 家园 好文;节省粮食的概念在八零后之前的人群比较普及;现在的孩

      太好了。

      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扔草????

    • 家园 关键还是要提高农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 家园 顶!

      谁扔草?!

      本枪儿时的记忆就是放学后满地找能吃的东西,迄今无论哪里吃饭,向来碟碗干净。

      现在的土鳖,根本不是富了,而是穷的变态的炫耀。

    • 家园 难得有人提这个问题

      严格的说,所有从地里长出来的东西都不应该浪费。可是您担心的事不对。以这种浪费形式,吃的不够总还有化肥,农药。可这些东西扔掉是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的,而且这些生活废物的处理场地对地质条件的要求极为苛刻。据山某所知,几个大城市周围已经很难找到新的场地了。扔比买贵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到时候,您买个盒饭5元,扔要交6元。也不知道到时候还有没有扔了。

      无论如何,浪费是一种没有教养的表现。这么多年在外面走,大凡浪费的人,多数要么是祖上穷过,要么是过去穷过。穷怕了,生怕别人看出来,于是格外的要表现自己有。因为为五斗米折过腰,所以一定要表现出五斗米不算什么。也算是矫枉过正的一种吧。

      多说一句,不浪费不等于节俭。浪费是黑,节俭是白。在中间还是有很多灰的。只不过有度通常都是聪明人的游戏。不吃剩的扔很容易,不扔剩的只能把东西吃掉有点痛苦,可也不难做到。可要不吃剩的还不扔就要有一些算度了。少做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的。

      也要为美国人说句话,说是美国人浪费其实是个误会。美国人作为个人浪费的很少。绝大多数我认识的美国人也对浪费深恶痛绝。不只一次在饭馆里见到爱管闲事的大妈教训在自助餐盘子里剩很多食物的家伙。美国人的浪费是国家做为一个整体的浪费。大量精美的包装,各种一次性的用品等等等等。这些说穿了都是商业行为的后果,真的不能说美国人浪费。有一个小故事。几个中学生看着用后就扔的各种容器觉得是个浪费。决定去游说议员发起个提案,要商家提供重装服务。一瓶油用完了,卖方应该提供可以重装的地方。结果发现重装的油要比原装的至少贵五倍。各种成本加起来,每天要有差不多三百人重装才有可能达到原装的价钱。而一般的超市平均一天卖原装的油也不过就是几十件而已。。。。现代化生活的方便是由大工业生产的效率提供的。而这种效率是要有相当的销量才能支持。要找到销路,就要能够吸引别人的眼球才行。吸引眼球是要花钱的。于是就有人从花钱的表面现象上得出美国人浪费的结论。

      • 家园 另,您说了半天

        我觉得都是美国人浪费或“浪费得起”的原因,而不是他们不浪费。其实,美国人浪费的地方实在太多,只是他们习惯了,不觉得而已。

        浪费是一种没有教养的表现,也许;但对很多人来说,不浪费是一种生活(或生存)的必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