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大而不能倒 TOO BIG TO FAIL -- 三叶虫

共:💬65 🌺56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大而不能倒 TOO BIG TO FAIL

    08年的那场次债危机的时候,我开始在河里发帖子。还记得看了子玉介绍次债危机的帖子,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2012看到了这部一年前发行的《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这部片子我反复看了很多遍,虽然演员里面没有一个大牌,没有像《华尔街2》那样的影响力(是HBO的作品)。这个片子让我对美国金融的运作模式,和国家管理经济的模式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我觉得看懂这个电影,比看一些阴谋论意味浓厚的书要有用的多,毕竟这个美国人用自己的观点写出来的东西(原著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索尔金)。我老是怀着这样的假设去看这个片子,就是如果美国人都是这么想的,那么肯定不能说别人有阴谋论了吧。

    写这个帖子之前我一直犹豫,每看一次我都有要与大家分享我的看法的冲动,但是真动笔的时候老觉得太多的东西,怕写不完,坚持不下来。结果最近阴差阳错地住上了一直排不上队的医院,有20天的时间权当休假,就开始写了,希望出院的时候能写完。既然有这么多的时间,那我就以电影剧情的进展为序来写,中间加上我的看法和疑问,也请看过这个片子的朋友给我解惑。

    正式开始之前我有一点要交代,作为电影,情节上肯定有虚构的部分,不过事情的结果都是按照真实情况写的,所有我能看出的不真实或者隐瞒的部分我会指出,其余的部分我假定真实,这让我们可以看清大的系统和结构的运作而不必被纠缠于细节。

    一 次债危机起源和贝尔斯登被收购

    电影的一开始就交代了历任总统和政府高官,里根,克林顿和格林斯潘及小布什,在次债危机之前起到的作用,也算是种下的种子。电影里明确指出,1999年克林顿政府修改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废除了1933年对投行和商业银行的合并禁止,是次债危机的元凶。这一点,我觉得值得商榷,这个是银行做大的原因,因为商业银行可以跟投资银行合并了,但是说是次债危机的原因,那么就避开了贪婪这个因素(后面的新闻提到一些高盛的投资经理,在次债危机之前一年的奖金是一千万,二千万甚至五千万美元)。这一部分有趣的是布什支持美国人拥有住房实现美国梦的讲话,“我们在行动--支持数以万计的美国人实现美国梦,这个法案(应该不是指格-斯法案)不仅对美国的立国精神有益,同时对国家的POCKETBOOK也大有好处”。这个应该是证明,作为政府和国家,也对房地产市场的增长持正面的态度,认为可以从中获益的,至少在危机发生之前是这样。

    值得一提的事,整个电影的背景介绍,均是以从CNN,NBC,CNBC等新闻台截取的新闻画面,这样就增加了整个影片的真实的感觉。尽管他们截取的方法很巧妙,例如从形势大好到次债危机,就是通过新闻画面的转换来实现的,而一开始就是从贝尔斯登的被收购开始的,鉴于后面主要情节是通过雷曼的被收购不成而破产的过程来展开的,那么从这里切入就很有技巧,这就让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保尔森能就贝尔斯登而不救雷曼?通过CNBC的新闻,我们可以了解到,美联储为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提供了大约300亿美元有毒资产的担保。我们先把这个疑问放在这里,因为看到后面关于是否为雷曼的有毒资产担保的时候,我们会紧张地不记得之前的这个交易。

    贝尔斯登只是冰山的一角,镜头一转,就到了影片主要情节的主角,雷曼兄弟上场了。在这之前,影片一直是采用新闻的片段组合,紧凑的内容让大家一开始就喘不过气来,我是把片头反复地看了多遍,才没有掉到导演的坑里去,我认为导演是有意弱化拯救贝尔斯登的程序合法性的。也是为了维护汉克保尔森的正面形象。

    土鳖抗铁牛

    通宝推:有道理,如有神助,李寒秋,卢比扬卡,testjhy,aiyoho,牛栏山二锅头,
    • 家园 九 电话红娘盖特纳

      上一节写到了这部电影的硬伤,或者说作者故意隐瞒的重要情节,那就是评级机构。要知道,这些垃圾债券之所以能够卖得出去,是因为评级机构给了AAA的评级的。贯穿整个影片,只在里面提到了一次评级机构,就是盖特纳说到穆迪准备调低AIG的信用评级。想来美国现在还需要信用机构继续作恶,所以不能揭穿这个帮凶。有朋友提到这个影片实际上是美国的宣传片,我认为确实如此,但是即使是一个宣传片,假设他们说的做的想的如果都是事实,那老百姓也该造反了。为了这些大而不能倒的公司的贪婪,他们已经把整个国家拖下了水。就像保尔森给他的妻子解释的形势,如果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倒闭,整个系统会崩溃,人们会到银行挤兑提现,没有银行能幸免,再接下来,商店里会连牛奶也没有了。

      这一段描述,为接下来保尔森的救赎铺垫了气氛,解释了理由。因为连伯南克都对接二连三没走立法程序的救赎感到恐惧,贝尔斯登,AIG,房利美,房地美……他们已经推迟了去国会的质询,伯南克摇着手说,这是民主国家,我们不能躲在背后操纵。没有充分的理由,在大选最后两个月之际是很难逃脱在野的民主党的攻击的,而他们想不到的是,更大的阻力来自于布什任总统的共和党。

      盖特纳在晨跑之际想到了一个妙计,既然信贷市场依然冰冻,大家对投资银行的模式也深恶痛绝,那么让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合并,让投资银行使用储户的钱,危机之际还可以敞开政府的贴现窗口,使用政府的便宜的现金来稳定银行。这样做的坏处是会让银行变得更大,听到这个又一个的拯救措施,保尔森简短地说,“Do it Tim, Godspeed.”火速进行!

      于是电话红娘开始拉郎配了,首先是高盛和花旗,然后是摩根大通和摩根斯坦利,听到吉米拒绝了这个建议,盖特纳马上让麦克联系美联银行。这些金融大佬显然对这个建议非常不满,谁都不愿意把自己公司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不但是潘迪特拒绝了高盛的方案,摩根斯坦利也坚持自己寻找救赎方案。

      于此同时,财政部也在紧急准备向国会提交救助法案,不过之前内部的意见却产生了重大分歧。

    • 家园 八 大而不能倒的AIG

      美国的媒体和国会对雷曼破产的反应出乎保尔森和他的团队的意料,大家一致看好,所以他们准备在新闻发布会上这么说,“我们已经尽力,不会再有政府出面的拯救了”。但是就在新闻发布会的同时,道琼斯跌了400点,信贷市场被冻结了,而更大的麻烦是AIG。

      现在保尔森的电话被打爆了,有摩根斯坦利的约翰-麦克,投诉空头的袭击快要拖垮他们了;有法国的财长拉加德(就是后来的IMF总裁),斥责他们让雷曼破产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不允许AIG也这样,因为欧洲对AIG有大量的风险敞口;更有GE的伊梅尔特,信贷市场的冻结已经影响到这个生产飞机和电器的生产企业了,如果GE的日常资金筹措都有问题,那么意味着美国的制造业都会关门;而我认为高盛的劳尔德的电话最值得注意,他说到“英国破产管理人冻结了雷曼的所有客户账户。”这是在没有跟美国通气的情况下英国人做的决定。

      让我们看看这两个新旧金融霸主所做的决策,我们不能不佩服他们,首先是美国人,为什么要选择雷曼破产?虽然影片里一再用富尔德的表演,想引导大家往个人因素上找原因,实质上,五大投行里让雷曼破产,相对于美林,国外市场背的损失要多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拉加德如此愤怒。这一点,仅从香港市场就可以看出来,港交所因为雷曼股票的结算损失就达1.6亿港币,而雷曼迷债的规模高达360亿港币,几年以后在香港政府的压力之下,由十几家银行出面,以6-7成的价格回购了这部分债券。但不是全部,我的前老板,在雷曼债券上的损失就约400万,而且不符合回购的条件。要知道香港被美国誉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是需要付出高昂代价的。

      作为老牌的金融帝国,英国自然明白这件事情的影响,在他们拒绝了巴克莱的交易后,第一时间就冻结了雷曼的所有客户账户。

      回过头来说AIG,在股价跌至2美元的时候,政府和联储达成一致的意见,接管AIG80%的股份。保尔森的神经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所以当吉姆表示国会不会同意的时候他发作了,“飞机租赁AIG,市内的大楼 AIG,退休工资保险 AIG……无处不在,你想要找大而不能倒的实例吗?这个就是了!”问题是该怎么向公众解释这个问题。接下来是我认为整个影片中最有价值的一段,几个人给米歇尔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次债危机的发生原因。

      虽然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还是有必要简单地复述一下这个情节: 华尔街打包住宅贷款及住宅抵押证券,卖给投资者获利,为了能多了盈利,他们降低了标准,修改了原来信用等级评分620分及20%首付款的要求,降为500分的信用评分,不需要首付.很多美国人由此实现了美国梦,拥有了自己的住房.但是银行知道这里的风险,于是购买信用违约互换的保险,将风险移出帐外,就可以购买更多.当有一个傻逼(dumb)保险公司为了收费承担了难以置信的风险。房价开始下跌了,很多信用差的人开始还不上贷款,银行就会要求AIG偿付,信用违约互换。所有的金融机构,遍布全世界,在同一时间,AIG没有那个实力,就要破产,向AIG购买保险的银行就要在同一记入巨大的损失,很多就会破产。说到这里,米歇尔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你是说整个金融系统?”吉姆点了点头,“那如果问到为什么没有履行监管义务,我该怎么回答?”这时保尔森回答了,“没有人想要监管,我们那时都在赚大钱。(we were making too much money)”同学们,我不知道美国人怎么看这个情节,我当时的想法就是,美国人为什么看了这个电影没有起来造反啊!

      写到这里,这个电影的硬伤就出现了,不知道大家看出来没有,答案下期公布。

      • 家园 那段向米歇尔的解释是极其生硬的插入的说教

        财政部发言人难道到了那时候还不明白这事的来龙去脉,真是鬼才相信。分明是影片为了深入浅出地向观众解释,这才借米歇尔的口生生地插进这一个桥段。这一段其实打乱了影片的叙事节奏,相当地突兀。

      • 家园 影片走的是中宣部的路子,可参见电影周恩来和焦裕禄

        全片努力的把保尔森刻画成高大全正面干部,把所有私有firm老板刻画成努力为小集团目光狭隘的普通干部,被收购和破产的银行老板是犯了错误的干部(对这些落水狗还是丑化),所有的责任是天灾,有人祸却不点明。

        演技要比国片好,情节设计也不可意煽情,对错误也不完全掩盖不过有意识的避重就轻,弱化广大老百姓对整个事件的责任的追究,7分人祸3分天灾化作3分人祸7分天灾,整个片子中的所有角色都是在为人民服务,区别无非是对所有人还是对部分人。

    • 家园 这本书一家之言而已

      写作手法上很成功,为了生动,加入很多不重要的细节。但是那些栩栩如生的对话的主人为这本书背书吗?

    • 家园 七 雷曼倒闭

      满心欢喜的盖特纳拨通了英国金管局主席卡勒姆-麦卡锡爵士的电话,他并不清楚为什么英国人要找他,当他得知英国人不打算批准这个协议的时候,说话都口吃了,保尔森也是一样,他连接说了六个“不”。他立即打电话给英国的财政大臣,却被告知,“我们不想进口你们的癌症。”在此之前,当得知巴克莱有意向参与雷曼的收购之时,英国财政大臣阿里斯泰尔曾致电保尔森表达自己的担忧,不过就像保尔森说的,他没有听出英国人的言外之意。

      这帮银行家对于政府在没有跟英国人沟通好就急于压榨他们的资金自然是十分不满,劳尔德这样形容他们的失误,“有人不止是丢了球,他们还踢了教练的蛋蛋,又往四分卫的嘴里塞了一坨屎。”

      雷曼的命运就这么定了,破产。保尔森示意考克斯宣布雷曼破产的消息,在亚洲股市开市之前,否则股市会拖累美林的交易。而宣布之前,当尼尔-卡里卡斯问起的时候大家才如梦初醒地发现,破产的消息还需要雷曼董事会的正式同意!保尔森指示考克斯通知雷曼董事会(所以我一直觉得相对于证券管理委员会和美联储,财政部长的职位要高一些,至少在保尔森在任的时候是如此),确保雷曼正式申请破产。考克斯答应了,没有这么做,他顾虑自己的身份,要考虑政府在这件事上扮演的角色,保尔森得知大怒,脱口而出一句粗口(本片中他几乎不说这个),说他们像一群“枪法不准的黑社会,这是你的工作,快打那个该死的电话。”当然最后这句是贴着考克斯的耳朵说的。

      在保尔森的重压和监督之下,考克斯不得已打了电话,富尔德已得知巴克莱的交易泡了汤,他和雷曼董事会被通知有重要消息将要通报,所以还心存幻想地问是否还有他们没有考虑过的机会,结果得来的却是含混其词的“雷曼破产有助于市场的稳定。”他随即询问考克斯是不是在指示雷曼董事会宣布破产时,考克斯按下了电话的静音键。这时保尔森逼了上来,目露凶光地从牙缝里吐出两个字,“Do it!”考克斯只好含糊地说“雷曼董事会需要作出破产的决定,这不是政府该做的决定,但是我们确实认为形势应该得到扭转”。富尔德明白了,他示意投票,董事会成员一个一个地作出了同意破产的选择。雷曼破产了。

      • 家园 富尔德指示投票后第一个投票的董事会成员是Ackers

        John Ackers是郭士纳之前IBM的CEO,在他任上IBM录得了史上最大的亏损,被wintel追着屁股打,都快混不下去了,郭士纳上来以后才救回来。

        到了雷曼董事会,雷曼又倒闭,真祥瑞也。

        • 家园 这些董事会成员是一个自己的小圈子

          互相搞利益输送,很多大公司都是这样,上面的人玩资本游戏。你来我往,投桃报李。他们根本不怕什么layoff。不光有黄金降落伞,而且这个公司玩死了,可以靠投桃报李的关系网到另一个公司的董事会去,然后把手下一帮再带过去。未来要打点的,以前有关系的,统统请来做board。你到我这做,我到你那做。小股东屁都没用。这些高层不懂技术,不懂工程,都好办。一个是搞merge,搞到一定程度,反着搞,叫split。另外一个就是转到低成本国,比烂。再加几个operation和管理学流行的名词。普遍这帮人,对科学技术根本没有兴趣,你要叫他搞点organic revenue from new idea, new technology,new products,比登天还难。 也有人运气好,赶上经济扩张期,只要auto-pilot,a rising tide lifts all boats,结果就变成了经营之神。赶上经济紧缩期,只要给一线 manager下指标就可以了,这里几个million saving,那里几个million saving。不行就换人,越换越烂。劣币驱逐良币,因为劣币敢于不do the right thing,敢于竭泽而渔,敢于玩数字游戏,敢于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治理公司和治理国家一样,三代而亡的事大多数。

          通宝推:骨头龙,南寒,
    • 家园 电影这东西,消遣一下是好的

      当不了真的。这里边细节的地方跟实际出入太多了。很多时候不过是为了剧情需要而已。 其实就是为了表现投行巨头的“贪婪”。

      如果把这场金融危机归结为此,就太肤浅了。实在辜负了河里众位高手的深度。

    • 家园 六 美林杀入

      随着谈判的深入,雷曼的窟窿越来越大,从300亿一路飙升到700亿美元的垃圾资产,美国银行明确表示没有保尔森的支持他们不会购买雷曼。而此时的约翰-塞恩,美林的CEO,心里很清楚如果雷曼倒闭,接下来就是他,所以他让心腹给正在跟雷曼谈判的美国银行联系,讨论由美银收购美林。这样的规模,美国银行只能收购一家,自然美林更值得收购,所以,美国银行的交易对雷曼来说,已经不存在了。保尔森猜出了塞恩的目的,从目前形势来看,塞恩固然自私,不过这个结果对保尔森来说并不是最坏的,既然美林迟早是问题,眼下解决了也好,幸好还有巴克莱作为替补。

      富尔德得知了消息,勃然大怒,他说出了他一直以来是凭什么要求美联储出面救助他的话,“你告诉盖特纳,如果他不帮我脱离苦海,美林就是下一个。”而他不知道,美林已经踩着他上了岸。

      被关在美联储房间里的银行大佬们还在讨价还价,最终杰米-戴蒙发话了,他用生意人的方法来简化了这个无休止的讨论,既然政府不买单,而巴克莱的交易中的损失又需要有人承担,那么“谁能参与billion美元的投资,来阻止雷曼破产?”,他先掏了10亿,高盛也痛苦地掏了10亿,接下来是大摩……钱有了,保尔森如释重负,富尔德也大喜过望,召集了董事会,以批准巴克莱的交易,殊不知他们的投票却是为了雷曼的破产……

      穿插在雷曼的破产过程,AIG也出现了问题,当看到描述AIG资金现状的数字的时候,每个人的表情都是难以置信的,“A I G?”一个真正的大家伙浮出了水面。

      • 家园 应该是巴克莱不愿意收购雷曼吧

        剧中中投的人一闪而过,没明白,LZ扫盲下

        • 家园 保尔森的书中有这段,英国财政大臣表示不会批准交易

          巴克莱的最后方案是剥离房地产不良资产,成立一个SPV,由华尔街其他投行为这个SPV共同承担约100亿美元的损失。

          但英国金管局拒绝批准这项交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