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田野里的小白桦---屌丝的爱乐旅程(一) -- phobos

共:💬24 🌺8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大花特花!

      同为自发的爱乐人,才刚刚跨进门。花前辈!

      河里爱乐的帖子似乎不多,更显得此贴的珍贵,再花!

      刚进门的业余乐友是比较痛苦的,从刚刚开始喜欢的了了几部作业开始,一下子面对数百年数百位成千上万的作品,完全不知道从哪里入耳,即使现在网上资源极大丰富,但资源(作品)的介绍和引导却十分匮乏。我正在这个阶段,渴望能从前辈的经历中学到拓展聆听量的经验。献花!

      • 家园 说说看,都听过哪些或哪些人的作品了。
        • 家园 承蒙垂问,放下书来写上一些我的经历,还请指点

          我是06年自己突发奇想试着听古典,照例从四季入耳,零散还有些其它大俗曲目,例如鳟鱼,柴钢协1,K525之类。虽然偶尔也觉得有些趣味,但感触却不大,更多是觉得艰辛难懂,高深莫测。

          稀稀拉拉听了一点之后,转眼07年,却意外于偶尔之间由另一部更肤浅的俗物重新勾起了兴趣,并一直不温不火地延续至今。这就是由动画改编的日剧《交响情人梦》

          剧情如大多日本喜剧动画一样,极尽无厘头搞笑之能事。剧中的曲目和演奏也并非精品,但却第一次给我对古典音乐切实的感受和共鸣,让我发现原来古典也可以很好听,而不是像原来那样高深。(原因想来除选曲大多悦耳易懂之外,剧中的爱情喜剧恰好契合了当时我恋爱的心情)

          于是又是一通狂热,曲目就照着剧中的插曲来听,依然印象深刻的有勃拉姆斯交响1,拉赫钢协2,贝交响7,莫K622,钢协20\21,交响40\41等等。有着电视剧的事先铺垫,这些曲目听起来果然十分悦耳或感动,纵然对其背景结构曲式一无所知,但依然听得热门非凡。尤其勃交1,虽然开篇一阵刺耳的和弦让人无法忍受(LP听到立刻大叫:快关掉吵死啦!),但却引起我征服它的欲望,放手机里天天上班听下班听,终于听得可以将1、4乐章在脑中可以随时回放了,才略感受到它的美。

          但这样的狂热很快低落下来,因为又碰上了那堵爱乐新人的高墙:不知道下面听什么了。。。这个困难一直围绕着我这种身边孤立无同好、甚至别人问起来时都不好意思回答说在听古典、只能上网像无头苍蝇一样随意地下载资源的新人。果然信息时代最大的阻碍,不是获取信息本身,而是对信息的索引和检索。

          去年以来热情又有所回暖,原因是LP生了个女儿。虽然我自己标榜是具有男女平等思想的新青年,但在LP怀孕期间,憧憬最多的仍然是将来怎么培养好“儿子”,引起LP多次嘲笑。父母总是希望子女能够过得比自己更强,不免想要一个复刻版的小小“我”来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老天很及时地纠正了我的这种错误思想,通过产房护士告诉我,换个思维吧,想想怎么养好“女儿”

          于是在这个小丫头出生的那一刻起,我立刻意识到,航模单车啥的别玩了,赶紧补习补习琴棋书面,诗词歌赋吧。不仅如此,我更发觉思考问题的角度,也随着她的出生而改变。所以,感谢我的女儿,她给了我新生,让我可以用另一种思维来思考如何养育她,进而思考如何走好我自己的人生。

          以上插曲之后,重新拾起古典。因为女儿像我一样手长脚长,孩她妈说将来让她弹钢琴。于是这次我的曲目有了方向,首先各时代名家名作,不能听了半天连马路上常播放的大俗曲都没听过吧。然后是各类钢琴作品,不培养兴趣将来怎么练习呢。以这条路走下去,这一年多来,集中在贝交、贝钢奏钢协,莫钢协器乐协,听得是浑天黑地两耳起茧,勉强才爬过柏辽兹听到舒伯特,间以其它大家的零散曲目。稍稍定下心来看看前面,拉下了亨德尔维瓦尔弟海顿巴赫各大乐霸,作品号不上4位数都不好意思爬出来见人,再看后面各种浪漫大家光名字就如过江之鲫,看曲目如群山起伏,曲式结构果然越来越浪漫得没有规矩,就连作品时长也抢着赶超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反思一下,这样照着年代表一个名家一个名家地听全集的方式对新人来说,太没有效率了。首先这些名家的作品太多了,时间听不过来,更何况不同版本。而且,再好听的曲目,放在几十部合一的全集里,都听不出味道来,毕竟同一作家同一类型的作品,多少还是有些同质化。原以为这种方式可以一个不漏地听完主要名家的作品,现在发现恰恰相反,播放器是把音乐都放完了,耳朵里却没听进去几部,反而破坏了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所以最近我又改变了方式,加个爱乐新人群,别人听什么说好听,我就听什么。有相似程度的乐友相互推荐,不同作曲家不同类型,保持了乐趣。虽然仍然会漏过不少名作,但那只能通过时间来慢慢补全了。

          所以看到此贴,在共鸣的同时,不免仍要问一声,前辈们,你们是怎么选曲目的?

          最后答马鹰前辈的提问:

          作曲家,目前我的范围还是局限在贝、莫、舒伯特这几个范围内,再向他们的前后(如巴赫、维瓦尔弟、海顿,柏辽兹)略有扩展。

          类型上,还是最喜欢器乐协奏,小夜曲及室内乐次之。交响和奏鸣曲来说,两个极端,并不好理解,只能听些动听的主题片断。

          时期上,最爱还是莫扎特及巴洛克的主调协奏曲,最多到贝多芬(如果他的曲子不吵人的话)。业余新人,只能听懂优美的旋律和明了的结构。巴赫的复调、贝的交响太过复杂;而浪漫时期的管弦乐又太过自由(最多照着赏析听懂柏辽兹的固定乐思),两者均会让我找不到结构的线索,变成听个旋律听个热闹了。浪漫时期的管弦乐,我都是当电影配乐来听的,自己边听边幻想场景。浪漫时期的钢琴独奏,除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许多真的听不懂他们想表达什么。

          • 家园 老革命遇上新问题。

            我开始接触古典音乐,是在文革结束后,主要的渠道,说出来你可能难以置信,是广播和电视。我们入门时期,要面对的是只能“有啥听啥”的问题,从来想不到,会有一天居然要去面对选择的难题。

            那时的资源,除了收音机和电视,就是唱片。黑胶大唱片很少很少。因其昂贵和曲目有限。较常见的是薄膜唱片,我记的好像是几毛钱一张,单面容量很小。曲目其实也不丰富,无非是些芭蕾、圆舞曲、外国音乐小品之类。也就是靠这套上不了台面的家伙事儿,开启了一扇音乐之门,我们这一代音乐爱好者,就这样给薰出来了。

            我们这一代的音乐爱好者,我敢说,十有八九,是从老柴的“三芭蕾”起步,多数人始于“三芭蕾”,然后就此打住。走过去的,开始接触老柴的大三件:六交,小协,第一钢琴协奏曲。然后是贝多芬、莫扎特……

            三十多年后,面对满橱的唱片,我有时也会不知所措:听什么呢?就想起一句笑谈:穷人为胃口寻食物,富人为食物寻胃口。若是能再得当年单纯的热情和快乐,再有那饥不择食咸淡无论的胃口,该有多好。

            这类音乐范围极广,初入门者遽然面对这样一个浩瀚海洋,难免无所下手。怎么办呢?我的看法,还是从你所谓的“俗曲”下手,须知“俗曲”不俗。这些曲目之所以被各家反复演奏反复录制唱片,正说明其存在的价值。选择他们作为入门之径,实在是事半功倍之举。

            采用按作曲家分类,将某人作品一网打进,然后再听别家的办法,我以为不尽合理。听音乐如尝美食,也有口味是否相合之分。不合口味,便难称欣赏,或者简直就是受罪。而同一个作曲家的作品,也总有高下之分,一网打尽之法,有时便吃力不讨好。也可用学历史作比,假如你对某段史事特别有兴趣,尽可专门研习。但初践门庭一时找不到兴趣点,则最好先从通史入手,再到断代史,这样一可夯实基础,二来扩展视野,三来可以弄清自己所求何物。找到兴趣点后,再深入发掘下去,就会有更大收获。

            从曲式上说,从乐队作品特别是协奏曲入手,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类作品大多遵循古典奏鸣曲式。而熟悉和了解古典奏鸣曲式,对欣赏和理解古典音乐大有益处。

            从作品说,从极古的牧歌、素歌,到巴赫到现代音乐,都各有其可听之处,不必拘泥,尽可信手拈来听便是了。只是不要太急,听音乐,可以是一生的爱好,不在于一时一日。听得进的就听,听不进的放在一边以待来日。切不可强求听“懂”。这是享受,不是任务。培养一种兴趣要比“听懂”一件两件作品要紧得多。

            不要强求“听懂”,中国人说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人的《红楼梦》,涅高茨说七年级学生有七年级学生的贝多芬,涅高茨自有涅高茨的贝多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听法”和“懂法”。弹“哥德堡”,最快的38分钟,慢的可以用时70分钟,快的并不连滚带爬,慢的也能藕断丝连,谁更“懂”巴赫?听《动物狂欢节》里的“狮子”,很多人会联想到大象在走来。这是“误听”吗?应该是吧。可是这样一个威风凛凛力逾千钧的大家伙走来,管它狮子还是大象,大家都只有抱头鼠窜的份了吧,“误听”也算不得如何吧。演奏家们要努力尊重原作,努力发掘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想法。普通爱好者,也应当朝这个方向发展,但假如力有不逮,也尽可说“作家死了”,毕竟绝大多数作品的作者真的已经死了。

            看一点相关书籍。但对乐评要有所分辨,对那种神而又神的玄谈最好敬而远之。对于“现代派诗人”、“科学哲学家”、“神学音乐人”之类的皇皇巨著避开为妙。特别推荐辛丰年老夫子的谈乐笔记,《如是我闻》、《乐迷闲话》、《钢琴小史》等,那样的感受、思绪和笔触,才搭得上作为艺术的音乐。只是这些都是二十年前的旧书,现在还能不能弄到,我不确定。期刊的话,《爱乐》早就不堪,《音乐爱好者》多年不读了,配合着整个古典音乐市场的没落,大概也是要不堪的吧。

            给孩子听的话,莫扎特、海顿等古典时期的室内乐作品是非常好的“背景音乐”,无需特别提示幼童去听,让他浸润其中即可。贝多芬以后作曲家的作品,不妨往后。

            乱说一通,希望有益于你。只是,这是一种没落的爱好,你要想好。

    • 家园 海淀城里的盗版---屌丝的爱乐旅程(二)

      考上了研究生到了北京,经济又拮据起来。怀揣3千块钱积蓄,我还算是同学里的有钱人了。3年苦读当然又顾不上自己那点爱好了。毕业找工作奔波在京城的东南西北,每次坐了电车回海淀,凛冽寒风里望着那些住宅楼里温暖的灯光,不知哪盏会是自己的家。

      笔试、面试、公务员考试一路苦战,终于顺利进入了一家如今很多人都仰慕的部委机关,日子又好过了起来。工资虽然不高,但是个铁饭碗啊,而且社会地位对于我们外地普通人家来说已经算得是登天了。宿舍是单间,尽管很小还朝北,好歹是个自己的家,有冰箱有洗衣机有彩电,在当时的部委宿舍算是上乘的了。心里这个轻飘飘啊,有次在双安商场看见展销的山水音响,带卡座带CD带两个大喇叭的,3千多块钱,就毫不犹豫地搬回家了。听遍了原来那批磁带,CD的资源显著匮乏,那时原版碟已经100-150了,买7-8张我就得饿一个月肚子。于是海淀图书城的盗版碟市场就成了我的天堂,但那时并不懂什么碟好什么碟不好,也没有网络资源可以交流,于是,王府井的外文书店、东四的音乐书店和东大桥的中图进出口部就成了学习的好地方。周末只要不出差,就成天泡在图书城淘碟,晚上回来用我的山水试听,收罗了不少的名碟盗版。音质和资料印刷都还不错,那种海绵吸水的感觉真是很放荡啊。没有多少预算压力下,室内乐、歌剧这些高深些的种类也开始涉猎。

      记得当时买过DG的一套三张的歌剧精选,第一次把过去零散听过的歌剧片断梳理了起来,经常醒悟“哦,原来这一段就是托斯卡里的‘为艺术、为爱情’,这一段就是‘乡村骑士’的间奏...”。但是大段的歌剧、四重奏对于我至今都还是显得枯燥隔膜,那个时期更喜欢是容易听懂的协奏曲。巴罗克和现代音乐都还感召不了我这个愚人,更被打动的是感性的浪漫主义音乐。有阵子喜欢上一个大学女生,在北航的诺大学生活动中心里,那么多的红男绿女,就看见了那双扑闪扑闪的亮眼睛,鼓起勇气请她跳舞,还大胆留给她呼机号,在追问她是否记下了时,她自信地答到:“我是学数学的。”,多少次等候在女生楼下的徘徊,多少次白杨树梢外的星星,结果还是没有结果。告白失败的那个夜里,一遍遍悠扬激越的小提琴声才平复了我低落的心情,那支曲子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