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公民随笔——关于恢复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随想 -- silencsrv

共:💬53 🌺8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 家园 教育去产业化的目的是回到教育本来的初衷

            在98年高校扩招前,我们的教育系统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选拔人才,那时候能够考进大学的总的说是学习刻苦、成绩中上水准的学生,这批学生在大学接受了高等教育后进入当时的各大国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成为各级业务骨干。应该说这个人才选拔模式是比较公平的,不管出身如何、能力大小,决定你命运的就是你能否勤奋刻苦的学习。

            自从98年开始搞教育产业化后,教育系统的人才选拔机制开始弱化,虽然带来了人才市场活力,但也有不少副作用,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上升机会不均等导致阶层固化问题:机会向特定阶层甚至少数人手里集中,在某些大型国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里频繁出现拼爹拼妈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有一条就是教育系统的人才选拔机制失灵了,过去能上大学代表你的能力和水准,现在因为大家都是大学生,没办法用文凭来判断你的能力和水准(说通俗点就是文凭缩水),加上一些单位人才录用机制受外部因素影响大,导致能力外因素开始起作用,于是拼爹拼妈、萝卜招聘这样的情况频繁出现,大学生也好家长也好,对此意见很大!

            所以说现在有人担心:寒门再难出贵子......我们的人才选拔体系已经倒退到了一个连九品中正制都不如的地步,不能说完全是杞人忧天。

            通过恢复大学毕业生计划分配制度,加强国家对人才培养和选拔录用的控制,提高学校在人才推荐方面的话语权,我认为或许是一种缓解矛盾的办法。学校完全按照学生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推荐学生,作假难度比较大,相比社会,学校的风气还是比较好的,不像一些企业、政府机关,领导一言堂的情况比较严重。

            • 家园 你大概不了解所谓“(依据)在校表现推荐学生”是怎么回事

              其实,所谓“(依据)在校表现推荐学生”就是九品中正制的核心精髓啊。

              之前我看新闻,国内强调要加强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个典型的拼爹体系。因为这是一个受到场外因素干扰极大的体系啊。你居然想用这样一个体系来加强公平,这是南辕北辙啊。

              有关系的人可以通过各种场外因素获得优秀的评语,没关系的人则只能获得一个平庸的评价。比如说同样的两个人,一个毫无背景、父母也不能向老师提供好处、学习成绩中上的学生,他获得评价一般就是中中或者中上,而如果是同样的成绩,家里有着很硬的关系,或者可以给老师提供很好的利益,那么他就可以获得上下、上中乃至上上的评价。我们知道,优秀与良好是有差距的,良好与合格是有差距的,在官僚晋升体系中,连续多年获得优秀的评价,是可以直接加速晋升的,在学校评价体系中,多门功课多年连续获得优秀评价,是可以考虑直接保送上大学的,这就是传说中的“破格提拔”、“破格录取”。而如果只是合格,那就没有任何加速待遇。所以这种所谓的“(依据)在校表现推荐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一出台,我根本就一点都感觉不到高兴,而只感到可怕。没想到你一面想要加强公平建设,一面又想要建立这样一个极度人治的体系。

              就说基本的考勤制度吧,“好”学生是不需要考勤而依旧可以满勤的。

              加强国家的控制力是个好的想法,我很支持,也很想实现这一点。不过在当前资本一点一点褫夺国家权力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个想法很难实现。

              通宝推:p47109,
              • 家园 我认为建立定向培养制度恰恰是为了建立不公平

                什么样的不公平,国家公民对非公民的不公平。无产阶级专政对非无产阶级不公平。定向培养制度就要建立国家公民认同,建立统治阶级认同。统治阶级定向培养,被统治阶级,市场调节。这才是国家定向培养制度的目的。定向培养制度向工农兵家庭倾斜,也可以说它就是一个现代版的金吾卫制度。

                通宝推:林风清逸,
              • 家园 提供一个有趣的案例

                团委书记,省级示范高中理科实验班,考试经常排名年级前5的,获得了学校推荐,去清北的夏冬令营,如果表现好,可获得降分优惠,本科线录取,直签等,,,

                但此人高考成绩惊掉了众人的下巴,多方打听,才知此人绰号“互联网+”,考试成绩是作弊来的,,,语文老师经常惊讶于其答提完美契合标准答案,,,

                这个是差距太大而玩脱的案例,如果成绩差距不到50分,还是有可能成功的,50分可以跨越5000人。

                高考,是中国最后的良心!

                通宝推:林风清逸,
              • 家园 花一朵

                起码从字面上我看不出这么说有什么问题。当初废除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理由是这个制度效率低不合时宜,但基本没人质疑它的公平性。好在高考当时没被废除,否则乱子更大。虽然高考被人诟病,但它的公平性大抵没人质疑。

                • 家园 高考恰恰最应该废除

                  高考的本质是用公平的口号掩盖不公平。用貌似公平的机制,排除工农兵家庭进入统治阶级。这是一套非常有效的筛选机制,用这套筛选机制,把工农兵家庭的子女从高等精英教育中筛选出去,让城市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家庭子女把持住高等精英教育资源。

                  国家定向培养制度要反其道而行之,将最优秀的教育资源留给工农兵子弟,然后包分配。

                • 家园 当初真没人质疑他不公平么?
                  • 家园 最起码

                    那时候没有大学生陷入传销、电信诈骗或者校园高利贷的问题出现。

                    • 家园 那时候有这些么?
                      • 家园 你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 家园 社会不是今天才变黑暗的,理想国过去并没有建成过

                          你做的事情,是个做比较的事情。是过去的大学生和现在的大学生的问题。

                          网络上对做比较的定义是这样的:

                          作比较(Make comparison)是说明文中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做比较,比较的是特征,要理解其特征,那么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就是要明确被比较的对象他们各自在自身系统内的地位。

                          你要比较过去和现在的大学生,就不能简单的用“大学生”一个词来掩盖他们的差异。

                          都是大学生,21世纪扩招后的大学生和扩招前的大学生一样吗?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和恢复高考前的大学生一样吗?废除高考后和废除高考前的大学生一样吗?都不一样。较早那些咱们不说了,就说扩招前后的大学生,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一样吗?很不一样。

                          1. 1977年-2014年参加高考人数、录取人数及录取率汇总如下:全国1977—2014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时间(年) 参加高考人数(万人) 录取人数(万人) 录取率(%)1977 570 27 5%1978 610 40.2 7%1979 468 28 6%1980 333 28 8%1981 259 28 11%1982 187 32 17%1983 167 39 23%1984 164 48 29%1985 176 62 35%1986 191 57 30%1987 228 62 27%1988 272 67 25%1989 266 60 23%1990 283 61 22%1991 296 62 21%1992 303 75 25%1993 286 98 34%1994 251 90 36%1995 253 93 37%1996 241 97 40%1997 278 100 36%1998 320 108 34%1999 288 160 56%2000 375 221 59%2001 454 268 59%2002 510 320 63%2003 613 382 62%2004 729 447 61%2005 877 504 57%2006 950 546 57%2007 1010 566 56%2008 1050 599 57%2009 1020 629 62%2010 946 657 69%2011 933 675 72%2012 915 685 75%2013 912 694 76%2014 939 698 74.3%

                          1977年只录取了27万大学生,录取率5%,全国人口是9.5亿。

                          1985年达到62万,录取率35%,人口10.6亿。翻了一倍多,期间经过了8年时间。人口则增加了三分之一。

                          1997年达到100万,录取率36%,人口12.4亿。又过了8年,虽然还没增加一倍,但是也增加很多了。然而录取率没有变,说明高中教育扩张了很多。人口只增加了五分之一。

                          2000年达到221万,录取率59%,人口12.7亿。录取率没有翻倍而录取数翻倍,高中在继续扩张。人口变动不大。大学生占人口比例也在迅速增加。

                          2002年达到320万,录取率63%,人口12.8亿。录取率达到了1997年的一倍,人数则超过了3倍,这个时候大学开始猛烈扩招了。人口变动不大。

                          2004年达到447万,录取率61%,人口13.0亿。录取人数增加了三分之一,而录取率却有所下降,说明高中扩张速度超越了大学扩张速度。而总人口变动依旧不大。

                          2005年达到504万,录取率57%,人口13.1亿。录取率进一步下降,录取人数却在增加。这几年,录取人数急剧增加,正是扩招的爆发期。

                          2009年达到629万,录取率又一次回到了62%,人口13.4亿。经过4年,录取人数才增加一百多万,扩张速度明显放缓。

                          2011年达到 675万,录取率72%,人口13.5亿。这个时候,录取率提升很大而录取人数变动较小,说明高中生源数量在下降。人口变动也不大。

                          事实上,整个80年代,中国参加高考的高中生的数量主要维持在一二百万的规模上(只有1980年有三百多万,此后就锐减只一百多万,然后逐渐增加到两百多万。因为当时刚恢复高考,1980年还有一部分大龄考生参加)。而到了2000年前后,大学生录取数都已经超过了200万。即便我们考虑到人口比例的因素,以大学生录取人数达到300万400万为准,也不过就是2002年2004年的事情,至少在2004年,大学新生占人口的比例都已经赶上80年代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的比例了。那么,21世纪的大学生和80年代的大学生,有办法比拟吗?

                          80年代的大学生,是在高中生里面按照一成两成的比例选出来的。21世纪的大学生,总数都超过80年代的高中生几倍了,占人口比例也远高于80年代了。

                          两种大学生,含金量是截然不同的。

                          五里挑一的人,和十里挑一的人,和百里挑一的人,远不是一个层次。

                          同样分配,怎么可能?

                          何况,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政府掌握的岗位相比之下就越来越短缺了。中学生原先是包分配的,后来增长到一定程度,国家就不分配了。原因一个是中学生不金贵了,一个是岗位更金贵了。大学生也一样。

                          国家事实上没有这样每年几百万个岗位分配给大学生。

                          也不可能有。

                          黄金和白铁按照同样的重视程度去储藏,这是不切实际的。

                          社会没有这个容量,也无法动用这么多资源。

                          至于你所说的现代大学生遇到的问题,什么传销、电信诈骗之类。这是一个严重的思路问题。你讨论的是一个关系到群体的整体问题,那么你就要按照统计数据、定量地来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定性看问题。只定性不定量,这种事早就发生过。比如说,以前发生过下乡女知青被村干部强奸的事情,比如说,现在发生过在校大学生被老师强奸的事情。如果我们只定性的看,是不是说,知青下乡不可行、女生上大学不可行?这些事情必须定量的看。

                          而且定量的看问题,也不能超越时代。比如说,你说现在的大学生会遭到传销、电信诈骗,过去没有大学生吃过这些亏。那简直就是肯定的,因为过去就没有传销和电信诈骗。这就是跨越时代。你说的是那个时代不存在的事情。我还说乾隆皇帝从来没有沉迷电子游戏呢。那可不是真的么?乾隆那时候还没有电子游戏呢。问题是这种说法,混淆了时代,在认识上根本就没有价值。看问题,不能超越时代。

                          你提到现在的大学生遭遇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你要明白,这是一个统计学问题。当一个群体急剧扩大的时候,他们遭遇问题的概率也会扩大。原先大学生极少,他们遭遇问题的概率本来就低一些。原先大学生很金贵,他们遭遇问题的概率就更低了。然而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可能像早先的大学生一样金贵了,数量又急剧扩大到比原先的高中生都多很多的地步了,他们遭遇的问题比原先多,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真正的问题应该是:

                          现代大学生遭遇的问题是不是太多了?

                          现代大学生承受的压力是不是太大了?

                          但是无论怎么看,我都看不出全面恢复毕业分配的合理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