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助】请教一下 -- 明心灵竹

共:💬40 🌺10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 家园 建议都别多看了

          建议都别多看了,实际就问自己想干嘛就行了。。

          你想走世俗的道路就按照世俗的大道来走,学学儒家的东西更实用,主要是佛家的要钻到意识形态里面去容易消极,弊端不少,学学儒家的学学毛选,虽然也是意识形态里面的,但会比较实用务实,用在生活里也好用些,先积累些生活工作的经验常识,年龄大些了有机缘修道反而是有益处的。。。

          如果真想走修道的道路,还是先读阿含经吧,然后找真有实修底子的师父,别自己瞎琢磨,这个迷宫里面陷进去的太多太多了。。太多的人都是在自己建构的世界里乱撞的。。。心经金刚经都是经典,喜欢就背下来就行了,别乱琢磨就行,远离一切在这上面的哲学性质的思辩讨论,讲的越有道理越体系化的越要远离。。

          资粮的积累就是先持戒吧。。这个不做,说其他的都没根的。

          通宝推:审度,
          • 家园 我倒不是想修行

            我只是想明了生死。

            至于消极到是不会,我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再消极也是触底反弹。

            谢谢老兄的建议,我就背下来混个脸熟就好。

            • 家园 有这个心就是种下种子了

              有这个心就是种下道心的种子了,背下来吧,没事诵诵。。

              灭苦事,生死事,迟早都会直接面对的。。

              会有发芽生根的一天的。

      • 家园 体证后的信

        体证了什么,体证的程度,以此得到的(信)因该是不一样的吧

        这个信因该在不同的体证下呈现出不同的内涵,所以信与不信是相对的。

        佛教有八识,是不是也应该有八信

        体证是修行行为的果,也是下一戒定慧的因,这一因果循环的结果是福报也是造业,这是不是对应了那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不得究竟,无为呢?无为是什么?不知道,是不是(空)(自性)?

        因果是有缘起的,而佛教说:缘起无自性,自性是什么,是不灭的本来的存在,那是什么?是佛?佛是不灭的存在,佛教说你是有自性的(大概是这意思吧,记不清了),你信不信你有这个自性?你自己觉悟到你有这个自性,那么你是觉悟者,而佛即是党悟,你就是佛。

        • 家园 这个阿含经里有专门的形容

          这个阿含经里有专门的形容,也听有老修说过这个事。。

          经里比喻是如树被砍断,不再长枝叶一样,剩下的习气慢慢萎缩。。

          证初果的效果就这种。。

          老修的说法是,一旦真知道了,不会反复的,嘎然而断,从此如梦方醒,对佛法僧三宝再无疑惑。。证初果后,不会有反复的事。。不是个循环增加的过程,是质变这种。。

    • 家园 怀疑论怀疑别人,也怀疑自己,所以很难踏出证信一步。

      证信的第一步其实是自信。思辨证得自信的方式有几种, 我思故我在比较出名,苦修获得自信是另一种常见道路,还有获得社会肯定反过来强化自信(成功学)也算,实践论其实也是。当然其实别人的自证自信道路,对个人的自证自信过程都是噪音,怀疑论屏蔽噪音的效果不错。

      • 家园 其实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有很大的问题

        因为他自己的说法是,我抛弃了一切最后发现了思考是存在的(我倒觉得说怀疑是存在的也许更准确)。到这一步没问题,但是我就问题了,既然你抛弃了一切那么没有任何东西能规定怀疑一定要有一个主体。如果只是这样倒也无妨,但是笛卡尔找到了存在(怀疑是存在的),却无法走出怀疑,所以笛卡尔终究还是要借助上帝(信仰)。

        所以相对而言我更喜欢贝克莱大主教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既然一切都是被感知的,那么哪里来的客观存在?康德当年想要重建形而上学,首先说,数学是绝对的存在,然后说自然科学也是。然而并不是,现代物理有N多东西不能解释。而且现代物理在时空奇点是失效的,这算哪门子的放之四海而皆准?至于数学,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证明本身就说明数学依旧需要依靠人类的直观,可见康德的形而上学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当然我们要用的话,无论是数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很好用,但是并不能就说这些东西好用,这些事物跟现实符合的很好那么它们就是真理。

        • 家园 “我思故我在”,王太庆认为有误

          笛卡尔的法文原文为Je pense, donc je suis. 王太庆在翻译笛卡尔《谈谈方法》中专门注释,认为这种译法不准确,他认为应该译为“我想,所以我是。”

        • 家园 笛卡尔只需要自证原理,不需要完美原理

          逻辑系统先要有个不证自明的原理才可以扩展逻辑。系统发展后我们可以再回头剔除不需要的原理。需要原理越少,系统其实更巩固,比如欧几里得几何往非欧几何发展。所以一开始非要找到完美原理的才能构建思想系统的理由不过是偷懒的借口。原理又不是神。

    • 家园 联系上下文

      应该就是对于“如是言说章句”的信心。

      比如,看见一本书,我们常常会怀疑,这里是不是印刷错误了,那里是不是作者当时糊涂了。觉得自己不明白的时候,通常会不信;如果明白了道理,通常就会信了。换句话说,如果觉得作者说的东西对,觉得说得很好,就对书里面的对应文字很有信心了。

    • 家园 信愿戒定慧

      这5个字是5个状态和行为,而不是出发点到终止点,或者说是有因果关系。你可看着他是一个无限的循环螺旋向上的关系。但也不究竟。

      就象磨一个粗糙的铜镜,越磨越亮,最后磨没了,也就玩完了,那还管你信还是不信。

      没读过什么经书,瞎琢磨的,不要当成建议或道理。阿弥陀佛

    • 家园 就是信奉的信,不是自信的信

      联系上下文,看他们在讨论什么,很多断章取义的谎言都可以识破。

      问话是:“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后文也有:“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净信,用现代话讲就是彻底信奉、虔信。所以这个能生信心,这个信心是个词组而不是词,是“信的心”。讲的是信奉之心,净信则是虔信的意思,是“强烈的信奉之心”。

      你原来的理解,“无条件的去相信佛祖”,是对的。

      至于你后来提到的说法,本质上不过是具体化。

      “无条件的去相信佛祖”,相信佛祖的什么呢?这个“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得证”就是具体的对象。当然了,这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得证”只是“佛祖”这一词所涵盖的诸多概念中的一个代表性的观点,不是全部。

      哲学是工具,你问的这些问题不过就是哲学基本术语里面内涵、外延、周延的问题。

      内涵就是一种事物的性质特点,外延就是内涵所实际对应的事物,或者说是外显之后表现(推延展开)形式。

      周延则是指我们用语言所描述的内涵、也就是下的定义、是否能够准确包含对应的外延。周延是对内涵与外延是否相称做出的评判。我们平时所做的下定义、做判断的行为,读可以用周延与否来评判。

      佛经属于一种杂糅了哲学、社会学的著作,由于其年代久远,还包含了历史学和语言学,乃至不同时代的文明史。

      这些东西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产生时期过早,以至于所依据的文明支撑不足,所以很多观点的讨论都缺乏支撑,很容易架空。比如说,第一层讨论是依据现实及当时科学认识,第二层讨论就在第一层讨论的基础上延伸,第三层讨论是在第二层结论上继续延伸。其中第二层就已经是浮在空中了,第三层继续飞,就很容易出错。然后还有第四层……

      读这些作品,很容易发现许多东西需要强行脑补。你读佛经,应该有这个经验。

      还会发现有很多逻辑上的断链,几个孤立的逻辑链,好像有关系,但是连不起来,只能用大而化之的道理强行归并。

      这种东西读多了,容易搅乱脑子里的逻辑链。

      不过这毕竟是头脑训练,相对于一般人要活跃很多,碾一般人足够了。而且积累了大量散碎的逻辑资料,在面对逻辑思维较为严密的对手时,利用见多识广的优势,在对战时可以将这些似是而非的理论突出奇兵,利用逻辑严密的对手短时间内不能理清逻辑关系的正常卡顿,将对手卡死,从而宣告胜利。由此会出现对手始终不服气,屡次挑战,而屡次被新的奇谈击败,最终高僧踩着对方的肩膀,以连胜而成名的现象。

      其实关键就是逻辑链是断的,而且不断转移话题。又杂又乱,以乱破治,就胜了。

      以乱破治的客观基础,就是这些都是空对空,不是实际的东西。实践中,不行就是不行。所以高僧大德通常都是以辩说为必然的,而不能在实践中推行自己的修炼成果。这些高僧大部分获得的利益都是寺庙香火鼎盛,问题是香火鼎盛是学佛的目的吗?言行根本对不上。

      通宝推:李根,天河行,楚庄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