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刻鹄与画虎(一) -- 履虎尾

共:💬42 🌺33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东汉一朝,皇权与外戚的斗争远没有西汉那么酷烈

      新帝夺回皇权,外戚倒台,一般只诛杀家族为首几人,不连及宗属,宗族要么免归本郡,要么流放到南方。

      窦宪倒台,只有窦宪兄弟几人自杀,窦氏一族回到陇西,其叔父窦嘉仍为安丰侯,到了邓太后当政时,把窦氏宗族又召回洛阳,窦嘉的后代还出了窦武掌握朝政。

      邓氏倒台,邓骘叔侄几人自杀,宗族被免职,发配回老家,到了顺帝继位,又相继被召回京师,后代还出了邓猛女这位皇后。

      到了东汉后期,皇权与外戚之外,又出现了宦官这一群体,政治斗争渐趋酷烈,窦武倒台,宗亲、宾客、姻属皆遭诛杀。

    • 家园 【原创】刻鹄与画虎(三)

      有关马援的第五个典故乃是一句俗语,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句俗话。

      这句俗语出自马援给侄子们的一封书信。马援的侄儿马严、马敦等,身为贵家子弟,行为轻浮,“喜讥议,通轻侠客”。当时马援远在交趾,特意写信回来,劝戒侄儿,这就是马援的《戒兄子严敦书》。

      马援的这封书信非常有名,其原始内容被保存在《后汉书》中。历代辑文,此书信均为必选之文。清代儒士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古文观止》,共选古代优秀散文222篇,其中东汉时期的文章仅有两篇入选,《戒兄子严敦书》便是其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从东周到明朝,一共二千年余年的历史,而东汉一朝,时间长达二百有余岁,在十成中隐然占了一成。吴氏叔侄选编文章,按时间平均,东汉文章貌似也应该有二十篇左右的篇幅才是。然而实际上,东汉时期仅有两篇散文入选《古文观止》,原因何在?

      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有句名言,叫做“文起八代之衰”。东坡居士在吹捧一个人的同时,也在贬低着一个时代。且不论苏的这个评价公正与否,马援的这封书信,在古文衰败的时代能够脱颖而出,占了《古文观止》所选东汉作品“一半”的分量,其地位其价值,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好了,咱们来读原文吧,《后汉书马援列传》中的记载如下: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勑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戒兄子严敦书》浅显易懂,放到今天,其难度也不过是初中的水准。这封书信的内容虽然丰富,篇幅却不长,全文尚不足300字,其中书信的内容不过260字。书信的中心意思,是希望子弟后代谨言慎行,规规矩矩做人。为了对古文化进一步的领会,履虎尾试着对原文进行一些狗尾续貂式的解读。

      《戒兄子严敦书》全文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层层地表达作者的思想。

      从开头到“欲使汝曹不忘之耳”,是书信的第一层次。在第一部分,马援开门见山地指出,希望自己的子侄后代,“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论议人物的短长,时政的得失,这是我最反对的弊病,你们要把这个毛病戒除干净。

      从“龙伯高敦厚周慎”到“不愿汝曹效也”是书信的第二部分。在前一部分,马援说明了自己对后代的希望和要求,但是,这个希望要求,怎样才能做到呢?子侄们应该学习什么,不应该学习什么呢?在这部分,马援给子侄们举了正反两个例子,并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有两个朋友,我对他们都是“重之爱之”。第一个是龙伯高,此人“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第二个是杜季良,此人“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这两个朋友里,我希望你们学习龙伯高,而不许你们效仿第二个杜季良。

      以后的结尾文字为第三部分。前一部分述说了该学谁和不该学谁,那,为什么呢?马援在书信的第三部分论述了自己立论的根据。为什么要学习、可以学习第一个朋友龙伯高呢?马援说,效仿龙伯高,就算没有全学成,你总还是一个小心谨慎,勤勤恳恳,守规中矩,本本分分的人,“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总还是个高飞的鸟雀吧!而效仿第二个朋友杜季良,若是不成的话,会沦落成浪荡子弟轻薄儿,“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马援希望子侄们戒除“喜讥议而通轻侠客”的弊病,做“敦厚周慎”的“谨勑之士”,这番劝勉告诫,既是年轻人安身立命的金玉良言,也是马援自己人生处世的经验之谈。对呀,做人就该如此啊。然而,马援的这封书信中,却隐然存在着一个小小的自相矛盾,即:既然马援反对子侄们仿效后一个人物杜季良,那么,伏波将军自己,为什么要对其“爱之重之”呢?为什么要与其交往呢?

      清代随园袁枚先生在讨论诗诗词的风格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诗宜朴而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而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这段议论本来极为精辟,接着,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袁枚又举了个例子:“譬如大贵人,功成宦就,散发解簪,便是名士风流;若少年纨绔,遽为此态,便当笞责!”论起作诗评诗,或许真该如此,可是,做人也一定该这样吗?难道功成宦就的大名士,就一定非得不为礼法拘束,为所欲为,放任自流,惊世骇俗吗?

      通宝推:foureyes,李根,晨池,玉垒关2,桥上,纳米小洞儿,
    • 家园 【原创】刻鹄与画虎(二)

      坑刨出来,一直未填,原因是一时之间,竟然找不到切入点。伏波将军马援是互连网上的热门人物,履虎尾试着搜了一下,上有《后汉书》的《马援列传》,下有今人的各种评传,各种材料,琳琅满目,数量之多,数不胜数。思来想去,无从落笔。怎么办呢?有了,就从有关马援的成语典故说起吧。

      与马援有关的第一句成语是“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初唐诗人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一句名对:“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好句呀好句,别忙,此句得原创权不属于王勃。《滕王阁序》一句一典,句句字字有出处。这一句中的“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就是引用了马援的话,王勃不过是稍加修改而已。

      马援少年时便胸怀大志,为人豪迈谦礼,仗义疏财。马援的家产日益丰厚,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粟以万斛计。马援曾经感叹道:“积聚资产,贵在能施舍救赈,否则,与守财奴何异!”于是,马援将财务尽数分给故旧亲戚,自己身穿羊裘皮裤,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马援志存高远,常常如此表明自己的心志说:

      “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马援在少年时是这样说的,到了老年,马援又确实是这样做的。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马援已经六十二岁了。这时,湖南武陵蛮据险作乱,大寇郡县。朝廷派去镇压的几员大将,先后都被其打败。马援得知消息,上朝请缨。光武帝刘秀沈思半晌,方才说道:“我岂不知只有您才胜任此事?可惜的是,您实在是不年轻了呀!”马援不等刘秀说完,便回答道:“谁说俺老了?不中用了?臣尚能披甲御马,怎么算老呢。”马援说罢,提枪上马,往来驰骋,左右盼顾,以示可用。刘秀目睹此情此景,不由得笑着赞叹道:

      “矍铄哉,是翁也!”

      于是,“精神矍铄”这一形容马援年老时精神抖擞,神态极佳的成语就产生了。

      再一个与马援有关的典故是“标铜柱”。

      马援将军是一个很特殊的军人,他一生奋战,主要的对手都是外族。在陇西,马援曾大破诸羌;在北疆,马援曾抗击过匈奴,乌桓;向南,马援更十一直打到交趾极天之南,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南下最远的将军吧。

      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反,攻占岭外六十余城,征侧自立为王。建武十七年,正在庐江平叛的马援收到了光武帝刘秀发来的玺书。刘秀遥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命其率军远征交趾。建武十八年春,马援到达岭南。经一年的战斗,建武十九年正月,斩征侧征贰,传首洛阳。得胜后,马援继续南下,进击二征余党,所过皆平。在极天之南,马援立下两根铜柱,作为我中华在南土的疆界。

      唐李贤《后汉书*马援列传》注引《广州记》记载此事曰:

      “援到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

      杜佑《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八*边防四*林邑》亦曰:

      “南蛮下林邑国,秦象郡林邑县地。汉为象林县,属日南郡,古越裳之界也,在交趾南,海行三千里。其地纵广可六百里,去日南界四百余里。其南,水步道二百余里,有西屠夷,亦称王焉,马援所植两铜柱,表汉界处也。”

      曾经激励了无数后人的成语“马革裹尸”也是马援的明言。

      马援征交趾回军时,亲朋好友都来迎接,纷纷称颂他的功劳。其中,有一个至交好友,也在人群之中,随声附和,以为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马援指责他道:

      “我以为先生会有良言相告,怎么,也和众人一样了呢?从前,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军南征,开置九郡,功劳卓著,食邑也不过才几百户。如今,我马援的这一点点的微劳,却受赏大县,功薄赏厚,这如何是长久之计?……而今,匈奴、乌桓仍在侵扰北方,我回朝禀命之后,立即要请命出击。男儿当死于边关,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怎能老死在床上呢!”

      古时候,战士在边关疆场上牺牲了,尸体无有棺木装殓,只能用生马皮草草包裹起来,这就叫“马革裹尸”。马援在此处所说的“马革裹尸还葬”,充分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视死如归的气概。马援这种以身许国,为国捐躯,慷慨赴难,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已经融入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马革裹尸”这一成语,从此也就有了新的意义。而马援最后,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死在征讨武陵蛮的战斗中,最终,以“马革裹尸”而还。

      遥想二千年前,南宫云台之上,左右排开,供奉着二十八员开国大将,三十二位佐命元勋的画像。伏波将军以椒房之重,不得跻身其间。两千年过去了,当年得以画像的热门人物,三十二位之中,有几人留下事迹,有几人留下姓名?而马伏波将军,当年虽不得与三十二位元勋功臣于云台并列,却名标青史,于二千年后,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者,什么原因呢?

      《春秋左氏传》中写道:“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履虎尾以为,立德,立功,立言,此三者,马伏波将军皆有以当之,所以,马援将军可以称得起“不朽”二字了。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精忠报国,马革裹尸,是为立德;东征西讨,标铜柱于极天之南,是为立功;一言一行,皆可入画入诗,生平事迹言语,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成语典故,这些,难道不是古人所说的立言吗!

      关键词(Tags): #老当益壮#“矍铄哉#是翁也!”标铜柱#马革裹尸#死而不朽通宝推:黄河清,桥上,奥森,敲门,foureyes,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