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刻鹄与画虎(一) -- 履虎尾

共:💬42 🌺33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云台二十八将《后汉书卷二十二》

        论曰:中兴二十八将,前世以为上应二十八宿,未之详也。然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议者多非光武不以功臣任职,至使英姿茂绩,委而勿用。然原夫深图远算,固将有以焉尔。若乃王道既衰,降及霸德,犹能授受惟庸,勋贤皆序,如管、隰之迭升桓世,先、赵之同列文朝,可谓兼通矣。降自秦、汉,世资战力,至于翼扶王运,皆武人屈起。亦有鬻缯屠狗轻猾之徒,或崇以连城之赏,或任以阿衡之地,故执疑则隙生,力侔则乱起。萧、樊且犹缧绁,信、越终见菹戮,不其然乎!自兹以降,迄于孝武,宰辅五世,莫非公侯。遂使缙绅道塞,贤能蔽壅,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关之怨。其怀道无闻,委身草莽者,亦何可胜言。故光武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虽寇、邓之高勋,耿、贾之鸿烈,分土不过大县数四,所加特进、朝请而已。观其治平临政,课职责咎,将所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者乎!若格之功臣,其伤已甚。何者?直绳则亏丧恩旧,桡情则违废禁典,选德则功不必厚,举劳则人或未贤,参任则群心难塞,并列则其敝未远。不得不校其胜否,即以事相权。故高秩厚礼,允答元功,峻文深宪,责成吏职。建武之世,侯者百余,若夫数公者,则与参国议,分均休咎,其余并优以宽科,完其封禄,莫不终以功名延庆于后。昔留侯以为高祖悉用萧、曹故人,而郭伋亦讥南阳多显,郑兴又戒功臣专任。夫崇恩偏授,易启私溺之失,至公均被,必广招贤之路,意者不其然乎!

        永平中,显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故依其本弟系之篇末,以志功臣之次云尔。

          

        太傅高密侯邓禹;中山太守全椒侯马成;

        大司马广平侯吴汉;河南尹阜成侯王梁;

        左将军胶东侯贾复;琅邪太守祝阿侯陈俊;

        建威大将军好畤侯耿弇;骠骑大将军参蘧侯杜茂;

        执金吾雍奴侯寇恂;积弩将军昆阳侯傅俊;

        征南大将军舞阳侯岑彭;左曹合肥侯坚镡;

        征西大将军阳夏侯冯异;上谷太守淮陵侯王霸;

        建义大将军鬲侯朱佑;信都太守阿陵侯任光;

        征虏将军颍阳侯祭遵;豫章太守中水侯李忠;

        骠骑大将军栎阳侯景丹;右将军槐里侯万修;

        虎牙大将军安平侯盖延;太常灵寿侯邳彤;

        卫尉安成侯铫期;骁骑将军昌成侯刘植;

        东郡太守东光侯耿纯;横野大将军山桑侯王常;

        城门校尉朗陵侯臧宫;大司空固始侯李通;

        捕虏将军杨虚侯马武;大司空安丰侯窦融;

        骠骑将军慎侯刘隆;太傅宣德侯卓茂。

        赞曰:帝绩思乂,庸功是存。有来群后,捷我戎轩。婉娈龙姿,俪景同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云台二十八将,到底有哪些人?
      • 家园 没想到马伏波氏外戚还因此不能入云台
    • 家园 加精
    • 家园 【原创】窦宪打仗还是有一套的,另外窦固和窦宪不是一伙的

      说窦宪是纨绔子弟恐怕有些过分。

      窦宪的老爹和祖父倒的确可以说是纨绔子弟。但等到窦宪出生的时候,他的老爹和祖父都已经失势,不久就给关在牢里死掉了。《后汉书》强调窦宪“父勋被诛,宪少孤。”可见窦宪小时候很吃了一些苦头的。窦宪从小是孤儿,心态不免有些变异的。后来的睚眦必报,恐怕和小时候的经历不无关系。另外,窦宪的成长历程是先进入禁军当兵(为郎),然后成为机要秘书兼宫廷侍卫长(侍中、虎贲中郎将)。应当说还是正常的升迁渠道。比之本朝的林立果还是要好不少的。

      窦宪仗着皇后妹妹飞扬跋扈也不稀奇。不过史书上提到的大多数所谓“劣迹”都是其手下狐假虎威干出来的。虽说有他本人的纵容因素,但是如果不是他后来完蛋了,也就和其他亲贵的情况差不多。

      窦宪真正亲手干的“劣迹”,比较出名的一是侵夺公主田产,二是杀了谒者韩纡的儿子,三就是杀了刘畅了。

      侵夺公主田产虽然不是什么正当行为。不过总好过侵夺小民的田产吧。虽然皇帝骂他说:“你连公主的田产都敢抢,何况老百姓的?”但是这也是推论而已.史书上对这一时期窦宪行为的正规记载说的是“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这些人都是权贵 (阴家是光武帝的后族,马家是明帝的后族),并没有窦宪侵扰百姓的记载。

      窦宪掌权后杀了谒者韩纡的儿子是为父报仇。窦宪的老爹窦勋在牢里被韩纡拷问,后来死在狱中。窦宪掌权时韩纡已死,窦宪就杀了他的儿子出气。虽说“父债子还”不符合现代观点。但在当时动不动连坐诛三族的情况下,“父债子还”也是被普遍接受的。

      至于杀刘畅,固然有权力斗争的考虑在内。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刘畅这个小白脸“通长乐宫,得幸太后”这个事实。虽说汉朝的太后通奸的不少。不过以窦宪的性格恐怕不能容忍别人泡自己的妹妹。而太后事后的激烈反应(差点杀了窦宪),也说明太后相当沉迷于刘畅。

      窦宪后来就要求出关平定匈奴赎罪。虽说窦宪时匈奴分裂,攻打北匈奴比汉武帝时代容易不少。但是窦宪率领的也不是大汉的主力,而是包括南匈奴在内的北方各族联军。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消灭北匈奴,应当说窦宪的本领还是不小的。

      后来北匈奴被彻底消灭,朝廷屡次要封窦宪为侯,都被他推辞掉了。可见其人也并不是真正的野心家。倒是他的几个弟弟狐假虎威,飞扬跋扈,把不该得罪的人全都得罪完了。

      窦宪最后的败亡,还是出在妹妹的小白脸身上。窦宪的女婿郭举和太后通奸。不知道是否还怕小皇帝今后学秦始皇把他杀掉,居然密谋把皇帝杀了。这种情况下,皇帝当然不能坐以待毙。而窦宪当时领兵在外,根本不知道这个情况。然而皇帝自然害怕窦宪发难。就算窦宪忠心。还担心那个丧失了小白脸的太后会命令窦宪报复呢。所以索性连窦宪一并干掉了事。

      窦宪有大功于国,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叹息。

      另外,现在很多文章中都把窦固和窦宪混为一个人。其实这两人只不过有亲戚关系罢了。窦固的老爹窦友是窦融的弟弟。窦融则是窦宪的曾祖父(窦融生长子窦穆,窦穆生窦勋,窦勋生窦宪。)。所以窦固的辈分比窦宪要高两辈。

      窦固的确也是和北方蛮族长期作战。不过他死于章和二年(公元88年),而同一年,窦宪奉命出征北匈奴。两人恐怕连并肩作战的机会都不多,更不可能后来一起被诛杀了。

      附:《后汉书 窦固传》《后汉书 窦宪传》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hhansu/hhsu_025.htm

    • 家园 王夫之对马家的评论

      称母后之贤,至明德马后而古今无异词,读其诏,若将使人涕下者,后盖好名而巧于言者也。建初二年大旱,言者以为不封外戚之故,奸人邪说,言之而罔所鬼忌,亦至此哉!

      夫人不从上之言,而窥上之心以为从,久矣;言者之无鬼忌,有致之者也。章帝屡欲封诸舅,后屡却之,受封已定,复有万年长恨之语,人皆以谓封诸马者

      章帝强为之,非后意也。乃后没未几,奏马防兄弟奢侈逾僭,悉免就国,且有死于考掠者,同此有司,而与大旱请封之奏邈不相蒙也。奸人反覆以窥上意,则昔之请封,为后之所欲;后之劾治,为章帝之所积愤而欲逞,明矣。是以知帝之强封诸舅,阳违后旨,而实不获已以徇母之私也。

      马氏幸运的地方就是打倒得早,而且权势不大,跟个人品德关系不大,邓骘不也很谦让明智么,有什么用呢?

      • 家园 王夫之这个见解是不高明的

        王夫之认为从前大旱请封外戚的是“有司”,后来请诛马氏的也是“有司”,同为有司奏请,而前后邈不相蒙,必然是奸人反覆以窥上意,这个上意,就是马皇后的意思。

        实则“有司”就是主管部门,这里是指三公,但三公有更替,前面奏请分封的和后面奏请诛杀的并不是同一批人,并不存在翻覆的问题。

        就如1960年政府实行计划经济,1978年政府实行市场经济,同市“政府”,实则为两批人

        根据事实发表议论,是明朝人的长处,而从史料中挖掘出事实,明朝人就不如清朝人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