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前面两篇找不到了,这剩下第三篇。先贴这儿。 -- 老五道口

共:💬22 🌺2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前面两篇找不到了,这剩下第三篇。先贴这儿。

前一段时间写过两篇关于文革和毛发动文革动机的帖子。好象有人就此得出结论认为我是拥毛派赞成文革的。在政论帖子里本人一贯摒弃价值判断来讨论问题。这样才能做到不偏激和公正客观。过去的引用和分析是指出毛发动文革的深层动机和理论基础,不是简单的个人权力之争。这个结论不变,所以文革是REASONABLE的一个现实。但是REASONALBE不一定是正确的,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其实就是个翻译的理解问题。换个普通人都能理解的说法就是事物存在或出现都是有一定原因的。

言归正传,那么毛对建国后党内外出现的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是正确的呢?建国后在社会发展继续革命这个问题上的总方针以及管理国家的办法是否正确呢?是否和马克思主义一致和托派所讲的不断革命一致呢?这个问题就复杂了。简单来说,并不一致。而且从而演化出来的具体政策很多是错误的。最主要的是很多政策都反映了毛的核心理论基础,强调了对立和阶级斗争的绝对化,一分为二的哲学方法论主导了毛的思维,从而使毛在继续革命的理论上强调对立和忽视中间道路。毛的很多被奉为经典的讲话都能反映出他的这一思想,最著名的有,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等等不一而论。

马克思和托派在哲学上的思辩并不是绝对的一分为二。这个是毛歪曲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在中国被捧为发展和继承马克思主义。以下剽切一些网上看到的相关文字:

1962 年 1月,杨献珍和党校的一些教师到西安参观。在阅览《蓝田县志》时,杨献珍得知宋朝吕公临著有《老子注》一书,阐述了老子 " 合有无谓之元" 的思想。他为此受到启发。后来他读明朝方以智的《东西均》,发现有" 合二而一" 的提法,进一步引发了他对于辩证法的思考。毛泽东一生习惯了" 对立统一" 、" 一分为二" 的思维方式,特别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对抗性,将社会的一切事物都分为对立的两极。这种极端的"一分为二"观点,一切都从对立的立场看待统一,视一切事物为相互对立的两方面"不是黑就是白",没有折衷,没有选择,没有第三条道路。只讲斗争性,不讲妥协性;只讲绝对性,不讲相对性;只讲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性,不讲矛盾双方的相互融合性。大批"调合论",反对"折衷主义", 将公民划分为红黑两类,即把 " 人民" 和" 敌人" 作为政治制度的基础,"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 ,强调"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毛泽东认为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阶级斗争,社会的发展阶段始终存在着社会矛盾和社会斗争,只有进行"不断革命",才能使社会发展。他认为斗争是绝对的,矛盾的解决是暂时的,融冲论是"形而上学"。而这时的杨献珍则认为,不应当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不应当只讲 "一分为二 ",不讲 "合二而一 ", "一分为二 "和 "合二而一 "都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不同表述。这是杨献珍对毛泽东绝对化 " 一分为二" 哲学观的挑战。1963 年2 月,杨献珍在给中央党校学员讲《唯物主义引言》时,第一次提出" 合二而一" 的概念。他说:" 事物既是' 一分为二' 的,也是' 合二而一' 的。"1964 年4 月3日 ,他在给高级党校新疆班学员讲课时,介绍了古代学者关于 "一分为二 "和 "合二而一 "的论述。 "当时在新疆班担任辅导工作的哲学教师艾恒武听后很受启发,便写了一篇《 " 一分为二" 与" 合二而一" 》的文章,与另一位哲学教师林青山联合署名。1964 年5 月29 日,《光明日报》刊登了《 "一分为二 "与 "合二而一 "》文章。一个星期之后,毛泽东开始指示反驳,有人便又刊登了《 " 合二而一" 不是辩证法》文章。毛泽东为了" 钓鱼" , 公开" 揭盖子" ,便再次炮制了" 学术争论" 的阳谋,果然有很多热心辩证法的爱好者" 上钩" 了。这时,毛泽东认为可以收网了,便指示康生代表中共中央,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下达指令:在参加关于" 一分为二" 和" 合二而一" 的讨论中,凡持" 合二而一" 论者,其姓名、地址和单位,一律登记入册,以便" 通过各省市转送原单位进行批判" 。

政治理论的探讨导致政治观点的分歧进而演变为对个人的迫害,这显然不应该成为革命大方向上出现的合理工差,尽管红砖头把这个工差定义为合理的。合二为一的哲学思辩方法到底有什么危害呢?毛的思想是要消除所有资本主义因素使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快速地走上工业化和高速发展的道路。毛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因此所有资产阶级的和资本主义的因素都要丝毫不留地从新中国的各个角落中剔除掉。毛认为这场斗争是你死我活的,不能调和的。在这点上,红砖头的思想和毛一脉相承,对于保留委任状,地契,戒指和高跟鞋等行为和人视为敌对面,因为这一切都将是使旧势力复活的因素。所以合二为一这种观点是与毛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的。如果合二为一,那么就不能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资本主义的因素就还要保留。而毛的继续革命正是要彻底去除这些因素。

从这里可以初步看出为什么文革非理性的行为能够大行其道而不受到限制,为什么很多人在当时没有觉得激烈的暴力行为有什么不妥。很大程度上一般人都接受了这个观点那就是革命确实不是请客吃饭,继续革命也不能绣花,在清楚一切旧社会因素的行为上,一切都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革命的彻底。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才有了人性恶的一面的展现。很多文学作品争论分析都是止于人性分析而没有进一步分析人性暴露后面的更深层的原因,所以就比较苍白地把个人权力斗争的观点当件外衣披上。小说故事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政论文章这样写就过于简单了。

红砖头认为毛的理论大方向正确,政策运用的实践有工差。本人认为毛的理论思想有合理性,但是也有不合理的一面。正是不合理的一面导致了现实政策上的实践。这些实践被证明没有成功,不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还是从后来政策的扭转上看都不能说毛的思想和实践成功了。所以文革整体上讲是失败的,但是里面也有些因素在后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普遍地认识到过激的政策不会成功,党内确实在50年代开始就酝酿了一个腐败阶级。对一个政党盲目的崇拜也是从文革开始瓦解的。文革的影响远未消除,现在做最后的结论也为时过早。所以我也只能写这么多了

老五

家园 好像是沙发?[em05]

好像是沙发?

欢迎老五回河。

家园 写的很清楚明白

好文上花。

家园 嘿,居然又找到了前一篇,贴给您瞧瞧。嘿嘿

今天上午闲一些,续昨天的贴子再写几笔。

既然说到了文革,就不能不进一步讨论一下了,算是对过去承诺的实现。

最经常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权力之争论。本坛里我见过的有曾宁的帖子。权力之争这种观点集中在毛的个人品德和封建帝王思想上。有人甚至把毛的帝王思想的归结于读线装书。其实很多民主人士和反封建的人都读线装书,比毛读的不少,老五自己偶尔也读,但是并不觉得这个和帝王思想有什么必然联系。权力之争论的基本假设是毛三年苦难时期和七千人大会后在失去大权,而刘和邓在夺权,持这种论点的人举出毛的讲话里说到夺权。其实这是错误理解了夺权的意思,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如果说到权力,没有人能动摇毛的权力。毛讲几句话刘就倒台了。这种情况根本谈不上刘在个人权力上对毛形成什么威胁。尤其军队掌握在毛的手中。既然如此,毛说的夺权指得是什么?毛为什么要发动文革呢?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弄明白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过去曾随手写过一个帖子讲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但是没有留底,这次只好再写。

昨天的帖子里面提过这个问题。今天要讲这个问题的历史根源,这样容易把思路理清楚,也就是从列宁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讲起。列宁的一国论和马克思的理论不同,过去讲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要就是指在这个问题上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一国不能单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要经过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才能过渡的。也就是首先进行的是社会革命,在经济物质和思想文化都发展后进行政治革命来改变阻碍社会革命进一步发展的政治体制。或者说,先经济基础后上层建筑。托派的观点就是这样的。

但是列宁提出了一个假设,能不能先进行政治革命改变政治体制,用一个先进的体制来促进社会革命的发展,也就是发展生产,给社会革命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呢?这一假设在特定的环境和机会下付诸实施了,这就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改变了马克思的初衷,让政治革命走在了社会革命的前头。这就是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只是政治革命,而革命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部分是更广泛的社会革命。这个任务远没有完成,从实践来看,是失败的。这点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不久很快便有所意识,所以列宁开始从一国论倒退,后来就出现了苏联早期的新经济政策,主要是布哈林所主持的改革方案。但是列宁的观点和想法还没有完全实施,列宁就去世了,所以这个问题很久没有被提到。而经常提到的只是列宁的一国论。后来持原始马克思观点的人统统被斥为修正主义,主要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列宁早期的观点而不承认列宁自己的修正。列宁早期的观点被斯大林继承并歪曲。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对比中国从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这个问题将来有机会再聊了。

弄清楚了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定义,回顾了一下历史的原委,再接下来看中国和我们要谈的主题,文化大革命。毛和中共继承的是一国论,这是从斯大林那里学来的,而且是一个被歪曲了的一国论。对于在经济落后的环境下成长的中国革命者来讲,大家看到的是苏联的工业化,国家的强大,一国论正好满足这些人的理想,尽管中共的千万党员是农民意识和小农经济环境下成长的,根本不是工业化下面具有高度组织纪律的产业工人。毋庸质疑,中共是个农民党。工人阶级在中国从没有是真正的主角。但是这并不妨碍对理想的憧憬。

在中国这个特定的条件下,一个新的政治体制能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促进社会革命的进程呢?回答这个问题更复杂,这里不打算多讲。简单来说:有一定的功效,但是显然不可能完全成功。我个人感觉,即便是首先进行政治革命来促进社会革命,这个政治革命也是有先决条件的。中国的条件是不是成熟到能够进行十月革命那样的政治变革?这个问题仍然没有答案。好象目前仍然在理论界是一个空白。特别要提到的是,一个农民为主的政党在掌握政权后出现腐败的机会更高。这个又和中国特定的文化条件有关。这个也不能展开再谈了。总之,中共在取得政治革命变革后,很快就象托派分析的那样,在党内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这个特权阶层所要走的路就是苏联的道路,其代表就是刘少奇和邓小平,当然也有周恩来。

毛的理想是让中国在一个新的制度下用新的方法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当一个新制度产生异化(这个词曾经大讨论过) ,它就不能再成为促进的因素了。换句话说,中国进行的政治革命不仅没有为社会革命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为这个制度掘出了坟墓。毛当时看到如果按刘邓路线走,也就是三年困难时期后搞的一些改革,中国无疑会走苏联的道路,而按苏联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跟在西方后面跟本追不上西方的。这时,毛开始转向托派的继续革命理论。(有人会说,老五尽胡勒,毛会走向托派?那好,我争取下次拍张照片,给大家看看毛的讲话原文是怎么说托洛茨基的,目前资料不在手上。请大家相信我,我不会象网上的有些人瞎掰不严肃。政论文章我保持其严肃性) 从而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毛说的中央出走资派和修正主义也是这个意思,批赫鲁小夫也是这个意思。从这个线索不难看出文革的不可避免的原因了。

说到这里我引用一些毛的讲话来佐证。主要是王桌超的回忆:

毛曾在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不点名地批评了刘少奇在“四清”运动中的一些做法。毛激动地说:“你只依靠工作队,为什么不依靠那个县的二十几万人?……要让群众去搞。不相信群众,只相信工作队,不好” 。毛相信群众这个概念和他基本的理念相关,即,以革命促进生产,在哲学上毛的提法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社教运动的目的也在此。既然已经有了一个新的政治制度,就要利用这个制度。八机部部长的陈正人到洛阳拖拉机厂蹲点搞调查研究感悟道:“干部特殊化如果不认真克服,干部和群众生活距离如果不逐步缩小,群众是必然会脱离我们的。” 毛泽东对此批示:“如果管理人员不到车间小组搞‘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拜老师学一门至几门手艺,那就一辈子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最后必然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做资产阶级打倒。不学会技术,长期当外行,管理也搞不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官僚主义者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这些人是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他们怎么会认识足呢?这些人是斗争对象、革命对象,社教运动不能依靠他们。我们能依靠的,只是那些同工人没有仇恨,而又有革命精神的干部。”

毛在这里尽管强调学习,但是基本观念还是没有摆脱农民意识,还是没有依靠知识份子来决策的意识。对于工业和现代化管理没有概念。和工人打成一片容易,和知识份子打成一片就是农民出身的绝大多数党员不可逾越的障碍了。

毛讲的是这么一段:经过这一系列的变动,苏联特权阶层控制苏联党政和其他重要部门。这个特权阶层,把为人民服务的职权变为统治人民群众的特权,利用他们支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权力来谋取自己小集团的私利。这个说法基本就是托派的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吉拉斯的新阶级的观点了。毛以上的讲法和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形势相关。国际上苏联变内部在变化。国内,刘的办法是修正毛的做法而走苏联道路。这种形势就迫使毛发动一场群众运动来解决问题,来贯彻业已不能从党内推动的发展方针。

毛还说,人家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了几百年,比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会历史长,地域发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国主义弱肉强食,搞得民不聊生,实际四分五裂。我们这样的条件搞资本主义,只能是别人的附庸。帝国主义在能源、资金许多方面都有优势,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既合作又排挤,怎么可能让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后来居上?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资本主义道路,我看还是走不通。要走,我们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摸索出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防止修正主义,要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的一些好制度、好作风。

很明显。毛这里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如何在中国搞社会主义,苏联那套不行,刘少奇那套不行,怎么才能行?显然毛倾向于列宁的一国论,首先进行政治革命,以一个新制度来促进社会革命。当制度出现异化,要向托派所说的,继续革命,打破官僚阶层。要探索新的道路,后来的文革就成为探索的一个试尝。这个探索的一个核心就是依靠群众。所以毛在这时还讲了支部建在连上的井冈山作风。支部建在连上其实就是就是依靠基本群众,后来的革委会就是这个办法的一个变通。而这个办法和南斯拉夫的工人管理委员会有着相同之处。设想是一个民主管理方式。毛对官僚管理始终不信任。但是同时也演变为对任何科学管理都不信任。

以上的讲话是毛重上井冈山时讲的。这离文革也就一年左右。毛上井岗山的意图和提到井岗山的办法是和他想用类似办法解决和平时期的问题。把战争时的民主演变为和平时期的民主监督。在谈到工会时毛还说工会和士兵委员会不一样:士兵委员会可以监督连长、营长、团长的,它有很大的权利。现在工厂的工会真的可以监督厂长、书记吗?谁又来监督我们的市委书记、省委书记?谁来监督中央的领导,中央出修正主义怎么办?毛这时已经看到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新阶层形成。尾大不掉,稳固后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就是指这个。

关于社会阶层的形成和等级制度毛也说过:绝不要实行对少数人的高薪制度。应该合理地逐步缩小而不应当扩大党、国家、企业、人民公社的工作人员同人民群众之间的个人收入的差距。防止一切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享受任何特权。苏联修正主义正是有了一个特权阶层,把列宁的党变成了修正主义的党,国家也变了颜色。我们不能像他们。即将取消军衔制就是一个努力。在怎样防止特权阶层方面要有一整套好制度,要继承井冈山的好制度、好作风。井冈山精神不仅仅是艰苦奋斗,士兵委员会和支部建在连上一样深远。它们是井冈山革命精神的三个支点。这里毛也提到高薪,昨天说过,高薪制度是斯大林搞的,是斯大林把列宁的党变成了自己的党。而苏联的一套是收到周刘邓的维护和赞同。邓小平上台后在79年一次讲话里马上就说苏联是社会主义。因为他自己要搞那苏联的那一套,必须正名。只不过邓看到毛的文革不行,全照搬苏联也不行,这样才有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说法,才把黑猫白猫的观点拉出来。果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么?如果是的话,猫论肯定不是真理。这是实践证明了的。

毛还说过这样的话:“我多次提出主要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我的话他们可以不听,这不是为我个人,是为将来这个国家、这个党,将来改变不改变颜色、走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我很担心,这个班交给谁我能放心。我现在还活着呢,他们就这样!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我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认真想过?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 从这里看出,症结是在发展的方针大计上,分歧也在这里。

毛在自己的思想和方针得不到贯彻时产生了这个感叹。感到一定要透过群众来夺权。对于这点,中共的其它当权者并没有清醒的意识,只是陷入官僚管理体质的制度中。刘邓周从来都不是理论上的强者,也从不在理论上对现实问题进行探索。这就是文革来临后茫然的根源。周说过,我们也知道文革怎么搞,跟不上。毛一心想从接班人上来解决保证自己思想的继承,否则自己的理想不能得以贯彻。

所以,毛之所以要换接班人并不是简单的权力斗争,权力斗争只是表面的现象而已。如果我们的分析仅仅停留在权力斗争上,永远不可能解释文革的现象。只有从毛的思想上分析,才能找到根本原因,才能理解为什么毛要换掉自己选中的接班人,为什么要搞一场全国性的运动。说到这里我不能不联想到林彪。林确实也是要搞毛所定义的修正主义,所以毛拿掉林彪很可能是出于同一原因,毛不相信林彪能真正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毛认定林是伪装的,这些在文革后期经济出问题后林彪的一些表态不无关系。正可能因为这些,毛对林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否则没有任何可以解释为什么毛要再次搞掉自己立的接班人。没有人愿意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最后,文革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问题也很大,不是简单能回答的。从毛的角度来看,文革失败了。毛不情愿承认这点,对于任何反对文革的人或事情都不能容忍。文革后期毛发动的评水浒反投降派就是反对妥协投降,向谁投降?毛的意思就是向新阶级投降。毛自己也说:我只能改变京郊的一点地方,其它什么也改变不了。可见,他认为文革没有成功,也就提出要过多少年再来一次。他认为一次不足以达到目的来打倒这个特权基层。这个特权阶层的强大足以使一个制度根深蒂固,这不是一场运动便可以去除的。但是文革有没有积极的一面?这个问题就见仁见智了。老五认为它的积极的一面就是让普通百姓看到了一个特权阶层的存在。

先写这么多。多年不写政治文章,感觉手生的很,不象玩文学那样轻松。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不再写政治类的文字。文革的起因大概应该说明白了。不明白的是,我也搞不清我是右派还是左派了。网共中央是不是给个结论啊?嘿嘿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一直在看着呐。嘿嘿
家园 走中间道路也要人家配合才行得通吧?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

刚建国的时候,世界形势就是新生的无产阶级国家跟资本主义国家根本对立。你想走中间道路,人家也要同意啊!再加上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在中国干的事,想想老毛本人的人生履历,让他立即跟西方合作,难了点。河里不少人对TG不感冒,翻来覆去念叨的不就是一个文革,一个64。跟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还有抗日战争比比,哪个分量更重?

至于后来老邓的时候为什么就行了,那也是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中间道路可行了呗。而且友好合作也不是白给的,“投明状”的拿来。

至于老毛在文革中的激进做法,可以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句话来理解。因为老毛清楚,要想彻底改造国人的思想,达到“共产主义ready”的境界,需要“一万年”。可是老毛明白自己不是神仙,活不了这么久,所以就“拔苗助长”,用了“虎狼药”。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就便是老毛这等牛人,也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家园 左派右派都是帽子工厂,按线划分人,不必去理

您写的这个在我看来,要是能展开,绝对是一部极有份量的研究专著了。

逻辑上您的推断没什么失误,也能自圆其说,我比较接受。关于文革是争权这类的,早就嗤之以鼻,其实刘的实际权力和对军队的影响并不能超过负实际责任的周恩来,可谓另一个证明。毛太祖说的路线之争确实就是他本人所想的。

您提出的这个论点耳目一新啊:

毛在这里尽管强调学习,但是基本观念还是没有摆脱农民意识,还是没有依靠知识份子来决策的意识。对于工业和现代化管理没有概念。和工人打成一片容易,和知识份子打成一片就是农民出身的绝大多数党员不可逾越的障碍了。

毛对官僚管理始终不信任。但是同时也演变为对任何科学管理都不信任。

这两个应该需要展开论证的。我极其不喜欢文革,却也坚决反对彻底否定文革。

对于管理这类边缘科学,毛太祖是否有对当代理工科的认同,我非常好奇。

对于您写的这类研究话题,我有一堆问题,却囿于学识短缺,没法找到答案。以后会多多请教,不过小心咱们这类“十三不靠”,左派右派都不待见。

家园 对这些问题我大概是20多年前研究得多些。观点和看法

也多是那时候形成的,后来基本和这些不沾边儿了,偶尔一个什么事儿让我突然又连续写了这几个贴子。后来就没再写过。我当年有个志向是研究文革。还收集了一些资料。这个志愿等退休再说吧。不过目前里退休还远,估计还得卖命扛几年活。嘿嘿

家园 南斯拉夫算个中间道路吧。关键还是看自己。我还是老看法,

走这条路是和老毛接受的继续革命理论和一国社会主义的理论有关。否则就不必执行激进的公有化政策和推进政治革命的变革。这个问题挺大,真是能做大文章的。

家园 似乎在理。

可是南斯拉夫没有个待在岛上,时刻准备反攻大陆的总裁吧?

朝鲜又干了一架,你忘了人家也不会忘的,你说呢?

南斯拉夫现在在哪儿呢?

家园 那是,情况确有不同,但是不是绝对的。个人以为49年的中国

不是一定非要搞激进的制度和政策才能让新政权生存下来。在农村保存私有体制并不一定就会妨碍工业化的进程。相反,激进的政策往往会妨害经济的发展,大跃进就是教训。人民公社化使农村的劳动生产率长期缓慢和停滞发展。总之,毛的理念,即已政治革命带动社会革命,并没有被实践证明为成功。至少在中国不成功。不知道中国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是否具有特别的影响,还是这个理念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个要研究了。明儿我问问我儿子是否有兴趣。这种问题我一般都是给趁他刚换完尿布心情不较好时才问。嘿嘿

家园 所以我很少和别人讨论这些,因为常常导致不必要的争执。而

自己又没工夫瞎着争,挣饭票还来不及呐。嘿嘿

家园 其实反过来说也可以。

不是一定非要搞激进的制度和政策才能让新政权生存下来。

不是一定非要搞激进的革命才能建立新中国。

在农村保存私有体制并不一定就会妨碍工业化的进程。相反,激进的政策往往会妨害经济的发展,大跃进就是教训。

在农村保存私有体制并不一定就会促进工业化的进程。激进的政策往往会妨害经济的发展,大跃进就是教训,但是跟农村保存私有体制没有必然联系。

人民公社化使农村的劳动生产率长期缓慢和停滞发展。

人民公社时期集中修建的大规模水利等基础设施是分田到户时期不可想像的。后来农村搞承包,那些设施用了好多年,直到报废,因为只有人用没有人上心维护。

毛的理念,即已政治革命带动社会革命,并没有被实践证明为成功。

实验失败并不一定是理论不对,也可能是你试管没刷干净。

不知道中国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是否具有特别的影响,还是这个理念本身就是错误的。

特定的环境和条件都没有特别的影响,那什么有特别的影响?

明儿我问问我儿子是否有兴趣。这种问题我一般都是给趁他刚换完尿布心情不较好时才问。嘿嘿

不客气,俺也是蹲在马桶上回您的帖子,其他时间还真没兴趣。

家园 哈,老五还有这么严肃的一面。写得不错,花一朵。
家园 所以核心问题有回到了

老问题上,究竟是先社会革命后政治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更附合中国当时的国情还是毛的理念更合适。我肯定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了。如今我对这些问题兴趣下降,我估计我儿子也没这个兴趣。将来的孩子谁关心这个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