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敢说“不”,才是真科学家 -- 同人于野

共:💬70 🌺10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子弹起爆原理上并不太复杂

其实,只要在一定的形状上,超过临界质量,再加上一个中子源,那么一定可以起爆。另外,有人说在那种情况下,不需要特定的中子源,用大气的中子辐射就足够了,这点我有点存疑,但是弄到一个中子源,并不是太麻烦的事情。

原子弹的技术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但是你说的这个也是事实,差别就在于,如果是我上面说的那种方式起爆,那么只有极少数的核原料发生了链式反应,而绝大部分的核材料都在一瞬间被炸飞了。为了提高爆炸效果和核材料的利用率,还有安全性,所以需要各种方式来起爆。例如说在核原料外围装上普通炸药,当四周的炸药爆炸的时候,就会把中心的核原料迅速压缩,从而引爆核弹。这种起爆方式,当然就复杂多了,因为必须对炸药产生的冲击波进行精确的计算和控制,这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实际上基地组织的确有一个成员曾经 propose 过脏弹攻击,但组织经过计算评估之后发现根本没什么杀伤力,否决了。一次脏弹攻击,如果能死五个人以上,就简直是特大成功了。甚至对人体的“中长期伤害”,也比一般人想象的小得多得多。

如果说是脏弹,那就要看是什么类型的脏弹了。如果是传统的衰变性质的放射性材料,那么确实效果不会太好的:α粒子的穿透能力太弱,β粒子也好不到哪里去。γ射线其实就是电磁波,虽然能量很高,但是会有多少破坏也很难说。

但是真正有杀伤力的,是由某些元素衰变产生的高能α粒子,轰击某些轻质原子核而产生的中子。要说杀人,中子可是一个最好的东东:无电磁效应、穿透力强、杀伤力强,次级效应强。而且如果使用某些合适的中子流,那么它还可能导致其它普通无放射性的材料受到照射而产生放射性同位素。那么理论上就可能产生这种情况:虽然你清除掉了脏弹的放射源,但是可能还是会有放射性同位素在你身边继续照射(主要看这新元素的半衰期是多少)。

所以说如果像记者天天炒作的那种,用普通核原料,例如说铀钚之类的,效果确实不会很好。但是如果是精心设计和挑选的,恐怕也不是可以这么轻描淡写的对付过去的。

最后,其实还有个群体的心理恐慌效应。最明显的例如说非典,死于非典或者曾经感染非典的人,其实远远比死于流感和感染流感的人少。但是有哪年的流感爆发,会引起和非典那样全民关注全民担心的?

家园 使用“髒彈”的目的是恐嚇,

因此還是可以達到目的的。

32P的半衰期是兩個星期,35S是80多天。只要攝取足夠的量,對人體造成危害還是有可能的。關鍵是購買相對容易,價錢也便宜。如果長期多次對固定人群釋放之后再發表襲擊聲明,是能夠產生足夠的恐怖效果的。不過恕我不能說的更多。

科學研究強調實事求是,不講究語出驚人。如果你強調的是科學記者普遍缺乏專業精神,這點我同意。因為現下中國普遍缺乏專業精神。但是如果你說科普沒用,那就值得商榷了。記得九十年代末就有一批“第一推動”的科普叢書出版了。我能立刻列舉出來的例如《復雜》,《時間簡史》,《大滅絕》,《皇帝新腦》等等優秀的科普讀物。

以我的愚見,科普寫作目的在于使普通人了解為什么以及如何進行科學研究。因此以這個標準來看,還是可以找到比較好的中文科普讀物的。

家园 脏弹要大面积均匀散布才能有大的杀伤效果

而大面积均匀散布物质的技术如果能解决,直接散布化学毒剂或者致病微生物能有更好的杀伤效果。

总的来说,要比劫持飞机撞大楼难多了,因为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太多。

家园 《第一推动》,全是科学家而不是记者写的
家园 老兄很专业,该花该花。
家园 记者当然有存在的理由

晨大说的意思,我完全理解。

我的意思就是,科学记者跟体育记者没什么区别,这两种记者都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没必要把他们当回事。

爱莲说科学家不会写科普所以才让记者写,这就不对了。科学家写的科普就连文笔和幽默感都比记者写的东西好看的多。

家园 我认为“敬畏”不是科学的研究态度

我从来没听说过牛顿, 爱因斯坦“敬畏”他们研究的东西。

做研究的第一个态度就是在充分考虑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要大胆假设。“敬畏”是不行的。比如当初量子力学诞生的过程,那种激烈的辩论,如果谁“敬畏”的话是整不出来的。

家园 去年11月的scientific american上就有

一篇文章是将手机与脑癌的关系的,里面提到之前讲手机无害的试验就是基于使用手机不到10年的人做的。现在新的试验有了一些更新的证据。关键就是长期的手机辐射能否导致DNA突变。

家园 那几篇文章可害死了不少人

我的一个朋友盯着做了大半年,结果是浪费时间

家园 支持楼主,科学,多少虚伪假汝之名而行
家园 估计是成本太高

应用遥遥无期把?

~

家园 有人计算了理论上的最高储氢量

结果发现并不怎么样。

印象里面,好像是说一个碳原子最高能储存一个氢原子。也就是说碳材料的最高储氢量是质量8%。再高不可能了。这样无论从质量还是体积来讲,都不吸引人了。

家园 估计是给碳纳米管找出路

93 94年的c60

碳纳米管大火

家园 不是这样

碳球也好,碳管也好,理论最高储氢量是基本一致的。

碳管储氢热起来是因为几篇错误的文章,比如我知道的一篇,做色谱分析的时候把氢和水搞混了,所以得到很高的储氢值,误导了不少人。后来弄清楚了,就冷了。这已经是九十年代末期了。

碳管的确比碳球成本低,很多碳球的可能应用都可以被单壁管代替。

家园 谢谢老橡 受教受教

你觉得现在啥材料 存氢最有前途?

我不是很懂。

印象里面有合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